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时间:2019-05-13 02:4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第一篇: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原文注释】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ā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基础知识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3、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4、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字通假。

①“颠”同“癫”,疯。

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 圮pĭ;曳yè;棹 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6.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一、阅读理解。(共6小题,共100分)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15分)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分)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

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众服为确论。

4.(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5.(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17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___________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___________

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8.(3分)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4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10.(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⑴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⑵湮于沙上

湮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20分)【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1.(4分)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12.(4分)翻译下列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3.(4分)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14.(4分)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4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①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 ②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 ③虽危症亦立愈______________ ④终不反顾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20分)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4分)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分)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18.(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9.(4分)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20.(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3小题,共12分)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1.(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石兽于水中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为顺流下矣 策之不以其道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D.然则天下之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2.(4分)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C.打捞石兽时,庙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D.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23.(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寻十余里 未果,寻病终 C.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D.求之下流,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16分)(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24.(4分)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25.(4分)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6.(4分)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7.(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 ②须其夜艾_________ ③阴布大网_________ ④叹其以诈相笼_________

答案

一、阅读理解。第1题

C 第2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第3题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第4题

A 第5题

1.经过,过了。

2.通“癫”,疯狂。

第6题

1.介词,在 2.代词,指代二石兽

第7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第8题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第9题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10题

1.倒塌

2.埋没

第11题

C 第12题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第13题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经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第14题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第15题

1.埋没

2.颠倒,错乱

3.即使

4.回头看

第16题

1.石兽 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第17题

众/服为确论。

第18题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第19题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第20题

1.咬,这里意为冲激。埋没 倒塌

第21题

C 第22题

C 第23题

A 第24题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第25题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第26题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27题

1.依照

2.止,尽

3.暗中,秘密

4.笼罩,捕捉

第二篇: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班级: 姓名: 卷面满分:6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 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 曳 湮 啮 溯 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 棹: 曳: 湮: 啮: 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

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道理: 句子: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经历 船桨,这里意为划、摇 拖着 埋没 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只,仅仅

5、被 认为 成为

6、B

7、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三篇:《河中石兽》反思总结

《河中石兽》出自于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河中石兽》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河中石兽》反思总结篇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多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第一步先读通,第二步读熟,“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悉了课文之后,再逐字逐句的解释词语,让学生知道文言文的许多词义和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古今词义的不同解释,所以我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以读为主,先处理好字词和解释,把基础的知识弄扎实,接下来第二课时再根据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重点分析几个人物的不同看法,到底谁说的正确,为什么正确?这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因此,第二节课上课前最好和部分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不理解的道理可以问物理老师,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制作课件演示,所以安排两节课,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潜移默化的被激发了出来,最后揭示故事的道理就很容易了。

《河中石兽》反思总结篇2

这篇课文我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把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预习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对文章中生字词进行注音,并梳理文章大意。

在课堂教学时,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简略介绍了作者的趣事,并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

然后我进入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得很好,稍加提示就将四种全部说出。然后根据这四部进程,按照人物、地点、结果、依据四点画出图表,形象细致的将文章内容展现了出来。最后,我在黑板上画图将老河兵所表达的“冲石原理”,一步一步的演示了一遍,学生们都能较好的理解这一原理。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是各抒己见。

课堂小结时,我为学生讲了发生在十几年前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件相似的事,说明“河中石兽”这一故事可能真实发生过。

对于这篇课文我觉得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讲得很全面。但是,讲课结束后就没有再进行适当的联系,没有将讲练和好的结合起来,是这堂课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点。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问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河中石兽》反思总结篇3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第四篇:《河中石兽》教案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张婉婉

【教学目标】

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3、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3、查看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4、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5、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6、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5.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寻找经过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五篇:《河中石兽》 Word 文档

27.河中石兽 教案

即墨市龙泉中学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同学们认为应该沿着河的什么方向去找呢?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 朗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

3.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4.看课件,集中解决关键字和疑难。5.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6.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7.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8.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9.指名

朗读课文。思考: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10.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11.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12.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13.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14.词语积累。古今异义: 干 阅 物理 是 已

2.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3.汉字通假 同“癫”,疯

四、作业。背诵课文。

下载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中石兽翻译

    • 《河中石兽》翻译 •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 实验中学 董亚丽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按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

    河中石兽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河中石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内容。它是清代才子纪......

    河中石兽教案

    寻古人之思,学探究之法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阳山县青莲中学 张锦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训练阅读浅近......

    河中石兽概括全文[五篇]

    河中石兽概括全文《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

    《河中石兽》说课稿(5篇模版)

    《河中石兽》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

    24 河中石兽教案

    24 河中石兽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