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18: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一篇: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24日)

姜异康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省纪委和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走来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齐鲁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0.7亿元,年均增长22.9%。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52.9:38.3。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年均增长20.5%,有8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居全国前列,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项目投入运营,新能源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全面开工,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这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人口计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承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完成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

这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到9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10家和8家。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59.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分别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这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公民法制观念增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连续五年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前列。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实践充分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决策部署是科学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人均占有水平仍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的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朝着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国家机关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要求更加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经济结构优不优、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不断开创山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同志们,山东的昨天灿烂辉煌,山东的今天生机勃勃,山东的明天更加美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高端提升。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大品牌。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三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健身、家庭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认真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五是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任务。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按照聚焦蓝黄、放大优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统筹一体、打造高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惠民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争取用3-5年时间,使部分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国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重点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并购研发、境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等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抢占先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建设生态山东,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整治,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工程,确保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节能管理数字化和节能人才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坚决按规划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陆域污染源,加强海岸带保护,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城市绿荫行动,重点抓好“四带三区两湖一环”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惩罚机制。建设生态山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要广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生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变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型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五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六是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七是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提升。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生公平上下工夫,把政策告诉群众,把好事办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暖在群众心坎上。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增财力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总结推广构建阳光民生救助网的经验,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跟踪、阳光救助。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落实机制,完善项目选定、投入保障、公示承诺、领导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践标准、群众标准,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提高民生建设的实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启动实施中医药名医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素质和结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基层平安创建、“六小警务”等经验做法,重点抓好对各类刑事犯罪的惩办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增强公民防灾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五)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国防动员统筹发展。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建设和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促进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按照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做到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事。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重视做好社会新阶层工作。充分运用各类重要平台,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交流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七、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面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深入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提高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做到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意志坚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深化“名师送教”活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五年计划培训干部228万人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公信力。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坚持老中青结合,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决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坚决防止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加大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注重培养使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善“双向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工作,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重点工程,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坚持选派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基层破解难题、锻炼干部。改进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健全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合民需、顺民意、得民心。完善群众工作体系,推广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代理制,加强市民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民情民意“直通车”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等活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经常联系若干个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拿出专门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五)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山东特色“6+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格局。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造“齐鲁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今年我们党要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迎接十八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同志们,科学发展的道路无比宽广,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前景光明美好。我们肩负的是9600万人民的重托,开创的是由大到强的宏伟事业,书写的是富民强省的壮丽画卷,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要有创业的激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要有拼搏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要有争先的勇气,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要有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争先进位  加快崛起——在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争先进位 加快崛起

为建设全面小康新XX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xxx

(2006年5月25日)

同志们:

在开启“十一五”发展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围绕争先进位、加快崛起,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XX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奋力赶超,为“苦干三五年,实现再翻番”,建设全面小康新XX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县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五年的奋斗,快速发展,蓄势跨越

过去的五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兴镇强县、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突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整体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超额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XX发展创造了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期。

——紧抓第一要务,全县经济大发展。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正确把握县情,作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决策部署,凝聚全党全民力量抓工业、抓招商、抓项目,形成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局面,对照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全面超越、全面翻番”。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1465美元,财政收入8.5亿元,五年翻了近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五年翻三番;招商引资30亿元,尤其是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倍。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全省排位分别上升了9个和6个位次。三次产业比例由33∶33∶34调整为24∶44∶32,工业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县经济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经济坚持以大招商推动“三重”、“双创”工作,经济总量、项目规模、主导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特别是加强对宝胜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依靠宝胜自身创新发展,成功实现企业上市,创办意大利工业园,经营收入突破50亿元,成为扬州地方工业企业“第一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全市学习宝胜的决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粮油产量和单产稳定在较高水平,建成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三资”农业、品牌农业、有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开拓了新局面,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一持续增长的好时期。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施工产值突破50亿元,“双包”、规模工程不断扩大。三产服务业发展日趋活跃,新的领域、新的项目、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亚细亚商圈逐渐繁荣,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设。

——增强快速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大突破。坚持以思想解放、思路创新为先导,不断激发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跳跃发展、率先突破。围绕“主动改、彻底改、改彻底”,坚持重点企业“靓女先嫁”,基本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坚持认准的就大胆实践,创办民办翔宇教育集团,引发和加快了教育、卫生、财政、涉农服务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成功引进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县投资办学,形成以“翔宇现象”为缩影的教育改革新局面。深化农村改革,顺利推进有关乡镇区划调整和村组合并,完成税费和基层站所改革任务,全面免征农业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牢固确立开放富县战略,不断加大力度、创新办法,强势推进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实行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三产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加快各种要素向XX集聚,一批欧美跨国公司在XX落户。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力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力,大招商成为全县干部群众最鲜明、最活跃的实践,全县上下经受了一场大开放、大

第三篇: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山东省委书记 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省纪委和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齐鲁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0.7亿元,年均增长22.9%。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52.9:38.3。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年均增长20.5%,有8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居全国前 列,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项目投入运营,新能源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全面开工,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这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人口计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承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完成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

这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到9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10家和8家。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59.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分别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这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公民法制观念增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连续五年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前列。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实践充分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决策部署是科学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人均占有水平仍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朝着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 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国家机关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要求更加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经济结构优不优、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持续提高发展质量 效益的良好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不断开创山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 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同志们,山东的昨天灿烂辉煌,山东的今天生机勃勃,山东的明天更加美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高端提升。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 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大品牌。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三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健身、家庭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认真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五是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任务。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按照聚焦蓝黄、放大优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统筹一体、打造高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惠民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争取用3-5年时间,使部分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国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重点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并购研发、境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等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抢占先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建设生态山东,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整治,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工程,确保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节能管理数字化和节能人才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坚决按规划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陆域污染源,加强海岸带保护,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城市绿荫行动,重点抓好“四带三区两湖一环”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惩罚机制。建设生态山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要广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生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 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五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六是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七是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提升。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生公平上下功夫,把政策告诉群众,把好事办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暖在群众心坎上。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增财力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总结推广构建阳光民生救助网的经验,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跟踪、阳光救助。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落实机制,完善项目选定、投入保障、公示承诺、领导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践标准、群众标准,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提高民生建设的实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启动实施中医药名医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大力发展体 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素质和结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基层平安创建、“六小警务”等经验做法,重点抓好对各类刑事犯罪的惩办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增强公民防灾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五)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国防动员统筹发展。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建设和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促进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 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按照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做到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事。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重视做好社会新阶层工作。充分运用各类重要平台,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交流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七、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深入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提高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做到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意志坚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深化“名师送教”活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五年计划培训干部228万人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公信力。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坚持老中青结合,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决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坚决防止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加大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注重培养使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善“双向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工作,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重点工程,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城市社区、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坚持选派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基层破解难题、锻炼干部。改进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健全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合民需、顺民意、得民心。完善群众工作体系,推广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代理制,加强市民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民情民意“直通车”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等活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经常联系若干个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拿出专门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五)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山东特色“6+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格局。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造“齐鲁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 败。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今年我们党要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迎接十八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同志们,科学发展的道路无比宽广,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前景光明美好。我们肩负的是9600万人民的重托,开创的是由大到强的宏伟事业,书写的是富民强省的壮丽画卷,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要有创业的激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要有拼搏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要有争先的勇气,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要有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18

下载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