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建议
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
“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是连云港市科协借外力科教兴农的利民、富民之举,是以专家教授为依托,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科技教育为支撑,集校、地、村、户为一体的系统化工程。
这项工作探索了为“三农”服务的新路子,是科普工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有益尝试。我校响应号召,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参与此项工作,服务成效显著,阎斌伦教授获得“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贡献一等奖。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参加此项工作。
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家教授支农的激励机制,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设置、项目申报等方面。
2.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和资金筹措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进一步完善科技咨询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专家和基层一线农户快速对接。4.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后劲。
第二篇:“十二五”期间“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
“十五”、“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135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大力推进卫生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显著成绩。为切实做好“十二五”期间“科教兴卫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卫生防病与临床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我省卫生科技水平,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持“模式转变、重点前移、重心下移、转化整合”策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律,继续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加快完善我省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构筑江苏卫生人才高地,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重点学科(实验室)、领军型人才(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适宜技术开发研究、示范应用和推广,切实提高城乡基层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为实现深化医改目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目标: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0大临床医学中心或创新平台、30个重点学科(实验室);培育50名领军人才与50个创新团队;培养150名重点人才。通过实施“科教兴卫工程”,推动医学科技进步与创
— 1 — 新,带动全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适宜技术推广,使我省医学科技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重大疾病防治能力部分达到、整体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临床医学中心或创新平台。以我省现有重点学科为基础,以严重影响我省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为导向,以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提高疾病控制与临床服务能力为目的,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开放、联合、共享、竞争、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管理现代、服务精良、技术先进、设备完善、具有相当规模、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学科群。显著增强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关键技术,在江苏省医学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建设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在建设好现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凝练目标,集成力量,针对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以技术转化、转移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技术转化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改善重点学科(实验室)的防病、诊疗、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体现江苏特色的重点学科(实验室)。以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为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接纳省内外学者开放性课题,努力成为医学新技术开发和集聚、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自主培养和高端引进相结合,以用为主,培育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引领和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围绕一个研究方向、一种专科疾病、一项关键技术,面向临床、面向预防、面向基层,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出诊疗标准,出技术规范、出临床路径;出复合人才,出创新人才,出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使他们尽快达到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有效解决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难题。
(四)培养重点人才。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中青年医学科技人才,加快重点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估机制,充分挖掘中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实践锻炼,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和重点专科、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建设创新型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地。
三、组织实施
(一)实施时间与方式
2011年至2015年。按照一次立项、分类资助、强力推进、持续支持的原则推进工程建设。各项目将依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现有基础,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阶段、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每年进行考核评估,项目中期进行标志性成果报告与检查,项目结束进行答辩验收。
(二)实施范围
(1)全省卫生系统内医疗卫生单位。
(2)已经落实建设经费的军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
所有申报项目必须是本单位、本地区重点发展的学科或重点培养的人才,能反映江苏区域优势和领域最高水平。所有参与项目招标竞争的依托单位必须承诺并落实建设和培养经费。
(三)项目立项
(1)所有项目按规定的申报范围、条件竞争申报。(2)所有项目立项须经专家评审提出意见。(3)所有项目由江苏省卫生厅审核研究、批准立项。(4)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优先立项支持:
1.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诊疗能力,并在某一领域具有全国首创或领先的防治技术,能解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技术问题,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2.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综合排名在全国前10位、5年内有可能进入前5位的学科。如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或实验室。
3.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拼搏、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团队。
4.主攻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技术路线清晰、技术方法可行,建设培养期内有明确的、可考核的阶段性和终期目标,有明确的路线
— 4 — 图与时间表。
(四)省市共建
为优化和完善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的区域布局,在经济或科技相对薄弱地区,建立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培育点。针对对当地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开展有特色的科学技术研究,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省市联动、省市共建,充分调动各地参与“兴卫工程”的积极性。凡已纳入各市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方法可行、并有建设和培养经费的,将根据我省学科和人才总体规划布局,遴选一批学科和人才列入省级培育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其中,建设和培养绩效显著的培育点将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管理序列。
四、项目资金
(一)省级安排。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及项目建设,并根据工程项目实施、评估结果逐步增加。
(二)主要用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培育、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工作等方面。
(三)资助额度。省财政专项资金根据单位类别、项目内容、项目预算等因素,综合确定资助额度。
(四)资金拨付。省财政专项资金根据项目实施进度、依托单位配套经费落实情况和其他渠道资金到位情况等,综合确定资助额度,分统一拨付。
五、项目管理
(一)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 5 —(1)将工程纳入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项目实施与国家有关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评价要求有效衔接,与我省有关人才、教育、科技等重大工程或重大项目有效衔接。
(3)建立省科教兴卫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省卫生厅、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参加,统筹协调全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工作。
(4)在工程联席会议指导下,卫生厅会同财政厅对遴选立项、订立合同、项目执行、考核评估、资金分配、效益评价、表彰奖励等实行全过程监管督查。
(5)各市要建立相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工程的各项配套工作,并实施本地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工作。
(6)充分发挥专家对工程实施的学术指导、专业咨询与科学评价作用。
(二)建立开放竞争机制
(1)项目实施鼓励国际、境内外开放合作,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基础与临床转化整合。
(2)项目在申报、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经费安排等环节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建立项目责任机制
(1)项目依托单位为责任单位,依托单位的法人为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重点人才为第二责任人。
(2)项目实施以合同书为依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 6 — 分解项目指标,强化推进措施,落实工程责任。
(四)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1)项目预算编制。申请资助项目须编制收入和支出预算。项目收入预算包括省财政专项资金、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建设资金以及其他渠道筹集资金;项目支出预算包括围绕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培育、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发生的相关经费。
(2)项目预算评审。项目预算实行专项评审的办法,由相关财务专家、医学专家对项目收支预算提出综合评审意见,列入合同书。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1)学科和人才依托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必须按照1:1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2)对实施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项目,由省财政实行奖励性投入或以奖代投。奖励性投入主要用于项目建设。
(六)建立政策配套机制
(1)省有关部门在高端人才引进、推荐申报国家与省重大人才项目、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立项及其成果奖励、产学研合作、减免税等方面对实施项目予以政策支持。
(2)各项目依托单位应通过建立“学科特区”、“人才特区”、等方式,在人、财、物等方面落实政策措施,予以重点支持。
(七)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1)江苏省卫生厅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管理、严格程序。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科研诚信,恪守医学伦理,依法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努力使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
— 7 — 略工程成为我省医疗卫生精品工程、高效工程和廉洁工程。
(2)本工程作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评价项目,实行立项项目考核、中期报告与结果验收制度。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可测量的项目立项评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导向性、实效性。
(3)由省资助的学科、人才形成的学术、科研成果在省内优先转化。对绩效显著、贡献突出的予以奖励;对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好、按规律需要长期支持的,予以持续重点支持;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减小支持力度,或不再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对立项条件基础丧失的项目及时调整或中止。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的相关论文应标识曾得到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第三篇: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程总结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0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实施省、市“积极实行科教兴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农业产业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农业结构优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探索新时期开展科教兴区工作的新路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
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贯彻“四抓”方针,把科教兴区工程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科教兴区工程是“科教强区”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农业”特色经济的重大举措。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将科教兴区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融会贯通,全面推进,加快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开创科教兴区工作新局面
我局坚持把科教兴区、科教兴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概括起来,就是坚持贯彻“四个抓”。即:
一是领导重视抓统筹。为加强科教兴区工程的统筹协调力度,局里成立了科教兴区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蔬菜中心等五大中心及有关涉农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科教兴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兴农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大型农科教结合活动,每年大张旗鼓宣传一次,发动一次,总结一次,部署一次,做到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进展。如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2005年的“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同时,我局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时,把科教兴区工作列为重要内容。2003年我局聘请山西农大王河魁等八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规划编写组,对我区2001—2020年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对深化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壮大科技支撑力量等进行了详尽科学的规划。2004年我局主编制定了《榆次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年即将制定出台的《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10年规划》等,对科教兴区工作也做了相应规划。
二是深化认识抓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墙报、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新局面。在宣传中,注意突出重点。一是从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入手开展宣传,增强他们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培养大批扎根农村的科技力量。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宣传,提高龙头企业,种养基地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三是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引导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目标迈进。四是加强农业法制宣传,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宣传,增强干部依靠科技、依法兴农的观念,促进农业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实施。五是结合新技术推广开展宣传,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运用。六是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开展宣传,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七是注意典型示范带动,广泛宣传靠科技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他们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如2003年在全区开展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大量宣传,并加印《榆次报》4万份,制作光盘400套,分发到乡镇村和农户手中,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全区共培训产业技术骨干1.5万人,培训农民29万人。
三是健全机构抓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教兴区的客观需要。我局借助2001年全区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大力度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落实。经核定,全区农业五站(含林业站)由撤并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73个,围绕蔬菜、红枣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协会)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为我区农业科教兴区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强化管理抓机制。在管理机制上,为有效克服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2000年开始,我局就不断摸索建立健全农业科教兴区各项工作制度、检查制度、考评制度,根据科教兴区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规划,把工作任务数量化、具体化、时限化,分解落实到乡镇及有关部门,具体落实到人,严格目标管理和评比手段。每年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力量对乡镇科教兴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列入乡镇综合工作予以考评,促进了我区农业科教兴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培训机制上,创新了联合办学机制。如农广校利用其办学容量大,覆盖广,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为各联合办学单位向农村延伸,走进亿万农民架起了重要桥梁。与省电大联合开设农科园艺大专学历
教育,去年招收学员71名,与公路电大联手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27名。
(二)坚持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和农业结构优化
我局在科技兴区工作中,始终坚持走“提高科技含量”的路子,农村经济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标准化生产日渐普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具规模,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日益增强,良种良法不断得以推广应用。
一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使科教重心向重点产业聚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全区围绕蔬菜、红枣、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开展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已达1.1万余场次、108万余人次,有力地推进了特色产业建设。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使科教兴农作用日益凸显。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以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其中蔬菜15个品种,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今年我区又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成为我省5个试点县之一,将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种15个,使累计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全区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也将在今年年底出台。通过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民科教兴农、无公害生产意识明显提高。榆次区被命名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
三是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我局指导农业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科教兴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规划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通过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得到更有利地发挥。如蔬菜上重点推广大田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和温室大棚六种栽培模式,红枣上推广“四个一”模式等。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挥科教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据不完全统计,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范围涵盖了全区10个乡镇110村,1.5万多农户,占全区农户的18.8。北田镇张胡村村从1993年发展18套温室大棚起步,到目前已发展温室大棚130套,实现农户户均一套棚,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
五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使农民在科教兴区工程中直接受益。我区在发展蔬菜、红枣、奶牛特色养殖等产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区需求的良种良法,如蔬菜方面的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技术、温室大棚六种高效栽培技术,红枣种植“四个一”模式,养殖“舍饲圈养”技术等,使农民成为科教兴区工程的最大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通过果刑剂运用,新红星苹果品质可与美国蛇果媲美,价钱从原先的0.3—0.4元/斤,上涨到0.7—0.8元/斤,获利可翻一番,贮藏起来可卖5—6元/斤,收益更是可观。
(三)坚持劳务培训与转移相结合,促进农民知识化
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根据晋中市的安排,我们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榆次第一职业技术中专学校、晋中旅游学校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去年培训农民工2317人,超额完成任务的45,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等地就业,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从去年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26.6。今年我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参加培训就业。同时,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与近百家企业建立用工联系,为培训学员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767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7.7以上。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
二、五载寒暑,科教兴区工程硕果累累
五年来,我局把科教兴区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奔小康、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使农业科教兴区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干部群众科教兴农的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队伍。通过开展农科教兴区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科教兴农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农广校招生额由从2000年的2200人左右增长到2003年的3000人,2004年更是增至3480人。全区95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和100的职业班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双证”教育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成为农村高素质的后备生力军。全区各类技术骨干占劳动力总数达到30以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占劳动力总数的20以上,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队伍,为提高我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扩大了农业新技术的覆盖面。实施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已达97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率达到65,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养羊业为例,我区2002年开始实行封山禁牧政策,对养羊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羊饲养量略有下降,存栏2004年同比2003年下降了1.5,出栏同比下降了15。但封山禁牧政策对养羊业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主要是我区积极扶持农民舍饲养羊,引导养羊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了养羊业的经济水平。如修文镇王香村的支书赵彩生舍养小尾寒羊,生产由一年一产,一胎一糕,变成了二年三产,双胎双糕,年纯收入达到8.6万元,效益比过去翻了一番还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王香村的羊饲养量突破了4000只,全部实施了舍饲圈养。
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实施农业科教兴区战略,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外延和内涵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外延上,从原来的种粮为主,扩展到农林牧副各业,延伸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各个领域;内涵上确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首先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蔬菜生产连续12年获得全省第一,粮食生产2003、2004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红枣面积从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在晋中市2005年经济工作会上,我区被授予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先进县第二名、农业信息化先进县第一名、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其次是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户均年收入2000元,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区农田水浇地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到58以上。第三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工业园区聚集了一批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古船面粉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今年我区更是加大了引项力度,把全国知名的企业——哇哈哈公司成功地争取到了工业园区。今年新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和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榆次种子公司生产的“中都”牌玉米杂交种子,自2001年起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位列百强。
四是提高了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近几年,我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引入农科教结合机制,按照“龙头带动,科教帮扶”的要求,农科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搞好服务。引导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等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贵仁红枣管理技术研究所聘请省红枣协会会长、全国著名的红枣专家张志善为专家组长,开展最新最实用的红枣管理技术研究,已技术承包、指导红枣面积5000余亩。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与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共建航天育种项目,成功地引进蔬菜新品——太空西黄柿,不惜重金把航天育种的高科技“嫁接”到我区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上,产品被誉为蔬菜Vc之王。科研和科技推广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
五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开展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是近年来形势最好,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粮食总产大幅增长,达到1.55亿公斤,同比增长6000万公斤,增长63%;蔬菜总产达到11.63亿公斤;红枣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3.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同比增长12,突破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5的低谷,为近年最高。开展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把科技、文化送到农民手中,解决群众生产上的技术困难,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深受农民欢迎。农民学科学、学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村“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科教兴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科教兴区(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效益不佳。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农业科研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一些基层农技站运转困难,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已投入的经费管理使用效益不佳,有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造成浪费。
2、农业高科技人才不足。我区农业专业技术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人才结构也不很合理。此外,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农技人员积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造成人才流失。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极大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四、下一步科教兴区(农)工作打算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区科教兴农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和区委关于建设“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兴区(农)工作的认识,加大科教兴农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全面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向纵深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革命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取决于他们参与科技投入的程度与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从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既要强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今后,我们要利用蔬菜等五大中心、乡镇五站、农广校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力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参加的技术培训班。要调动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采取院(校、所)县挂钩,项目承包、驻点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新成果,新技术,开展技术示范与技术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一批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组织的作用。认真贯彻国务院〔1999〕79号《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精神,强化和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咨询等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和扶持它们开展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今年力求高标准规范9个,规范发展30个,总规模达到80个。积极推广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农业信息入乡进村工程的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广校完成在“十五”期间培训中专生400人,大专生500人,“绿证”发放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的任务。
3、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带动性项目,重点推广高效种植、养殖、秸秆综合利用、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栽培、立体混合养殖、农机农艺配套、种养结合、农林结合等新技术,组装配套良种良法,坚决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引进,采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和高科技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
5、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吸引外资,社会各方投资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此外,鼓励涉农企业、龙头企业拿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到国际、国内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外商投资,大幅度提高利用外资比重,吸引外资投入。涉农企业和龙头企业每年保证一定的科研投入比例。鼓励社会团体、技术专家以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
6、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今年争取将2000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落户修文镇,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利用修文镇得天独厚的条件——民营园区,较好地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把修文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具有市场型、科教型、效益型、生态型、观光型等综合功能,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中试基地和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工程。
二○○五年十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