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乙肝诊断报告和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乙肝诊断报告和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
单位: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
1、乙肝的诊断依据:(1)HBSAg阳性,(2)______阳性,(3)抗HBCZgM阳性,高滴度(≥1:1000),(4)HBV-DNA阳性。
2、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为45-160日,平均_______日)
3、急性乙型肝炎分为(1)_______,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2)_________: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4、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_______分为:(1)慢性迁延性肝炎;(2)慢性活动性肝炎。
5、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大多数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单项______升高,体征较少。
6、乙肝有效治疗目标是:(1)抑制病毒____和消除病毒;(2)减轻症状;(3)减轻炎症,改善肝功能;(4)预防进展为________和肝细胞癌;(5)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7、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包括:(1)抗_____药物(2)_____调节(3)细胞因子(4)抗纤维化等。
二、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HBV的核酸类型为 A.单正链RNA B.单负链RNA C.双链分节段DNA D.双链环状DNA E.双链RNA
2.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3.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4.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免疫复合物
5.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血中测出HBsAg B.血中测出抗-HBs C.血中测出HBcAg D.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血中测出抗-HBe
乙肝诊断报告和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一:
1、抗HBeAg;
2、60-90;
3、黄疸型、无黄疸型;
4、6;
5、ALT;
6、复制、肝硬化;
7、病毒、免疫。二:DBBAA
第二篇:乙肝诊断标准
二、乙肝的诊断标准
WS299-2008 急性乙肝诊断标准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3 HBsAg阳性。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8.1同时符合1和3。
8.2同时符合2和3。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9.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慢性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 HBV 感染超过 6 个月仍 HBsAg 阳性或发现 HBsAg 阳性超过 6 个月。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 HBc IgM 阴性。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4 血清 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 升高等。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6 血清 HBeAg 阳性或可检出 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 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 1 和3。符合 2 和 3。符合 2 和 4。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 1、4 和 6。同时符合1、5 和 6。同时符合 2、4 和 6。同时符合2、5 和 6。
三、乙肝的报告规范和要求
1、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医生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要求,认真、准确做好乙肝病例的诊断。
2、重视“门诊日志”的规范填写。
“门诊日志”是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疾病谱排序、流感监测等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乙肝病例,无论是新发病例、慢性病例以及HBsAg携带者,在初诊和复诊时医生均需在“门诊日志”中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应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地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已启用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对病例的记录信息中如能完全满足“门诊日志”所要求的内容,且“公共卫生科”能方便调取所需要信息,可不再另填写“门诊日志”。
3、医疗机构检验科要对所有病例的检验结果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和医生、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送检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验医生等。检验科要建立化验结果返回送检科室或医生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方便医生对病人做出准确诊断。检验科医务人员不再进行传染病报告。
4、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就诊的乙肝病例,依据相关诊断标准作出“急性”或“慢性”的确诊或疑似诊断后,对“急性”(包括疑似病例)乙肝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实施网络直报。
4、对“慢性”乙肝病例,接诊医生应认真询问病史、发病日期(慢性肝炎病程应大于半年以上)、既往是否已诊断等,医生只对首次诊断的乙肝(包括疑似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实施网络直报。如果该病例在本院或其他医院已被诊断,则只需登记被诊断的年份,不再进行网络报告。
5、对于15岁以下新发乙肝病例,接诊医生要及时报告公共卫生科,然后由公共卫生科电话报告县区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6、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要实行乙肝病例专病登记制度,按照《甘肃省各级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核实诊断与报告情况登记表》(附件2),对医生报告的所有乙肝病例和院内自查发现的漏报病例进行登记,查阅每个病例的临床和检验资料,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逐条进行对照。符合乙肝诊断标准及报告条件的,进行网络报告;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只登记,不报告。
7、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做好乙肝病例报告卡的审核与查重工作,对卡片中的错漏项和逻辑错误,要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予以纠正;对重报或误报的卡片,做好记录后及时删除,减少报告卡的错误率和重报率。各县区疾控中心还要做好15岁以下新发乙肝病例的个案调查和核实工作,现场查阅临床和检验资料,核对病例诊断的准确性。
8、卫生监督机构应对辖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价,对传染病漏报、重报、错报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或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第三篇:乙肝知识宣传
乙肝知识宣传
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有那些?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来自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里繁殖,然后入血。乙肝病毒在全身其他器官组织中也有繁殖,如小血管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肾脏、白血球、胰脏、肌肉、生殖细胞(指精子),肠子上的肌肉(平滑肌)里都有少量病毒。所以乙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不能供血,死后器官是不适宜捐赠的,因为它们都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2.我国的乙型肝炎传染源有多大?
我国人口多,又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7.5亿人被感染,其中大约有1.2亿人是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病毒携带者中,大约2000万-3000万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也是我国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因此我国乙型肝炎传染源是十分庞大的,大约有1.2亿,占世界之首。
3.乙型肝炎是怎么传播的?其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不是经胃肠道、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它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从血液及体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这些病毒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就可以造成新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4.什么是母婴传播?
母亲为乙型肝炎携带者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胎儿期、围产期(怀孕满7个月至出生后7天为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对自生儿童的传播。专家估计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30%-40%,源于此类母亲的传播。这种感染是十分危险和严重的。因为被感染者的90%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围产期传播的宫内传播,即指胎儿期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占围产期总传播率的5%-10%,这类传播在胎儿满6个月开始,随着月龄的增加,宫内感染率逐步上升。除宫内感染外,90%以上的围产期感染是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既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皮肤擦伤,分娩时母血中的病毒从新生儿皮肤的破口中潜入儿体而感染,因此,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医学上叫暴露后免疫,即病毒感染先于疫苗免疫。出生后72小时打第一针是不行的,因为病毒已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并逐渐繁衍,加大其增值速度,疫苗免疫就要失败。
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如何? 虽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的直接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但乙肝病毒与肝癌是关系密切的,尤其家族性肝癌大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子女在幼年期大部分被感染,并且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嫁娶后,新一代子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大约40%,造成世代肝癌高发家庭。有人认为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实际上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癌,大致需30-50年,因此婴幼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发生肝细胞癌的主要人群。国外报道婴幼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为30%,我国肝细胞癌的年病死率为14.82/10万。推算全国每年18.2万人死于肝癌,而肝癌病人中的大部分血中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因此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关系密切。
6.怎样预防乙型肝炎?
我国乙型肝炎的预防任重而道远,全体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中之重。除新生儿免疫外,学龄前儿童是非新生儿免疫中的重点人群,必须接受乙肝疫苗免疫。第三层就是乙型肝炎高危人群的免疫。这三层人群都免疫了,才能使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在近期内下降。乙型肝炎预防有两种措施:一种是在生活上注意不要受乙肝病毒感染。另一种是用乙型肝炎疫苗或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预防。
7.什么是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是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表面抗原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所以疫苗是十分安全的。乙型肝炎疫苗所诱导的抗体是可以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可演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故乙型肝炎疫苗又可以间接预防肝癌。所以在新生儿期及儿童期打满三针乙肝疫苗后,可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8.乙型肝炎疫苗给什么人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适用于全部人群。
第一类新生婴儿是接受乙肝疫苗免疫最重要的人群,因为在此时期如果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90%可以变成无症状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后果十分严重。30%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来源于新生儿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且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大。所以新生儿免疫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起,我国政府已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并规定所有新生儿必须接受乙肝疫苗免疫,这是儿童的权利,也是父母的义务。
第二类重点人群是6岁以下的儿童。这类儿童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30%-70%的人也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成年后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第三类人群是医生,尤其是外科、妇产科、牙科、耳鼻喉科,从事血清检测的实验人员以及全体护士。如果没有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的人都应当注射疫苗,除了保护自己外,还可保护病人的安全。另外,家里有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家庭成员除生活上注意外,都应当打乙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感染。第四类人群是重体力劳动、生活拥挤、容易造成劳动损伤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渔民等。第五类人群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肿瘤手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肾透析患者、经常要输血及血制品的血液病患者,他们的身体多不佳,抵抗力很低,一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果十分严重,应当打高剂量的乙肝疫苗。第六类人群为军队、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如运动。
9.乙型肝炎疫苗有几种剂量?各适于什么人? 当前我国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疫苗有5微克/支,适于儿童使用;10微克/支,适于青年、成年人使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疫苗剂量越大,免疫后抗-HBs的阳转率越高,抗-HBs在血液中的水平越高,使全程免疫后对人体保护效期加长。10.如后进行疫苗免疫?首先要了解免疫对象的健康状况,认真阅读疫苗说明书上的禁忌症,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检查疫苗出厂期及失效期,过期的疫苗不可以使用。船舷破碎、装量不足、有沉渣、过度混浊的疫苗也不能用。提倡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使用后进行销毁处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11.哪些人不能注射乙肝疫苗和无需注射乙肝疫苗?首先是发烧的人不能注射疫苗,退烧后再注射。其次是过敏体质的人,即对许多东西都过敏的人要慎用,实施免疫时要备有肾上腺素,以防意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乙型肝炎患者用了乙肝疫苗也是不能诱导出免疫反应的。但疫苗对此类人群也没有有害反应。对于抗-HBs阳性,并且水平较高的人无需再免疫,因为他们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但果抗体水平很低,仍是疫苗免疫的适宜对象。
12.乙肝临床症状有哪些?
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6周,但也可能长达6个月。小孩感染常常无症状。但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儿童可以成为病毒慢性携带者。有症状的患者会感到虚弱无力,并出现胃部不适和其他流感样症状。还会出现尿色变深或灰白色粪便。常见黄疸(皮肤发黄或巩膜黄染)。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需经实验室血液检查方能确诊。成人大多数急性感染均能完全康复,但很多儿童却会变成病毒的慢性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康复后(并未变成慢性携带者)对该病具有终生免疫力。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肿大、肝区叩打痛、黄疸、尿色深等症状和现象。应做肝病检查和乙 肝血清学检测。
13.五项病毒学指标的意义是什么?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急、慢性感染的最重要指标,阳性则肯定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在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中都呈阳性。但也有极小部分人虽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却查不到表面抗原,因为病毒变异或在血中的浓度太低,当前的试剂查不出来。e抗原: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力强的指标。血清中病毒含量高,少量的血就可以有传染性,也表示病毒在肝脏中正处于旺盛繁衍期,肝脏内及血液内有大量病毒存在。表面抗体:表面抗体是表面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抗体,他不能和表面抗原同时存在。表面抗体的出现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终止,是康复的信号,是防止乙型肝炎再感染的信号。我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抗体,有了它就不怕乙型肝炎再感染了。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我们想获得的指标。e抗体:是针对e抗原所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对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是没有意义的。但它告诉我们,乙型肝炎病毒在肝脏中的繁殖水平可能下降了,传染性降低了。并且有可能是走向康复的开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e抗原的消失和e抗体的出现,应视为好兆头,证明治疗已达到某些效果,也是临床治疗医生所追求的效果。应该注意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加,e抗体阳性率也增加。e抗体(抗-HBe)阳性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程的结束,对人体的损害并未停止。因此肝硬化、肝癌等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病仍有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应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核心抗体(抗-HBc):核心抗体是核心抗原诱导出的抗体,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早出现的抗体,也是消失最晚的抗体。少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只出现核心抗体,其他均不能测出。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靠指标,但它不能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14.乙肝疫苗应该接种多少针,接种部位?
孩子出生后按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三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一个月时接种第二针,六个月时接种第三针;成人和儿童按照0,1,6月程序进行接种,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侧肌肉注射,小年龄儿童也可大腿外侧肌肉注射。
15.扩大免疫人群,全面控制乙肝。为加速控制乙肝,必须双管齐下,对新生儿及其他人群同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由于人群普遍获得了抵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因而避免了人们对乙肝的恐惧心理,减少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有关科学研究揭示乙肝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5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石油乙肝病毒感染造成的,换句话说,接种疫苗预防乙肝,可同时预防原发性肝癌。
16.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专项基金,保障经费投入,制定本地区的防治战略规划,多部门协调,共同做好肝炎控制工作。提高新生儿尤其是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推动其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保护易感人群,降低病毒携带率。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与治理整顿,加大对血液、血制品和医疗机构消毒的监督管理力度。实施安全注射,提倡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严防一次性注射器被再次使用。加强饮食卫生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肝炎的传播。做好饮水及粪便卫生管理,严防饮用水及水源被粪便污染,在农村要进行改水改厕,做到粪便无害化,加强水源保护,实行饮水消毒。开展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开展肝炎发病及流行情况的监测、疫苗接种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深入了解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与规律,为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合理分配资源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7、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什么时候应该做血清学检查?为什么?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伴有HBeAg阳性者,要在1岁和6岁时进行血清学检测,以了解其是否产生了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如果没有,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因为这些孩子受再感染的危险性是HBsAg阴性母亲孩子的10倍。感染后容易变成HBsAg携带者。
18、为什么有些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或反应性差?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不产生表面抗体,称为无应答,注射后产生表面抗体但滴度≤IOmIU/mL为弱反应。无应答或反应性差在免疫人群中一般不超过10%,免疫应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年龄因素。如40岁以上成年人、老年人对疫苗的应答较儿童差,疫苗剂量也是重要因素。一般讲低剂量疫苗的应答较高剂量疫苗免疫应答差。肥胖者、免疫缺陷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对疫苗免疫应答都较差。对无应答或反应性差的人常需进行加强注射,或加大接种剂量。
19、肝炎病毒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1)甲、戊型肝炎急性期病人粪便里有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一旦污染了饮水、食物、菜蔬、瓜果、河里的贝壳类、虾、蟹或日常家庭用具,没有感染过这两型肝炎病毒的人,饮用被甲、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饮水、吃生的污染蔬菜或接触污染的用具,病毒随饮食进入体内,形成感染。(2)乙、丙、丁型肝炎传播方式与甲、戊型肝炎不同,病毒主要在血液里,其次为月经、唾液、阴道分泌物和精液。这些含有病毒的体液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随血流入肝,造成感染,所以它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血传。20、儿童肝炎有何特点?
首先,儿童期患病毒性肝炎,以甲型肝炎为主,而且多为黄疸型。起病较急,常有发热、腹痛。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且肝脾肿大也较显著。大于6月龄的儿童发生重型肝炎较多,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外,小儿肝炎一般病程较短,恢复尚彻底。婴幼儿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后,易成为病毒的慢性携带者。感染年龄越小,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机率越大。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的婴儿,80%可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30%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且HBsAg转阴困难。这些病毒携带者还易重叠或同时感染其他病毒,如HDV的感染,可使肝病加重。
21、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预防乙型肝炎可采取两种措施:在生活上和集体环境中尽可能不用未检测乙型肝炎指标的血液及血制品。不到黑窝点去献血。、不要从事男同性恋和宿娼活动。不要用不洁的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牙钻、内窥镜等介入性医疗仪器。不要用不消毒的剃须刀、穿耳针、纹身针等进行美容活动。不要和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毛巾、牙刷、被褥等,以防生活接触性感染。另外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提高自生的免疫抗体水平。
22、慢性HBsAg和HBV携带者能否自然转阴?机率有多少?
自然转阴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由于是慢性HBsAg携带者,可携带数年、十几年或数十年,因此阴转的机率不是很高。阴转率的个体差异很大,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年龄、性别、感染的时间长短及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且与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等状态有关。一旦病毒的DNA与被感染的肝细胞基因合二为一(称为“整合”)时,这时病毒复制可能停止,但血清HBsAg可能持续阳性,且易发生恶性癌变。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基因变异也是长期携带病毒的原因之一,因为变异后的病毒,机体免疫能力不能识别出变异病毒,因此造成终身携带。
23、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健康的身份证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障。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凭证,也是儿童入托、入学和成年后就业、出国的健康身份证。2006年颁布的《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在办理入托、入学时,要求教育和疾控部门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对无证或未按规定完成接种者,必须进行补种,否则不准入托、入学。全国人大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第四篇:慢乙肝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体征:()A、肝病面容 B、肝掌 C、蜘蛛痣 D、杵状指
2、慢性肝炎是指肝功能异常多长时间,伴有HBsAg阳性者()A、4月 B、9月 C、6月 D、1年
3、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B、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肝RNA病毒属 C、急性甲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D、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治愈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4、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A、HBV B、HAV+HEV C、HAV+HCV D、HCV
5、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
A、HBV B、HAV+HEV C、HAV+HCV D、HBV+HCV+HDV
6、能保护人体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的是()A.抗HBe B.抗HBcIgM C.HBVDNA D.抗HBcIgG E.抗HB
7、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ALT/AST大于1.0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 B、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功能最常用指标
C、酶胆分离现象是指ALT快速下降、胆红素快速上升 D、AST/ALT大于1.0提示肝功能损伤严重
8、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是()
A.黄疸型只见于甲型肝炎,无黄疸型只见于乙型肝炎 B.急性重症肝炎多在起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C.淤胆型肝炎病人除显著黄疸外还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D.慢性肝炎病人无肝外脏器损伤表现
E.甲型肝炎可发展成慢性,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
9、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A、HAV B、HBV C、HCV D、HDV
10、关于乙型肝炎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HBV经煮沸10分钟可被灭活 B、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域
C、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及携带者 D、急性乙肝患者作为乙型肝炎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11、关于戊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抗HEV1gM阳性可确诊 B、HEV是单股正链DNA病毒 C、戊型肝炎主经血液途径传播 D、戊型肝炎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
12、关于抗-HBs与抗-HBc,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 B、两者均为保护性抗体
C、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 D、抗-HBs不是保护性抗体,抗一HBc为保护性抗体
13、关于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血清HCV RNA阳性可诊断丙型肝炎 B、丙型肝炎是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 C、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D、急性丙型肝炎进展为慢性肝炎机率为10%左右
14、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管理包括:()
A、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急性病人住院隔离治疗 B、慢性病人、携带者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经体液、血液传染他人 C、对从事饮食、饮水、托幼学行业的人群应加强管理,发现病人应调离工作岗位,对携带者应按照有关规定调离或限制工作岗位 D、以上全是
15、下述哪项错误:()
A、急性甲型、戊型肝炎隔离期为自发病日算起6月 B、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患者应血液与体液隔离 C、对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D、职业暴露乙型肝炎后,应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
16、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不包括下列哪项:()A、抗HBs阳性者
B、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C、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
D、多个性伙伴,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17、甲型、戊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时应采取的措施:()
A、及时发现病人、尽快隔离、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疫点消毒 B、流行病学调查
C、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可接种普通免疫球蛋白,对周围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 D、以上全对
18、患者男性,60岁。肝硬化5年,少量腹水,口服利尿剂,近日为补充营养口服蛋白粉,今日其家属发现其表情淡漠,回答问题准确,但吐字不清,有双手扑翼样震颤,初步诊断肝性脑病,其发病诱因为:B A.上消化道出血 B.高蛋白饮食 C.感染
D.大量排钾利尿 E.放腹水
(19~21题共用备选答案)A.不超过6小时 B.不超过2小时以内 C.不超过12小时以内 D.不超过24小时 E.不超过8小时
19、城市甲类传染病的上报时间:B
20、城镇乙类传染病的上报时间:C
21、农村甲类传染病的上报时间:A
22、门静脉高压症形成后首先出现的病理改变是:C A.腹水
B.肝肿大
C.脾肿大
D.交通支扩张
E.食管胃底静脉出血
23、患者女性,30岁,测得ALT显著增高,提示:A A.急性肝炎
B.肝硬化
C.肝癌
D.胆道疾病
E.心肌炎
24、肝硬化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最主要原因:A A.脾功能亢进
B.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C.营养状况差
D.内分泌紊乱
E.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25、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D
A.400ml
B.500ml
C.800ml
D.1000ml
E.1500ml
26、血浆占体重的比例为:C A.10%
B.20%
C.5%
D.15%
E.30%
27、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最主要死亡原因是:B
A.失血性休克
B.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C.肝肾综合征 D.多器官功能衰竭
E.感染
28、成人24小时正常尿量为:C A.500~1000ml/d
B.1000~1500ml/d
C.1000~2000ml/d D.1500~2000ml/d
E.1500~2500ml/d
29、门脉高压发生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A A.食管下端和胃底静脉曲张
B.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C.胃黏膜糜烂出血 D.痔静脉曲张
E.脾功能亢进
30、通常认为下列是休克存在的表现的是:B A.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
B.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 C.收缩压<80mmHg、脉压<30mmHg
D.收缩压<80mmHg、脉压<20mmHg E.收缩压<70mmHg、脉压<20mmHg
31、下列哪种传染病不属于血液-体液隔离的传染病:C A.乙型肝炎
B.戊型肝炎
C.疟疾
D.艾滋病
E.甲型肝炎
32、预防乙肝最主要的措施是:A A.接种乙肝疫苗
B.隔离治疗病人
C.消灭苍蝇蟑螂 D.加强医院内消毒和献血员筛检
E.接种丙种球蛋白
33、李某被诊断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其采取的下列保健措施中哪项不对:A A.全休半年
B.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忌饮酒 C.适当隔离
D.避免频繁暴露于肝炎病毒
E.加强随访
34、患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已半年,但其他无任何不适感觉,其他各项体检及化验均正常。该患者属于:D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35、苏某在护理病人时,手被乙肝病人血液感染的针刺破,此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是:E A.局部涂酒精消毒
B.立即肌注丙种球蛋白 C.注射乙肝疫苗
D.反复用肥皂及清水洗手 E.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全程注射乙肝疫苗
36、关于HBV感染者的管理,下列哪项是错的A A.急性乙型肝炎者隔离至起病后3周B.慢性乙型肝炎者隔离至HBsAg转阴
C.HBsAg携带者应进一步检HBeAg,如阳性按慢性肝炎处理
D.单纯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E.单纯HBsAg阳性者不得从事饮食、托幼工作
37、王某,单项血清HBsAg(+),其防止家人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为:E A.家中做到分餐制
B.衣被、用具单独使用
C.坚持餐前、便后洗手 D.家中用物及地面每日使用消毒液擦拭一遍
E.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38、患者张某,60岁,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泡沫血痰等症状。给病人用20%~30%的乙醇湿化吸氧,作用是? A.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 B.增加外周阻力;
C.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 D.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降低吸入气体中的细菌密度。答案:C
39、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时的首要护理措施是? A.安定患者情绪; B.准备急救用品; C.建立静脉输液途径; D.迅速配血;
E.按医嘱采取止血措施。答案:C 40、昏睡与浅昏迷的鉴别最有价值的是? A.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B.患者能否被唤醒; C.角膜反射是否存在; D.膝腱反射是否存在;
E.吞咽反射是否存在。答案:B
41、肝性脑病患者为减少肠道氨的吸收,禁用? A.肥皂水清洁灌肠; B.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C.硫酸镁导泻;
D.白醋加生理盐水灌肠;
E.20%~40%甘露醇灌肠。答案:A 少尿指成人24h尿量少于? A.400ml; B.300ml; C.200ml; D.100ml;
E.50ml。答案:A
42、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是? A.血清转氨酶测定; B.甲胎蛋白测定;
C.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D.X线检查;
E.腹腔镜检查。答案:B
43、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毒性肝炎种类为? A.甲型; B.乙型; C.丙型; D.丁型;
E.戊型。答案:B
44、肝硬化大量放腹水时,易于诱发? A.晕厥; B.肝昏迷;
C.上消化道出血; D.休克;
E.呼吸衰竭。答案:B
45、门脉高压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肝性脑病;
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C.腹水;
D.水电解质紊乱; E.脾肿大。答案:B
46、陈女士,患肝硬化2年。现病人意识模糊、昼睡夜醒。考虑为? A.肝硬化失代偿期; B.肝昏迷Ⅰ期; C.肝昏迷Ⅱ期; D.肝昏迷Ⅲ期;
E.肝昏迷Ⅳ期。答案:B
47、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碘酒消毒; B.应用干扰素;
C.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答案:E
48、肝性脑病患者用肥皂水灌肠,可导致? A.腹水加重; B.腹泻加重; C.酸碱平衡失调; D.血氨的产生和吸收; E.黄疸升高。答案:D
(二)判断题
1、甲型肝炎病毒煮沸5分钟,乙型肝炎病毒煮沸10分钟可使其灭活。()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 DNA含量成正比。()
3、感染乙肝后或疫苗接种后产生抗-HBs者有免疫力,其免疫力不会随时间延长而减弱()
4、抗HBs、抗-HCV、抗-HDV均为保护性抗体。()
5、不论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应抗病毒治疗。()
6、医护人员感染肝炎病毒机率比普通人群大,因此医护人员应接种相关的肝炎疫苗。()
第五篇:2016不良反应监测培训试题
部门
姓名
分数
2016不良反应全员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工作。
2.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3.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
4.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5.药品生产企业要求报告的不良反应类型:个例报告、群体报告、PSUR、境外报告。
6.不良反应检查范围:与药物预警工作有关的组织机构、报告管理、药品重点监测以及评价和控制措施等。
7.制度建设检查要点:公司的层级结构、ADR报告和监测部门的职责范围、人员组成、工作机制和会议纪要等。
8.文献检索程序文件应明确检索频次、检索数据库、关键词。并保存检索的记录、汇总及分析评价等。
9.不良反应培训的方式有:面对面、电话会议、培训视频、在线平台等。10.对于一次培训,应当存档的内容有:培训材料、签到表、培训邀请函等。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企业产品相关的安全性信息可能来源于?(A、B、C、D、E、F)A:患者支持项目 D:产品网站 B: 市场调研项目
E:网络调研项目
C: 临床试验 F:患者热线 2.不良反应报告的时效性正确的是:(A、B、C、D、E)A:死亡:立即 B:严重:15日 C:新的:15日 D:一般:30日 E:随访:及时
3.药品生产企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A、B、C、D、E、F、G)A:未按照规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或者无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B:未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档案的。
C: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反应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D: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E:未按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
F:不配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G: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有第D、E项情形之一的,按照规定对相应药品不予以注册)4.下面那些行为应当记录并保存原始记录(A、B、C、D)A:电话 B:随访 C:调查 D:检索 5.下面那些是不良反应培训工作内容(A、B、C、D、E、F)A:企业全体员工及合同合作方为培训对象 B:将药物警戒培训课程设为新员工的必选课程 C:新员工的入职材料包中加入药物警戒培训教材 D:对重点部门的员工进行加强培训 E:对项目合作方的员工进行培训 F:人力资源提供企业人员名单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按批准文号管理的原料药、辅料、体外诊断试剂、中药材/饮片、气体氧无需开展重点监测。(√)2.药品重点监测是一种主动监测的方法。(√)
3.患者在服用某药期间摔倒并出现骨折,与使用药物的因果关系确定。(×)4.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永久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5.当生产企业拟销毁ADR报告和监测资料或者将其转换为电子文件时,需要进行恰当的评估,并且有文件资料证明评估情况。(√)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药品重点监测的内容?
答:药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常考察本企业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检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五年内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对本企业生产的其他药品,应当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重点监测。
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药品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可以要求生产企业对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也可以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机构、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药品重点监测。2.药品生产企业怎么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与控制? 答: 1.信号监测
定期对收到的病例报告进行人工或计算机分析,挖掘安全性信号。2.分析评价
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表现,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用药持续时间;从用药开始到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使用的剂量;伴随用药;伴随疾病;批号;或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良事件报告率的变化等。3.风险控制
通过各种途径将ADR、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
修改标签和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等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