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 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
1、注重“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寄寓于知识之“宅”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入其“宅”,才能悟得其“育人”之真谛,探寻到这些“潜”于知识“地下河流”中的“泉眼”——“育人点”,即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 佳“融合点”,这就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书育人”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2.抓住“时机”
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必须从教材出发,才能觅到源头——“渗透点”。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一厢情愿来随意安排。也就是说施教者有了“渗透”这一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以此为指向成功地挖掘到了“渗透点”,还不行,还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的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3.控制 “度”
如果说找准“渗透法”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那么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则是为了解决什么时间、怎样“突破”的问题。显然,教学中的“渗透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教学与思想的教育两不误,还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关系。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更具有特殊性。因为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2 效果不佳;而过“度”则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了政治课、思品课等。这就要求教学中既不可偏颇任何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即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而又不“越”位。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 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6、高尚品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三、抓住字、词教学,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4 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 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六、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 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七、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愿一代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健康成长。
2012年1月
第二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 “ 捺”要变成“ 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 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然后再观看小男孩捡鱼的情景。孩子们认识到保护动物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 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指导学生读猫头鹰和袋鼠、小猴子的话,孩子们在读中明白了猴子为什么能当上万兽之王,因为他尊重大家的生活习惯。
四、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再如,有一次,写话要求是:快过节了,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班里的张玉洁同学写到:老师,你教给我们知识,辛苦了,你永远是我的好老师。我很感动,表扬她善于感谢他人。后来,有些同学在写话中表示要感谢爸妈,感谢好朋友。孩子们无形中受到了一次教育。
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第三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能更具体能更具体能更具体、形象 ,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
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注意激发注意激发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真挚情感,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四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
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第四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材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1、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
2、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2、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1、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2、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材料
西太平小学
语文教研组
第五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德育渗透亮点
剑河民中欧文光
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无一篇没有德育渗透的亮点。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们决不能轻易放过德育教育的机会,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既了解鲁迅先生的气节,又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怎样为社会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
我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德育渗透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入和结束语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就有体现,他在众多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如《故乡》,通过杨二嫂和闰土三十年前后的变化,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对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惋惜。而他的杂文大多用犀利的语言,锋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御用文人的虚伪本质,批判人性的弱点,指出民众的麻木落后,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针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些人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反戈批驳,写的一篇严谨周密的驳论文,既对错误论调进行了尖锐的批驳;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给反动政府及御用文人沉重一击;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不能看状元宰相的文章,要看地底下。”正是他横眉冷对的态度,正是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他深重的民族责任感,让他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在《故乡》一文中体现了他对闰土和杨二嫂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他的杂文则充分体现“横眉冷对”的一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一起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针对错误论调,针锋相对进行批驳的。” 这个导语在复习《故乡》的基础上,引出了对新课的学习,而且用鲁迅先生的诗句阐释自己的写作风格,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匠心,既让同学们接受起来相对轻松,又能借此机会介绍鲁迅先生的杂文,可谓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束语的设定也颇用心思,因为文章讲到最后,学生们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尖锐讽刺和无情批判的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再从这个角度结束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他探讨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力有无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的民族气节,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国人的希望,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不光是个人的自信,更是民族的自信。而这一点,是很多成长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不能深刻了解的。他们面对挫折的无奈,面对失败的气馁,面对挑战的退让,面对机会的畏难,多少有些叫人担心,所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机会不容错过。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1936年在上海辞世的时候,他遗体上盖的白布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在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他功不可没!我们现在幸福的孩子们,你们不必扛枪,也不必面临白色恐怖,但是我们担负祖
国繁荣富强的大任,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怀抱爱国激情,肩挑民族大义,勇往直前。我希望也坚信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导语和结束语不可赘言,点到为止。如果学生受到启发,更多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或者把鲁迅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勤学,去爱国,去伸张正义,那,就要归功于此处的德育渗透了。
(二)语言仿写练习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鲁迅先生在提出自己论点之后,举古代四种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属于以上四种人或者让学生生硬地举出以上四种人的名字,那就简单设计成了一个理解性的练习,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去甚远,我仿照这几年出现较多的仿写练习,进行了如下设计:要求:仿照下面例句,写出有以上四种精神其中之一的中国历史人物,并概括与他有关的历史事实。
司马迁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遭受酷刑,却忍受煎熬十八载,终于写出不朽史书《史记》。
这个练习既训练理解能力,又训练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能渗透德育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拿出来交流,形成知识的互补,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是怎样把自信力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受到启发,身体力行。
学生通过置换横线上的句子或词语,补全句子,如:
谭嗣同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勇敢地为变法流了第一滴血。海瑞是为民请命的人,他虽然面临被罢官的危险,但仍然敢动皇亲国戚。
陶行知是埋头苦干的人,他虽然已然远离我们,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已经刻在我们心中。
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他虽然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但还是执着的求取了真经。
进行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了,正是这些有骨气,有自信,求真知,顾大局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确如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而这些“筋骨和脊梁”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大加学习并融进骨子里的东西吗?我们语文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当然是责无旁贷。
(三)课文内容拓展时不放过机会
在鲁迅先生例举当时的革命者“有确信,不自欺并前仆后继战斗”时,可以插入拓展练习,通过展示当代近十年来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图片,引申鲁迅先生这句话“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又何尝少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当时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感情。如:
“香港回归”场面图:香港结束了一百年的屈辱,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儿 女举国欢庆。
“澳门回归”场面图:澳门回归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哭,中国人在笑。
“申奥成功”欢庆图:中国申奥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国是有实力的。
“世博会申办成功”欢庆图(2010年在上海举办):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
国家举行,我们非常自豪。
“加入WTO”场面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更快与国际接轨。
“抗击非典”白衣天使图:战胜非典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团结精神,也体现了白衣天使的牺牲精神。
“载人飞船上天”成功返回图: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成功返回地面,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福娃”图:“北京欢迎你”已经成了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这样的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力”以绝好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不只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平年代更需要他们去维护正义,保持自信,发扬美德。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之所以倍受师生喜爱,可能与德育的渗透不无关系吧。正值中国奥运之年再来看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恐怕就更有必要教育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示中国青少年风采,展现中国青少年自信力,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不只是鲁迅先生说的“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而是“中国人个个充满自信,青少年尤其如此”。
当然,德育渗透只是语文课文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解析文本上面,即使是德育渗透的练习,也要本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着想,切不可喧宾夺主,更忌讳把语文课讲成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