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
姜佰灵
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我们于10月13日参加了2008年第二批后备干部培训。通过一周来的学习,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很深。作为经济部门的一名干部,通过这次学习,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县经济趋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党校的安排,深入经济园区进行了考察,经过一线调研,对我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证明,工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快慢,工业经济的比重决定了产业层次的高低,工业贡献的大小决定了可用财力的强弱。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是农业县份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没有工业经济的引领,一切都无从谈起。肇源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长春、哈尔滨、大庆“金三角”的中心。近几年来,肇源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积极进取,小城面貌日新月异。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作、突出抓项目、核心抓园区”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四化”进程。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肇源作为农业县份,要在全省全市新一轮的竞争中争得先位、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跳出农业县份“以农为本”的传统思维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统领县域经济发展。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找肇源工业的出路,如何快速发展肇源工业,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认清形势,鼓足干劲,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工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逐步由农业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由农村文明进化到城市文明,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对一个县来说,工业是立县之本、强县之策、富县之路。区域经济的差距在工业,区域经济的竞争在工业,区域经济的崛起也在工业。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用工业带动农业,用工业促进三产。近年来,我县按照转
一、进
二、上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工业,在工业经济的拉动下,县域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综合实力由2002年28位,上升到15位左右,提升了十几个位次。如果说这几年我们的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话,那么最根本的,就是源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首要任务,源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实践再次证明,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必须坚定工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千方百计把工业搞上去。工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大局的关键之关键,重点之重点。目前,肇源在全省67个县(市)中,综合实力大体处在15位左右,其中前面有13个是县级市,经济总量都很大,实力都很强。如何缩小差距,突出重围,跻身十强县,核心在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工业提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撤县建市和松嫩流域富裕县目标,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只有抓住抓好了工业,才能铺就加快发展的平台,掌控实现“两大目标”的主动权。
第二,肇源农业县份的县情,要求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县份,大面积区域在农村,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任务很重。现在看,农业发展一个最深层的问题,就是工农业脱节的问题,由于加工业相对滞后,使大多的农产品成为基本的原料输出,没有附加值,增收空间缩小,同时也导致农民就业渠道狭窄,不能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现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否则,就难以打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发展农村和致富农民也必然受到瓶颈制约。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肇源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畜牧大县、水产大县,但为什么农业经济依然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依旧落后?我想,原因就是农业的增收空间有限,加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工农脱节,良好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成为捆住我们手脚的绳索。很多事例已经说明,搞最基本的原料输出,必然处于被掠夺的地位,永远都不会改变传统农业、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才能夯实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因此,抓招商、上项目,发展工业经济,不仅是全县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农村工作的“主力军”,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和现实选择。
第三,发展工业也是培植财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无论从外地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要强县富民富财政,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上去了,才能实现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带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近几年,虽然我县的财源建设发展很快,已经步入了全省县级前列,严格地说,也是工业,在于油工业的稳步发展。但深入分析我县的财政现状,我县财政结构单一,油财政一柱擎天,替代财源发展缓慢,县域工业税收比重低,潜在的财政风险十分严峻。随着油田产能的递减和枯竭,就有“吃不上饭”的危险。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富民强县,最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工业。它不仅是一个具有高财富率、高就业率、高积累率、高利润率、高产业关联度的“五高”优势的产业,也是打造财源型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依托。可以说,财源建设的第一方略在工业,增加税收的第一动力在工业,富民强县的第一要事在工业,我们必须集聚一切有效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力以赴把工业经济搞上去。
第四,立足自身优势,工业突破是竞争所逼。纵观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形势,可以说潜力很大、希望很大、压力很大。所谓潜力很大,主要是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积攒了一大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一些项目相继进入经济回报期,几个工业园区的搭建,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工业经济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现在全县上下对工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劲头进一步高涨,这些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凝聚了力量。所谓希望很大,主要是我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大齐工业工业走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对工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南方发达地区资本继续加速北移,我县交通区位优势的全面提升,为我们分享发达地区资源整合成果,承接外埠重大项目,参与更大范围经济循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压力很大,一方面我县工业底子薄、起步晚,不但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省内一些市县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抓工业、上项目,而且势头很猛,力度很大,区域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可以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谁就能胜人一筹、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工业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旋律加速推进,以工业的崛起推动肇源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肇源振兴。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在认清工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工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我认为,工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项目建设,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后劲。项目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依托。没有项目就没有新的增长点,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后劲。“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振兴工业的着力点放在项目支撑上。一是立足高起点,在项目规模和质量上求突破。从目前肇源项目建设情况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起点低、标准低,数量虽然不少,但“够个”的不多。大项目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具有规模效应、龙头效应和中坚效应。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多一个大项目就多一个爆发点,就多一分胜算。因此,我们必须调整项目建设思路,在不放弃小项目的基础上,把重点向大项目上引导,想大的、做大的,千方百计抓大的,力求在回报高、贡献大、带动强、“以一顶十”的旗舰型项目上求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整体实力。二是立足壮规模,在项目培育和开发上求突破。按照开发与建设并举,引进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加快扩张项目总量,提高运行质量,增加就业容量。要扶持重点强项目。按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对现有项目的分类指导,分门别类,拉开档次,有所侧重。对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要把推进力度、建设速度和工作强度统一起来,做到政策上倾斜、服务上优先、领导上加强,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盘活存量活项目。目前,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存量资产需要盘活。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中心要依据“流动不流失”的原则,对全县企业存量资产进行一次全方位摸底清查,尽快把制油厂、调速电机厂等存量资产改造盘活,做成一批项目。要抓住机遇上项目。抓住工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投资下摆项目,依托大企业生成吃配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项目,产学研结合活化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梯次推进,滚动开发,做到“五个一批”。即调研论证一批、立项审批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启动盘活一批,形成项目开发的良性循环。三是立足快节奏,在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效上求突破。项目建设,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该做的要快做、该谈的要快谈、该建的要快建,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鼓作气拼到底,一气呵成干到底”,把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项目签约要快。抓好新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尽快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要快。加强对在建项目的跟踪督查,定期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实施进度。项目投产要快。对全县重点推进的大项目要全力以赴抓好投产启动,实现早运营、早达产、早见效。
第二,加快园区建设,蓄积集群经济的强大势能。园区是承载项目的平台,生成企业的机器,是肇源工业腾飞的希望。近年来,我们按照配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四化”标准,强力推进“四区一园”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看,园区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是龙头,是方向,是园区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完备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园区建设就没有遵循,就难以取得较大进展。现在看,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基本确立,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高、不深、不细、不详的问题,普遍缺少的就是各类专业性配套规划和建设详规。下一步,“四区一园”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实事求是的原则,加紧完善规划布局,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土地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项目等园区、园区等土地问题,要加大用地手续的报批力度,千方百计克服土地资源的硬约束,坚决防止因土地政策吃紧而不作为倾向。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规模和土地平均收益、近期土地收益和长远土地收益问题,变“见缝插针”为连片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要抓紧运作成立土地储备中心,收扰“地产”,聚集“银根”,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三是政策问题。最近市里重新修订了招商引资政策,各园区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借鉴的基础上,本着“适度放宽,因园而异”的原则,加紧制定和完善各个园区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尽快使现有园区年内都要实现“三通一平”,有条件的要达到“七通一平”,全面铺设好项目“降落”的“跑道”。
第三,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资是经济运行的支撑和工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投资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资就没有大发展。必须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畅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引进外埠资金。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渠道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再掀全县开放、全民开放、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招商引资新热潮。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鲜明导向,按照“政企联动、县乡同步、群专结合”的原则,发挥3个招商局和6个驻外办事处的作用,继续采取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挂职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领域,使招商引资在量上有新突破,在质上有新提高。二是争取上级资金。资金上争的水平,反映一个乡镇、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对机遇的把握能力。目前,国家、省市对项目扶持的领域很广、政策很宽、资金很多,可以说,从中央部委到省级机关,各行各业都有计划项目,条条块块都有扶持补助。我们要善于捕捉信息,研究、吃透政策,围绕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做好项目的梳理和策划,提高三争成功率。三是激活民间资金。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经济群体,也是扩大工业投资的主体力量。对民营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认真落实“六放”方针,扩大市场准入,做到国资、外资、民资一视同仁,国企、外企、民企一律平等。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着力把肇源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城市,使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成为新时期肇源人的共同追求。四是活化金融资金。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和发展推介会,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金融企业要紧扣工业主体,积极对上争取信贷政策,加大对县内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要采取政策性补贴等办法,引导民间资金向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金融企业倾斜。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进入开行扶持“笼子”。同时,要尽快组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为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领导,集中力量,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快工业发展,既是肇源发展的希望和关键所在,也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工业,精心谋划招商,全力抓好项目,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工业上来,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要把招商引资当成硬任务,把引来项目当成硬本领,把建成企业当成硬政绩,推动招商引资战略升级。要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技改项目和骨干企业,要不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会办。坚持实行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包保到位,责任到位。
第二,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体系保证。发展工业是全县上下的共同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各乡镇、各部门要以服务企业为本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本职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要正确处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要在全县组织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积极为企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齐心协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工业战线上的先进事迹,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强根固基,以人为本,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功以才生,业由才成”。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要尽快建立企业家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规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工”字型干部,把那些懂工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劳动力外输内转。
第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机制保证。目前,我县加快工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都已明确,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年,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把各项工作细化、实化、具体化,一件一件地落实,一项一项地完成。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继续推行“四级督办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跟踪督查考核,确保落到实处。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在发展工业经济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企业给予重奖,对发展工业经济的能人给予重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以工业经济的现实行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强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把结构调整摆在主线位置,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江油市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结构调整的确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结构调整抓好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深化企业改革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江油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命系长钢”,1994、1995 年,因长钢的“红火”,江油荣登全省经济十强县行列。从1995 年开始,受国家紧缩银根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以长钢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受冲击,江油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因此一落千丈,并被挤出了全省“十强”。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低、效益低下、工业企业所有制格局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江油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始终是江油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加快发展,重返十强,优势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1998 年初,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和重返十强的战略目标,一场艰难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帷幕拉开了。江油被绵阳市确定为两转试点市。利用这一机遇,按照两个百分之百和两个转变的要求,江油对全市市属工业企业通过股份制、租赁、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进行了全面改制,仅1998 年一年,就相继有60多户工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通过近5年时间的深入改革,江油市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改制面达到71%。在改制中,政府用向社会转让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本,妥善地解决了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通过全面改制,江油民营经济由1992 年占市域经济的10%上升到了2001 年的80%以上,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业的市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是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有效途径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层次不高、产品档次低、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等状况。同时,一座城市命系一个企业兴衰的教训,让江油人更感到壮大一个群体的重要。因此,从1998 年起,以抓大扶强、技术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攻坚战在江油全面展开。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前景看好、企业资产规模大、能够对财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一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全部剥离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二是在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让利优惠,放水养鱼,让企业有扩张发展的余地。三是建立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和挂牌保护制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坚持搞好厂区周边环境整治,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企业群体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力度。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在江油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偏重、重工业偏重的问题曾经十分突出。为了加速调整这种经济结构,并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江油市把招商引资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江油市建立了全员招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全程追踪机制,采取项目招商、敲门招商、代理招商等办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江油市通过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投资硬环境。5年间,江油市共投入12.6 亿元用于以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江油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原有的899项行政审批项目以60%的幅度进行砍减,让投资者办事方便称心。如今,在江油市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氛围。招商引资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5年来,江油市共协议引资39亿元,实际到位15.5 亿元。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有质的飞跃。5年来,江油市利用中药材种植优势,引进深圳华辰药业公司、四川制药公司等,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挖掘原有的饮料生产优势,引进沱牌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壮大饮料行业;发挥电力优势,引进了河北邯郸炉料厂、辽宁营口宝成铁合金厂,使江油铁合金再现辉煌;依托九○三科技优势,引进广东超声股份有限公司,填写江油电子行业的空白。这些项目的成功引进,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资金匮乏的瓶颈问题,优化了工业内部结
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工业再次焕发生机。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不仅使江油走出了“命系长钢”的怪圈,改变了“单一支柱”的经济结构,更使江油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作者为中共绵阳市委常委、江油市委书记)左代富
第三篇:突出工业强镇不动摇 加大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专题
突出抓工业经济不动摇加大镇域经济发展步伐
今年以来我们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思路不动摇,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载体,意向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投产项目强化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XX万元,占全年任务XX%,比去年同期增加XX%,其中工业项目投资额XX万元,工业企业扩规XX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X家,完成总产值XX万元,占全年任务X %,比去年同期增加X%;工商税收完成X万元,占全年任务X%,比去年同期增长X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尽力打造平台
一是完成了园区规划。我们把工业园区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强力引擎,按照功能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完成了园区总规、详规编制,园区总面积X亩,工业用地净面积为X亩,道路规划为“八横七纵”。我们在园区规划中,重点规划了工业园区家俱产业园项目和服装加工产业园项目。目前由XX家俱行业协会XX牵头,一期征地X亩,兴建仓库、展示区等,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并引领同行实力老板仿效投资办厂,形成产业集聚,大手笔兴建家俱工业园,力争打造成全市家俱行业“航空母舰”。
二是搭平台筑巢引凤。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XX公司实行工业地产联合开发,准备仿照XX模式在园区内建标
1准化厂房筑巢引凤,目前已签订协议正在走程序。同时我们创新园区开发理念,积极探索土地换开发、土地换资金的形式,准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规划变为现实,为企业入驻、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盘活存量资产引凤还巢。我们坚持园区搭台与盘活存量资产两手抓,不断挖掘潜力,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对镇区存量资产重新进行登记,对房屋进行修缮,水电进行配套,引导企业直接入驻,既节约了成本,又缩短了工期。去年通过这一方式引进XX、XX等企业,今年又引进了XX厂、XX厂、XX厂3家X企业。
二、强力招商引资
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的主要抓手,始终围绕招商转,盯着项目干,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做到了招商项目谈一个、成一个,来一个、留一个,建一个。
一是明晰招商引资思路。即XX产业齐抓的同时,突出工业项目不动摇;大、中、小项目齐抓的同时,突出抓好XX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不动摇;企业扩规、新引进项目齐抓的同时,突出新引进项目不动摇;盘活资产和新征地齐抓的同时,突出新征地项目不动摇。
二是改进招商引资方法。我们重新摸底建立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名录,并遴选出重点人员信息有针对性上门招商。
我们还专门制作园区宣传册XX多份广泛宣传、推介XX,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不忘通过电话、短信问候,春节组织召开返乡成功人士座谈会,加深了感情,增进了了解。同时采取上门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形式主动外出招商,千方百计用真情打动客商。
三是积极争取用地计划。在土地审批越来越严、土地瓶颈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我们不厌其烦跑部门、找领导,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客商的理解和信任。今年以来我们共新征用地X亩,其中工业项目新征地 X亩。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党委集体决策出台了XX镇对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办理程序,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我们还采取以会代训、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训,请XX领导授课,组织干部外出参观,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同时我们以XX活动为契机,突出干部作风建设和环境治理主线,促干部作风的转变、促干部能力的提高,创优良的发展环境,在全镇上下强化了三种理念:一是企业、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方便招商引资,一切服务招商引资。二是投资者是上帝的理念,一切围绕老板能赚钱出发,不怕老板赚大钱,只怕老板不赚钱,做到坦诚相待,用良好的精神面貌,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老板的理解、信任,打造发展得税、投资赢利的双赢局面。三是干部素质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理念。通过干部作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招商安商和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共引进落户工业企业X家,其中投产X家,在建X家,协议X家。
三、全力服务客商
1、责任安商。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责任,党委成员人人协管招商,机关干部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党委负责,一套专班跟进并一包到底,凡因安商不力造成老板拆资的,直接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全员招商、全力安商的氛围。
2、服务留商。用优质的服务、快捷的效率感动客商,留住客商。宁可自己麻烦一百次,也不让投资者不满意一次。我们主要做到了“四个一切”,即一切矛盾我协调,一切手续我来办,一切问题我解决,一切经营我服务。如春节前为引进一项目,我们专班人员帮助平整场地,用良好的服务打动了客商,一个月不到企业设备就正式进场施工。
3、真情护商。不管是党委成员还是一般机关干部、村干部,我们都能与老板坦诚相待,真诚与客商交朋友,真诚与老板沟通,倾听他们呼声,主动当好参谋,拉近心灵距离,达到默契、信任、合作的良好局面。如XX落户我镇后,我们主动与老板沟通,协调村企用工,赢得了老板的理解与支持,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工。
四、努力促进见实效
我们把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关键的着力点来抓,一是突破前期开工筹备,做到早开工。项目落户至进场施工有许多环节、手续要完善,需要跑多个部门协调、联系。为了确保开工进场前环环相扣,我们专班按安商流程列出清单与老板协调分头跑,大大缩短了开工筹备工期,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督促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做到早建设。对开工项目我们一方面督促老板排出工期督导进度,另一方面加大协调服务的力度,帮助解决施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客商加快建设的责任感、认同感,千方百计用真情、用行动撬动老板进行项目建设。XX落户后,少数群众不理解阻挠机械进场,我们安商专班迅速介入,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很快平息了矛盾,保证了企业正常施工。
此外,我们把鼓励、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己任。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帮助企业扩规提升产能。目前已有X家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我们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今年上半年我们协调市直有关部门与企业对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企业扩规进档中遇到的问题,如XX流动资金不足、XX技术改造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