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xx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xx年产值达亿元,比xx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
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
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
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
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
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发布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要放宽准入领域,在国家政策允
许范围内,进一步降低门槛,允许引资进入,同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4)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对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运作。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推动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文化中介,全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
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二篇: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榆林新闻网 作者:桑学义 时间:2007-11-12 21:31:
54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3月我县文化经营单位达128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9家,打字复印26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3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0家,网吧12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4家其他经营单位7家(包括艺术培训)。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县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县乃至全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县的特色文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区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靖边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
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县GDP中的比例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县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一家影视中心;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网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发布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
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要放宽准入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降低门槛,允许引资进入,同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4)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对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运作。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推动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文化中介,全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 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2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彝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彝壮族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民间,走上舞台。
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我乡文化站编制为6人,但在编的仅3人,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第五篇: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总体上说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
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
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湖湘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要整合优化现有文化产业。按照集群化组合、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各项基础工作,力促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