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
及对策
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2007-02-06 12:27:19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万,其中劳动力人口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把
这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
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度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
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
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
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
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
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
()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
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
()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
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时处理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问题,积极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我市在农民工准入方面已经完全放开限制,并明确规定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了劳务输出人员的
合法权益。
()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舆论氛围。
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长时间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农民真正理解致富奔小康的含义,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鼓励农民积极走劳务输出这条路,改变以往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的小康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劳动输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⒈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制约障碍。
目前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对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起到
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就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已经不成问题,但农民及其家庭在城镇流动迁徙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劳动者的身份(国有企业职工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农民工)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如在招工管理、岗位限制、次序控制、歧视性收费等),以及严厉的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很难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来,也是农村更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二是受利益调整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农民工的就业大都在苦脏累险等下岗失业人员不愿从事的行业、工种。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所得却常常被企业主或包工头恶意拖欠、过度剥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政府 的政策导向更多的倾向于保护市民利益,而农民工带来的公共卫生乃至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则被过分的夸大,其贡献在城里的“主流社会”中也被边缘化了。实际上仍然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身份的歧视,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可能获得的劳动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其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就业环境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越来越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得去”“留得下”的社会障碍。
三是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城市化的过程。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的比重为,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左右。从绝对水平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小学文化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从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来看,大都是在简单较重、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上务工,其中以体力劳动为多,他们的职业技能,绝大多数是在上岗后边干边取得的。这种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参与工业
化进程,难度是不难想见的,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身障碍。
⒉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大量增加,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各类保险基金、加班加点、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缺乏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维护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努力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工作路数、纳入工作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质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劳务输出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⒊信息网络不畅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我市一部分乡镇没有上网的的条件,与市劳动力信息网络不能实
现信息共享,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全国性乃至境外的劳务输出基地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使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展工作,也使我们的劳务输出工作有局限性。
⒋组织化输出比重小,依靠品牌占市场能力弱。从我市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形成看,劳务输出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劳务输出的规模上,盲目和自发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小规模的输出占整个输出人员的比重还比较大,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季节性输出人数较多,常年性输出人数较少。我市的劳务输出品牌还不成规模,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据了解,目前除了双阳的“境外劳务”、榆树的“北京保安”在外具有一定影响外,其它的劳务输出还限于一般性劳务输出状况,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乏占领市场的优势和能力。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
策措施。
促进农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大城乡就业的力度,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战略。在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城乡统筹就业存在着制约障碍的情况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城市化的要求,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合作机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把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作为产业主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将其作为基础性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的财政投资,在农村安排资金和项目时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应积极投资农村道路、电网、水利工程建设等以使用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程。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发挥农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加快发展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发展多渠道贸易,增加劳动与技术密集的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要通过科技、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的深度广度开发,特别是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涉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非耕地资源开发,注意挖掘其中的就业潜力。改善农
村的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围绕“大长春”城市群的目标,有计划地把我市城郊的乡镇扩为城区,促进周边城乡向卫星城镇发展,以大思路的理念谋划城镇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的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把榆树、农安、九台、德惠、双阳规划建设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并逐步将城市化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使之尽快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地,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进城农民实现从非永久性的“城市漂流”,向永久性迁移(到城镇定居)转变开辟大容量的就业载体,带动就业的增长。
——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租赁、承包、兼并、联营等形式,实现乡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连片开发,以乡镇企业的合理聚集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和地区保护,坚持城乡统筹就业。采取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方法,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界限,逐步开通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的市场规则,依靠竞争性的市场传递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供求状况和信号,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获得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城乡公共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鼓励发展合法的民办职
业中介。到年基本建立面对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达到城乡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使就业服务覆盖至整个城市、乡村。
——逐步建立劳动力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制定完善城乡劳动力开发就业的规划,在劳动力市场中基本消除城乡、身份等各种歧视性行为以及对进城农民从事职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行城乡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可以在城乡、地区和各类用人单位间实现合理流动,就业场所有比较可靠的安全卫生保障,能够体面地工作。同时逐步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方式的转变,将农村劳动力统一纳入就业统计范围,进行统一管理。
——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产业化。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规模
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积极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劳务输出组织和劳务基地,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运作,各级各类劳务输出组织纵向、横向联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境内农村劳动力派遣向江浙、广东、西北一带推进;境外向新加坡等东南亚周边国家辐射,提高长春市劳务输出在全国(仍至世界)市场的占有率。继续拓展北京“长春保安”的服务领域;提升广州“长春建安”企业的影响力;巩固日本、韩国果品包装、使馆劳务业务等,打造好长春的品牌,扩大长春劳务输出的知名度。
——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者返乡创业,用“劳务经济”反哺农村经济发展,利用他们在外形成的新观念、掌握的技术技能、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的优势,发挥能人效应,创办实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拉动就业
增长。同时,通过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措施,为外出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和创业服务,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人口管理、教育、住房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扩大农村的经济发展。
——建立灵活有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增强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实际能力。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村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是抓好“五支队伍”和“两项工程”,即农民技术员队伍、乡村干部队伍、农村信息员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待转移劳动力队伍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业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民企业家和高素质农民共同组成的骨干力
量,为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农村内部的充分就业。同时,逐步实施农村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职业培训和流动就业职业培训。探索建立农村职业技能鉴定和相关职业资格的基本制度,实现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的转变,提升农村劳动者市场就业的竞争层次。
第二篇:--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范文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
对策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2005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4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
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
地把这124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2003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86万人,超额完成了80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
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
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劳
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2)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
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收集
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
(3)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
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1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
(4)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
人员的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时处理克扣工资、收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系数在逐步加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预测到2005年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4万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的资金和技术集约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把这124万剩余劳动力“消化”转移就业,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客观必然要求。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2003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86万人,超额完成了80万人的计划工作目标,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市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出国劳务从无到有,人数不断增多。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榆树市光明乡,农安县合隆镇、双阳区鹿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机制。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长春市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各县(市)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2)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务输出工作。按照劳务输出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各县(市)区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继续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加强管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系统,有一些乡镇已经与我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做到了信息共享,信息互换,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3)以增强技能为重点,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免费培训1千人,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9万人。(4)完善保障服务,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处境比较艰难,特别是一些用工单位不同劳动者签合同,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有的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危害等方面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是弱势群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及时处理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问题,积极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我市在农民工准入方面已经完全放开限制,并明确规定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了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5)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的舆论氛围。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与新闻部门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长时间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农民真正理解致富奔小康的含义,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鼓励农民积极走劳务输出这条路,改变以往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的小康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劳动输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制约障碍。目前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对城乡劳动力资源无法起到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就现状而言,劳动力的自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
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稳步保持在4%,保持了一定适度的转移规模。但转移速度还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阻碍转移速度和比重的原因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由过去单纯务工增收逐步向积累提高和创业发展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劳动力转移供需缺口大的问题。
(三)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也要求各地农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工作部门,劳动就业与保障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有序工程”,组织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部门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入地同时也加强了劳务市场的建设,发展了各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尚且不能避免;二是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方式还较为落后;三是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四是能够提供的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较少。
(四)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对农业补贴和和支持水平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超时间劳动现象严重,工作生活条件质量差。二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也是有发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空缺,农民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随着更多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但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寄宿生活费补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配套政策还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对接收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中职学校来说,尽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专业设施、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策
(一)完善制度,保持规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良性循环,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就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工伤保险、医疗制度、随迁子女入学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重大疾病措施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对接制度,加大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会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和农村相同步的现代户籍管理制度。要适时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各方面福利待遇,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保持流转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确立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以农村转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并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辅导,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根据新时期市场的需求,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广泛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就业市场,培养和树立现代化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增强扶持,提高服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其他的管理费用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要合理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电子学籍,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安置未随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生”到寄宿制学校。根据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形成集就业、培训、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编辑?M岳 凤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才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而科学的培训又能促进农民工的有效转移。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转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在利益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走上了异地转移道路。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日趋活跃。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
一、近些年来,虽然在政府的扶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农民们自己的努力下,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一定发展,但至今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1.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且整体素质较低
在培训中,他们普遍反映学习吃力,因此造成培训质量不高,转移成功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尤其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可想而知,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
2.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民对培训政策缺乏了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对培训操作办法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地方往往只侧重于短时间的引导性培训,因此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3.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识淡薄
农民工分布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他们仅仅重视农民工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因此,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的工种。加上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层次不齐、时间较长、流动性大、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企业不愿也不敢送农民工去培训深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资金补助额度较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但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就当前的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承受较高的培训费用。农民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3一5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还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短缺,一些地方只开展一些零散的、短期的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学不到一技之长。
5.各地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培训工作力度较大,农民参训意识较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不仅参训意识较弱,而且自我封闭、保守,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转移难的现象突出。一些培训学校之间的培训质量差异也很大。有些学校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工作随意性大,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不注重培训质量,擅自缩短培训的时间等等原因,造成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二、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改革农村教育制度
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含量,建立起城乡统一公平的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制度。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为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起国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完善好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分担。保证城乡学龄青少年得以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城乡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2.转变农民工观念,大力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的同时,要使农民工有意愿主动接受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农民工来接受和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对转移培训和就业相关的一切信息更好的掌握,调动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了解、接受、参加培训。
3.企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意识
针对培训对象和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稍高、难度较大、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而对于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不太高的、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把他们培养成要求较低、难度不大、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企业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始终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故事案例、提问解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培训的重点有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企业职业技能培训。
4.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
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针对每个农民工只能是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或者,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逐步扣除。政府除了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季节性、分散性、流动性以及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堂授课与课后自学结合,长训与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并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加强管理。各有关部门协调工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农民工培训工作要统筹计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民工培训作为长期重要任务来抓。
5.培训农民工要做到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分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使各地培训工作进展在趋于平衡的同时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仁.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M].湖南农业大学,2007.[2]马乙玉.农民工培训机制问题探析[J].甘肃农业,2005.[3]邓晓丽.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M].四川师范大学,2007.[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孙思(1984-),女,河南郑州人,现供职于郑州测绘学校政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