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从江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示范》
项目工作总结
一、项目来源
从江县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林分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低产林、残次林占有一定比例,中幼林多,成熟林少,近期可采伐资源不足。同时,随着林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林业也发生了由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从江县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要。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在搞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三大效益兼顾的造林树种,已是当务之急。麻竹、撑绿竹,由于能笋、竹两用,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经济效益高,生态、社会效益好,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的特点,在从江县作为新的造林树种进行推广。国家林业局2003年下达了科技推广项目“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由贵州省林业厅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承担、从江县林业局负责具体实施,在从江县丙妹镇建立“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基地。
二、项目推广主要内容与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推广的目标:实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做到适地适树。以点带面,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林业“两大体系”的 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推广项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投入、高标准”地建设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麻竹、撑绿竹推广示范林基地,实行“样板”带动战略,为进一步积累新经验和推广基地建设技术,为实现“高产出、高效益”麻竹、撑绿竹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主要内容:
1、采用麻竹侧枝扦插育苗及配套技术措施,建立优良麻竹苗快速繁殖圃10亩;采用撑绿竹3号及配套技术措施,建立快速繁殖圃5亩。
2、推广麻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新建麻竹笋材示范林基地200亩;建立撑绿竹3号示范林基地100亩。
经济技术指标:
麻竹示范林到2007年,即造林后第四年、每亩可产竹材2000公斤;竹笋150公斤。10亩麻竹繁殖圃2005可提供麻竹苗4万株。
撑×绿杂交竹示范林到2007年,即造林后第3年每亩可产竹材2000公斤。5亩撑×绿杂交竹繁殖圃2005年可提供撑×绿杂交竹苗2万株。
三、项目实施概况
1、推广项目地点、规模:
地点选择在贵州省从江县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的丙妹镇的宜林地上。规模为300亩,总投资30万元。
2、建设内容:
项目通过采用“麻竹育苗技术”、“竹笋两用丰产栽培技术”科技成果,建设优质丰产麻竹科技示范基地和建立麻竹推广苗圃基地。注重造林地选择,采用扦插苗造林,高标准整地、栽植,适时抚育、施肥等技术和营林措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通过采用设臵对照区和样地,分别依据不同坡位和土壤厚度,不同施肥时间、方式和施肥量,不同栽植密度,不同抚育方式等进行对比试验,监测竹林长势、发笋等情况,并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和掌握其规律。
3、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5年,即2003年至2007年。进度安排: 1、2004年1月前,作好项目基地规划,搞好作业设计;按设计要求清理苗圃地和造林地,并全面完成整地;2月底前完成15亩竹苗繁殖圃和300亩示范林营建工作。2005年至2007年进行幼林抚育、疏笋留笋、培肥养竹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林地管理和项目验收。
2、造林地连续抚育三年,每年两次,第一次5—6月,第二次8—9月。
3、资金使用计划安排:总投资30万元,其中繁殖圃投入10万元,示范林基地投入20万元。分四年进行,第一年投资26万元(含繁殖圃的投入),占总投资的86.6%;第二、三、四年共投资4万元,分别占6.7%。
4、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障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推广项目的管理工作,使推广项目实施出成效,由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牵头,黔东南州林业技术推广站、从江县林业局组织成立推广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从江县林业局营林总站、林业科技推广站组织宣传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并协调相关问题,完成示范推广项目。
5、建立科技支撑运行机制
在地区范围内建立竹林栽培与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州林业科技推广站、州林科所、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为成员单位,协作互助,交流学习,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网络。
四、项目完成情况
1、技术经济指标
(1)繁殖圃完成情况:2004年春季在从江县贯洞镇龙图村,完成16.08亩繁殖圃(其中麻竹10亩,撑绿竹6.08亩)育苗工作。繁殖圃苗木长势良好,母本栽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并请专人进行管护。2005年初,麻竹苗木产量为42799株,撑绿竹苗木产量为46411株,均达到建设期设计规模和培育目标。
(2)示范林基地造林完成情况
根据《从江县竹类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规划设计说明书》的造林技术要求,2003年年底完成规划设计和林地清理及整地工作。2004年初在从江县丙妹镇平毫村完成了368亩的竹子栽培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分为1、2、3个小班实施,面积分别为1号小班撑绿竹112亩,2号小班麻竹203亩,3号小班麻竹53亩,达 到建设期设计规模和培育目标。
3个小班的完成情况:
1号小班撑绿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3.4cm,(最大胸径6cm),平均高7m,平均48丛/亩,7株/丛,平均每株约5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1680公斤/亩。
2号小班麻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3.8cm,(最大胸径7.5cm),平均高6.8m,平均28丛/亩,6株/丛,平均每株约6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1008公斤/亩,竹笋产量为84公斤/亩。
3号小班麻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4.2cm,(最大胸径8.2cm),平均高8.2m,平均38丛/亩,8株/丛,平均每株约7.5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2280公斤/亩,竹笋产量为152公斤/亩。
项目共计营建麻竹笋材两用示范林256亩,营建撑绿竹示范林112亩。麻竹示范林4年平均亩产竹材2556公斤,平均亩产竹笋207公斤。撑绿竹示范林3年平均亩产竹材2087公斤。
2、人员培训
通过采取造林抚育时现场讲解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对基地造林技术人员、周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三年共培训基层造林技术人员及农户200余人次。
3、抚育完成情况
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为了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竹生长,2004—2006年三年每年两次对基地进行了全面抚育及施肥工 作。
4、管护落实情况
为加强管护力度,适时抚育施肥,严防人畜破坏及森林火灾,已修建围墙3.5公里,建有管护棚2个,聘有管护人员3人。
5、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为从江县社会造林提供了一定的苗木保障,并从育苗中获取一定收益。苗圃地产苗8万多株,其中麻竹苗4万多株、撑绿杂交竹4万多株,麻竹按每株1.8元计折7.2万元,撑绿杂交竹每株按0.6元计折2.4万元。
(2)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夏季,3号小班的麻竹分别产笋约4240公斤、7950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为当地农户增收约3.6万多元。
(3)项目的实施,已动用劳动力7000个工日,使造林农户获得劳务费10万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又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麻竹笋、竹两用和撑绿竹示范基地建成后,对从江县的竹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当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林区的社会稳定。可增加森林资源以及大量的林下资源,支援国家建设和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五、项目实施管理经验与做法
1、建立合理的项目运行机制,由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牵头,组织成立省、州、县示范项目科技支撑领导小组,由从江县林业局负责宣传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2、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及时进行项目规划和作业设计,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意识,搞好对项目建设队伍必要的技术、管理培训和现场操作示范。
3、全面推行技术承包制、具体施工时,将技术人员落实到设计小班检查指导。
4、全面推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和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严把质量关,整地不合格不植苗、不合格苗不上山、不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不许上山造林。
5、及时清理造林地、整地和植苗,适时进行抚育、施肥及其他管护。
6、注重对周边群众的宣传工作,让农户参与管理,采取现场培训与分发宣传资料,推广麻竹生产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
7、建立项目实施档案,总结生产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当地麻竹、撑绿竹生产与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六、资金到位及经费使用情况
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经费25万元,县局自筹7万元(苗圃基地投入10万元,造林基地投入20万元)。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资金实际到位情况:
资金到位总合计为380094.23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 25万元;从江县营林总站配套78770.23元,售出的竹苗资金51324元。
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基地建设总投资360094.23元,其中:整地植苗费50580元,苗木费146892.40元,肥料费444元,抚育33051元,管理费用3188.40元,围墙27996元,管护费5985元,设计费2万元,租地费7009元,补偿费3700元,苗圃61248.43元。
剩余国家经费20000元主要用于项目结题验收、雪凝灾后重建、后续管护等费用。
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从江县林业局 2008年10月
第二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定)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工 作 总 结
2010年自贡市科技局以自科发[2010]2号文件下达联络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为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项目在市、区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海涛村两委及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通过项目单位及课题组成员的精心组织、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了预期的示范带动效果。现将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开展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 技术内容及考核指标:
1、选育适宜品种: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探索出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3、种蛋孵化率为85%,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约50天左右,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
5、降低饲料消耗。与普通放养相比,节约饲料10%以上 经济效益考核内容和指标:
1、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经济效益对比 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
2、投产后直接经济效益
公司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按近期发展100户养殖大户,每户年出栏肉鸭5000只计算,每户可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可带动养殖大户增收150万元。
(二)项目的总体成效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进行了品种选育。本项目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多个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肉鸭两个品种,在海涛
村建立起了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基地。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成功地实施了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提高肉鸭品质,对产业化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3、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种蛋孵化率达到85%以上,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年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每批次肉鸭养殖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15天。
5、与普通放养相比,降低饲料成本10%以上。
6、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进行试验,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以上。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7、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
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联络镇成立了“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科技局、畜牧局、联络镇等项目涉及部门的领导组,明确了相应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组办公室挂靠在联络真农业中心,并在组织发动、纠纷调解、集中打造、资金落实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期间还由区科技局组织督查项目进展情况2次。市区扶贫协会多次到基地视察,并对产业的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开展技术合作,寻求科技支撑。我们积极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广泛寻求技术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为肉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我们围绕项目实施,积极与市区科技部门、畜牧部门联系,争取专家的技术支持,多次聘请富顺县的畜牧专家到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服务,并发放了技术资料2000多份。项目期内,培训养殖户350余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80余人次,通过培训,共培养了肉鸭养殖能手 200余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我们依靠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开展优质品种培育、饲养与管理,市场销售及深加工等引导服务,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激发农户养殖肉鸭的积极性,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推进肉鸭产业化发展,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积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服务。
三是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自贡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互动,寻找技术、市场信息,共推产业发展。
(三)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选育适宜品种。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了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
二是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积极探索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对育雏期,育成期及产蛋期的种鸭饲养管理进行分期研究。雏鸭出壳24小时内自由饮水,引导鸭认食找食。1-3日龄每小时喂一次。4日龄后饲料少给勤添,促使鸭昼夜自由采食,同时饮水要清洁充足。中鸭期是增重最快的阶段,要定时喂料,让其吃饱吃好,并加大运动量,使之发育健壮。育肥期主要是提高鸭的食量和改变鸭肉品质,每天填3-4次,填饱为宜,减小运动量。食槽、饮水槽应保持干净,饲料保持新鲜,饮水应
清净。
三是实施产业化示范推广。公司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场,年孵化鸭苗达80万只以上,种蛋孵化率达85%。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左右。
三、带动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9月29日,是一家专业从事种鸭饲养、种蛋孵化、商品鸭饲养的规模化、专业化鸭业公司,目前是自贡市唯一一家取得禽类《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是自贡市规模最大,集种蛋孵化、种鸭饲养一体的鸭业公司,公司年出栏雏鸭苗80万只,出栏养殖商品鸭40万余只。公司有养殖基地和种蛋孵化场,现有标准化种蛋孵化室6间,标准化育雏舍10间、标准化成年鸭舍26间,标准化商品鸭舍30间。公司能为联络镇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鸭苗及技术服务。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实现收入2350万元,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
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投入情况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公司及农户自筹资金44万元,自贡市科技局下拨科技项目研发经费6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自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44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其中用于肉鸭新品种肉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人员差旅费及科技示范支出2.4万元,万元,建立种鸭孵化箱的科技设备支出26.6万元,养鸭设施材料建设支出15万元。
市科技应用研究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6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肉鸭新品种技术选育试验支出2万元,科技培训的专家人员经费支出1万元,科技设备支出3万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2、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有待进一步完善,示范大户有待进一步扶持。
(二)下步打算
1、进一步培育示范户,扶持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肉鸭养殖基地的作用,加强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2、要针对目前肉鸭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肉鸭养殖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进一步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协会+农户”的产学研模式,进一步推动肉鸭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和肉鸭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我镇肉鸭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