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箭在弦上而不发……——听四年级一节童话作文指导课之反思讲解
“箭在弦上”而不发……——听四年级一节童话作文指导课之反思
2006年11月1日,我到止马中心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听黄老师上四年级童话作文指导课。前半节课,黄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想像,很精彩,请看三个教学片段:
一、回忆童话,感知童话特点。
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哪些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告诉什么道理。同学们有的说《骆驼和羊》;有的说《骄傲的孔雀》;有的说《小马过河》……
黄老师接着问童话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说:把动物当人写,都讲了一个道理。
老师板书:拟人化 讲道理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像。
黄老师“请”出一个大大的、红色的、绘有图案的氢气球,氢气球被一根长长的线牵着。请同学们把它当作人,用一词来赞美。
生:俊俏的脸蛋,苗条的身材。
生:威力无比。
生:五颜六色。
生:长长的尾巴。
生:色彩缤纷。
(点评:这五位同学的发言,第一位同学最符合要求,也最富有想像力和诗意,可惜老师没有抓住,及时点评和表扬,致使后面四位同学的发言平庸而不得要领。这就是老师做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接着,老师模拟气球要飞出去游玩。氢气球飞出教室,同学们都探头想看看,可是不能去。
(点评:我在想,如果此时,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目送氢气球飞啊飞啊,直到看不见为止,那该多么有意思啊。)
老师问:同学们说一说,气球飞到哪里去了。
生:飞到天上,爆炸了。
生:飞到天上,遇到小鸟、白云。
生:飞出去,被风吹走了。
生:飞到树上,看风景。
生:碰到屋檐,飞不高了。
(点评:同样,老师的指导和反馈,无法及时跟进,使孩子由“精英”变成“平庸”。如第二位、第四位同学的想像,“遇到小鸟、白云”“看风景”就是童话啊,老师抓不住,用不好,可惜。)
老师看到同学们说不到自己的“教案”里,立即抛出:大气球飞到菜地的上空,看到碧绿的青菜,大声喊:“认识我吗?”
生:我是大名鼎鼎的红气球。
生:我是可爱的红气球。
师:辣椒们被吵醒了……讨论,气球和青菜会说什么。
(点评:既然被老师“牵”下来了,就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也行。)生:我是世界上最快乐最自由的人,自由飞翔,不像你们苦恼地呆在这里……听到小白菜的话,气球羞得脸红了。
师:气球会怎么说?
(一个学生悄悄地小声说:“看我把小白菜炒吃了。”——精彩!不过老师没听见。)
生:再也不敢大声说话了。
生:乌鸦啄破了气球。外表好看,内心不充实,不行。
(点评:黄老师似乎从来就没有表扬过孩子,也从来不敢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只一味地为“说”而说,为“教案”而教。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么有趣啊!老师听而不闻。)
师:现在,同桌,一个扮气球,一个扮小白菜,说说它们的对话。
生(气球):小白菜,呆在那儿,多没意思呀。
生(小白菜):外表好看,内心空空的。
生(气球):……最后还不是给人们吃了。
生(小白菜):风来了,把气球吹到树上,气球被刺破了。(学生情不自禁鼓掌。)
(点评:这一桌的孩子,童话真美!从前面的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很精彩的,尤其是学生的表现,赞叹不已。这让我们相信,孩子的潜力有无限的可能性。再者,如果此时,就让孩子拿起笔来,把这个美妙的大气球的童话写下来,那么,我完全相信,孩子们一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童话家!你看孩子们那兴奋劲儿,摩拳擦掌,要动笔写得紧。看老师干什么……)
三、选择一组,写童话。黄老师提供下面几组事物,让同学们选择一组,编一个童话。
1、铅笔 橡皮 转笔刀
2、小溪 河流 大海
3、眼睛 耳朵 鼻子 嘴
4、蒲扇 空调
5、红花 绿叶
6、鞋子 脚
于是学生又说,选择什么什么、怎么怎么写、告诉什么什么道理;然后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咬笔头;有的拿出昨天写好的……
不一会儿,就下课了,老师交待学生回家写。
(点评:我不知道,黄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也不知道,黄老师前面的情境创设、想像说话是为什么?我终于知道,孩子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文,实在是被逼无奈啊。你看,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写能写的作文,不让写,非要另写一套。)
反思:
我在评课的时候,问老师们:“箭在弦上”下半句是什么?老师们答:“不得不发”。
对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真不让你发,难受不难受?你看学生已经很有兴致地、很有内容地说了大气球的童话,就动笔写这个童话,顺其自然多好啊,你突然来个别的,你说学生能写好吗?前面的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这就好比搭上箭,拉满弓,就要射了,你说,现在不要射箭了,去练拳。你说,学生有心思练拳吗?能练好拳吗? 我问黄老师,为什么不写大气球这个童话,黄老师说,怕“千篇一律”。
我说:第一,不会千篇一律,你看孩子们说的都不一样,写的怎么会一样呢;第二,即使会千篇一律,也让他先千篇一律,然后再让他“一律千篇”——一个主题、一种素材能写出千篇不同的文章;第三,教学总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的基础,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基础上展开,你前面花费了那么大的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学生的想像,后面又放弃了,这不前功尽弃吗?
我说,指导学生写作文,最要紧的是激发兴趣、拓展思路、创设情境、激活想像,然后趁热打铁,当堂完成。课余,愿意写,再写多篇,再读多篇。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