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

时间:2019-05-13 19: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

第一篇: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

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

近年来,牛大场镇积极推进文明创建,践行美丽乡村,按照规划管理规范、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乡村特色鲜明、乡风文明和谐的要求,打造幸福美丽家园。

牛大场镇隶属于贵州省施秉县,于1958年建牛大场公社,1984年改镇。1992年,以原牛大场镇、紫荆乡合并设立牛大场镇,镇政府驻牛大场。位于县城西北部,镇域东与施秉县城关镇接壤,并与黄平县一碗水、余庆县白泥镇、马溪乡接壤;镇区东距施秉县城37公里,北距余庆县城12公里,施余公路穿境而过。牛大场镇土壤呈弱碱性,有丰富的腐殖 质,适合药材等大多数植物生长,太子参是该镇的主打产业,其产品饱满度高、色泽鲜黄、品质好,深受药界朋友喜爱。是全国最大太子参的产区,有“西南药城”的美誉。镇区居民以粮食、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业、个体私营业等非公有制为主要经济来源。

牛大场正以自身独有的实力,创造属于牛大场人民的财富,它正在慢慢改变,无畏艰辛的践行美丽乡村!下面是牛大场镇践行美丽乡村的几个要点。

一是以城市化理念美化人居小区。以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为抓手,实施“人居福民”工程,对零星分散、建设用地需要而拆迁的居民,全面人居集约化工程,以商品化的质量、城市化的服务,打造了石桥、红山、长坳、牛大场镇等一批多层、高层组团式集约小区,亮化、绿化、美化以及物业、会所、文化、公共车位、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到位,让昔日“乡下人”享受到“城里人”人居福祉。同时,按照《全县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彻底治理脏乱差,建立长态化保洁机制,全面实施水电、道路、桥梁改造,实施产业污染治理、河道清淤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是以传统型理念塑造形象氛围。在实施美丽乡村创建中,融入文化古镇、水乡村落的人文景观。利用飞檐翘角、苏式花窗等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竹篱、雕塑、牌坊等元素,营造传统村落美景,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开辟宣传画廊、公益广告、等“美丽宣传”阵地。在整治改造乡村中,全面开辟村落网格文化广场、健身路径、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主要建设长坳、石桥等文化建筑,使之成为全镇农村文化建筑的亮丽风景。

三是以民风型理念营造文明家园。在抓好美丽乡村硬件建设的同时,修复传统的乡间民俗文化、和孝文化、农耕文化、邻里文化,石桥、长坳、牛大场镇等创建“星级村”,都开辟了无公害农产品、放心蔬菜基地,展示淳朴的农耕文化原生态。同时,开辟邻里会所,开展家风家训宣教、“星级文明文明户”评比、诚信文明礼仪教育、邻里文化展示等活动。各村(居)都成立了特色文化团队,牛大场镇把民乐文化与网格文化结合起来,无不展示着文化精神家园的美丽。

四是以自身土地资源,创建幸福生活。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14%,完成财政收入463.46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358.46万元,比上年315.82万元多收42.64万元,增长13.5%),比上年增长9.27%。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比上年增长100元。全镇各类存款余额2586万元,人均1115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13%。2007年,全镇完成烤烟移栽面积1.1万亩,烤烟产量258.4万斤,实现产值1350.6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达291.74万元,种烟农户户均烤烟收入超过9400元;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药材种植农户3100户;总产量达2600吨,实现产值2800万元,中药材外调1680余吨,其中太子参产量达10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近三分之一。水稻栽培面积1万亩,玉米种植面积8500亩,油菜种植面积7032亩,马铃薯种植14300亩,产量分别达4000吨、3400吨、703吨、2516吨,粮食作物产值达1900多万元;全镇大牲畜存栏 8048头,猪存栏15742头,家禽存栏46351只,畜牧产值达1740多万元;全镇发展优质葡萄、金秋梨和西瓜种植1500多亩,经果业产值达300多万元;五大基地的稳步推进为镇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牛大场镇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土壤呈弱碱性,有丰富的腐殖质,造就了牛大场镇丰富的名贵中药材资源。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平均收购野生天麻、首乌、天冬、五倍子等20多种中药材10万公斤。

1992年冬,牛大场从湖南廉桥引进生产周期短的太子参、元胡、白术等药材品种种了100亩,拉开了牛大场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序幕。之后种植品种和规模逐步扩大,品种发展到10多个,一些种药大户成为市场媒介的主体。1998年种植面积达到4082亩,种植品种主要有太子参、白术、元胡、射干、生地等。经测产,大子参亩产143公斤,元胡亩产95公斤,白术亩产206公斤,射干亩产286公斤,药农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999年后,全镇中药材种植已实现品种多样化,管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规模化,并且建立了信息机构、加工企业和药材市场,中药材生产步入产业化轨道,成为新兴支柱产业。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万亩,鲜药总产量达3240吨,其中太子参1800吨。200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1万亩并稳定至今。牛大场镇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好路子。经济效益明显。1997年400户种药,面积仅1000亩,收入300万元,户均收入7500元。2000年2万户种药,面积3万亩,产值2000万元以上,创税150万元。种植大户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三元药材公司经理张代金1998年冬种植太子参、射干、玉竹、白术等300亩,产值超过100万元,利润达50万元以上,向国家交纳税费3.5万元。药材大户阮道选1999年种植药材300亩,经济林150亩,并建起了牛大场镇中药材种苗场,当年药材收入达80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改进了耕作制度。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改变了单一种粮结构,出现了药材与玉米套种,药材与经济林木间种,药材与烤烟套种等模式,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药材生产扩大到8个乡镇、80多个村、2万余户,种植面积3万亩。随着规模的扩大,该县从湖南邵东引进投资商到牛大场镇兴建市场及中药材基地,第一期工程投资300万元修建78个门面,现已投入使用,从福建引进投资商到牛大场镇兴办中药加工厂。中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宾馆、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发展,到施秉考察、投资、购药的客商络绎不绝。牛大场镇中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每年8月客商云集牛大场镇,产品销往除西北以外的全国各省区,牛大场镇已经成为中药材的集散地。县委、县政府已决定把中药材生产作为继烤烟之后的替代支柱产业来抓,计划到2005年,本县种植5万亩,带动周边县种植5万亩,并大力引进、开发新的药材品种。

牛大场镇太子参于2004年通过国家GAP认证,现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跃居于全国两大产区之一,成为全国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基地,为了创立本地太子参品牌,发展地方中药材产业,牛大场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为太子参设计了产地专用包装袋--“西南药城”贵州施秉牛大场太子参。从此,牛大场太子参结束了没有自已名字的历史,凡从产区调出的太子参产品将一律以自已真正的身份亮相各大药市。

2011年牛大场镇太子参种植面积25000-35000亩,年产量3500吨,产值1亿左右。产量全国第一,该镇通过种植中药材现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50-99万元的有36户,10-49万元的有219户,太子参种植户有50%的人家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

今年,牛大场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进“4+N”产业模式,积极发展烤烟、生姜种植、羊肚菌、草莓等“短平快”扶贫产业。据了解,2018年牛大场镇将发展5240亩烤烟,到时可带动贫困户14户68人,实现人均增收7480元以上。牛大场紫荆村种植的生姜,正常情况下,每亩可产5000斤左右的生姜,50亩生姜种植示范基地,可产25万斤生姜,预计收益15万元。这一系列的发展,让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美丽乡村越建越好。

(牛大场镇 :朱正坤)

美丽乡村

太子参产业基地

建设项目

第二篇:高城小学美丽乡村活动总结

高城小学“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总结

我校一直以来对校园卫生和美化绿化校园十分重视,特别是开展“美丽 乡村、清洁乡村”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根据本校的具 体实际,认真对照教育系统开展的“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全体师生的卫生意识、环 保意识得到很大市场提高,校园环境卫生得到更好的改善,为营造优美和谐 的学习生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开展活动以来情况简单作如下总结: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升我校的声誉为目标,紧紧围绕 教育局的“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1、全体教师召开会议,深入研究活动方案,成立以张士庆为组 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人,细化各项工作流程,行成处处有人管,面面有检查,卫生不留死角。

2、各班主任负责各班的工作卫生清况,值周领导围绕常规开展工作,值日教师具体负责校园的清洁区卫生督促检查和监管。

3、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卫生美化管理,并且形成长效机制。

4、落实领导职责,明确具体分工,校园卫生检查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值周班级负责校园监督,把情况进行登记评分,做到奖罚分明。

5、教室、清洁区、宿舍、食堂的清洁卫生情况与班主任、班级工作挂 沟,与期末评估挂钩,教师先进、优秀评比执行一票否决。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教职工会议,学习党委政府、县委政府、中心校有关清洁乡村文件精神,使教职工的思想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

1、组织全体师生召开“清洁乡村、美丽校园”动员大会,组织开展专 题知识讲座,向学生阐述了开展的“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的时间、内 容及意义,力争让每一位师生都能了解活动的具体内容及意义,并内化为师 生的自觉行动中来。一开学,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教室、厕所、清洁区、食堂、宿舍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扫工作,教室课桌椅的摆放,教室内和走廊天 花板的蜘蛛网的清扫,墙面污洉的去除,地面的冲洗等。各班的清洁区勿必 要去除杂草,不留卫生死角。

2、出版“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墙报专栏,校园范围 内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了一个人人爱卫生的校园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 想觉悟,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美化

高城小学

2014年12月

第三篇:基于慢城理念的永嘉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慢城”理念的永嘉美丽乡村发

展路径研究

简介:通过对永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及问题的分析,结合对“慢城”理念理解,提出慢城理论对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规划、目标设置、文化培育、空间构建、产业发展、公众参与和旅游等方面带来的启示,并探索基于慢城理念的永嘉美丽乡村发展思路。

一、永嘉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一)建设成果

自2011年以来,我县全力推进以“山水灵韵、桃源楠溪”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成功打造“楠溪古韵寻踪轴”精品线,大若岩获评美丽浙江最美乡镇,楠溪江入选全省“十佳嬉水胜地”,我县获得“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被国务院农改办列为全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

我县已形成《永嘉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社区(村居)布局规划》、《全县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规划》等系列规划,从布局、功能定位、项目建设等方面,较为细致地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强化“规划提升”、“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文化提升”五大工程建设,全县有574个村完成整治,8个镇街完成整乡整镇整治建设,并建成了755个新农村电气化村、460个生态村和454个文明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农房集聚改造建设、城中村改造、土地流转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和农业现代化;此外,2012年永嘉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以来,养生养老资源得到重视并加快挖掘。

(二)存在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提出并在我县实施四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建设主体认识不深,思想不统一。美丽乡村建设虽有一系列规划进行指导,但仍存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偏差,一些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参与建设时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不一致。存在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或只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一些错误观念。思想认识的不统一使得建设中难以形成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是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在大部分地区实施建设时,政府的主导作用过强,没有积极利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的作用,而是完全依靠传统的运动员方式。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

三是环境整治与长效管理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不仅需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需要长效的管理和维护。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后,环境设施(如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以高标准建成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

四是“硬软件”建设不同步。美丽乡村建设局限在设施建设和外观环境改善的狭小范畴。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未得到及时的抢救、保护和发扬。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引入“慢城”理论,研究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通过分析永嘉“美丽慢城”发展条件,探索美丽慢城建设实现路径,为永嘉下一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发展助力。

二、“慢城”理念具体内涵

“慢城”一词来自意大利语和英语的合成词“cittaslow”,意思是慢节奏的城市生活。“慢城运行”源于意大利,由一个倡导“优质生活”城市的国际化网络组织发起,《国际慢城宪章》为指导。截至2014年5月,“慢城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囊括28个国家、187个成员城(镇)的国际城镇俱乐部组织。

《国际慢城宪章》给慢城做了一个外延式定义,慢城是这样的城市:实施重视修复环境、倡导再循环技术的环境政策;实施旨在实现城市土地增值,而非过量占有的土地政策;力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结构;通过有机种植获取食物;支持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促进市民好客度,消除阻挠旅游者与市民及旅游从业者交流的物质、精神障碍;加强青少年慢城审美教育,增强全体居民的慢城生活意识。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更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独特的地方感,拥有美食、健康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节奏悠闲舒适的社区生活。“慢城运动”的宗旨是:在人口小于5万人的小城镇促进地方发展,使地方发展趋向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扩大城市影响,并使用慢行城市品牌进行营销。更有利于在“城市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三者中取得平衡。其哲学意义在于一种新的价值观的诞生——即如何判断一个城市能否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慢城理念还包括:

一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慢城理念的核心在于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品质。慢城(镇)更加强调居住的舒适感、居民的幸福感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使现代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完美融合,推动慢城可持续发展。如慢城奥维托(Orvieto),通过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保护和维持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来彰显 4 独一无二城镇个性,增加慢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厚重感来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塑造优美生态空间。慢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敬重自然,保护环境,致力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四是经济健康发展。慢城追求“慢”并不代表放弃经济效率,它在“慢”产业中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美味的传统食品、风景秀美的生态空间,热情好客的人文风情,以及悠然自乐的生活氛围为慢城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业奠定了基础,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体验式旅游在慢城得到了极大发展,大批游客的到来为慢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旺盛的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特色手工艺制品和特色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意大利小城布拉、中国慢城桠溪。慢城运动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三、主要启示

对美丽乡村建设而言,慢城理论在总体规划、目标设臵、文化培育、空间构建、产业发展、公众参与和旅游等方面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拘泥于统一的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承载力,确立地区恰当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也要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塑造独特的城镇风貌,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避免“千城一面”,增强地区的吸引 5 力和凝聚力。

(二)科学合理设臵目标。通过类比分析可以看出(见图),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与国际慢城评价指标体系(国际慢城宪章,2014)有很大类似之处。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指标设臵上可以借鉴慢城评价相关指标设臵。例如,在政策方面,要强化环境政策、基础设施政策与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方面的政策支持;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注重保护发展当地产业和有机农业;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提升公共交通与绿色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在旅游发展方面,要推广游客透明费率并提升旅游信息化建设。此外,还可以增设舆论宣传类相关指标。

慢城与美丽乡村指标体系比较

(三)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在延续传统文化和地方感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地区个性,保证它长久的魅力,提升城市(县)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延续传统技艺,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饮 6 食在体现历史风味的前提下,注入绿色、有机和安全特性,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切实保护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重点做好文物修复、传统风貌街区整治等工程,不断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四)塑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间。优美的生活空间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城市(县)和低碳城市(县)。大力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模式,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实现建设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采用先进技术和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生态的休闲环境。其次,通过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强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排污、园林绿化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治安管理、政府公共服务、语言净化和城市风貌等方面的软件建设。

(五)培育地方特色经济。保护和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不仅提高就业率,提升地方经济,更能促使年轻人留下来,使本地的文化和传统得以传承发展。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文化特色,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服务、餐饮业等生活服务行业,方便生活,提供就业机会,创利创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依托特 7 色农副产品资源和传统加工方法,大力发展有机农副产品加工业。要根据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发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和地方感。居民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可持续与否不仅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和居民的生活观念与实际行动息息相关。不论是国际慢城运动,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在城镇定位、规划、建设、维护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居民的广泛参与和价值观认同,才能长久地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增进群众对地方的建设热情。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增强民众参与,尊重民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七)培育慢旅游。旅游产业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扬当地文化,宣传当地特色的重要窗口,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体验美丽乡村慢生活,品位美丽乡村慢哲学。培育“慢旅游”可以从旅游六大要素入手,分别培育“慢食、慢居、慢行、慢游、慢乐、慢购”六大主题,打造特色慢食街区,修建时尚慢行网络,谋划宜居慢游村落,营造友好的旅游氛围。

四、永嘉建设“慢城”美丽乡村条件分析

(一)区位交通条件

永嘉县位于温州市西北,与温州主城区隔江相望,在长 8 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间经济。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永嘉县处于“一核两翼三级多点”中永嘉山区增长极的地位,是带动山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交通便捷,诸永高速、金丽温高速、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均从永嘉境内通过并形成互通枢纽,甬台温高铁设有永嘉站,距温州市区龙湾国际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二)自然生态环境

永嘉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拥有浙江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是浙江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楠溪江流域山清水秀,沿岸村落古韵流芳,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2%,地形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水资源丰富,水环境良好,空气质量基本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

(三)社会经济基础

永嘉县经济社会总体情况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2013年,全县总人口96.27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左右,GDP达到291亿元,人均GDP超3万元。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占主导,且集中分布在楠溪江沿岸的上塘、瓯北、桥头、桥下、乌牛等地区,下游沿江区域与上游山区发展不平衡态势仍在扩大。

按照“国际慢城”条件,要求5万人口以下城镇,方可申请慢城。依据这一条件,永嘉县县域人口远远超出人口上限要求。但根据我国城市实际情况,以及南京高淳的慢城申报经验,我县也可选择人口低于5万人的镇或某个区域范围 9(如楠溪江上游山区),作为慢城建设(申报)的载体。

(四)历史文化底蕴

永嘉县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越,据考证,永嘉设县已有1400年历史,有“千年古县”之称。与“千年古县”相得益彰的,还有永嘉的(文化名人)谢公山水文化、龙文化、宗教文化、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

(五)生态农业资源

永嘉县物产丰富,盛产绿色纯天然、无污染农副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众多,且品质优良。永嘉县拥有“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中国早香柚之乡”、“中国田鱼之乡”、“浙南天然药园”等称号。永嘉枫林镇、瓯北镇、桥下镇分别荣膺温州市首批蔬菜、茶叶、畜牧特色优势产业强镇称号。乌牛早茶、早香柚、无核柿、板粟、枇杷、杨梅、红田鱼等名特优农产品久负盛名。

(六)旅游发展资源

永嘉县境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类景观共有274处,其中特级景观就有4处,一级景观有24处;人文类景观共有201处。楠溪江流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等特色而名闻遐迩,主要分布在楠溪江风景区范围内;古村、宗祠、寺庙、亭阁等物质文化遗产,永昆、乱弹、板凳龙、乌饭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岩头事件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还有苍坡、芙蓉、岩头等古村落,均特色鲜明。

五、基于慢城理念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慢城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永嘉县楠溪江地理区位、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为基础,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借鉴慢城内涵,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特色培育、塑造公共活动活动等理念,以有前瞻性的政府为主导,借助于旅游开发,以空间推进、功能构建、建设模式“三大转变”为途径,在楠溪江流域营造慢游空间、培育慢游业态、塑造慢城特色,打造美丽慢城,形成美丽乡村新样板、慢城发展新模式、休闲旅游慢经济。

(一)途经选择

1、空间推进转变:从单一村庄、全域推进向区块统筹、轴片互动转变。以城镇人口规模5万以下为主要区域,以成片村庄整治提升为发展基础,从原先单一村庄建设向片区综合功能培育转变,从全域推进向特色慢城、慢城廊道转变,并依托慢行廊道串联,打造联动发展、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慢城主题区块,改变村庄空间碎片化,打造楠溪江慢游空间。

2、功能构建转变:从居住主导、单一功能向慢游特色、综合功能转变。围绕“慢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村庄融入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文化体验、特色人居等慢游特色产品,并以“慢生活体验”的核心项目为引擎整合开发周边村庄,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片区性慢城主题区块。

3、建设模式转变:从环境建设、硬件提升向生态保护、11 特色培育转变。结合慢城理念,在推进美丽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培育慢游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注重旅游服务产品的慢标准建设、慢交通的网络化等。

(二)空间形象设计

考虑交通走向及慢行系统建设可行性,以及慢城人口规模要求、历史文化分布、村庄布局特点等条件,提出沿41省道及其复线、大楠溪流域形成南北向慢城廊道,沿雁楠公路及部分县乡道形成东西向慢城廊道,打造百里楠溪的“慢城长廊”,并依托慢行系统沿慢城廊道连接若干个主题慢城板块,共筑“百里楠溪,慢城长廊”的空间印象,为“国际休闲旅游时尚慢城”的地域印象宣传提供基础。

(三)发展格局思考

围绕“百里楠溪,慢城长廊”的空间印象,构建“两廊一区四慢城”的发展格局。

1、两廊一区

依托慢行系统以及地理地貌空间特点,依托41省道及其复线、楠溪江形成的南北向慢城廊道,依托雁楠公路及部分县乡道形成的东西向慢城廊道,并在两大慢城廊道交叉区域,即岩头镇、枫林镇为主要区域形成楠溪江休闲旅游时尚慢城的核心区,是楠溪江整个慢城的休闲、文化、商业中心,也是慢城的形象展示中心和人气聚集地。“两廊一区”是慢城发展在空间上的方向性指引,并不是具体、明确的地理空间。

2、四慢城

结合美丽乡村布局及功能分布,我县重点可在文化、养生、农业、运动等四大领域进行开发,以“慢生活体验”为项目底蕴和核心吸引力,引入各类慢游产品及服务功能,利用古村落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文化、生态养生基地、都市养生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美食、沿江休闲慢运动、原生态慢运动等特色资源,逐步实现区域“慢城”化,构筑形成文化慢城、养生慢城、农业慢城、运动慢城四大主题慢城的空间格局。

(四)重点开发策略

1、文化慢城开发策略

利用文化在慢城理念的重要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游相结合法,探索以古村落为中心、周边村庄配套服务的发展模式,要在保护古建筑、传承文化瑰宝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各类服务配套。继续强大古村落保护力度,加强内部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适当改造修饰,并保持历史风格;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功能开发,引入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优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类商铺入驻,对原有的商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提档升级。围绕古村落文化底蕴,策划包装紧邻的村庄并引进服务功能。

以开发红色文化“慢体验”为理念,围绕五尺村,打造红色文化集聚核心,对历史文化村及其周边村庄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建设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文化特色住宿、红色文化娱乐等旅游产品,凝固红色文化历史给予新体验。同时将 13 红色旅游融入周边山水景观游,形成丰富的旅游线路,展现丰富的、多层次的人文及生态景观资源之魅力。

围绕现代都市休闲需求,利用原真性的村庄发展多样化景观的民宿,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精品村,引休闲购物、文化创意以及民俗体验、地方文化展示等功能,打造楠溪江文化休闲中央区。

2、养生慢城开发策略

依托农房集聚改造和古村落保护,在两大森林公园、岩坦镇区周边规划建设安居养老、度假养生、医疗保健、文化养生等特色的乡村社区。依托四海山森林公园,适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并引进以养生养老为主的教育培训等产品,对周边村庄进行整治提升,建设植物精气体验馆、高山多氧运动基地、美容美体养生会所、高山富氧宿等特色养生慢村。对岩坦镇区及周边村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引进一家大企业,整合商业、旅游、度假、医疗、培训等上下游产业链,以“慢城”和养生养老的各种标准对城镇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养生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温州首个生态养生慢镇。

结合楠溪云岚养生度假村建设,以“野奢养生”为主题,引导周边村庄打造特色养生产品,如生态美食、运动健身、文化养性等领域的特色主题养生产品。以沙头镇为主要区域,按照养生养老旅游综合体的建设理论,规划建设养生服务综合体,配套居住、娱乐、度假、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在周边区域引导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养生与安居养老房地产以及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为特色的养生养老集聚点。结 14 合农房集聚改造,规划建设安居养老、度假养生等特色的乡村社区。

3、农业慢城开发策略

碧莲、巽宅等区域依托小楠溪上游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土特产品、农业观光采摘旅游等功能,重点推进小溪村、盛山村、沙埠村、邵园村、九降传红、上村、下村等村庄,重点加大农业设施投入,以提升村庄环节品质为依托,引导各村农业休闲观光服务功能。沙头、陡门依托高速出入口以及楠溪江风景区南入口等条件,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娱乐、农家乐等功能,重点推进古庙口村、梅岙村等村发展梅文化生态休闲和农家乐,增设旅游服务设施,开展水系整治、古迹保护等,与红色文化游、山水风光游联动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维修接待服务中心,改建停车场、垃圾场、溪流蓄水池等,游客既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又可品尝地道的农家土菜,提升特色村档次。围绕各村庄,打造慢食文化街区、慢食主题餐厅、慢食文化会馆等,实现错位发展。结合雁楠公路,改善主要县道交通条件并引入慢行系统,将各村、主要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慢下来品尝美食。

4、运动慢城开发策略

加快建设和优化41省道、41省道南复线等道路网,做好与主要县道、乡道的连接,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沿路打造运动俱乐部、运动休闲农庄、运动山水人家、运动养生山吧、森林休闲驿站、田园垂钓渔村等运动主题慢村,布局主题公园、休闲酒店、15 会议场馆、沙滩球场等各类服务设施,让运动在各景点慢下来,打造楠溪江“运动慢游”空间。结合楠溪江国际房车露营,以岩头的西岸、溪南、周宅、港头及周边村庄为依托,引导各村发展接待区、游戏娱乐区、特色餐饮区、汽车影视区、烧烤服务区、维修服务区等功能区块。结合楠溪江动力滑翔飞行,对百丈漈景点范围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打造温州第一家翼翔动力滑翔伞俱乐部特色村。

加快推动探险慢道建设,依托铁金公路及部分乡道、探幽古道(暨家寨—罗垟—岩龙)建设车行慢道、徒步慢道,串联景观带沿线主要景点和村庄,打造楠溪江慢游“新丝路”。依托探险慢道建设,梳理沿途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保护传统古村落,对罗阳、岩头、暨家寨沿线主要节点村庄进行开发利用,引入山间马帮驿站式乡村客居、帐篷营地、木屋营地、吊床营地等形式的住宿功能,在沿线合适地方配备山野农家乐服务设施、自助游引导标识等,打造温州第一条原生态慢游古道。

六、实施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国际慢城”创建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其新增工作尽量要求纳入现有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形成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强化组织协调,形成统一思想。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承接“国际慢城”创建工作,并把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其中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国际慢城”规划导则,指导创 16 建规划工作;住建部门负责慢城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交通部门负责慢行系统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指导慢城农业发展工作;文化部门负责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旅游部门负责慢游产品体系建设与推广;环保部门负责指导慢村环境整治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动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国际慢城”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单位、各村社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考核。

成立 “国际慢城”协会成员申报工作小组。根据“国际慢城”协会成员申请流程,建议以岩头镇、枫林镇为主体成立“国际慢城”协会成员工作小组,负责“国际慢城”申报工作。

(二)健全建设管理

慢城理念注重地方文化培育、生活空间塑造以及公众参与意识和地方感培育。为此,在推动慢城创建过程中,在建设与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要融入相关理念。

1、建设模式创新。结合慢城理念,以慢行交通为连接,通过核心项目引导、生态环境引导、公共交通引导等开发引导方式,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周边乡村统筹开发,在整体规划中注重保持当地特色,形成功能复合型的慢城主题区块,塑造慢城个性化的生活空间,打造楠溪江慢城亮点版块。实行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当地村民、村委会、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为经济主体的慢城专业合作社,培育公众参与意识和地方感。村民及村委会将耕地、房屋、庭院等村民自由资源和池塘、森林等公共资源,通过出租、互换、17 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纳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然后由合作社或二次流转由旅游开发开发商进行承包经营和商业项目开发,实现村庄整体和连片开发。

2、管理模式创新。改变现有村庄管理方式,注重慢城理念中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和地方特色经济的培育,以景区现代管理方式对乡村进行分片管理,或者纳入景区管委会统筹管理。通过搭建“农户/集体+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三级管理机制,农户/集体全程参与慢城乡村度假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商品开发以及后期景区辅助管理;旅游开发商通过土地多次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当地政府始终主导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居民安臵等方面。建立完善一整套与建设“有个性、有特色、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相适应的管理规则。

(三)建立政策体系

根据慢城评分要求,结合我县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环境、公共建设等领域的政策,为创建“国际慢城”提供条件。

1、环境政策。在做好落实现有环保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慢城发展特点,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的基础上,做好宣传垃圾分类与特殊废弃物的处理系统,宣传并倡导产业与家庭堆肥,结合低碳城市创建有计划推广节能方案、并使用替代能源(再生能源、小型水力发电),禁止种植基因改造的农作物,规划管制商业招牌和交通标志,建设测量城市电磁污染系统并形成减少电磁污染的方案,通过环境管理系统(EMAS环境管理系统和ECOLABEL生态标签体系 18 或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验证、SA8000工作环境标准和参与21世纪议程项目)。

2、公共建设政策。按照慢城理念,比如对历史文化、公共交通、地方特色等要求,结合永嘉楠溪江流域发展特点,将要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古村落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价值,计划有利于替代运输的交通与公共交通工具和行人专用区(城市停车场与大众公共交通工具相连、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铁路或缆车设施、自行车道、行人路线提供路标指示到学校、工厂等),保证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都有为行动不便者消除建筑障碍的通道或技术,与店主协议为“友好商店”,作为市民有困难时的接待处,结合U.R.P(Union Resource Planning,联盟体资源计划)功能与慢城咨询服务窗口等。

(四)完善配套设施

1、注重慢行系统建设。借鉴慢城运动传递出的生活哲学,树立“SLOW”法的“慢交通”发展理念,包括:一是打造县域慢城廊道大框架。围绕“两廊一区,四慢城九慢核”的发展格局,加快41省道、41省道南复线、永缙线碧莲过境段等道路建设,构建两大慢城廊道,打造“宏观”慢行系统。加快沙头镇石埠至西垟、楠溪江东李浦至枫林公路、岩表线岩头至五尺改建、永缙线巽宅至界坑等道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及通景公路,重点改善枫林、岩头、碧莲、巽宅、沙头等镇间的交通条件,推动九大慢核联动发展,打造“中观”慢行系统。二是建立村域慢行廊道网。在改造提 19 升村庄内部道路时,注重按照原有道路走向进行整理,在各村道路尽端设臵小型生态停车场,减少车行道数量和增加步行道等方式,为村庄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优质生活空间,打造“微观”慢行系统。三是构建多样化慢行体系。公交优先是实现慢交通的前提,应增加沿江区域与楠溪江流域间的公交、旅游专线班车的次数和路线。注重绿道、自行车专道建设,沿线打造“立体山水”的观景阳台、休闲驿站、自行车站和服务点,鼓励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2、打造慢城生态景观。维持生态平衡、塑造优美生态空间是慢城运动重要的内容之一。结合永嘉自身特点,注重以下方面:一是结合“五水共治”,打造慢水景观。加快小流域生态治理,同步推进沿线景观改造、游步道修建等;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实施楠溪江流域污水主干网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岩头镇、枫林镇、沙头镇等沿江中上游集镇采用相对集中收集、输送与处理方式,强力推进污水治理。二是构建“360度”慢游全景。楠溪江慢旅游开发要以“处处是慢生活,无处不休闲”的规划理念,对楠溪江流域尤其是沿江沿路的街区、社区、乡村、建筑、广场、水体等进行全方位创意,以“建一物造一景”的设计思路,不留任何体验楠溪江魅力的盲点,把楠溪江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生态、文化聚一体的大景区和大社区。

(五)开展社会宣传

提高社会认知度。充分发挥多渠道媒体的作用,进行多 20 方位、多角度宣传和报道楠溪慢城。有计划、有步骤在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蜗牛”标识,以直观形式主义倡导“慢生活”理念。强化居民慢城意识,在主要交通沿线设臵宣传单发放点,倡仪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国际慢城”创建工作,为前来慢城观光旅游的海内外客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举办各类慢城活动、赛事,提高永嘉慢城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塑造慢城品牌。深入挖掘永嘉楠溪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将其整合转化为多元化慢游产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构建美丽慢村,向目标消费群体和社会传递“慢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逐步建立永嘉楠溪江•国际休闲旅游时尚慢城的品牌认知。在创建楠溪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过程中,积极宣传永嘉楠溪江慢城理念,积极申报“国际慢城”,不断扩大慢游品牌认可度,促进慢城经济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永嘉县城市总体规划 [2]永嘉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3] 吴礼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4]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1204-1207.[5] 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 21 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2011(5):113-116.[6] 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1(4):84-90.[7] 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3):14-17.[8] http://www.xiexiebang.com.uk,accessed 2014.22

26th October

第四篇:《弟子规》弘扬核心价值观,“七彩绘”践行美丽乡村中国梦

《弟子规》弘扬核心价值观,“七彩绘”践行美丽乡村中国梦

——重师美术学院201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弟子规》走进乡村市

民学校

2014年7月5日上午9点,伴着和煦的朝阳,唱着共青团之歌,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32人走进了石柱县沙子镇印象小区乡村市民学校。

激昂的暖场音乐引来众多老乡驻足关注,碎碎冰、小贴画引来大批放了暑假在街上嬉戏玩耍的“野孩子”。志愿者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编甄嬛传》让观众们笑得直不起腰,酷帅的街舞引得小朋友们争相模仿。《我们都是一家人》让志愿者与老乡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好奇的老乡越聚越多,“你们在做撒子哦?”“你们是城头来的嘛,一看都不是本地人”“教哈我们娃娃跳舞撒,勒些娃放了假一天到晚斗只晓得疯耍”市民们议论说。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郭兴旺,伴随高涨的人气登场,开始详细解说《弟子规》走进乡村市民学校活动概况。

“弟子规,圣人训„„”志愿者们开始带头诵读,孩子们也摇头晃脑应和着。“知道我们念的是什么吗?”“不知道”孩子们齐刷刷的回答。“想不想一起学?”又是齐声高呼“想”。乡村的孩子最让人怜爱的就是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却是儿童的启蒙宝典,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志愿者们直接引用总书记对《弟子规》的界定,直白如话又切合学龄儿童理解能力的解释让孩子们很快领会了《弟子规》的基本要义。有奖诵读环节让老乡和孩子们更加兴奋。胆子大的孩子争先恐后上台诵读。“起撒”“跟到老师好生念”“莫羞嘛”大人也在旁边鼓励有些羞涩的孩子大胆尝试。有奖问答《弟子规》生活力行表里的“朝起早,父母呼,应勿缓”等段落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欢呼的人群,高高举起的一双双小手,都体现了孩子们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里,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迅速记住了《弟子规》中的经典段落。

最后,活动在表彰优秀《弟子规》诵读儿童中落下帷幕。《弟子规》这本书作为奖品发放到胜出的孩子们手中。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有机会诵读《弟子规》,细心的志愿者们还特意准备了一批书,赠送给沙子镇印象小区乡村市民学校资料室。

据悉,《弟子规》是共青团重庆市委精心编纂的公益读本,邀请“书画中国梦·文化少年强”重庆市青少年书画大赛部分获奖选手书写,每个章节包含书法、拼读及译文三个部分,同时配以充满童趣的丰子恺画作和生活力行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团市委、学校和当地政府三方的大力支持下,将《弟子规》免费赠送给广大青少年,并根据少儿学习心理,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热情辅导,方便大家熟读熟记,深刻理解其中含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4.7.5

第五篇: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山海宜居美城(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交流材料)(上传)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山海宜居美城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建设“山海宜居美城”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一、推进综合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始终做到工作目标不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浓厚氛围、落实责任。

一是建管并举治污水。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在重中之重位臵上,紧盯建设进度,截至9月底,全市有1844个村开工建设,新增受益农户21.69万户。始终把质量贯穿于设计、施工、监督、管理全过程,明确主要建材由县级统一进行政府采购,严把选材质量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督查考核,依托“第三方”质量监管平台,建立起每月核查、两月督查、季度督评的督查考核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速增效。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村及时启动竣工验收程序,按照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县级统筹委托专业公司运行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山海宜居美城”建设布局。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引领下,立足自然、人文、产业等元素,确定村庄的建设布局和功能定位,精心编制各类建设规划。目前,全市启动并完成了200个中心村、15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7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区分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深度和层次,对村落尚未定型、可深度打造的村庄,或者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全面编制建设规划;对村落形态已经基本定型的,规划则侧重于局部改造和节点建设。

二是一村一韵,培育精品。择优选择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整治村,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景观小品点缀、水体功能修复、传统文化挖掘、公共服务完善,全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73个,其中天台县后岸村、三门县岩下潘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称号,后岸村还列入第三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示范名单。今年8月,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后岸村召开。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人员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开会在农村礼堂,并对后岸村的建设给予一致好评。切实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10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以及64个一般村落进展顺利,其中玉环县东沙社区、天台县张思村等古村落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向往之地。

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农民合法性权益维护夯实了基础。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土地流转难问题,采用“土地+资产+技术+经营”模式,组建股份合作农场50家,入股土地2.05万亩,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补足低收群体增收薄弱点。启动实施“十有六保”精准扶贫,建成34个市级扶贫开发示范村。充分利用农村工作指导员、强基惠民“村村帮”、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担任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员和派驻“第一书记”等措施,为全市180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落实帮扶单位,对接项目3192个,转移帮扶资金5558万元。

四、繁荣农村文化,丰富村庄建设内涵

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提升村庄整治建设水平,增强农村发展软实力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农村文化繁荣。

一是育德育人推进农村文明建设。以“大爱XX”为主题,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道德模范、XX好人榜、最美人物、美德少年、十大孝贤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综合利用传播征集、倡导培育、传承践行等途径,引导农民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

二是文化惠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九届农民文化节。目前,农民文化节已成为最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和最具人气的文化节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探索“建管用”一体化模式,大力实施“1+6”农村

下载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城牛大场,践行美丽乡村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