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项目带动加快创建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坚持项目带动 加快创建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刘新池
2012年第3期 ——喜迎十八大 争创新业绩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年”,仙桃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大建设拉动大投入、支撑大调整、推动大跨越,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全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在建和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新开工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
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赶超的“总抓手”,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驱动力
(一)坚持集中力量抓项目,“四大家”领导与地方、部门干部一起上。将党政干部的主要精力和工作力量向项目建设倾斜,把加快发展的重点落脚到策划项目、运作项目、建成项目上来。调整领导分工格局,整合市“四大家”领导力量,建立六大项目建设班子,实行一名常委负责一条线的项目建设,各地、各部门全面建立“一把手”抓项目的组织体系,形成全市上下全方位抓项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全面实行工作推进项目化,确保项目有形可抓。坚持把各地、各部门宏观、抽象的各项工作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有形、可操作的项目,以项目统揽工作,做到党政干部人人抓项目、个个有项目建设任务,推动各地、各部门争资争项、争先进位。
——全面实行项目建设目标化,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全市每年项目建设总体要达到什么指标,各个重点项目要实现什么目标,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设定高标准,并以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形式加以确定,争上大项目、实现大跨越。
——全面实行目标任务责任化,确保成绩有效可见。全面落实领导干部项目包挂责任制和督办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主要领导做到重大活动亲自参与、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过问。
(二)坚持拓宽渠道抓项目,产业项目与民生、公益性项目一起上。既积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策划和建设一批产业项目上,做到以工业项目为龙头,以第三产业项目为配套,以农业项目为基础,全面抓好经济项目建设,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精心规划实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非生产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特别是全力抓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将抓经济与抓改革、抓服务、抓配套、抓环境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创新思维抓项目,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一起上。破除思维定势,鼓励、支持企业和一切社会力量运作项目建设、参与项目建设。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产业结构调整、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的同时,对一般经营性、竞争性、开发性项目,通过以资源和市场换投入、换资金,由企业和社会法人去办,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机制。大力引进第三方市场主体开发工业地产,自建产业园区,自主招商引资,提高园区建设开放度和市场化水平。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积极运用BT、BOT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市博物馆、体育馆、规划展示馆、市民文化广场、奥体中心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承载发展能力。
二、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赶超的“着力点”,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一)强化招商引资,全力推动经济规模从百亿量级向千亿量级跨越。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先导,积极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和央企向欠发达地区布点的趋势,坚持全民招商与专班招商相结合,全面布点与重点布局相结合,深耕珠三角,拓展长三角,突出台湾岛,兼顾环渤海,对接大武汉,力争引进更多更强的市场主体。更加注重围绕主导产业招商,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更加注重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引进业绩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额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和科技含量,以优质增量优化存量、提升总量。全年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0个以上,其中投资过10亿元项目5个以上。
(二)着眼产业、城市互动,全力推动城市形态从县域级小城市向区域性大城市跨越。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助推工业化,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要求,提升仙桃城市规模、功能和品位。
——推进城市规模扩张。抢抓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机遇,实施“13665”城镇化发展战略,着力壮大1个主城区,培育3个卫星镇,壮大6个重点镇,打造6个特色镇,建设500个中心村(社区),构建以城区为龙头、卫星镇为补充、重点镇和特色镇为支撑、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状新型城镇体系。
——提升城市功能设施。积极谋划和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一批事关仙桃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汉宜铁路仙桃客运站、汉江流域仙桃货运码头等重大项目启动或建成运营,着力构建与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武商城市综合体、银泰城市综合体、翔球城市综合体、仙桃文化美食街、江汉农产品物流园、立泰钢材城、华中汽车交易大市场、富迪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带来的集聚辐射效应,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商贸物流中心。
——塑造城市品位形象。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城同创”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发展方式从低质粗放发展向高端集约发展跨越。坚持把结构调整落实到抓项目、抓企业、抓市场主体上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结构层次。
——实施“‘双百亿’产业工程”。加快推进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无纺布卫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扩张规模、创新技术、延伸链条、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电路板生产研发基地、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实施“龙头企业支撑工程”。积极推动重点企业兼并重组,优势企业扩规改造,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5家产值过100亿元、10家过50亿元、20家过10亿元、50家过5亿元、50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群体,夯实新型工业化的骨干支撑。
——实施“千家规企培育工程”。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设备改造、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拓展,力争每年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以上。
三、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赶超的“聚能环”,不断增强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一)建设工业大平台。加大南城新区开发建设力度,推进新区南拓东进,整合对接原有四大省级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园区,全力打造跨越发展的大平台。加快推进电子电路板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化工产业园、无纺布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承载力强、集中度高、成长性优的大型产业园区。高标准抓好胡场机械加工、三伏潭畜业、杨林尾服装等乡镇特色工业小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水平,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构筑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
(二)强化要素大保障。整合部门力量,整合培训资金,整合城乡部门,构建大职教、大培训、大就业格局。统筹抓好政策指导、劳动力市场建设、企业用工洽谈会等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劳企岗位和技能对接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探索在节约集约中加快平台建设,最大限度腾出发展空间,保障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电网改造项目资金支持,新建和改造一批输变电工程,积极争取天然气供气计划增量,着力破解能源卡口问题。
(三)优化服务大环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竞争实质是投资环境的竞争。继续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着力发展重商文化。全方位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行政服务体系,对投资项目严格执行委托代办零收费、各项服务零距离、配套接入零负担、行政审批零障碍、建设经营零干扰的“五个零”服务承诺,大力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挂制、专班服务制、警员驻企制、手续代办制等四项制度,打造中部一流的软环境品牌。
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赶超的“竞技场”,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一)把“企业家老大”理念落实到抓项目的具体行动上来。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强化一切服务项目、一切服务客商的意识,强化党务、政务都是服务的意识,将对企业的帮扶融入到审批和管理工作中。坚持“道以通为要”,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把尊商、爱商、亲商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
(二)把“创新破解难题”落实到项目建设进度上来。对每个项目定包挂领导、定目标进度、定质量效益、定资金投入、定奖惩办法。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对项目建设实行月汇报、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总评,以压力催生动力,凝聚项目建设合力。创新项目建设路径,在平台建设上采取项目论证与资金筹措同步,拆迁安置与项目规划同步,群众工作与项目推进同步;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把改善民生、让利于民和尊重民意作为基本前提;在招引项目上,由以政府招商的行政行为为主向全市上下共同招商的市场行为转变,由以优惠政策招商为主向以优势资源、优质服务、优化环境招商转变,由以引资引项为主向引进技术、引进智力与引进资金并重转变,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三)把“凭实绩用干部”落实到项目考核导向上来。继续完善镇办和市直部门目标考核办法,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项目建设“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治庸问责机制”,对发展步子大、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重奖重用;对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不能进行评先评优,并给予警告;对工作不力、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严肃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坚持把建成项目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的硬指标、硬要求,注重在项目建设中锻炼干部、考察干部、发现干部,形成“项目成功、干部成长”和“迎创”促跨越的鲜明导向。■
(作者系中共仙桃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