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2: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河颂》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河颂》教学实录》。

第一篇:《黄河颂》教学实录

阅读教学新尝试:以读传情 以读传神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孙娄中学 杨秀雯

(案例)《黄河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用心听这首歌曲,听完后请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听后的感受。

(播放歌曲《黄河颂》,学生欣赏。)

师:当音乐在我们的耳边渐渐消失的时候,请告诉我你此时的感受。生1:气势磅礴!生2:雄壮!

生3:我听懂了歌曲中的豪迈之情!(师板书“磅礴”、“雄壮”、“豪迈”)

师:同学们,1938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华北大地上一片狼籍、满目凄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诗人光未然随军来到黄河岸边,面对波涛奔涌的黄河,创作了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代表亿万炎黄子孙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家乡”的时代最强音。就让我们放声朗读《黄河颂》,体会其中磅礴、雄壮、豪迈的激情吧!

(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看到诗歌的情感已经洋溢在大家脸上了。能读懂这首诗的内容吗?拿出你完成的预习案,会哪个题你就说说哪个题。

生4:我说第一题: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生5:我回答第3题:诗的最后四句发出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精神的誓言。富有感染力。

生6:第2题我是这样做的:诗的歌词部分,由“颂”字统领下文,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两半”一句,写出了黄河的整体气势。继而,文章又以“啊,黄河”一句将下文分为 三个层次,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用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使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滋长”三个方面颂扬黄河的伟大精神。

师:我把“使”字换成“激励”一词,第三点会更准确。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抓住了诗歌主体部分的三个比喻句来回答问题,答得巧妙。你能否根据“摇篮”、“屏障”两个词,把前两个方面说得更简洁些?其他同学也可以一起讨论。

生7:“摇篮”是说养育、“屏障”是指保护,这两方面都是指黄河的贡献。

生8:那就说成“哺育民族”、“保护民族”好了。

师:那第三点不妨就用“激励民族”吧。还有第四题,大家怎么理解?

生9:我觉得这首诗不止赞颂黄河,它还在赞颂我们的民族。因为“伟大坚强”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的确,这首诗精炼的语言中饱含激情地赞颂了黄河精神、赞颂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部分?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并把你喜欢的理由说给你的同位听。

(学生活动三分钟)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我也想听听你的理解。

生10:我喜欢第一个“啊,黄河”领起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把黄河比喻为摇篮,写出了黄河的贡献。

师:对这样的一条河,你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0:感激!

生11:我认为还有崇敬之情。

师:好,就把你的感激放进去,读出来!(指生10,生读)把你的崇敬放进去,读出来!(指生11,生读)。(师思考状)同是一句“啊!黄河!”两个人的读法却完全不一样,你听出不同了吗?

生12:王君毅读“啊”时有些拖音,而“黄河”两个字读得又高又重;高明洋读得正好相反。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说说不同的理解。

生10:我认为黄河就好比是我们的母亲河,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总是深切又绵长的,所以我把“啊”字读得很长。孩子充满感激地叫出母亲的名字,一定很深情,所以我把“黄河”读得很重。

生11:我是用很高的音来喊出我心中对黄河母亲的崇敬,但想到黄河养育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就把“黄河”两个字读得很长,就把崇敬之情读得象黄河水一样源源不断。

师:读书就应该象他们一样读出语气长短的变化,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板书:长短、感受)学习这种方法,自己读这一部分。

(生读)

师:我想听一个同学的朗读。(生12读)她读得怎样? 生13 :聂宁读到最后声音太低、没气势了!师:我认为聂宁只要注意最后的一个标点就能读好,最后是什么标点?(叹号)为什么用叹号?

生14:因为有很多英雄的故事在黄河岸边发生。师:哪些?

生14:王二小。

生15:还有雨来、张嘎。

生16:还有邱少云为了战争的胜利被大火活活烧死。

师:你的步子跨得太大了,邱少云可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再想想。

生17:老师,我们小学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是不是? 师:完全正确,能简单讲讲那个故事吗?

生17:这个故事讲得是以班长葛振林为首的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比自己多几十倍的敌人激战一天,枪里没有了子弹,又没法突围,最后全体跳崖牺牲的故事。

(师边多媒体出示王二小、雨来、张嘎、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图片边说)是呀,同学们黄河精神就是五位壮士那舍生取义的一跳呀!当他、他、他、还有他,这一幅幅英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你又当怎样来读这最后一句?

生18读(师:叹的味道还不够!)

生19读(很好,师:告诉我读好的秘诀。)

生20:一想到王二小那么小就被敌人杀死了,我一难过就读出来了。师:是呀,边读边想的确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师板书:边读边想)除去这一部分,你还喜欢哪一部分?

生21:我喜欢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的气势。

师:就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生22读,不够成功。师:他读得怎样?

生23:他还没读出黄河惊涛澎湃的气势?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23:读重一些。

师:把哪些地方读重一些? 生23:把“滚滚”、“奔”、“掀”、“万丈”、“劈”这些很有气势的词读重些。

师:就请你读出来好了。

生23读。王泽洋:老师,王飞那个“劈”字没读好,我觉得他应该再读重些

师:为什么?(生说不出)你做一个“劈”的动作。有什么感觉? 生24:很用劲、很快。

师:是呀,当黄河将华北大地一下子分为南北两面时,可不是很猛劲吗,读这一句。

生25读。

师出示图片:当这幅画面出现在你面前时,你能读出相应的诗句吗? 生齐读: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与刚才读的句子相比,这一句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26:读得稍慢一些。

生27:读得声音稍低一些。师:读书就应该读出这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变化就读出感情了。(师板书:轻重缓急)谁完整地读这一部分?

生28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下,可以吗?(师激情范读)大家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课文剩下的部分我们不一起读了,运用你这节课学到的朗读的方法,小组合作选择你们喜欢的部分自己读,练习好了把你们合作的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分组练习。

集体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合作的成果? 陈中组(组长起头,组员一人一句读后两组“啊,黄河”齐读最后四句)

国智鹏:老师,陈中组分读的部分读得很好,可最后四句我认为不如我们组。

师:就请你们来读。

智鹏组朗读(前三句采用“二重读”的方式,最后一句齐读,读得有层次、有气势)掌声四起。

师:多么有创意的朗读!我想,你们不但学来了黄河、学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还学来了它的——

生29:富有智慧!师:换进去,读出来!

生29读: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象你一样的富有智慧!

师:我们还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生30:奔流不息。师:换进去,读出来!(生30读)师:还要学习什么? 生31:永往直前!师:换进去,读出来!(生31读)

师: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记住(师出示谈话题)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黄河是 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填空吗?

生32: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黄河是保护我们的屏障; 生33: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黄河是养育华夏民族的摇篮。

师:的确如大家所言,那在(师出示)和平的年代里,黄河是。

生34:和平的年代里,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

生35:和平的年代里,黄河是激励我们成长的精神支柱。师:如此重要的黄河,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呢?(出示资料)

近年来,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万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污染量近4100亿吨,农药和化肥污染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百分之八十排入黄河。

(生阅读、思考。)

师引导谈话:作为一名中学生,当这样的记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你在想什么?

生36: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黄河。

生37:我们还应该呼吁我们周围的人行动起来保护黄河、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师:如何保护?

生38:不乱扔垃圾。

生39:不乱倒农药,减少空气污染。生40:不乱砍滥伐,多植树种草。

生41:好好学习,将来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好,就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努力保护黄河、保卫祖国;建设黄河、建设祖国!

放歌曲《保卫黄河》,出示作业超市:

1、背诵《黄河颂》。

2、搜集五句关于黄河的古诗名句。

3、搜集并比较《长江之歌》与《黄河颂》的异同。

以读传情 以读传神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是一首歌的歌词,又是一曲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对于这样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学进去并真正有所感悟,就需要做到入情入境地朗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做了两点尝试。

尝试一:层层渲染,引学生入“境”。讲课之初,我用多媒体播放了《黄河颂》这首歌,雄壮激昂的旋律,渐渐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当歌曲的余音袅袅消失时,老师再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词句说出心中的感受,至此,没有多余的声音,没有冗杂的语言,学生始终处在浓浓的歌曲氛围中。紧接下来,老师用饱蘸激情的语言慷慨陈说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豪放磅礴的气势中更多了一份悲壮,就在这种环境中再让学生开始的放声朗读,自然而然便有了“颂”的感觉。开课之后的教学环节,我简化诗歌思想内容的烦琐分析,而将对此的感悟放到后面的朗读环节,以此使学生始终处在开课之初所创设的氛围中。在课文的品读教学中,为渲染环境,我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导引、以配有波涛翻滚之声的黄河图片激情、用学生讲故事师配发图片并语言渲染做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铺垫。正因为课堂上我在时时努力,所以整节课教师讲得有感觉,学生学得有激情、听课老师听得专注。

尝试二:不同方法指导朗读。诗歌不读不足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而要让学生朗读就不能只是单纯的一遍遍地无目的、无方法地反复,要有相应的方法指导。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诗歌感情。第一、抓字词、标点。诗歌歌词部分以“望”字统领的部分集中体现了黄河惊涛澎湃的雄伟气势,也表现了颂歌的气势。而其中“望”、“奔”、“掀”、“劈”四个动词以及“澎湃”、“万丈”等形容词地运用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点。朗读中,我先以“哪些词最能表现这种气势”一问引导学生找出词语,再以“怎样读”启发、学生评读引申、动作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中蕴涵的力量,并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语气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反复朗读中可知道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情感。

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不同往往都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黄河颂》歌词主部分 “啊!黄河!”一句三次出现,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读好这三个字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我抓住句中的叹号让学生充分品读,并通过“将第一个叹号改为逗号、将第二个叹号改为句号”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曾许多次听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将语文教出语文味”这样的说法,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量少些烦琐的思想内容的分析,就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所有的东西便都可以贯穿进去了——我不敢说这就是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就教出了语文的语文味,只是一段时间的尝试中我感觉到了学生在研读语言文字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第二、教学生朗读,我常说一句话:读出变化就读出了感情。而这个变化我把它诠释为语调高低有变化、语速快慢有变化、语气强弱有变化、语音长短有变化,这节课的教学在践行这种朗读指导的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如朗读“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一句,先要求学生理解“九曲连环”的意思,进而让学生想象这一词语所能描绘的画面,继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气语调表现自己的理解中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朗读效果。再如“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一句,学生的读多比较平淡,少了几分对那段厚重历史背景的感叹,为弥补这一点,我抓住句末的感叹号展开引导:“作者为什么用感叹号?”一问学生自然理解了在感叹什么,继而我又以“有哪些英雄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随着王二小、雨来、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名字的出现,就在学生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简述结束时,我打出了相关人物的图片,层层铺垫中,学生厚积于心中的情感喷薄而出,对那种英雄精神的崇敬、感叹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浓烈。

不论什么样的文章,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文字所描绘的相应图景,定回影响到其朗读时声音的表现。老子曾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将对这句话的理解跳出忧患的范畴,学生声音的表象也正是其“困于心,衡于虑”的结果,所以,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使表意含蓄、内敛得文字变成眼前形象化了的画面,而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一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最终将这种理解在自己的朗读中“发于声”。

用朗读深化思考,用朗读表现深化了的思考——对于诗歌的教学,我想我们可以把朗读当作思考的载体来传承学生关于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当学生能把诗歌读好的时候,必然也就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主旨。

第二篇:《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李昌翠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歌曲《黄河颂》,板书学习目标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生:首先要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师: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付玉霞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师朗读课文)

师: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出示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师:把你读懂的和没有读懂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你这个小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说,别人说过的你可以不重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的特征。我们没有读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他们读懂了几个雄壮豪迈的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师:很好!能够抓住文题来领会内容。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本诗是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我们不懂的是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师:哦,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它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师:你们读懂了三个层次!

生:我们小组结合课后练习,读懂这首诗是属于风格豪迈的诗歌,而我们曾经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是属委婉含蓄的。我们不懂的是,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师:你们小组还挺用心的,除了诗歌本身,还关注了课后练习。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不懂的是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老师板书集中讨论的六个问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师:对,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生:老师刚才讲朗读要点已讲过,最后两句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师:对了,这里用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生:我觉得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师:你说的不无道理,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生:我认为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不是先描写,再歌颂﹖

师:确实如此,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作了很好地铺垫。

生:我想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师: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板书教学目标四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生:黄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师:声情并茂,激情高昂。

生:黄河的苦难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发奋图强,让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黄河,你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师:黄河啊,母亲!

生: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师:运用喑喻,形神兼备。

„„

师:我们永远以黄河为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配乐,一生领读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名师点评

李昌翠老师执教的《黄河颂》属诗歌教学范畴,在课堂上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征。全课由“感受→诵读→品析→说话”四部分组成,思路清晰,结构完美;并且,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示范、点拨和指导;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特别舍得给学生时间”。

这节课的弱点表现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不够深入。在朗读教学上,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读出语气”是本课朗读教学的一个“抓手”。在“说话”这个教学环节,话题显得比较大,不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句式说话:“作者写黄河,就是写”。这样,更便于学生联系文本,理解文本,并使教学紧扣住文本。(余映潮)

第三篇:《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加入日期:06-04-0

1《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李昌翠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歌曲《黄河颂》,板书学习目标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

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生:首先要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师: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付玉霞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师朗读课文)

师: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出示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师:把你读懂的和没有读懂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你这个小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说,别人说过的你可以不重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的特征。我们没有读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他们读懂了几个雄壮豪迈的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师:很好!能够抓住文题来领会内容。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本诗是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我们不懂的是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师:哦,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它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师:你们读懂了三个层次!

生:我们小组结合课后练习,读懂这首诗是属于风格豪迈的诗歌,而我们曾经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是属委婉含蓄的。我们不懂的是,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师:你们小组还挺用心的,除了诗歌本身,还关注了课后练习。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不懂的是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老师板书集中讨论的六个问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师:对,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生:老师刚才讲朗读要点已讲过,最后两句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师:对了,这里用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生:我觉得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师:你说的不无道理,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生:我认为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不是先描写,再歌颂﹖

师:确实如此,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作了很好地铺垫。

生:我想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师: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板书教学目标四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生:黄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师:声情并茂,激情高昂。

生:黄河的苦难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发奋图强,让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黄河,你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师:黄河啊,母亲!

生: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师:运用喑喻,形神兼备。

„„

师:我们永远以黄河为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配乐,一生领读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名师点评

李昌翠老师执教的《黄河颂》属诗歌教学范畴,在课堂上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征。全课由“感受→诵读→品析→说话”四部分组成,思路清晰,结构完美;并且,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示范、点拨和指导;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特别舍得给学生时间”。

这节课的弱点表现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不够深入。在朗读教学上,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读出语气”是本课朗读教学的一个“抓手”。在“说话”这个教学环节,话题显得比较大,不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句式说话:“作者写黄河,就是写”。这样,更便于学生联系文本,理解文本,并使教学紧扣住文本。(余映潮)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世博会专题亚运会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黄河颂》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黄河颂》导学案2

七年级下《黄河颂》学案3《黄河颂》教学设计11

《黄河颂》mp3配乐音频朗读《黄河颂》ppt课件12《黄河颂》《木兰诗》学案

版权所有《当我死时》《黄河颂》学案 《黄河颂》讲学案2 《黄河颂》专项练习题 《黄河颂》同步练习2 《黄河颂》练习题 《黄河颂》flash动画朗读 《黄河颂》讲学稿 七年级下《黄河颂》杨鸿基领唱 《黄河颂》学案2 《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学案 《黄河颂》ppt课件11 《黄河颂》表格式教案 关于黄河的历史 关于黄河的作文(3篇)更多>>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浙ICP备05019169号

第四篇:《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 华 清 点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中学 吴 云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 生:好!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很好,请坐。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生:民族精神 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生齐读朗诵词] [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请坐。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

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 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学生自读] 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 生8:读出——

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 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 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

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师:哦!“掀”是一个? 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 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 生(齐):掀起万丈狂澜!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 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来,试一下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 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师:太好了。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生:宛转?

师:九曲连环。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浊流宛转—— 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我站在”预备,起!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 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 师生(齐):南北两面。[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

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不是。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好,请你说!

生13:我认为不是的。“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黄河对中国的—— 师:哪里?

生13:是第一个“啊,黄河!”。师:第一个“啊,黄河!”对吧? 生13: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应该把第三个“啊,黄河!”读得非常地、好像是非常地敬佩似的。

师:感情到这里达到了一种巅峰、高潮,对吧。我们在这里,感情就要处理地非常地到位,好!她发表了她的观点,还有没有同学来阐释一下你的感觉。好,请你说!生14:我认为三个“啊,黄河!”也不能读成一样地感情,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师:深情一些,对吧? 生14: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师:像个巨人!哦!

生14: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师:赞美之情达到了顶峰。那,我想请同学,三个同学来试一试。刚才我们同学们体会了„„你,能不能来三个同学把这三段读出来?第一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第二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读。第三段呢?“啊,黄河!”好,请你读。那这样,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能不能读出变化。

生15: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16: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生1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请坐,三个同学。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诗歌教学,读为首要。师生对三节“啊,黄河!”内容的学习正是通过读——这一首要的语用行为来实施:有整体感知式地读,有选点突破式地读,有老师、学生个体的范读,有学生间的合作读,有师生赏读,有学生个人悟读„„读出了诗之韵、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美。其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个性化地理解(发言、朗读等)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学生对在读诗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如何把握其情感所做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他们在读诗时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这就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式课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灵动教学!]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好,请你说!生18:我认为要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才能读好!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对吧!很好,这是一条好经验!还有没有,请你说。生19:我觉得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师:哦。还要揣摩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怎么样啊?放进去,对吧!很好,请你说。

生20: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介词。

师:关键的词,无论它是哪种类型的词?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平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除了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要读好关键词,要理解,要投入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生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其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的作用将是何等地巨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生21:我们可以在后面布置背景。

师:在朗诵的后面布置背景,这样可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什么呀?把朗诵诗歌的环境布置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后面那位女生!对,就是你!生22:还可以在朗诵时配上音乐。

师:噢?还可以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朗诵更有什么呀?对,气氛!好,你来说!生23: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师:还可以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是吧,还有没有?好,你来说。生24:还可以做手势。

师:还可以做手势,就是要干什么呀?是不是自由乱做呢?应当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吧!还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哎呀,同学们的方法还挺多的。那咱们这样,你们来试一下。等会儿,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能把我们刚才所运用到的方法运用好!自己来组合,咱们现场组合,你认为要分角色跟同学、同伴互助的,这时候我们就组合。然后,我们等会儿就请同学来表演。好,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

[三峡桥夫点评: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关键是这种学习一定要给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从课堂上的表象来看,学生还未来得及分角色读完一遍就早早收场,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样子式的小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找自己的同伴,小组一块进行了合作。咱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个小组)想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好,你们这组先来,好不好?你们是怎么组合的? 生:我们是分角色朗读的。师:好,分角色朗读。请!(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毕。)

师:怎么样啊?(学生鼓掌)那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合作的经验。那这样,全班来一次大合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分一下角色。老师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出情感。黄河颂,光„„ 生25: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在诗歌朗诵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运用“手段”来看,能用于课堂当堂操作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范围的),可能仅有分角色朗读了。而分角色朗读是读法中的一种,给朗读配乐、布景、加入肢体动作甚至伴舞等才是别样的手段呢。] 师: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 生:想!

[三峡桥夫点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学应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学习场中去,使后继性学习成为不断衍生的生命活动。在这里,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去学语文,了解更多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这些道理。老师这样“抛砖”,学生自然便会引得“玉”来。] 师: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当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读诗、了解《黄河大合唱》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学着给它每一段歌词都加上一点朗诵词,以增强我们的读书效果。呵,那怎么加朗诵词,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还记不记得?

[三峡桥夫点评:对《黄河颂》的学习,在方法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添加朗诵词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这样做又可能应了部分专家所批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了就要用”,使语文教学有功利化的趋向。但我看来,这种训练是必须而且对路的。我是同意吕渭源先生观点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对于知识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积累;而对于方法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历练。积累的知识不一定当堂就用,当属学以致用;而方法技巧性知识则要通过历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了就要用,当堂训练十分有必要。仿写是方法性知识,可以“学了就要用”,所以,华老师要求学生现场创作朗诵词,这是很对路的。] 生:记得。师:那咱们今天就来个现场创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章——《保卫黄河》。同学们来听一听,来一个即兴创作,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给它填上朗诵词。如有会唱的同学,因为这首歌非常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点击课件,播放《保卫黄河》。师提醒:边听边感受,想一想如何创作朗诵词。]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来,好,后面那位男同学,你先来说。

生26:五千年来,你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我们会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师(笑):我们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他是这样来理解保卫黄河的,有个性!好,你来!生27:啊,朋友!黄河正在怒吼!它正以它英雄的气魄在咆哮!它跃过昆仑山脉,流过黄土高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师:嗯,她(的朗诵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歌词里头的一些重点给它引用、引录出来,对吧!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好,你说!

生28:日本现在正在侵略中国,现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我们用歌声来鼓舞人们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他(的朗诵词)也有一个特点。点明了这首歌词,它要„„创作的当时的一个背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们怎么拿起刀枪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好,请你来说!生29:起来吧,每一个华夏子民。中国正处在亡国的危急时刻,让我们提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全中国!

师:嗯,感情抒发得很自然。非常不错啊,同学们的创作!看来呢,我们在写朗诵词的时候,要把歌词本身的内容理解,还要能够提炼出精华的内容,把我们的情感放进去。不错!我们来看看原作的朗诵词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象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峡桥夫点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仿写有什么要求,如何仿写朗诵词,在仿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这些,老师在对学生的仿写结果进行评价时,坚持了正面引导,这样做好!]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什么呀?(生:方法。)哦,方法。而且还现场创作了一段朗诵词。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学生应把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知识和语用经验运用到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与阅读教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场,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交际场里去学语文,用语文。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又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开始,这样处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体现出前卫的教学思想。] [吴云总评: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亚瑟•沃德的学者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他认为,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华清老师当属于“卓越的教师”。整节课,她没有采用平庸的说教,没有停留在解惑与示范上,而是立足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开展了一次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而且侧重于“授之以渔”的文本聚会。她对课程资源的灵活调用、与学生、文本之间开展的多元对话以及她那亲切的教态、圆润的声音,高超的教学驾驭技巧,我学之难就。但统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还是心生几点疑惑:一是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参见前面点评);二是部分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太强,刻意地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使教学流程过于紧凑、拘谨;三是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动笔,须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是要引起每位教师高度重视的;四是师生的口语用语过于随意化,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不是很强;五是“提问权”被老师牢牢握在手中,学生只在解决问题而少有问题提出,学生是被引领着去“主动”地诠释老师的提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则是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 注:本课堂实录出自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光盘,执教者为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老师华清。点评,仅为笔者个人意见,并没有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及执教者本人批评、指正。

作者126

第五篇: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2

诗歌的教学应注重品读

一、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体会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味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3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4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黄河颂教学反思5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范例九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6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作品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范本,更是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在备课时,我本能的认为像这类诗歌类文体的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当然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为主,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请学生借助教辅书《完全解读》对这篇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课堂上,我第一阶段的教学以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主,在学生可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再进入第二阶段的有感情的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在进入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之前,如何引导聋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曾是一度困扰我许久的难解的症结之处。在普校,老师们大多采用播放《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作为铺垫来点燃学生读的热情,以达到喧染感情加深诗歌理解的教学效果。而我们聋生听不到,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我根据聋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将诗歌以口语+手语+体态语的朗读形式呈现出来,竟然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读前要统一手语。在这篇诗歌中,大部分的词句都可以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还有个别的语句不能恰当地得以表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以口语+体态语的方式解决。其次,朗读时正确运用手势动作的轻重“读”出诗歌的情感,力求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本课整体的诵读基调。最后,在熟读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回顾《黄河颂》的教学,我以聋生极富特色的手口并用的“读”来贯穿课堂始末,很好地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通过大量的读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读” 强烈体会到本文力透纸背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教学反思8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9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10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笼统”再次走向“笼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局部,如《黄水谣》《捍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同学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同学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示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同学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身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同学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同学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笼统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11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⑵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⑴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⑵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习《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习。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12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学反思13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14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说本节课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朗读基础与水平较为薄弱,所以尽管朗读训练设置的那么多,教师也进行了悉心指导,但朗读优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同时也说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实。

黄河颂教学反思15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下载《黄河颂》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我和你 的工作室黄河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一、品创作背景: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时安排】一......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案设计 大杨树四中——高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 禹州镇第三初级中学 刘婷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白明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 能正确、......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刘集乡中心学校 汪庆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

    《黄河颂》教学设计[范文]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时安排】一......

    《黄河颂》教学过程

    黄河颂 光未然 【导入】 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和音乐《保卫黄河》导入。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