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难点突破六法
语文教学难点突破六法
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
苏发元
745305
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既有词语、句子理解方面的,也有篇章结构梳理方面的,还有艺术特点掌握及写作意图把握方面的。对于这些难点,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予以突破:
一、举例法。课文中有些语句概括性、哲理性都比较强,举例说明便可化难为易。如《<物种起源>导言》一文结尾关于物种起源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笔者在教学中举了如下例子:虎、狮、豹是同属的种,但说它们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某一共同的种所传下来的后代,便不能准确清楚地说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我国的东北虎、华南虎、新疆虎的祖先原本是同一物种的一个种群,后来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辽阔地带的隔离,它们彼此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经过长期的隔离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后它们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从而成为虎的各项变种,但这些变种都是虎的后代。
又如《记忆》一文语言哲理性强,那么,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如在理解“记忆没有重量,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一句时,我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祖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学生心里就感到格外愤闷、压抑;而学生一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申奥成功、神舟5号发射成功等,又不禁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用例子去印证原句,学生很快便领会了原句的意蕴。
二、转换法。外国作家的作品因为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于我们的汉语,因此,译介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在语句理解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语句转换为符合我们现代汉语习惯的说法,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中有一段文字是:“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来解释鲸鱼之歌。那些歌也许是有关航行,或有关浮游节肢动物的来源,或有关领地界限的简单而实打实的叙述和声明。但迄今证据还没有得到。除非有一天有人证明,这些长长的、缭绕的、执著的曲调,被不同的歌唱者重复着,又加上了它们各自的修饰,这不过是为了向海面下数百英里之外传递像“鲸鱼在这儿”之类寻常的信息。否则,我就只能相信,这些曲调是真正的音乐。”这段文字可转换为如下平实的说明性文字: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鲸鱼之歌是简单的实打实的叙述和声明,也不能证明是为了传递寻常的信息。因而只能相信这些曲调是音乐。
另外,文学作品用形象表意,部分学生不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对一些用形象达意的句子的理解也成了难点。为此,有必要将形象语句转换为直观通俗的语句。如《沁园春·长沙》词上片末尾设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片末尾形象作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语句)词人和战友们到湘江中流游泳激起的波浪,连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说明词人和他的战友们才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主宰国家命运的不是反动统治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直观通俗语句)
三、图示法。课文中有些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可采用图示法,如《神奇的极光》在讲到极光的来龙去脉时写道:“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 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这段文字中牵扯到好多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如果画图显示,极光形成的原理便一目了然。图示如右:
四、增删法。有些文章在写法上跳跃性大,为了理解上的连贯,需要增添个别内容以搭桥,而另一些文章在写法上则随兴之所至,顺手插说个别内容,为了理清眉目,则需要先删去这些内容。比如在划分《拿来主义》一文的结构层次时,学生有几种意见,很难统一,我经过分析,发现原来是第二、六自然段的论述影响了学生的视线,图示如下:
第1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第2段:拿来主义 第3段:送去主义
第4段:送来主义
第5段:拿来主义
第6段:送来主义
第7—10段:拿来主义
删去第二、六自然段后,文脉就清晰多了。于是,我让学生删去第二、六自然段后再划分层次,结果学生很快将课文划分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三大部分(“送来”乃“送去”之危害,归入“送去”部分)。
五、比较法。某些问题直接理解起来有困难,可采用比较的办法来进行。如《读<伊索寓言>》一文,作者说:“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那么,作者纠正的目的何在呢?这就需要把文中每一则寓言的“初始意义”与作者在文中赋予的“临时意义”加以比较把握。以蝙蝠的故事来说,“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寓言的“初始意义”是讽劝人们要诚实做人,不要墙上芦苇随风倒,最后弄得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但钱先生又加以引申,接着说:“人比蝙蝠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意思是现实中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打肿脸充胖子,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把寓言故事“原始意义”和作者引申的“临时意义”加以比较,就会明确,作者表面说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所产生的偏见,其实是借纠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对现代社会丑陋的世相百态和人性中的缺陷弱点进行批判讽刺。这样,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这个难点便突破了。
文学作品语言鉴赏这个难点也可采用词语添删或替换比较的方法予以突破。例如《荷花淀》诗化语言细腻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何突破学生对诗化语言的咀嚼鉴赏这个难点呢?可以用删减个别词语和原句比较的办法进行。如“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删去“低着头”和“总是”以后,表意变成了一种讽刺挖苦,水生女人也成了自私、落后的形象,而原句“总是”和“低着头”相衬,传达出的却是水生女人的一丝责备,还有些赞许与自豪,反映出了她虽是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但已受过进步思想的洗礼,有了觉悟。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本文语言质朴、简明但内涵丰富的特点。替换比较的办法可参照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举例进行。
六、体验法。此法适宜于内容与学生心理距离较大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课文,如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单看文本,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不会有什么读不懂的。难在哪里?就难在作者作为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对世界的感受,学生是难以体验到的。有老师就采用让学生蒙着眼睛做走、摸、猜的游戏,然后谈自己的感受的办法突破了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写的感情这个难点。
又如古典诗歌内容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要让学生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用语言具体表达出来,还真有一定难度,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充分感受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意境,目视耳听,骋心驰怀呢?想象。比如学习《山居秋暝》,让学生在《高山流水》或《鱼舟唱晚》古筝曲的伴奏下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从而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的诗作特点,并体会到作者对清幽、空静、闲适生活的神往及自得之情。这就比那种从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一一
讲
到
底的传
统
作
法
要
好
得
多。
第二篇: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从教材体系看,它占有重要地位;从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它是不容忽视的。
1.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重点,这种浅层次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2.教师备课时要抓住重点,围绕它来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提纲,重点备方法,如采用疑问式、反诘式、辩论式,或运用串讲法、讨论法、图示法、阅读法、以旧启新法,等等,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
此外,在备课的小结部分应重复加以强调。
3.在授课时要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它去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授课时突出重点是主要环节,为了做好这一环节,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充分。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还要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三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四是教学语言艺术要特别讲究,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在课尾小结时要以突出重点为立足点;编制练习题、测验题、考试卷以及题型设计上也要突出重点内容,做到题要小,面要宽,量要大。
第三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教材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完知识后的针对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设学生将要发生的错误而进行重点准备。但仅仅靠反复强调、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从而在“错误”中寻找真理。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能力不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该学生学习的难点,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出现。因为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相对而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就要求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在三年的教学中,逐渐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几乎没有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一旦涉及到相关知识,如有机物、无机物、能量、气压、浓度等概念,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等原理学生认知上就很难接受,那就要求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同时教科书中有不少生物学的原理、概念、规律艰涩难懂,那就要求运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总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他们生硬的灌输或回避这些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降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至于导致孩子对生物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突破难点这些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第一、细致备课,把握难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了解,就会把简单的知识点作为难点来讲,浪费了课堂时间,使效率低下,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到道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不到位。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难点的突破首先在于把准难点——从两方面入手:(1)教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认真专研教学大纲,发掘理论性较强、学生尚无知识储备、逻辑推理过程复杂的内容,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如果理论性强、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推理过程复杂、就是本节的难点。(2)学的方面,其次教师课前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人、班、年纪而异地把准难点。同一年级,地段班的学生和实验班的学生在侧重点上就不同,地段班的学生在尤其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上可能略有欠缺,一些涉及物理化学基本常识的内容就需要解释地更清楚;而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不同,如“细胞”、“组织”等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就不构成难点。“DNA”、“遗传信息”、“基因”相对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能够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具体事例是几个经典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直观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图解。直接让初中学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说明了什么”比较难;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具体的、简明的、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1.克隆羊多莉的形成与哪几只羊有关?2.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4.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5.多莉与哪只母羊的长相最像?它为多莉提供了什么?这说明决定长相的物质一定位于细胞哪种结构中?6.猜一猜,多莉除长相与那母羊相似;它们的运动能力会相似吗?性别会相同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会领悟到:决定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的物质在细胞核内,这样的物质就叫遗传物质;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等就叫遗传信息。这样抽象的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了。同时,由于问题的相对梯度较小,较易解决,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巧施教学,突破难点:课前找准了教学难点,相当于中医搭准了脉,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难点,逐一解决各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1)迁移是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来,便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正迁移,为突破难点铺平道路。直接灌输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空洞而不被学生接受。“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简单、易做、又隐含着实验设计的原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实验设计方法。
(2)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通过将难点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3)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各种有关教具的直观诱导启发作用来突破难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具、演示实验或自做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例如: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层,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学生较易接受,而“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学生很难想像到。能够说明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的典型事例有“植物细胞不会因为吸水而涨破,而动物细胞则会吸水涨破”。学生在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常有“为什么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而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生理盐水中制成临时装片”的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会是什么结果,并借此机会探究细胞壁的功能。设置问题:1.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想一想,为什么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植物细胞在清水中则不会吸水涨破呢?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会意识到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膜的外面有细胞壁,进而领悟到“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一点利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
(4)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在离开了对对实际的认识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学生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在讲到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是一种“本能”行为时,学生对“本能”这一概念不易理解成为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实际例子来解决这个难点。例1,鸟类对自己的下的卵,一般没有识别能力,如果向正在孵卵的母鸡窝中放入鸭蛋,母鸡会毫不犹豫地伏在上面继续孵卵。例2,不少小型的雀类常把杜鹃的卵当成自己的卵孵化,并且喂养比自己大得多的雏鸟;通过以上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鸟类某些复杂行为是鸟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并非是有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动物的“本能”。
第三、类比对照,实践证明: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其原因是:首先,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其次,学生对“有机物”、“气压”、“氧化分解”等概念不理解;对“气压”与其体积的关系不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可以燃烧一张纸,并引导学生回答:1.纸能够燃烧,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纸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3.纸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汽车要运行必须燃烧什么?为什么?5.人的运动也需要燃烧物质吗?燃烧什么?在何处燃烧?
“燃烧”是学生常见的、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所以,教师用“燃烧”类比“呼吸作用”,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呼吸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气压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也是用语言难以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为学习“呼吸运动”扫清障碍。学生通过真实的具体的感受会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使难点得以化解。
又如,“能量”一词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表达清楚,所以学生常感困惑,直接影响生物学的学习。“能量”看不见、摸不到,但时刻与我们相伴;因而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人的生命活动与“能量”的关系来感悟“能量”。设置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然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不吃早餐),请同学们想一想:1.假如你一晌或一天或几天不吃饭,你的体力会有什么变化?你的精力会有什么变化?2.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地跳动的动力从何而来?3.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较高的体温?热量从何而来?
通过上面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原料,食物中还有供我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且还会意识到能量就贮存在食物里。学生虽然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突破难点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突破难点
难点多为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以及过于复杂的知识点,因而突破难点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明。关键词 转化 抽象 具体
当某个学生的能力不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该学生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差;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几乎没有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所以认知水平较差;而初中生物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抽象的、晦涩难懂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等生物学知识;初中生物教科书中还有大量的涉及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例如,有机物、无机物、能量、气压、浓度等概念;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等原理。因而,初中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的知识点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直接向他们灌输或回避这些生物学知识,不仅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对生物学的反感。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必须突破难点。难点多为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以及过于复杂的知识点,因而突破难点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1、利用实验引领学生感悟微观世界 济南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教科书”):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遗传物质”、“遗传信息”、“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相对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能够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具体事例是几个经典的细胞核移植实验。教科书第22页思考与练习的第4题图《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直观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图解。
直接让初中学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说明了什么”比较难;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具体的、简明的、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引领学生感悟。问题引领:
阅读教科书第22页思考与练习的第4题图《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克隆羊多莉的形成与哪几只羊有关?
2、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3、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4、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5、多莉与哪只母羊的长相最像?它为多莉提供了什么?这说明决定长相的物质一定位于细胞哪种结构中?
6、猜一猜,多莉除长相与那母羊相似;它们的运动能力会相似吗?性别会相同吗?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会领悟到:决定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的物质在细胞核内,这样的物质就叫遗传物质;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等就叫遗传信息。这样抽象的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了。同时,由于问题的相对梯度较小,较易解决,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如,教科书: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层,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学生较易接受,而“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学生很难想像到。能够说明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的典型事例有“植物细胞不会因为吸水而涨破,而动物细胞则会吸水涨破”。学生在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常有“为什么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而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生理盐水中制成临时装片”的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中制成临时装片会是什么结果,并借此机会探究细胞壁的功能。问题引领: 1.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想一想,为什么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植物细胞在清水中则不会吸水涨破呢?
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会意识到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膜的外面有细胞壁,进而领悟到“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一点利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2、利用特殊事例引领学生体会普遍原理 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涉及到“要说明某一变化是某一变量引起的,一定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够有一个实验变量”的问题。
直接灌输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空洞而不被学生接受。“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简单、易做、又隐含着实验设计的原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实验设计方法。问题引领:
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分,设计并进行了下面的实验。1.取两粒大豆的种子,分别至于A、B两个培养皿中;2.A培养皿中不加水,B培养皿中加适量的水(使种子的一半浸没在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3.将A置于0°C环境中,将B置于25°C环境中,静置观察。结果该同学发现B培养皿中的种子萌发了。因此该同学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合理吗?有说服力吗?你应该这样设计该实验? 通过思考学生会意识到:A培养皿种子不萌发原因也可能是种子本身已经没有了完整的活的胚,也可能是因为温度过低,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水引起的,因而这样的实验缺乏说服力。学生通过不断的辨析,纠正错误,去伪存真,最终会深刻体会到“要说明某一变化是某一变量引起的,一定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够有一个实验变量”的道理,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又如,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从器官的定义可以看出:1.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2各种组织在器官内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3.器官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仅从字面上理解器官的概念往往是困难的、肤浅的;若借助学生熟悉的某一个实物去理解器官的概念就较为容易和深刻。问题引领: 观察番茄果实,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最外一层表皮的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何功能?属于什么组织?2.番茄果实里面果肉的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何功能?属于什么组织?3.你能在番茄果实中找到脉络状的结构吗?想一想,它有何功能?有哪些组织构成?4.番茄果实的上述几种组织的排列顺序能够颠倒吗?5.番茄果实有何功能?单独一种或少数几种组织能具有该功能吗?6.像番茄果实这样的结构就是一个器官,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析给器官下个定义吗?你还能够说出哪些植物器官和动物器官的名称?
通过上述引领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器官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概念和原理。3 运用类比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其原因是:首先,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其次,学生对“有机物”、“气压”、“氧化分解”等概念不理解;对“气压”与其体积的关系不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可以燃烧一张纸,并引导学生回答:1.纸能够燃烧,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纸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3.纸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汽车要运行必须燃烧什么?为什么?5.人的运动也需要燃烧物质吗?燃烧什么?在何处燃烧?
“燃烧”是学生常见的、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所以,教师用“燃烧”类比“呼吸作用”,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呼吸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下面的表格。场所 原料 产物 条件 速度 能量变化 意义 燃烧 呼吸作用
气压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也是用语言难以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为学习“呼吸运动”扫清障碍。学生通过真实的具体的感受会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使难点得以化解。又如,“能量”一词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表达清楚,所以学生常感困惑,直接影响生物学的学习。“能量”看不见、摸不到,但时刻与我们相伴;因而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人的生命活动与“能量”的关系来感悟“能量”。问题引领: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然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不吃早餐),请同学们想一想:1.假如你一晌或一天或几天不吃饭,你的体力会有什么变化?你的精力会有什么变化?2.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地跳动的动力从何而来?3.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较高的体温?热量从何而来? 通过上面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原料,食物中还有供我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且还会意识到能量就贮存在食物里。学生虽然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4、补充环节为学生中断的思维搭桥
经验证明学生很难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具体表现为,当教师利用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讲解了人体血液循环过程后,学生虽然能够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但当教师问及学生是否学会了这部分内容时,多数学生总是说回答 “不懂”、“不会”,当然多数学生也不会应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却说自己“不懂”、“不会”呢?为什么学生不会运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有许多的“为什么”和“有什么意义”之类的潜在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即学生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突破这类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把学生中断的思维帮助学生连接起来。为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师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1.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2.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3.动脉的功能是什么?主动脉的血液向何处输送?4.血液在何处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5.什么叫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血液会流向何处?6.静脉有何功能?7.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有哪些?8.你能否根据上面的回答描述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这样的流动有何意义? 上述问题是环环相扣,彼此联系的系列化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当学生简单的问题连接起来时,复杂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难点也就被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