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教学评价和感受
同课异构教学评价和感受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南京市南开中学 崔勇锐教师(男)江苏省南通中学 蒋卫星教师(男)
在开始点评前,先说一下这两次评课给我的一点认识和体会。两次评课下来,我的观点都与老师的相反,这让我开始担忧自己的学习是不是出了问题。在第一次两位教师的评价中,我是把我了课程中的细节问题在展开评价。通过对问题,例子等的分析来看两位老师的课程。但通过老师的评价,我发现老师的眼光是把我整体,从整个教学结构,内容把握和方式方法上看问题。所以在第二次评课中,我就又从这些方面入手,但第二次老师好像又对细节评价的比较多。这让我有点无所适从。但我认识到了两点自己的不足。就是
一、对于整堂课的宏观把我自己不太会。习惯了以学生的眼光跟着教师的进度来评价,那么就很难看到问题了。
二、对于错误的观念性问题自己不明感,可见对于教材的中心价值体系和对知识的深入度还非常不够。
一、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比较
1、从整体感知上比较
两位教师所塑造的课堂氛围都是比较轻松自然的,教态自然,没有可以表演,在教学上又各有千秋。
崔勇锐教师(亲切):“姓名牌”和“笑脸、哭脸”的课堂设计有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原本陌生的关系淡化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对于课堂的用心程度。并且“哭笑脸”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的娱乐性,非常出奇。
蒋卫星教师(民主):蒋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极大地自由发挥空间。两次学生讨论,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并且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强加观点给学生。整堂课都体现了民主和自由。
2、从知识点的分布上比较 两位教师都没有离题的想象,对于知识把握也准确。但崔老师讲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且这点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意义重大,而蒋老师就没有把握到这一点。
崔勇锐教师:针对“生产与消费关系”对于整堂课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其实是老师看出的,我并没有感知到。后来反思了一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我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度没有老师有经验,还看不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对课本内容比较陌生又没有对知识的感知力。2)崔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强调这一块的作用,虽然讲了很多,但很快进入了之后的教学,所以让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一部分。3)沪版的政治教材这个知识点是放在前课之中的,我被原来的知识所困住了思维。
蒋卫星教师:除了没有把握到以上知识点外,没有什么其它可谈的。
3、从板书上比较
崔老师运用了板书的功能,而蒋老师就没有运用这一点。在最后知识归纳和把握整体结构上就差了点。并且通过崔老师的板书能够很快的把握到整堂课的脉络。他不是简单的把书上的标题抄在黑板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再加工,经过梳理整合后的知识成果。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反映出崔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花了很多的心思。
4、从材料的运用上比较
总体上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对解决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消费问题展开教学,此种教学方式非常流行,可谓走在时代前沿。但两位老师在运用上也存在在不同。
崔勇锐教师:通过解决小航是否买mp3送人,和买书送人的例子来讲授知识点。可以说所举的例子和所要表达的知识点非常贴切,能够有效说明问题。并且买什么礼物送人这样的难题也确实是初中生在交往中会遇到的消费难题,所以举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非常好。
但我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在崔老师的整堂课中,他举了非常多的例子,但有一些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开头的视频,XO酒等等,教师即没有详细说什么,而且匆匆而过,所以我认为可以去掉。同时在小航的两个问题件还穿插着其他的例子来说明其他知识点。我认为可以换一下顺序,将小航所要说明的问题说完,再讲其它,那么连贯性就不会被打破会更好。
蒋卫星教师:韩剧图片和心理测试非常的没有必要。这两则材料完全没有什么用处,与知识点的配合度也不好。并且心里测试题缺乏科学性,并不适合课堂教学。小明的四个困惑(多花钱上重点学校、听从他人买名牌、绿色消费的困惑和生活发展是否还有节俭)通过让学生讨论,分组回答问题的方式很好。但我认为这四个烦恼其实与学生生活并不贴近,没有孩子会考虑是否上重点,决定权在父母,买名牌最多是为了攀比,不会听错吧,所以我认为举例不恰当。但1000元的压岁钱方案不错,有可操作性。
5、从提问艺术上比较
崔勇锐教师:对于买房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层次性有深度性,非常好。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将问题解释清楚全面。
蒋卫星教师:多用探讨的方式和口吻提问,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好。
二、自我不足和提高
1、对于归纳式的教学法比较模糊,还要多看多学习,多体会
2、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点和观念的正确性。对知识把握要正确,要从正面引导,宣传正面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所反映的理解上的错误要给予及时的纠正。
3、自己本身要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经过再加工之后再教给学生
4、认真设计自己的板书,不要忽略其重要作用
5、举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要与知识点相贴切
6、提问要有层次性,并且问题要清晰明了,不能笼统
第二篇:如何评价同课异构
如何评价“同课异构”课 2015.4.22 校本培训内容
“同课异构”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这样更便于比较和相互学习。
“同课异构”教学法便于打破教学的思维定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牛顿当年看见苹果落在地上,打破思维定式,去思考、去研究、去实验,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课堂教学改革,也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课异构”教学法的价值在于“异构”,“异构”就须创新,而创新首先就要有新思路。因而,“同课异构”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有益于拓宽教师的创新思路。
随着“异构”教学方法的增多,教师之间就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因为任何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艺术,都是有遗憾的艺术,都有其不足的一面。苏东坡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学士的这首诗揭示了天下事的完成都有赖于各方面的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仅就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个体行为,但如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具有“指”和“琴”的功能,就可能奏出优美而和谐的教改乐章。显然,“同课异构”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可以起到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课异构”的目的有其比赛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为了相互交流,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似乎难以看出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我们发现,同一教学内容,三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边有对教材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切入点的不同,也有正误的不同。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正如长治六中郭文校长所说:“同课异构”的“同”不应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应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是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异”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应是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单看一节课,好像还很难判断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但几个人同上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有的老师整堂课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有的老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环节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有的则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不够明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则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不能解决时再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第三,要看一堂课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一般说来,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的达标率,即教师在上课开始呈现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了。但也有个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适当,也不必单看教师的达标情况。特别是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每个老师达到的效果如何,听课者会有明显的感受。
总之,“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第三篇:如何评价同课异构
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天津教科院 王敏勤
由山西省长治六中和天津市静海一中联合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高一年级九门学科的27位老师同台献艺,同一教学内容分别由两校的三位老师上了公开课,一课三讲,异彩纷呈,令观摩者大饱眼福,参与者人人受益。“同课异构”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相互交流,但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似乎难以看出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我们发现,同一教学内容,三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边有对教材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切入点的不同,也有正误的不同。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正如长治六中郭文校长所说:“同课异构”的“同”不应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应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是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异”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应是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
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单看一节课,好像还很难判断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但几个人同上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有的老师整堂课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有的老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环节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有的则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不够明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则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不能解决时再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第三,要看一课堂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一般说来,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的达标率,即教师在上课开始呈现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了。但也有个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适当,也不必单看教师的达标情况。特别是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每个老师达到的效果如何,听课者会有明显的感受。
总之,“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
天津教科院 王敏勤
2007年12月9日,天津市静海一中的9位老师被邀请到山西省长治六中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其中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和长治六中的刘江明老师、韩花琴老师分别用不同的班讲了高中语文的同一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课后三位老师根据我的建议进行了教学反思,写出了课例分析。下边以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写的课例分析为例说明同课异构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般的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尽管老师们在备课时参考了许多资料,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但限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学一遍有一遍的心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会对课文有新的思考。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与专家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首先,反思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新课程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但都必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意图不同、编写体例不同,教师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清楚所教课文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如上文《侍坐》,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怎样要求的?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都不同程度的作了反思。
如刘江明老师写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山西省还没有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和《2007年高考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180个),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2~20个),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并能评价鉴赏作者的基本态度和写作技巧。鉴于在学《侍坐》前已学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先秦历史散文),学生已具有具体感知文言的基本能力,在词语积累、句式特征掌握、直译课文方面已具备一定能力,因此在学本文时注意比较与上单元作品的比较与区别(诸如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异与同:历史散文偏重于叙述事件,诸子散文偏重观点的阐述;历史散文偏于记叙,诸子散文偏于议论。使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异同),并在学生巩固上单元已基本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词义、词法、句式。”
付宝兰老师谈到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时说:“《侍坐》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修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鉴赏散文放开手脚自由自主的写法。课文安排在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鉴赏散文写法,指导以后的写作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其次,反思对文本的解读。对于语文教材的思想内涵,师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对于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还原文本的本意,领会作者的意图。而不是还没搞清楚文章说的什么意思就随意发挥,偏离课文的主题。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首先分析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比原来的教案,对课文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付宝兰老师写道:“《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目前。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所以在第一课时本课的字词句已经疏通的前提下,在第二课时,要深入理解文本。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反思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一篇课文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重点学习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点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都要进行反思。由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以两位老师对课文重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如刘江明老师认为:“《侍坐》一文表现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其政治主张‘礼治’在第一课时介绍孔子时已作重点介绍。在第二课时其弟子‘述志’中亦要分析。但人教社教参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孔子思想不宜涉及过多,本着‘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的原则,故而把在感知孔子‘礼治’的政治主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而付宝兰老师则认为:“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在处理这一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并且指导学生依据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人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文本的结构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内在关联也是个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互文阅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名家对此文的解读、阐释供学生参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本思想内涵的准确的把握。”
其次,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天津市静海一中已进行一年半的高中课程改革,所以付宝兰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山西省长治六中的老师们还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所以在他们的课例分析中新课程的理念还不明显。如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方,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建构适合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我们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所以在处理《侍坐》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从现成的教学模式入手,而是本着优化内容,学以致用的理念对课文进行处理。”
付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质疑圣人、质疑名人,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鼓励学生俯视地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迷信,不要盲从。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的长治六中的老师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再次,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由于对教学重点的确立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在这一课时都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付宝兰老师的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是:
1.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重点内容。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设计意图: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
3.重点问题探究。让学生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概括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神态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4.难点问题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5.探究讨论。学生任选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读《侍坐》这一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你同意孔子对四位弟子的评价吗?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口头表达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6.研究性作业: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课下搜集有关孔子的材料,深入开展一次“走近孔子,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孔子,走近古典文化。
而刘江明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
第一步,导入以初中所学《论语十则》为依据,通过背诵唤醒学生记忆,具体感知孔子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以诵读(背诵)的形式整体感知作品。并借助多媒体把思考题“把握文章思路和孔门四弟子的‘志向’”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诵读时明确目的。
第三步,以学生思考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能在原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弟子志向的关键词。如:“(由)有勇、知方;(求)足民、礼乐俟君子,(赤)为小相,(点)浴、风、咏”,简要展示其理想与孔子“礼治”主张的关系。第四步,讨论分析孔子对其四弟子在其过程中的不同态度或反映,在明确四人的“志向”与孔子的政治主张“礼治”的关系后,重点体会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开头孔子提出问题的诱导,在于创设谈话氛围,体现民主意识,中间对曾皙的鼓励,最后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不同评价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五步,拓展训练。借助《论语·先进·闻斯行诸》篇,具体做法是先在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释疑学生讨论,体会孔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六步,布置作业。一是根据课后练习1在不同论述中“知”的含义强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回应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是布置背诵全文继续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知能力。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的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如果是同课异构的话,还要与别人比,看在教学效果方面有什么差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修改和完善的设想。
如刘江明老师在课例分析中写道:“从教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易班教学,在完全没有同学生交流的情况下教学,课堂气氛较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估计源于导语贴近学生,问题设计易促动学生,拓展训练能触动学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说‘得失’此为最大的‘得’。此外,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多变也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拓展训练时,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经过短时间交流,就能感知短文蕴含的教育思想,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当然,在教材重点处理上,力图‘求新’,引起专家的质疑;打印教案过于简略,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怕时间来不及把原来设计的文言字词删去,未能明显突出文言文的文体,容易使人产生轻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误解,这是本次‘同课异构’中最大的缺憾,也就是明显的‘失’了。”
而付宝兰老师认为这次上课的“教学亮点”是:“1.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的比较好,为课上和老师的配合打下了基础。2.学生口头表达活动的设计比较好。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应该强调古代与当今文化价值观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所以在最后的学生口头表达活动阶段,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付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的遗憾”是:“1.由于授课班级的大屏幕占据了教室黑板的一半面积,所以最后展示的板书设计不完全,感觉比较遗憾。2.有一次打断学生的发言。我请学生概括一下子路的性格,学生概括完子路的性格以后,又接下去说冉有的性格。我在他正要说之时打断了他,令学生很不好意思。当然后来我又请他接着回答,他回答的挺好,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引起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避免。”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课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研讨后写成课例分析,可以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载体。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学
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教学内容,由四个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同课异构”的活动,是同一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各显其能,各有千秋,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样一个教研活动,我感触颇深,经数日反复思索,现谈一下个人心得体会。
通过辅导和听课学习,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欣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如:王旭东老师的课堂在朴实中见真情,灵活中促情感。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思维得以扩散。能感受到她真的用心在讲课,整个课堂很大气,教态自然大方。岳红霞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创设有实际意义真实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观察和交际的兴趣。徐瑞丽老师在学生交流之前有明确的要求,交流之中适时指导,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讲给同学听,她不仅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朱国华老师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和学生表演配合默契,使课堂有真实感。
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明白了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许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来说是无效甚至是有弊端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让有效的教学过程占领课堂。“同课异构”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只有在听
与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批判继承先行者的基础上再做教学设计,在对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以上是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学习心得,还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第五篇:二中同课异构见习感受
二中同课异构见习感受
2013年10月30日,作为大三的师范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韶关市二中(普通高中)去听示范课。
所谓的同课异构是两个老师演绎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展示。一个是二中也就是普通高中的政治老师,另一个是重点高中的政治老师,他们都是男老师,应该都是所在学校的精英老师。但当时讲课的地点是二中,也就是二中老师有地理优势。
二中老师讲课可谓中规中矩,除了课堂气氛不活跃,算是教的比教好的。课堂流程控制很好,情景导入,知识内容的传授,课堂练习都有涉及,算是传统中规中矩的比较好的演绎,当时我想以我的积淀和经验,磨练一段时间也能达到他的水平,但是要超越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自己的积淀不够,就像苏联当时改革一直想突破斯大林模式但始终都没有,因为思想深度不够,看不到那么深,那么远。但是另一位一中老师虽然在讲课之前根本就没和学生交流,但是他的讲课过程和学生互动很好,而且还有两三个亮点既结合了当前的流行语言,又很幽默,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一堂课的效果很好。
总结两位老师,都很不错,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一中老师非常不错,我觉得他之所以不错:1.个人积累即知识积淀很深,这是他高人一筹的关键因素。2.个人性格也是影响因素,有些人比较幽默,有些人比较沉闷。3.锻炼。初出茅庐的老师肯定有些地方不及经验丰厚的老师。4.平台。不可否认,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差距。
自己努力方向:1.多看书,既要理论的,也要积累素材。2.平时尽量习习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性格温和点。3.尽量找个好平台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