第一篇:从学校教育来看,在“三结合”工作网络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定位?目前有哪些不足?如何加强?
从学校教育来看,在“三结合”工作网络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定位?目前有哪
些不足?如何加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工程,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在这三个基本环节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才能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或者溺爱,或者强制,或者放任,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品德;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落后,有的家庭奉行“金钱或物质刺激”,有的家庭则推行“大棒加蜜糖”等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长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从社区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此外,家长“下岗”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会促使学生意识到竞争的压力而努力学习,同时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有的学生产生轻视自己的父母、轻视工农的思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社区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建的小区层出不穷,在这些社区中,真正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建设要求的设施缺乏,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缺少沟通,使“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教育思想得不到统一,相互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区教育也由于缺少学校的配合,不能及时而灵活的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成长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出现了真空状态。
学生是单纯的个体,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他又受着极复杂的环境影响。上学时,他体会着紧张严肃的学习气氛,放学后,他感受着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而学校与家庭又是隶属于大社会的两个小团体,它们的方方面面都受着社会大气候的制约。这就使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思想变化复杂起来,也使教育工作不得不顾及到全方位的实施。
如何有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配合
学校应与社会相结合,打破校园孤芳自赏似的宁静,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新的养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教育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法制讲座、大力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建设,达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二是社区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工作,组织网吧负责人共同学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为孩子们打造网络世界的“阳光地带”,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三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每年参加春秋两季的社区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参加或者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公益性募捐活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四是社区管委会积极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吸引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情趣,提升未成年人的整体文明素质.....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行红色旅游、参观科技博物馆;参加一些适当的生产劳动、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等,使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社区经常性地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优良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便带来原动性阻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只会使具有良好潜质的学生得到一定的发展;使自制力差的学生钻其教育的空子,走到斜路上去。
教师和家长的经常性交往可以消除许多客观障碍、定视障碍、认识障碍和情感障碍。为此,可采用发联系信、电话“通气”、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讨论会等形式与各家庭取得及时的联系。
新生入学,即发出第一封联系信,把作息时间、课程设置以及校纪班规告诉家长,读过这封信之后,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不再茫然。在他们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常规教育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以后,学校举行重要活动前再发联系信,把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告诉家长,家长会自然承担起配合孩子学习和督促孩子的工作。开班级总结会时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也会自觉检查自己的督促工作,而不再一味埋怨孩子。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后均召开一次家长会。这是一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也是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会。在此会上,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主讲,家长做听众。他们将从老师的分析报告中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操行状况,回家开好家庭会议,帮助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个人总结和计划。
最使学生们和家长们感兴趣的莫过于学生家长会和家长讨论会。学生家长会揭开了家长会的面纱,学生对家长会不再感到神秘,也不会把家长会曲解为告状会。会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发言给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沟通机会。家长讨论会则是家长们对学校工作发表议论和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的会议。这往往可以使家长们互相切磋,提高家庭教育的管理艺术。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某些班会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孩子们的能力素质是在生活中培养体现出来的,在父母面前表演使他们非常骄傲,从而充满了自信,家长也为孩子的出色表演感到自豪。父母和孩子同台演出或共同游戏其乐融融,新型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此产生。有了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对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的培养教育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从学校教育来看,在“三结合”工作网络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定位?目前有哪些不足?如何加强?
新乡县翟坡镇寺王学校 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