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定)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工 作 总 结
2010年自贡市科技局以自科发[2010]2号文件下达联络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为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项目在市、区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海涛村两委及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通过项目单位及课题组成员的精心组织、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了预期的示范带动效果。现将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开展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 技术内容及考核指标:
1、选育适宜品种: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探索出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3、种蛋孵化率为85%,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约50天左右,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
5、降低饲料消耗。与普通放养相比,节约饲料10%以上 经济效益考核内容和指标:
1、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经济效益对比 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
2、投产后直接经济效益
公司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按近期发展100户养殖大户,每户年出栏肉鸭5000只计算,每户可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可带动养殖大户增收150万元。
(二)项目的总体成效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进行了品种选育。本项目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多个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肉鸭两个品种,在海涛
村建立起了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基地。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成功地实施了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提高肉鸭品质,对产业化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3、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种蛋孵化率达到85%以上,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年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每批次肉鸭养殖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15天。
5、与普通放养相比,降低饲料成本10%以上。
6、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进行试验,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以上。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7、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
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联络镇成立了“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科技局、畜牧局、联络镇等项目涉及部门的领导组,明确了相应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组办公室挂靠在联络真农业中心,并在组织发动、纠纷调解、集中打造、资金落实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期间还由区科技局组织督查项目进展情况2次。市区扶贫协会多次到基地视察,并对产业的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开展技术合作,寻求科技支撑。我们积极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广泛寻求技术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为肉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我们围绕项目实施,积极与市区科技部门、畜牧部门联系,争取专家的技术支持,多次聘请富顺县的畜牧专家到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服务,并发放了技术资料2000多份。项目期内,培训养殖户350余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80余人次,通过培训,共培养了肉鸭养殖能手 200余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我们依靠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开展优质品种培育、饲养与管理,市场销售及深加工等引导服务,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激发农户养殖肉鸭的积极性,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推进肉鸭产业化发展,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积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服务。
三是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自贡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互动,寻找技术、市场信息,共推产业发展。
(三)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选育适宜品种。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了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
二是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积极探索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对育雏期,育成期及产蛋期的种鸭饲养管理进行分期研究。雏鸭出壳24小时内自由饮水,引导鸭认食找食。1-3日龄每小时喂一次。4日龄后饲料少给勤添,促使鸭昼夜自由采食,同时饮水要清洁充足。中鸭期是增重最快的阶段,要定时喂料,让其吃饱吃好,并加大运动量,使之发育健壮。育肥期主要是提高鸭的食量和改变鸭肉品质,每天填3-4次,填饱为宜,减小运动量。食槽、饮水槽应保持干净,饲料保持新鲜,饮水应
清净。
三是实施产业化示范推广。公司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场,年孵化鸭苗达80万只以上,种蛋孵化率达85%。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左右。
三、带动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9月29日,是一家专业从事种鸭饲养、种蛋孵化、商品鸭饲养的规模化、专业化鸭业公司,目前是自贡市唯一一家取得禽类《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是自贡市规模最大,集种蛋孵化、种鸭饲养一体的鸭业公司,公司年出栏雏鸭苗80万只,出栏养殖商品鸭40万余只。公司有养殖基地和种蛋孵化场,现有标准化种蛋孵化室6间,标准化育雏舍10间、标准化成年鸭舍26间,标准化商品鸭舍30间。公司能为联络镇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鸭苗及技术服务。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实现收入2350万元,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
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投入情况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公司及农户自筹资金44万元,自贡市科技局下拨科技项目研发经费6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自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44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其中用于肉鸭新品种肉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人员差旅费及科技示范支出2.4万元,万元,建立种鸭孵化箱的科技设备支出26.6万元,养鸭设施材料建设支出15万元。
市科技应用研究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6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肉鸭新品种技术选育试验支出2万元,科技培训的专家人员经费支出1万元,科技设备支出3万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2、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有待进一步完善,示范大户有待进一步扶持。
(二)下步打算
1、进一步培育示范户,扶持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肉鸭养殖基地的作用,加强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2、要针对目前肉鸭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肉鸭养殖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进一步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协会+农户”的产学研模式,进一步推动肉鸭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和肉鸭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我镇肉鸭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二篇:2008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会农机发[2010]27号
关于呈报《2011年会宁县
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市农机局:
现将《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随文呈报,请审阅。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
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年降雨量312.9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651.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海拔高度1420-3941毫米,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气候凉爽,区域内以黄绵土、红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是我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种植是全县三大粮食之一,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0.9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总产值达到18.56亿元,为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特别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由于我县马铃薯的生产,大面积仍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农艺措施,人畜力耕整播种,小垄稀植,分散经营,效率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投入高,产出低,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上不去,严重制约着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011年县农机局承担实施甘肃省农机局下达实施的甘肃省农机化科技推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县农机局的精心组织安排和农机推广部门及实施乡镇及农户的紧密配合下,按照项目合同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已确定在我县新添乡新添村建立“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1个,在示范点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挖掘1000亩,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该项技术包括机械化整地,机械覆膜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的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化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配套技术的优势。该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改革我县马铃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传统农艺,将大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我县推广前景广阔。
一、项目投入
1、农机具投入
为确保项目实施,农机局将引进投入东方红-55拖拉机2台及配套深松机2台,18-25马力小四轮5台,引进投入马铃薯种植机5台,马铃薯收获机5台,中耕施肥机5台,铺膜机40台。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
2、资金投入
项目实施中共计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市上解决50万元,(其中:机具购置补贴费45万元,示范推广费3万元,技术宣传及培训费2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户自筹1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推广作业中农机燃油补贴及购买肥料等费用。
二、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路线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机械全方位深松、机械种植、机械挖掘为主体技术,辅之以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节水补灌等农机化技术。县农机局在示范推广中主要做到以下六个统一:一是组织大中型拖拉机对示范田统一进行深松耕;二是统一进行种子处理和刀具消毒,组织农户有严格选种的基础上进行晒种,给农户发放高锰酸钾和旱地宝,进行刀具消毒和拌种;三是统一种植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全部采用一空二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左右;四是统一进行机械配方施肥。在重施农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巧施钾肥,按照N:P:K为1:1:0.5的比例进行统一配方施肥;五是统一进行培训,在播种前,技术人员逐社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六是统一田间管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中耕培土摘花打顶、追肥等工作,同时调运机动喷雾器2台,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集中连片防治。通过示范推广,总结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即机械全方位深松一机械播种施肥一机械喷洒农药一机械挖掘。
三、预期效益
在项目实施中,累计推广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72万元。
1、增产增收:亩均增产马铃薯100公斤(其中机械收获减少损失80公斤),共增产20万公斤,每公斤1.8元计,共计增收36万元。
2、节约开支:亩均节省薯种10公斤,共节省2万公斤,每公斤3元计,节约支出6万元;亩均节省人工5个,共节省人工1万个,人工日工值以30元/个计,共节省人工费30万元。
以上合计节约开支36万元。
四、保障措施
1、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农机局采取行政技术措施相结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资金、机具、任务落实;成立技术小组、负责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人员,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引进马铃薯种植、挖掘机具,作好机具的组装配套。
3、在示范乡选择好示范推广地块,认真做好示范推广数据检测及管理工作。
主题词:马铃薯种植与挖掘 示范项目 所需资金 报告 抄报:市农机局
会宁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2010年11月16日印发
第三篇:《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总结
《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
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彩椒因富含vc,味甜、质脆、适口性好,具有大果、肉厚、亮丽等特点,因而不仅商品经济价值极高,而且用途广泛。常常是制作高档菜肴以及高档蔬菜色拉的重要原料,而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所青睐,是欧美等国一种传统的十分重要的高档蔬菜作物。近年因畅销香港等东南亚地区,风靡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地,而倍收国内市场的注目,并成为近年我国出口蔬菜生产上的一个亮点。而由于国产品种的缺乏,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彩椒品种几乎都是国外引进品种,价格昂贵,成本较高,给本市彩椒的生产发展增加了障碍,为了促进国内彩椒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品种特色,提高农民收入,在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主持下,我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会同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园艺场、上海绿秾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共同参与了编号为沪农科推字(2006)第 号的《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实施工作,实施时间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根据项目规定的具体实施内容、计划进度、考核指标等各项要求,通过两年的努力工作,基本完成项目考核内容,现将松江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面积及生产情况 根据项目要求,松江区要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完成项目示范面积40亩,实际示范种植面积43.2亩;要求辐射种植面积150亩,实际完成辐射种植面积121.2亩;项目实施期间实际完成彩椒种植面积164.4亩,由于2008年头雪灾严重,彩椒秧苗冻死,导致可种植面积减少达30亩以上。2007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0.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 1 元,平均亩产量1602.4公斤,平均亩产值5984元;2008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种植彩椒面积154.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平均亩产量1515.4公斤,平均亩产值2555.1元;两年合计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平均亩产量1520.8公斤,比2006年平均亩产量1300公斤增加220.8公斤,增加了16.98%,超过项目考核指标近7个百分点。平均亩产值2767.9元,平均单果重153.6克,平均单果重130克以上的彩椒商品率达到93.3%,比2006年提高了13.3%。
二、落实项目实施基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依据主持单位项目实施方案和课题合同书要求,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2007年在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和上海绿和园艺有限公司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实施面积分别为6.6亩和3.6亩;2008年核心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分别扩大到24亩和9亩;同时辐射周边蔬菜基地四个,辐射基地分别为新浜许家草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48.2亩;泖港黄桥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1亩;上海双海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3.6亩;上海龙腾园艺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实施面积8.4亩。
三、完善彩椒操作规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1、申椒1号彩椒品种的育苗技术
根据申椒1号彩椒品种特性,适时播种是关键,保证肥料是重点,我们采用保护地地加温营养土育苗,播种期一般在11月中旬为宜,出苗率可以达到90%以上,苗龄控制在 2 60-65天,可以延长采收期,提高彩椒产量,提前上市,增加收入。
2、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促进彩椒根系的生长,提高彩椒的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基地平均每亩施用“利江”牌商品有机肥900公斤,两年中所有实施基地施用商品有机肥139吨,平均施用量845.5公斤/亩,实施基地推广蔬菜(彩椒)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基肥和全程2-3次的追肥方式,推广施用BB肥12吨,平均施用量73公斤/亩,提高彩椒商品率和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3、彩椒植株调整技术的应用
植株采用吊线牵引或插竹固定方式,根据申椒1号品种生长实际情况,选留2-3个健壮的枝条作为主蔓,其余侧枝及时打掉,每蔓留2-3个果实后及时摘芯,注意摘除畸形果,生长后期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黄叶、老叶、病叶。
4、彩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1)以松江区蔬菜病虫测报中心为主,在彩椒种植基地都设立了观测点,及时收集和分析彩椒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由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汇总分析,把病虫情报发布给彩椒种植基地,对症下药,及时防治,特别注意开花结果期棉铃虫和后期炭疽病的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2)项目实施基地70%以上使用了裙边覆盖方式的防虫网,有效阻隔了害虫进入大棚,实施基地还安装使用杀虫灯,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彩椒达到质量标准。
(3)彩椒种植基地重点推广使用了上海市重点推荐的 3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主要有海正三令、辛硫磷、艾美乐、阿米西达、菌克毒克、施佳乐、世高等农药品种,还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发放,减轻种植户生产成本。
(4)在大棚彩椒生长过程中蚜虫、烟粉虱等小型害虫危害比较严重,以上几种防治措施还无法彻底解决,所以在使用防虫网、杀虫灯和化学农药防治的同时采用棚内悬挂黄板粘杀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防效。
四、建立了彩椒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建立彩椒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项目实施基地全部制定了彩椒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根据各项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并对基地管理和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2007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36人次,2008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57人次,其中12人取得了蔬菜园艺工职业资格。发放上海市蔬菜农药安全使用指南,彩椒高产栽培技术、彩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资料135份,对提高基地技术人员彩椒种植水平,为基地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食用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田间档案记录制度:通过我区开发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把实施基地彩椒生产全过程基本情况全部记录在案,再及时向主管部门上传,发现问题及时追查、整改,未联网基地通过田间档案记录本记录生产过程,特别对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必须严格记录,项目组经常到现场指导检查情况。
3、建立蔬菜产品农残检测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基地都配备了农残检测仪,并有检测上岗证的检测员专门负责采样检测,对每批上市的彩椒进行检测,实施基地两年内检测样本合计136只,合格率100%。
五、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明显:通过项目两年的实施,实施基地及辐射基地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7年建立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面积10.2 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达到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元,实现利润35700元;2008年扩大辐射面积121.2亩,总计实施面积达154.2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年利润92520元;项目实施两年累计面积达164.4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总利润128220元。
2、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加大了项目实施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和开发引进新品种意识,把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同时积极制定蔬菜(彩椒)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树立了农产品品牌意识,增添了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显现:由于项目实施都围绕新品种结合新技术、保护环境开发设计方案,主要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等技术,保护土壤环境;通过覆盖防虫网、安装杀虫灯、悬挂黄板等防虫新技术,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上海市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2008年10月19日
第四篇:2014年 县蔬菜病虫害1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5.28)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工作总结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是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宁河县植保植检站作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之一,承担建设宁河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及开展各项绿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按照项目合同要求,(开始时间要明确,什么时候与市站签订的合同,什么时候与合作社签订实施方案的。)由天津市宁河县兴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岳龙镇小闫村建立1个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亩,并对25个棚室实施绿色防控技术集中示范。
项目实施以来,在市植保植检站的指导下,宁河县植保植检站真抓实干,天津市宁河县兴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配合,圆满地完成了项目合同指标,达到项目要求,取得了预期的技术效果。现将宁河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组织管理
(1)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农业局副局长王凤行担任,副组长由农技中心主任王连芬担任,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小组组长由农技中心副主任曹玉霞担任,植保站全体人员为成员,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培训和指导。
(2)及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根据示范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制订了“2013年宁河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防控措施,防控目标,技术路线。
(3)建立工作责任制:示范区基地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和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实。
2、召开会议,安排部署
为了使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在项目实施之初,市植保站领导多次深入到县植保站和示范基地,研究并安排部署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和有关事宜。在实施过程中,市、县领导及技术人员组成督导组,定期到基地检查、指导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实情况,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意见。同时还不定期利用电子信箱和手机,沟通或磋商有关项目实施事宜。
3、设备采购,实行合同管理制
按照项目合同要求,完成了该项目所需防虫网、熊蜂、黄板、生物农药、高效植保药械等设备采购任务,签订了材料以及仪器的采购合同,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4、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管理到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绿控基地每个示范棚都有专人负责田间管理及生产档案记录,县植保站定期检查,规范田间档案的记载,建立蔬菜生产的可追诉制度,做到有案可查。并由专人负责搜集、整理项目全程形成的文件、会议记录、工作方案、试验方案、现场图片等资料,分类归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领导小组多次检查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严格资金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确保项目组织管理到位。
5、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为了促进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我们开展了多样形式的宣传展示活动,一是在示范区树立了示范牌,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下乡指导、科技赶集、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了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三是县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按照项目的实施进程,长期深入蔬菜棚室,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开展绿色防控工作,同时也从项目的实施中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二、主要技术
按照项目合同书要求,建立1个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亩为占地面积,实际出棚室25座。推广六项主要技术:
1、防虫网隔离技术
在棚室通风口、出入口处加挂50目防虫网,阻隔烟粉虱等小型害虫,应用推广25个棚室,示范面积30亩(这个面积和上面的100亩要对应,要不就是要说!)。
2、色板诱杀技术
在害虫发生前期至初期,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潜叶蝇等小型害虫,每棚室悬挂30块,定期(最好明确时间,比如是一个月、一个半月,或虫体多时随时更换。)更换,应用推广25个棚室(同上)。
3、熊蜂授粉技术
每棚在蔬菜开花前1-2d、开花数量大约5%时释放熊蜂进行昆虫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减少病害发生。每棚一次性投放一单位盒的熊蜂,应用推广11个棚室(同上)。
4、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施用生物农药申嗪霉素防治番茄早、晚疫病、辣椒疫病、枯萎病、斑点类等病害;施用生物农药寡雄腐霉防治番茄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应用推广25个棚室(同上)。
5、健康栽培技术
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区统一由县百利种苗有限公司育苗,保障了番茄苗的质量;定植采用高畦栽培;加强管理等健康栽培技术。应用推广25个棚室(同上)。
6、产后蔬菜残体无害处理技术
引进蔬菜残体处理机(产地和型号、处理能力),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病残体投入处理机粉碎,加入腐熟剂(名称)搅拌,加温进行发酵,随后投入到处理池堆闷3天可消除病残体,就可还田。应用推广25个棚室(同上)。
三、主要成效
1、示范棚产量、品质及生产效益(1)产量、生产效益比较
按番茄的不同成熟进行分批采收,采收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种植畦进行产量统计,以便进行产量分析。同时选取未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同品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示范棚与常规防控棚番茄产量比较(棚室面积1.3亩)
防控技术平均产量(kg/m2)折合产量(kg/867m2)售价(元/kg)产值(元/867m2)常规防控 7.56
6558
4.0
26234 绿色防控 8.24 7142 4.4 3142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常规防控棚室的番茄产量为6558公斤,平均售价为4.0元/公斤,产值为26234元,生产成本5200元,新增效益约为21034元。绿色防控棚室番茄产量为7142公斤,平均售价为4.4元/公斤,产值为31425元,按生产成本6655元,新增效益约为24770元。这样绿色防控棚室比常规防控棚室新增效益3736元。
(2)品质比较
绿色防控棚室番茄果型整齐一致,果肉丰盈饱满,因大量减少了农药和激素的施用,果味自然纯正,口感好;常规防控棚室畸形果较多,空洞果比率大,因施用了过多的农药和激素,果肉酸涩,口感差。
2、主要技术效果评价
(1)防虫网隔离技术,黄板诱杀技术:在棚室通风口、出入口处加挂50目防虫网,基本阻隔了烟粉虱、蚜虫等小型害虫的侵入为害,配合悬挂信息素黄板,可以减少小型害虫的为害。从调查看,绿控示范棚防治蚜虫、白粉虱、烟粉虱、潜叶蝇等害虫防治效果达95%以上。(2)熊蜂授粉技术:棚室投放熊蜂,不仅可以降低人工辅助授粉的费用,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坐果率和产量,提升品质。熊峰个体大,浑身长满绒毛,授粉专
一、及时、有效,对温室中低温、弱光、高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熊峰授粉的西红柿,与传统的人工蘸花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一是节约成本。熊蜂授粉节约人工成本,生产中每亩留一穗果蘸花需要2个工,每个工80元,共需要160元人工成本,留3穗果需480元;每个棚室蘸花用药成本一般在30元左右,总成本是510元,单个棚室一箱蜂成本350元,此项可节省费用160元。二是提高了坐果率,减少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大量减少了农药和激素的施用,番茄果型整齐一致,果肉丰盈饱满,果味自然纯正,口感好,番茄品质得到了提高,熊蜂授粉番茄销售价格高于人工蘸花番茄。(3)生物农药应用技术:施用生物农药申嗪霉素和寡雄腐霉防治番茄、辣椒、果树等作物多种病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
今年在绿控示范棚(番茄、辣椒、果树)全程喷施生物农药申嗪霉素4次,防治效果很好,棚室内番茄早、晚疫病,辣椒晚疫病,果树斑点类等病害都没有发生。常规防治棚室(番茄)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丙森锌等化学杀菌剂,番茄晚疫病发病率1%。
在番茄1号棚室开展生物农药寡雄腐霉防治番茄真菌性病害试验,在整个试验期间,喷施了“寡雄腐霉”的棚室,没有使用其他任何化学杀菌剂。从试验看,3月10日(番茄开花期)喷第一遍药(施药浓度?有无浓度梯度设计及小区安排等),每隔15天一遍,到4月24日共喷了4遍药。试验结果:一是整个生育时期,喷施“寡雄腐霉”的棚室病害没有发生,对照棚和喷施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的棚室都有灰霉病发生,病株率达0.5%;二是喷施寡雄腐霉的番茄长势健壮、根系发达,茎节粗壮,叶色浓绿。
(4)健康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倒茬,采用抗病品种北斗鑫冠、美国鑫雨108,能避免或减轻病害的损失,压低病原物种群数量,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工厂化育苗,保障了番茄苗的质量,利于培育壮苗;采用覆膜起垄,提高垄间通风透光,减轻病害的发生。(5)蔬菜残体无害处理技术:通过引进蔬菜残体处理机,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病残体投入处理机粉碎,并加入腐熟剂进行搅拌,随后投入到处理池堆闷3天可消除病残体,就可还田。1台蔬菜残体处理机每天处理蔬菜残体4.5吨,每次加入腐熟剂搅拌蔬菜1.5吨,1天搅拌3次。经过对这些残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将会减轻下茬作物病虫的发生程度,降低防治成本。
3、农药使用量较常规棚和对照棚减少情况
在番茄生长期间(2014年1月—5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光照较常年接近,但2月19日-2月27日连续雾霾天气,对棚室蔬菜生长不利,但病害总体发生较常年偏轻。从调查看,常规防治棚喷施化学农药8次,使用烟熏剂6次。绿控示范棚喷施农药6次,其中生物农药4次,化学农药2次,使用烟熏剂2次;常规棚每亩用药成本440元,绿控示范棚每亩用药成本260元。绿控示范棚较常规防治棚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1%。
主要成效:以综合防治、健康栽培为基础,绿色防控作为创新点,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成果。推广熊蜂授粉技术、开展生物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推动作用,该项目通过指导广大菜农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合理用药,集成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一套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创新点:
(1)引进了蔬菜残体处理机。
(2)废旧沼气池的合理改造,减少了资金成本的投入。(3)多种绿控技术集成,大大地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病虫害的抗药性。
四、经费决算和预算执行评价
该项目总预算3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20万元,配套资金 10万元。截止2014年5月25日,项目资金支出13.875万元,占总投资的69.38%,项目结余资金6.125万元,占总投资的30.62%。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材料费、无害化处理费、培训费、园内标牌制作费、配套设施费、试验损失补助费、不可预见费等项目内容。配套资金支出1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100%。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1)农户对化学农药依赖思想较强,绿色防控技术在生产一线得不到全面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得不到积极配合,推广模式短时间难以形成。
(2)资金不足,继续做好示范、完善配套技术缺少保障措施。
2、建议
继续抓好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应有项目资金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扩大技术应用面积,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和现场考察等多种途径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宁河县植保植检站 2014年6月4日
第五篇:云川县2009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云川县2009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
项目技术工作总结
云川县2009年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在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专家指导下,在项目承担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种植实际需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现将2009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简述项目推广地原有种植制度、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
1、种植制度 项目实施区兴业镇位于淮河入江水道以北,云川县县城东侧,云宝南线横穿腹部,是云川县菜篮子。历来是云川县蔬菜新品种高产示范镇,周年为县城居民提供新鲜可口的蔬菜,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经过多年不懈的农田水利建设,已形成沟、渠、路配套,涝能排、旱能灌。
2、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 兴业镇秦庄、五星村劳动力比较充余,劳动者素质高,蔬菜种植水平好,对蔬菜种植技术较有经验。项目实施区历来是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核心区,农民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接受速度快,应用熟,已经总结出大面积蔬菜无公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二、推广的技术与品种优势(特性)、在当地的适应性
1、技术特性
(1)苗期病害 辣(甜)椒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立枯病。①病症 猝倒病发病初期,茎基呈水渍状,后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在叶沿未枯前倒伏。立枯病发病时,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斑,以后病斑向四周扩散,使茎基变褐,缢缩;早期病苗叶片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严重后,地上部萎蔫不再恢复;在一段时间内,病苗仍然直立不倒。
②发病原因 低温高湿。③防治方法
A.适时通风排湿,及时间苗,追施叶面肥,增强幼苗抗病性。B.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周围撒上石灰粉,防止病情传播。C、及时喷施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300—400倍液,72%的普力克400倍液。
(2)辣(甜)椒病毒病
①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病叶呈淡绿色,叶面凹凸不平,叶脉起皱,有的叶片呈线形蕨叶或花叶形;枝条染病,则有褐绿色条斑,植株矮小。
②发病原因 高温干旱且有蚜虫条件下易发病。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预防高温干旱;整枝打杈在晴天中午进行。
B、化学防治:定植后用40%的抗蚜威2000倍液及时喷施灭蚜;发病后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 2 液,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3)辣(甜)椒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病叶和病果上初为水渍状褐色圆形斑,后来逐渐形成褐色同心轮纹斑。
②发病条件:属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通过叶片或果实的表皮及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借助风雨、田间作业和育苗传播。当气温在1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容易发病。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采用温汤浸种杀灭种子表面病菌;加强田间管理,推广配方施肥;预防高温高湿;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果及病残体。
B、化学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农抗120的300倍液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4)辣(甜)椒疫病
①主要症状:叶片、茎、果实均受此病危害。病叶有暗褐色圆斑,其边缘为黄绿色;病茎有水渍斑,病斑绕茎表扩展成黑褐色条斑,分枝也有褐色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果的果蒂部有水渍状暗绿斑,潮湿时长出白霉,呈褐色腐烂,干燥后成为褐色僵果。
②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借助雨水和育苗传播,在气温2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病重。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温汤 3 浸种;推广无土育苗或无菌土育苗;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高湿;及时清理病残体。
B、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25%瑞毒霉可湿粉剂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5)辣(甜)椒软腐病
①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病果有水渍状暗绿色斑;后期果皮变白,果肉呈褐色,腐烂并有臭味,干燥时果实干缩,但并不脱落。
②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浇水和昆虫活动传播。阴雨天、气温2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发此病。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高湿。
B、化学防治:杀虫防病,控制传播,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40%菌杀乳油3000倍液喷施,及时杀灭烟青虫、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喷施,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2、品种特性 在该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抗辣椒品种博士王。
博士王是从天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设施辣椒新品种。4 2005-2006年在赣榆县设施蔬菜主产区沙河、青口、赣马等镇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博士王表现出早熟、优质、丰产、抗性强,商品性好等特点,深受菜农和消费者欢迎:
(1)特征特性
①产量高 博士王在本地设施栽培,表现为结果早、果实大、单果重、连续结果性强,且后期结果仍能保持大果特性,据日光温室结果期调查,博士王果实长度10.1㎝、果肩直径4.3㎝、单果重42.5g,较对照品种苏椒5号果实长度平均增加1.0㎝、果粗度(直径)增加0.6㎝,单果重增加12.0g,日光温室栽培每667㎡产量达6500 kg,塑料大棚栽培每667㎡产量达 5500 kg,较苏椒5号平均增产35.6%。
②熟性早 博士王比苏椒5号早熟6d左右,6节即可开花,比苏椒5号提前1节,分枝性强,早期结果多且连续结果性强,果实膨大速度快。
③品质优 主要表现为:一是果实外形美观为长灯笼形,果色为黄绿色、皱皮、色泽鲜亮;二是果实大且均匀;三是果实口感好,为微辣型、皮薄质嫩,适合大众口味。
④抗性强 博士王植株长势强,开展度大,耐肥、耐低温、耐弱光能力强,夜间温度14-16℃时能正常结果,抗病性较强。
⑤效益高 实践证明,苏椒5号博士王较苏椒5号增产增收2000元/667㎡、增质增收600元/667㎡以上(市场售价每㎏比苏椒5号高0.1元左右),设施栽培每667㎡经济效益增加2500元以上。
⑥商品性好 由于苏椒5号博士王的果实具有果型大、口感好(辣度适中)等特点,其抢占市场能力强,销售前景好。
5(2)无公害栽培技术 ①培育壮苗
A、日光温室冬春栽培育苗
8月中旬播种,播前种子用55℃水烫种,搅拌10分钟后,捞出种子再放入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min,取出种子,清洗干净后,用清水浸种5-6h,种子吸足水后,捞起沥干直播,一般不催芽。采用高畦育苗,注意遮阴保湿、防高温、防水淹、防暴雨,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防止烧苗或出现高脚苗。
B、塑料大棚栽培育苗
11月下旬催芽播种,将经消毒且浸泡好的种子先用湿纱布袋装好,然后再用干毛巾包裹,夹在装满热水的两个盐水瓶之间,放入保温箱(泡沫箱)内催芽,每12小时盐水瓶换一次热水,注意保温箱不要直接与地面接触,防止受热不匀影响催芽效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小拱棚外加草苫的“三膜一苫”保温育苗。育苗时,每10㎡苗床施用腐熟的有机肥50 kg,50%多菌灵80-100g,土、肥、药一定要混合均匀。
C、苗期管理。温度及肥水管理同常规。当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进行分苗。8月份育苗因采用遮阳网等遮阳降温,早盖晚揭,遇雨覆盖塑料薄膜,防暴雨伤苗,停雨后及时揭膜。11月份育苗应注意保温,出苗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猝倒病。
②整地施肥与定植 A、整地与施肥
平整土地重施基肥,每667㎡施优质腐熟的圈肥,日光温室用量为8000-10000kg,塑料大棚为6000kg,三元复合肥50kg,饼肥100 kg,深翻细耕后,日光温室做成南北向畦,塑料大棚做成东西向畦,畦宽100㎝。
B、定植
日光温室10月初定植,塑料大棚4月初定植。定植行距,大行距为60㎝,小行距40㎝,定植株距为33㎝。
③田间管理
A、定植后的肥水管理
辣椒对肥料较为敏感,追肥应以复合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在对椒采收后第一次追肥,随灌水每667m2施45%三元复合肥10-15kg,第二次追肥,在盛果期随灌水每667m2再施45%三元复合肥10-15kg,以后根据植株长势酌情追肥。定植时一定要浇足定植水,生长期间,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水,避免土壤过于干旱,灌水应采取膜下暗灌,切忌大水漫根。
B、植株调整
在门椒结果后应尽早摘除内生弱枝,生长盛期还应及时疏剪密枝,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C、病虫害防治
辣椒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等。病毒病的防治在做好种子处理,及时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的同时,生长期间应预防高温干旱,在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疫病的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68%金雷(雷多米 7 尔)水分散粒剂600倍液灌根或50%福帅得悬浮剂2000-2500倍喷雾,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辣椒虫害主要有粉虱、蚜虫等。粉虱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④采收
辣椒的门椒应适当早收,以免坠秧,结果期采收应在果实已长到最大限度,果皮变厚时进行,最好在下午采收。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数字农业网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和实施效果,加强信息服务,加大对优质辣椒博士王增产增效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的影响。
2、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云川县2009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订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并报县农业局、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审批。同时,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实施。
3、授课与田间示范指导。
(1)授课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举办了三期技术培训班,分别于2009年6月26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师赵建华讲授辣椒适期基质培育壮苗技术,参加培训人数70人。2009年7月8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师张远芬讲授辣椒精细整地,覆膜定植技术,参加培训人数60人。2009年11月25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 8 师汪龙生讲授辣椒科学肥水管理技术,参加培训人数70人。
(2)田间示范指导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组织专门技术人员赵建华、汪龙生、王云川、何春正等专门驻点,深入到兴业镇秦庄、五星村进行进行跟踪技术指导。
四、推广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对照项目合同,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建立了2000亩博士王新品种辣椒生产基地,其中设施大棚辣椒200亩;选用推广了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博士王;适期基质培育壮苗;精细整地,覆膜定植;合理调控棚内温湿度;科学进行肥水管理;适期采收;组织大棚辣椒生产技术培训,主要培训村组干部、农民和种田大户3次200人;印发技术资料2000份。
2、辣椒产量明显增加。在辣椒大面积成熟采收前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邀请有关专家、有经验的农民,进行测产验收:项目实施基地兴业镇秦庄、五星村平均亩产3058.8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2500公斤/亩,增产558.8公斤,达22.3%。总产达6117.6吨,较前三年平均总产增加1117.6吨。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通过大棚辣椒生产技术的推广,可减少辣椒全生育期内用药次数;同时由于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生产优质辣椒,实行优质优价,基地农户辣椒平均亩产值达到24470.4元,亩纯收入为7830.5元。总产值4894.08万元,总纯收入为1566.1万元。
4、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明确主导品 9 种、选准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提高了基地广大农户科技学种田水平。按照“技术培训到村、技术明白纸到户、示范指导到田”的要求,集中向广大农户推介和传授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使广大农民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及科学种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5、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在项目实施中,云川县大力推广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广大农户大力应用优质、高产的辣椒新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辣椒专用肥、有机肥,减少了水体污染,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五、体会和建议
1、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有利于辣椒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辣椒产量的提高和辣椒品质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进一步加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资力度,扩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面,实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