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时间:2019-05-13 19:3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第一篇: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探索“两不三新”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余学友市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2年5月7日 星期 一

过去五年:

呈现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科学应对、有效处置了强飑线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主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亮点之一】发展又好又快

【报告要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明确把基础做牢、把总量做大、把产业做优、把持续做好、把保障做强总体要求,擦亮商丘速度、商丘标准、商丘品牌、商丘创造、商丘质量、商丘环境 “六大标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7.9亿元,年均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1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37元,年均增长15.5%。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潜力、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亮点之二】承接产业转移大见成效

【报告要点】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主攻长三角,紧盯闽浙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淮海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的战略合作,突出招大引强,加强与央企及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国际华商节、第六届豫商大会等重大节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了势能,增强了后劲,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效明显。

【亮点之三】产业集聚区大发展

【报告要点】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带动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抓龙头、促配套,抓集聚、促集约,抓创新、促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大规模、高水平发展。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全部实现了“三规合一”,建成区面积在86平方公里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商丘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亮点之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报告要点】按照“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中心城区、县域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0.2%,增长11.3个百分点,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商丘新区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7平方公里的商丘新区中心商务功能区规划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已经开工。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林业生态市,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亮点之五】奠定跨越发展坚实基础

【报告要点】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电力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5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的商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第一季度,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全市生产总值286亿元,同比增长14.3%,位居全省第二位。在全省统计的17项主要指标增速中,我市有13项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其中有9项位居全省前三位,总体经济运行保持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

【亮点之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报告要点】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商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指数逐年提升。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稳定工作,连续两年实现赴京集访零登记。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科技兴商、质量兴市战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消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亮点之七】政府工作整体推进

【报告要点】坚持依法行政、忠诚履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两转两提”、“三治三提”推进作风建设专项活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强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在省内率先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提升了行政效能,提升了公务员素质。顺利完成了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塑造了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今后五年: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关键词】“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两高一低一提升”

【报告要点】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扭住发展不放松,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任务:

全力建设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率先建成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心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工业基地,努力构建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

努力实现两高一低一提升,即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豫鲁苏皖四省周边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发展愿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力争超1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以上。

■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真正实现变边缘为前沿,提升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和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引进市外资金总量突破2000亿元。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素养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的先进位次。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城镇化率力争超过5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以上,总人口超过120万人。商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域城区和中心镇区更具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水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人居质量明显改善。

2012:承上启下,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2012年,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商丘新区为龙头、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报告要点】围绕“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商丘新区建设,完成商丘新区总体规划,启动重点开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推进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环保设备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规划先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今年新开工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加快县域城区建设,科学定位县城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县城规划建设,实施联动组团式发展。加快中心镇区建设,把重点城镇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二)以做大总量为基础,打造新兴工业基地。【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报告要点】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原则,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制冷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煤炭、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煤制烯烃、铝型材、铝板带箔、高档汽车轮毂等精深加工产品,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800亿元。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产品和复合材料、金刚石微粉及其制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产品,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扶持60户规模效益企业和60户高成长型企业,提升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科迪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建设

【报告要点】按照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效果的要求,着力补齐短板、破解制约、提高集聚、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培育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促进集群发展,培育一批超50亿元、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集约化发展和要素保障水平,重点抓好资金融通、土地整理、人才和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孵化四个平台建设。搞好示范创建,对列入省重点培育示范产业集聚区范围的4个产业集聚区,分别对照标准,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争取早日通过省直有关部门的认定。注重产城融合,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城镇现有设施与产业集聚区衔接共享,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化。

(四)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

【报告要点】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工夫。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粮田,确保今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0亿斤以上。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积极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抓好乳品、面品、肉品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庄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新建农村道路200公里,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经营性收入;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推进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其获得财产性收入。

(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关键词】重点项目建设

【报告要点】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努力提高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比重,用重点项目的发展促进主导产业集聚。积极谋划储备,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转移及国家支持三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市实际,精心谋划,筛选、编报一批建设项目,并搞好项目对接。加快建设进度,按照有限资源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供给,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施工和生产的有效推进。增强服务保障,继续实施项目谋划、联审联批、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和考核奖惩五项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进度。

(六)以实施开放带动为主战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报告要点】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增强开放意识,突出整体作战,着力构建举市开放体制,形成开放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延链和补链招商,以产业链整合提升为重点,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认真组织参与中博会、厦洽会和豫港澳、豫台、豫沪等经贸洽谈活动,组织好我市自主举办的5+2经济合作等重点招商活动,积极拓展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引进市外资金500亿元以上的目标。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建立招商引资受理、办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衔接机制,倾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无干扰的开放发展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市领导巡回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制度,充分调动全市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为契机,推进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

【关键词】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

【报告要点】围绕巩固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加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培育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进一步凸显商丘在中原经济区中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建设进度,加快物流专业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小商品批发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做好无线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基础通信网络、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和豫东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商丘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城市游、乡村游和特色游,提升商丘古城、芒砀山、黄河故道等精品景区品位。

(八)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要点】坚定不移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体制机制。破解瓶颈制约,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城投债发行步伐,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商丘建设,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政府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自主创业,进一步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培养和引进创业人才,逐步壮大懂经营、善管理的创业队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九)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持续推进和谐商丘建设。

【关键词】改善民生

【报告要点】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成各类培训1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6万人。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6000个,帮助4050人员及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廉租房12540套、公共租赁住房5600套、经济适用住房1520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办好2012年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认真办好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完善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商丘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持续办好事关民生的十件实事。

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巩固扩大“三治三提”活动成果,促使全市政府公职人员勤政为民、锐意进取的良好风气深度养成、普遍形成,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执政为民

【报告要点】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发展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商丘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上。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构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补助标准,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老百姓住房、看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务实发展

【报告要点】强化务实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注重真抓实干,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将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落实到一个个责任主体上。进一步树立务实、勤奋、高效的良好形象,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依法行政

【报告要点】加强法制教育,规范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依法行使职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渠道,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键词】廉洁从政

【报告要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廉政监督检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同步推进。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二篇:团结奋进 务实创新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团结奋进 务实创新 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商丘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商丘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开大幕之时、第六届豫商大会胜利闭幕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为加快崛起实现振兴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商丘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市三次党代会以来的 工作回顾

市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的重大考验;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经受领导方式转变的重大考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受矛盾和问题凸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考验;面对强飑线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经受科学应对、有效处置的重大考验。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比较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圆满完成了市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务实发展树立了务实商丘的形象。

这五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生产总值五年翻了一番多,提前一年完成超千亿元的目标。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二一三”实现向“二三一”转变。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5年稳定在120亿斤左右,丰产丰收连创历史新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城镇化率达到39.2%,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县城及中心乡镇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商丘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的荣誉称号。

这五年,是重点工作不断突破的五年。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更加突出,民权县、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进入全省十强、十快行列。招商引资成就显著,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届国际华商节、第六届豫商大会等重大节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52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市安排重点项目1042个,累计完成投资1911亿元,建成项目656个。薛湖煤矿、新桥煤矿、河南煤化集团千吨级碳纤维、香雪海冰箱冷柜、民权电厂2×60万千瓦机组、500千伏庄周输变电站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在即,商丘机场项目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石油商丘千万吨炼油厂项目工作扎实推进。

这五年,是基础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了吴屯、石庄水库除险加固和三义寨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第16次荣获省“红旗渠精神杯”。在全省率先实施“井井通”工程,建设旱涝保收田和高标准农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农机总动力居全省第2位。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县域经济日益壮大,富有特色,永城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商周、商菏、永登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市油路总里程突破1.28万公里,在黄淮四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体系,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都高于计划目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有70万人返乡就业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一批中小学校,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5%,高校数量达到6所,居全省第4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开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市体育馆,开工建设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提前五年建成林业生态市。

这五年,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坚持用抓项目的办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农村推行“一村一干一警一员”机制,开展民情民意恳谈活动,在少数民族集聚地探索建立加强民族工作新机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大力加强政法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警务机制改革,充实一线警力,街面见警率明显提高,群众安全感指数不断增加。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平安商丘建设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开展边界治安联防,维护了边界群众的安定团结。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群团、对台、侨务工作,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商丘发展。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的五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双满意”活动,实施“扶弱培强”工程,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扎实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活动,提升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按照“五重五不简单”的要求,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完善,班子结构得到优化。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圆满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任务。大力开展网络问政,创立“民意快线”,网民留言办理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商丘三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商部队和公安干警、武警消防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商丘改革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商丘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最深切的体会是: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越是困难问题多的时期,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断开阔视野,勇于探索,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一切从商丘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既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居安思危,与时俱进,才能为推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改革不动摇,扩大开放不松劲,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才能使原有优势扩大为新的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克难攻坚。“三具两基一抓手”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在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抓主要矛盾,实施重点突破带全局的发展战略,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克难攻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是为政之天。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坎上,着力解决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凝民众之心,聚民众之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和谐稳定。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只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建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才能创新社会管理,预防化解矛盾,保持大局稳定,确保我们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办好商丘的事情,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强化保证。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抓理想塑灵魂,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反腐败,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推动商丘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这些既是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承前启后,再接再厉,把商丘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商丘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严重,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凸显,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的课题;一些部门、单位和公职人员办事效率低,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庸懒散”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时刻保持清醒与忧患,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商丘面临着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力度逐年加大,对水利建设的空前重视,我们将享受更多的支持政策。目前,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科学发展的载体和跨越发展的平台,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的商丘新区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商丘加快发展的空间将更为广阔。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有利于我们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商丘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上项目日益增多,推进商丘发展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上下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地各部门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明争暗赛,竞相发展,三商大地呈现出一派干事创业的喜人局面。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商丘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商丘,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态势和气势,提升发展标杆,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商丘更快更好的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着眼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中心一枢纽三基地”,即豫鲁苏皖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生产基地、新兴工业基地和全国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实现“两高一低一提升”,即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豫鲁苏皖四省周边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

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超1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力争超200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加快融入沿海开放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区基础功能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较强、产业特色和集聚效应明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民主法制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素养明显增强。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力争超过50%,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商丘新区建设发展初具规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三商”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水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不断增强,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实现,城市绿化率进一步提高,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城镇建设取得更大进展,“长寿之乡”美誉度持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明确三项任务,就是致力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上下工夫,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商丘发展再快些再好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更多些更优些。

二是坚持三个导向,就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思想导向,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工作导向,就是坚持“三看”标准:就县(市、区)而言,变化看城乡面貌、势头看项目增多、形象看和谐稳定;就市直部门来讲,看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看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看典型经验的创新创造。用人导向,就是用干事创业、实绩突出的干部,让群众公认的干事之人有舞台;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干部,让不事张扬的老实之人有机会;用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让敢于碰硬的担当之人有保护;用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干部,让经受考验的放心之人有作为。

三是树立三种形象,对商丘来说,就是树立发展的形象、开放的形象、和谐的形象。发展的形象,就是天天有进步,年年有变化,与时俱进,与日俱新。开放的形象,就是成为投资高地、政策洼地、创业宝地。和谐的形象,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真诚,富有生机活力。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树立为民负责的形象、推动工作的形象和清正廉洁的形象。为民负责,就是用心为人民做事,用力为人民分忧,用权为人民谋利;推动工作,就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思路、有能力、有水平、有实绩;清正廉洁,就是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清廉、无私无畏。

四是强化四种责任,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关键在干,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管,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关键在带,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干部上层次,工作上台阶;关键在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察实情、鼓实劲、求实效,想好再说,说了就做,做要做好。

五是打造六大标志,在全市打造反应快、行动快、见效快的“商丘速度”,打造做人诚实守信、做事干则必成、工作争创一流的“商丘标准”,打造能够代表商丘品质、具有商丘特点的“商丘品牌”,打造富有创新精神、体现创新成果、凸显创新人才的“商丘创造”,打造产品质量高、工作质量好、服务质量优的“商丘质量”,打造“商丘环境”,重点凸现良好的人文环境、宜人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加快崛起,实现振兴,这是省委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是885万三商儿女的殷切期盼,是本次大会庄严的政治使命。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只给有进取心的人;机遇,只给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增添新优势,再创新业绩,把商丘的事情办得更好!

三、今后五年经济社会

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商丘跨越发展的出路所在,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要把优化结构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落实“三规合一”、“四集一转”要求,加快形成集群集聚效应,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实现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真正把产业集聚区建成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科技进步的引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快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商丘的发展,难在工业,重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更在工业。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全市上下要以无功即过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集中精力谋工业、上工业、抓工业,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跨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兴工业基地,必须牢固树立工业意识,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永煤集团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位次,加快神火集团进入中国企业100强步伐,集中精力上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打造煤化工、铝精深加工、制冷、食品、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铝电下游精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新型化工基地和铝精深加工基地。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冷链冷藏产业,建设制冷及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面品、肉奶和速冻食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建设食品工业基地。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金刚石、特种玻璃,建设新材料基地。

(三)着力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规模经营,龙头带动,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工夫。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总产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田,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亿斤左右。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突出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林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步伐。

(四)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城镇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协调推进高铁建设,积极发展航空和河运,加快构建以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空枢纽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尽快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速度,率先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五)着力建设商丘新区。省委、省政府把商丘新区定位为“三区一基地一中心”,即商丘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石化基地、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把商丘建设成为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商丘新区建设是难得机遇,我们要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先行起步、重点突破,集团开发、区域推进,创新机制、着重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体现先导性和科学性,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综合交通、生态水系建设,完善新区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管理,真正把商丘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六)着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和旅游业,积极发展信息、文化、中介、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立中国东部(商丘)内陆港为载体,建设全国商贸物流集散基地。要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壮大现有金融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产业升级。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加快商丘古城、芒砀山和黄河故道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精心培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旅游互融发展。

(七)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是软实力的作用,深入挖掘“三商”文化底蕴,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和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具有商丘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商丘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施“文化名人”工程,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到商丘创业发展。加强重点文物、珍贵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做好地方史志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八)着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民生问题就业第一,就业问题技能为要。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扶持创业发展。实施小老板创业计划,以创业促就业。推进全民技能振兴计划,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快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干部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把稳控物价摆在突出位置,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九)着力搞好社会保障。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是党委工作的根本任务。要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发展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十)着力构建和谐商丘。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三平”精神,形成团结奋进、振兴商丘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公德、个个讲文明的社会氛围。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全市人民共享碧水蓝天。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继续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

科学化水平

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促进商丘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无论是经受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种考验”,还是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都迫切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商丘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党员干部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方法、领导工作的本领。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准确把握我市现阶段发展特征和基本市情,善于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和商丘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商丘特色的正确发展道路。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加快实现崛起的根本大计。要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以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切实抓好班子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求,凭德才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加快形成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要求,严肃干部人事纪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坚决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各级党委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谋全局、把方向、抓大事、带队伍,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中精力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支持各方履职尽责、步调一致开展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干事,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双满意”活动,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信任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扶弱培强”工程,努力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机制。要围绕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快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围绕建设和谐社区,以服务居民群众为重点,构建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要突出抓好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和权力观,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群众的困难要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为群众办事,是背离党的宗旨;说大话,许空愿,言而无信,同样也是背离党的宗旨。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难题,比一百个空洞的口号更重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是求真务实,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带好头、作表率,工作充满激情,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事认真负责,高标准严要求,按规矩办事;做人真诚坦荡,表里如一,有光明磊落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党员干部都要牢记入党誓词,以人民利益为上,以商丘发展为上,为了人民幸福,为了商丘振兴,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为先,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干部自觉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制度为本,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坚持监督为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惩治为要,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党纪国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党员干部要防微杜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商丘环境,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同志们,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在市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市委启动开展了以“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为内容的“三治三提”专项治理活动,向庸官问责、向懒员说不、向散症下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活动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提升能力、强化素养的积极探索,是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听取民意,凝聚民心,我们的力量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事业就能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蓝图勾画了商丘发展的美好未来,吹响了迈向新征程的进军号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为开创商丘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走过了辉煌的昨天。沿着这条路子持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 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在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中原地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推动中原地区农业现代化,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中属于相对落后的区域,这一区域一方面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所以不能不把农业发展,尤其是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一区域又是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的区域,发展的压力尤其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压力很大,发展水平上不去,居民收入上不去,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的、对不起广大群众,也会拖全国现代化的后腿,推迟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时间,而仅仅依靠农业、依靠粮食生产又是无法达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之目标的。要达到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必然要增加土地占用。所以,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保农业、保粮食、保耕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就是努力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什么是三化?

所谓 “三化 ”,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小生产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一般指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镇的过程,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和农民、农村不断减少的过程,是由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向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过程。

2.“三化”之间的关系

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强调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 才能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

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村为城镇、“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业化、城镇化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反之,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3.什么叫“三化”协调发展

“三化 ”协调就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 ”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础供给,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提供产业支撑,城镇为工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等等。“三化 ”协调的总目标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具体目标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反过来,也不能走一条牺牲工业化城镇化的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中原经济区的构想首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所谓“三化”协调发展, 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 统筹解决, 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 应着重处理好农业尤其是粮食稳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不能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又不允许以迟延工业化、城镇化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 要把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 建立在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4.“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特点是农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动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割裂开, 就不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主导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在城镇落户, 实现城镇人口、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近年来, 尽管党和政府实行了许多诸如“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较可以看出, 农民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据《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1990 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2 : 1, 1995 年为2.72 :1, 2001 年扩大为2.92 : 1, 2002 年又扩大为3.1 :1, 2004 年和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 :1 和3.22 : 1, 2009 年扩大到3.3 :1。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 : 1 的水平。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多

河南省人多地少, 2009 年人均耕地面积0.08hm2, 不少地方在0.04 hm2 以下, 再加上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外出就业人数较大幅度减少。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 2009 年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3 200 万人, 仅转移输出2155 万人, 尚有1 045 万人有待转移, 而且每年还要新增100 万人。由于河南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所以非公有经济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大批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 由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加上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性障碍较多, 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 缺乏有效组织支持等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一般为3.5 :1, 河南省仅为0.9 :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链条短, 关联产业少,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 附加值低。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农民未能完全分享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经营利润, 农业的比较利益仍然不高。目前, 全省通过产业化经营组织并引导了600 万户农民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占农村总户数的30% , 尚有2/ 3 以上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就处于产业化组织之中的农户来说, 这些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虽然有“公司+ 农户”、“市场+ 农户”等组织形式, 但从总体上讲, 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松散型居多, 而紧密型较少。这些组织自身发展程度也不高, 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 一些产业化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农户”的作用。

3.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餐饮、旅馆等服务体系的需求, 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河南的工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 但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又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农业大省, 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4.城镇产业集聚度不高

近年来, 河南省农村工业发展较快, 但也出现了农村工业分散化与城镇化

要求企业相对集中的矛盾。现阶段河南省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格局。这种工业生产方式, 由于没有形成聚集效应, 因而使农村的社区结构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根本性改变, 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分工与服务行业也并没有随着农村工业产值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 必须调整工业化战略, 使农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集中, 不断扩大城镇规模, 提高城镇产业集聚度, 以加快河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怎么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 ”协调

“三化 ”协调分两个层次,一个是 “三化 ”本身,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个就是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彰显河南特色,要在加快 “三化 ”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大局上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工作措施上突出吸引产业转移,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民首先是农民工转市民和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在汇报和宣传上突出 “三化 ”协调,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突出耕地保护和和宜农地复耕。

第一,要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坚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2000年以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 1%,说明工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短期内不可能被第三产业替代,河南不可能绕过工业带动阶段直接进入城镇化和服务业带动阶段。“十二五 ”期间应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促进工业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建立健全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机制,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继续发展那些有市场、有基础、有比较优势、污染较轻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尽快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和其他省辖市,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重点镇。要调整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把城镇化改为城市化,正确理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扩大现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为主,以增加城市数量为辅,更加重视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尽可能促进非农产业和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非农产业和人口能够集中到郑州都市区的,就不要去其他省辖市,能集中到省辖市的,就不要分散到县级市和县城,能够集中到县城的,就不要分散到乡镇,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以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第三,把农民工转市民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三化协调的重点来抓,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和农村土地整治的持续稳妥推进。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关系的把握上,要在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把农民向 城镇转移作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重点来抓,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上,把解决多数农民民生问题的大方向定在农民进城非农就业上,积极鼓励、帮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要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办

法是把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而不是在农村就地改善。

第四,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减少农民、耕地集中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城乡合理分工,把发展非农产业的重点放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以发展农业为主,慎提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树立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的指导思想,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以支农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以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

第五,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有利于中原崛起为标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提升中原文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利创新的先进文化,要按这样的要求来改造、提升、重构中原文化。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日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颁布,这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对全国也具有示范意义。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位,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州学刊2011/03

[2]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1/06

[3] 王永苏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4] 杨春雨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河南日报2003/05

[5] 欧继中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河南日报2010/10

[6] 吴敬琏中原经济区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日报2010/09

[7] 朱孟洲打牢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河南日报2010/08

第五篇: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2012年07月04日 08:47 来源:《河南日报》2012年06月29日 作者:杨凌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组成的调研组,来我省就城镇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去年6月国家32个部委来豫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之后,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对我省进行的一次集中调研。

“短短一年时间,两次大规模调研,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对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高度认同,更是对河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充分肯定。”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

战略谋划 主动担当 顶层设计——

崛起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构想。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发改委主动担当,去年以来抽调十多位博士和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参与国务院《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并集中力量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与各市一起梳理思路,结合实际落实国家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切入点与突破口。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济源围绕城乡一体化、南阳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商丘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濮阳围绕濮范台扶贫开发……各省辖市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示范市的方案都在抓紧研究制订中。

“通过参与规划编制和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对中原经济区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与各地一起梳理思路,对各地发展实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一位青年博士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主动融入,不断增强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强化引领 突出主导 夯实基础——

“三化”推进更加协调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走好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着眼于此,省发改委立足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总规划部、总参谋部、总协调部”的作用,不断提升谋划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走好“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内涵,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今年以来全省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8个,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1409个。目前,省政府已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并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依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正在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郑州、洛阳等12个省辖市城市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一批城市组团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必将成为驱动城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结构调整、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铿锵而行。今年前5个月,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仓廪实,天下安。据专家预测,今年我省夏粮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中原大粮仓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经济运行作出新的贡献。而随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加强运作 求实求效 务实发展——

项目带动更加有力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扩大投资、拉动增长、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都要具体落实到项目上。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项目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对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喜人态势。

河南煤化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二期和聚四氢呋喃项目、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今年前5个月,全省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315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9%,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省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达43.9%。

更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我省建设资金89.79亿元,支持项目1338个,全年争取资金有望达到17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4个重大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带来了更多的真金白银。”省发改委投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下载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