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3 02: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第一篇: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摘 要:高中英?Z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双基”“三维”转向“核心素养”提升。将宏观抽象的核心素养融于英语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首先必须将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形成层级结构;然后根据层级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最后依据学习材料和分解细化了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层级分解;活动设计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文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修订后即将面世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要将核心素养落实渗透于学科教学,首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习话题、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其次,核心素养非常宏观抽象,只有将核心素养进行层级分解和细化,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最后,必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根据分解和细化了的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以目标引导和评价教学。

下面以浙江省三门中学王文召老师就NSEFC Book 3 Unit 5中“A trip on ‘the True North’”在仙居中学执教的阅读研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指向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一、分解核心素养 确定教学目标

毋庸置疑,将素养转化为可以导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借鉴目标分解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形成素养层级结构,即分解成多级结构的细化指标,便于师生结合教材对照,确定教与学目标。分解素养形成层级结构,是指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指向核心素养的标准。

首先,我们依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确定匹配学习内容的一级目标。然后,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相应的二级目标。接着,依据教学内容和二级目标,再进行三级甚至四级分解(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转变成为聚焦培养整合三维目标的学科素养,显然这是一个立体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素养和目标 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把核心素养分解细化为教学目标后,犹如课堂教学有了导航灯。王文召老师围绕分解后的教学目标,将这节40分钟的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七个教学活动。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作为热身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包括城市、江河、山脉、旅游、农业和文化等。

活动一 介绍自己的家乡

T: Xianju is a beautiful city.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it to your classmate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to us,the city,mountains,rivers,animals,agriculture or local activities?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和预习内容,踊跃发言,介绍家乡仙居。之后进行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 预习反馈

T: Compared to Xianju,what do you know about Canada?

学生给出有关加拿大的位置、城市、河流、山脉、特有动物、枫树等地理知识时,王老师接着问:How do you know so much about Canada?学生回答:From the Internet.From the map of Canada.From...显而易见,第一个活动既为学生学习加拿大地理热身,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文化打下伏笔。第二个活动更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例子,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自学、课外课程资源搜寻,自学加拿大相关知识,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两个活动都指向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词汇介绍家乡和加拿大地理方位、山河湖泊、自然景观等信息。

(二)文本解读

在文本解读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三 标题解读

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anada? Let’s go into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is the title? What is “the True North”?

王老师在导入环节结束后,通过问题“你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加拿大的信息吗?”引入课文,进行文本解读。解读从文章标题入手,阐释标题的文本意义和真正内涵。

活动四 读图

T: Who is going on the trip? What is the route to the destination? Let’s look at the map.Could you please pick out the names of the mountains,cities,rivers and lakes Li Daiyu and her cousin will go through and draw the line or route to the destination?

王老师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但实际指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时空思维能力――通过对加拿大的自然资源、江山河湖、主要城市等信息描述加拿大的自然特征;概括能力――用几个词来概括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分析推理能力――通过文本提供的信息推断出加拿大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四)评价与创新

在评价、创新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

活动七 输出运用

T: 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t is worth a visit.Suppose you are Li Daiyu,and you are interviewed by a journalist from a local English TV program.You are asked to recommend places to visit and give your reasons.Would you please work in pairs to make up a conversation?

学生听到指令后马上两两对话,比较当地城市,推荐访问加拿大的胜地,并给出理由。

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综合评价和创新[2]。王老师设计的输出运用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内化――输出”的规律[3]。从预习输入、文本梳理输入到师生讨论内化后再进行语言输出,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新学词汇、语法结构,更是要求学生重组语言描述他们心中喜爱的加拿大城市或景点。输出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分析、评价为什么推荐这些地点,而不是其他的胜地。陈述这些因素时,学生还融入了文化元素。最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本单元内容,开展了最高级别的甄别与比较,借鉴与包容,将地理概况的描述创造性地迁移到其他类似旅游国家、城市、山脉、湖泊等描述。一言以蔽之,这一教学设计涉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融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元素,融入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素养元素。

语言学习不是孤立学习词汇、语法和课文,而是通过一定社会情境、话?}内容进行语言理解、内化、重构语言意义的过程,最终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形成文化品格,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跨英语学科综合素养。学科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4]。核心素养,看似宏观抽象,摸不着、够不到,但只要我们分解素养,形成素养层级结构,核心素养还是能被融入、浸润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每一教学设计都隐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2]KRATHWOHL D R.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1(4): 228.[3]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61.[4]曹宝龙.PISA的学科素养定义的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1.

第二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做个有思想的人

——赴北戴河学习有感

武玉香 张黎辉名师工作室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 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 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 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 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习总书记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 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5天的学习时间虽然转瞬即逝,但几位教育大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却在时刻冲击着我的大脑,这是给予了我“一场知识盛宴”、“一场理念大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以这些教育大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沉淀,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业务修为,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第三篇:《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建设》读后感

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本书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建设》读后感】相关文章:

1.《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3.幸福的指向美文

4.《培养核心素养》读后感的标准评比方案

5.《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篇

6.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

7.互动性探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反思

8.地方工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论文

9.强化数学建模提升核心素养论文

第四篇: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2

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我们要明确音乐学科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只是用听觉来进行审美。课堂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音乐。

2、艺术表现素养:音乐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美感的实践能力。在音乐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去发挥,去想象。比如在表现音乐的强弱规律时,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声式伴奏,也可以借助课桌、文具等工具去进行创编进而表现音乐。

3、文化理解素养:文化理解时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平等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课本中学习到的比如朝鲜族民歌《桔梗谣》、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等等,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各个地方的特点,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了解各个音乐家的创作特点,如《生日快乐变奏曲》。

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音乐课堂的意识与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音乐知识的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白我调适,对于困难的节奏型或者音符可以尝试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调整。

3、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音乐表现中结合小组的团队力量,一起去解决音乐中的困难。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3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炎炎的仲夏,思想的洗礼伴随着七月的风如约而至,学习的脚步也永不停止。在此,我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学习。从资料中我明白了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合一,打破原先单篇教学的模式,可以利用单元教材资源对课文内容进行统整,将其串联成一个小整体,实施整体学习。在我学习之后,有以下感受和大家分享:

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形式组成单元内容,我们在教学统编教材时,可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使语文素养在课堂中落实。

一、单元为抓手,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我们在单元整体备课时,可以根据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初步确立单元目标之后,要关注到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作用———编者的意图。同时,也要找到每篇文章在单元坐标中的位置,然后看课文是怎样体现单元主题的进而决定单元教学内容的取舍,对相关联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能较为完整地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也能更好地理清各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教学定位,把控课时目标与课间联系,并服从于单元整体教学要求,便于进行长程设计。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对学生每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基于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单元导读的提示对每个年段方法和能力进行明确的定位,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需要我们以后再讲?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各类学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碎片化,注重联系,前后勾连促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重在一个“整”字,我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改变散点割裂的思维方式,关注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宏观的思维建构,让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共进的思维将原先线性的课时打破,整体推进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关注单元中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联。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是由“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栏目组成的。在单元的整体教学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关联与沟通,以帮助学生发现单元不同内容之间的隐形联系,从而形成教学的合力,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三、关注课型,注重方法的指导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有精读、略读之分,有古诗词教学,有综合性学习等,它们的课型不同,功能各异。我们可以通过文体整合,打破传统的单元壁垒。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在理解中传承文化,提高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综合性实践中,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活,让阅读材料成为探究学习的资源,感受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注入文本中,教给学生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上只是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浅薄认识。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我还在路上,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会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研精覃思,笃行致远,我相信再远的地方,行则将至。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4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

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

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

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5天的学习时间虽然转瞬即逝,但几位教育大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却在时刻冲击着我的大脑,这是给予了我”一场知识盛宴“、”一场理念大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以这些教育大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沉淀,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业务修为,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5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6

通过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有了一些认识,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探索。

1、关注点的转变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在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基本上是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学生演唱展示时检验教学效果。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会唱会说就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应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之中是否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決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音乐难点的方法。

2、转换教学策略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情境化的具体策略。如何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呢?在歌唱课之中不能只采用学生学唱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小老师”,“小演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懂得了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音乐、图像、动作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投入进来,对音乐的感知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7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8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发现、收集、分析和处理数学信息,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存在“方法缺失、策略运用不足、阅读质量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加强数学课文的“优质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以《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为例,探讨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问题驱动,针对性阅读

问题驱动,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往往贯穿数学阅读材料;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线索,也是探索的阶梯。学生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有针对性地阅读,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节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阅读材料包括图像、文字、对话等元素,有很多不同的问题或疑问,比如“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等等。”如何找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核心问题。我们以这个“问题”为驱动引擎进行阅读,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组织、选择信息,有助于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最终得到解决方案。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思考:不规则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物体吗?如果我不能改变我的外表呢?排水作业测量有哪些步骤?引流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二、反思与质疑,思辨阅读

学生读书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会流于表面;只停留在课本的具体和例子上会比较狭隘。要引导学生反思、提问,在字里行间获得启发,不要局限于题材的局限,不断深入思考。

学生读这堂课时,假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转化方法;二是理解“V上升=V物体”和“V后—V前=V物体”的排水法;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适合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但阅读仅到此为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追问”,进行“思辨阅读”,打开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如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反思追问: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层):

追问:

①“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转化为规则物体来计算体积?”。

②“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乒乓球、冰块、塑料泡沫的体积?”。通过追问,学生认识到“排水法”可用于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适合计算完全浸没的物体体积,不适合计算浮于水面的物体体积。

第二层次(深入认识层):

追问:

①“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海绵的体积?”。

②“用排水法能否计算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体的体积?如固体‘钠’”。通过追问,学生进一步理解“排水法”中应“保持物理属性不变”的核心前提。

第三层次(思辨认识层):

追问:

①“排沙法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

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学生经过思辨追问,认识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办法转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测量乒乓球体积的,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没”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

三、对比建构,系统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段确定不同题型、类似题型的异同关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

本课阅读材料中有三个练习题例,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进行题组对比,以促进学生感悟内化、进行系统建构。如下:

一是P41第7题(如图1),反映的数量关系是“V后—V前=V物体”。

二是P41第9题,“在一个长8m、宽5m、高2m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m、宽2m、高4m的石柱立放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h水,部分浸没,则V溢出=V浸没”。

三是P120第14题(见图2),“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

这三个题型,从水位的原始高与物体的高度来进行对比,呈现“h物h水”两种情况;在进行排水法测量时,出现了“完全浸没、部分浸没、水位上升后再完全浸没”三种不同的情形。阅读时进行题组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发现“物体所排水体积与浸没部分物体的体积相等,与未浸入的部分无关”这一要义。经过这样的对比建构,学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弄清排水法的内涵,感悟到“形变”与“神不变”的关系。

四、体悟思想,升华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语言由文字、图片、表格、符号等组成,比较抽象、逻辑强,往往渗透着推理、类比、变换等数学思想。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不仅要掌握文本的表层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感悟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图片的信息中,感受转化、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阅读的认识,升华阅读的品质。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形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体悟到什么思想与方法?”

课本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形态变化,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①文中提到:“可以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从形态上看,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从思维方式上看则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渗透等积变形的方法。

②课本主题图(见图3)所示,受测物体“梨”形态不变、水位上升,实则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③P41第9题(见前述),则是受测物体“石柱”形态不变、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浸没部分的体积转化成溢出水的体积,即V浸没=V溢出。三个题例,呈现的角度不一样,从直观到抽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转化与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

这样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得到方法的启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9

“11月9日,学校领导人侯校长召开《培育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讲座,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这个宽泛宏大的定义接上了“地气儿”。听过讲座后,我明白“核心素养”切实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中,针对“核心素养”,侯校长也指明我们立项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讲座的学习并结合网上所学习的内容,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之中不断完善。从这里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由此也更加强调能力与态度。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的真正的转变我们的课堂角色,从教授转变为引授,将“关键的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实这和我们学校一直在实施的“少将多学、精讲多练”、“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相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而在培育学生必备品格的方面,则要求我们在德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讲座中乍一听到“核心素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素质教育”,这二者听起来似像非像。讲座中也指出“素养”与“素质”的关系和不同之处。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前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互相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结果。而素养更多是指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就是“素质教育”优秀经验的继承和更为细化、具体、系统性的发展。

今年我们所立课题的题目是《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乐学善学,二是勤于反思,三是信息意识。这三项内容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教师应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也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制定了一些目标: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评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6、“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高与努力学习。正如讲座最后侯校长所说:“一项新的东西出台,需要我们去探索,不管路怎么走,我一定要走下去,相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通过此次学习,我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0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高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10月26日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活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什么事高效课堂?我查阅了资料,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控制学生、满足教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听课学习使我明白了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以学校制定的“三学一检”为指导,结合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课改与高效课堂观念,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力争形成特色,真正解放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1

连月酷暑烧烤天,一场风雨洗诸尘。晚上青春语文的分享会,恰如午后这场三伏暴雨,清凉了天地,也清凉了我这颗在语文教学中摸索滚爬的狂躁的心。因寻着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与方法,而让原本驿动的心也渐趋宁静恬淡。

“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兴起的语文热点话题,也是许多语文人的探索盲区。由衷感叹,马老师一个“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前行者,在这块陌生区域摸索前行,收获颇丰。今晚,马老师以独特的嗓音,风趣的语言,睿智的见解,从“系统性,开放性”、“系统·聚焦·打通”与“真实·有效”三方面为我们这群爱语文者奉上一场视听盛宴。

一、“系统性,开放性。”

马老师开门见山抛出任务群的特性。任务群不是几个任务简单组合,而是有关联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升华,层层递进。而且任务的外延是开放性的,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组成一个群,几节课完成单元的学习任务。在系统性、开放性的问题群的牵引下,学生的思考不自觉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二、“系统·聚焦·打通”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路径。

关注单元导读,系统地梳理相关内容,从而聚焦单元文本的共性,确定教学目标。马老师就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巧妙聚焦“小和大”,设计了三个小目标,从欣赏人格到生命写作,再到激情生活,打通了文本与生活,学法与活法,层层递进,系统有效,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如此实例例证+理论辅助,为我们具体详尽的诠释了“系统·聚焦·打通”,让大单元教学有理论的高度,也有操作的实操性。

三、“真实·有效”是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核心。

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任务要难易适中,富有挑战性。马老师依然以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其设计尤为精彩。“巧设情境,任务推动,打通生活,读写结合。”妙哉!

新领域摸索,确实不易,那在老生常谈的旧话题里,推陈出新,同样可贵。今晚陈老师关于综合性活动的探索与分享,让我深深感动。

陈老师首先详细地为我们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理念。“语文性,拓展性,实践性,综合性”,“导探究,导过程,导方法”,“重运用,重参与,重体验。”等等,使我们在贫瘠的思维有了理论而丰盈起来。

接着是成果展示。陈老师讲到小学各年级的综合性活动项目,谈了具体做法,并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比如“中国传统节日”成果展示:@办一份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举办故事会“传统节日我来说”。@视频录制传统节日风俗。@我最喜欢传统节日日记展现@分组讨论,展现传统节日为何能传承至今?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下去?惊艳陈老师课堂活动丰富,成果丰厚,更让我们学到了关于综合性活动课的教法。

最后是综合性评价,评价形式要多远立体,不能扁平单一。“注重过程,形式多样,展示交流,上好综合评价课。”评价是一种精神动力,它会激发孩子们的无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陈老师的评价元素很新颖、前卫,让我看到一个有思想人的课堂,永远是孩子们的乐园。

盛夏巨热,但青春语文总能带给我们盛夏里最有凉意的语文新风。惟愿自己永怀青春之心,如今晚两位老师即使岁月跌更,但爱语文之心不渝,在语文教改这片沃土上永葆探索、奋进之赤子之心。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2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

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5天的学习时间虽然转瞬即逝,但几位教育大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却在时刻冲击着我的大脑,这是给予了我”一场知识盛宴”、”一场理念大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以这些教育大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沉淀,精心思考,完善提高自身业务修为,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师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吴正宪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

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重视知识培养不矛盾,都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中所包含的潜在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15

随着英语学习难度不断加大,给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以下英语课堂七步教学法。

1.预学。

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把这一课前预习,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不无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且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的效率。

2.导学。

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

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如果文章比较长,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段落给学生听。听完后,核对答案,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可视学生理解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模仿性跟读,也可以是学生集体朗读或分组阅读,或个体练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朗读做到心领神会。

4.设疑。

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是应注意这几点:

①先易后难;

②先理解后拓展;

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

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

复述课文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

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先是或经过课堂教学后还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查测。

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查测得内容一般式课文教学中的重点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得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摸索,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成绩。

第五篇:核心素养为指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为指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研究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当前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核心素养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转型

2014年国家教育部推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因此当前大量教育专家学者投入到“核心素养”的研究当中,但应用新型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与评价方式与核心素养目标相一致,还需专家学者对此深入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笔者在研究文献时发现,核心素养是经合组织在“确定素养与遴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应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应该拥有的素养当中。笔者对当前不同国家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虽然”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但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出”核心素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个人发展。

1、融合整个物理学科内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核心素养并不只是关心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也绝不只是某一个领域对学生的素养要求。物理学科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将这些观念转变为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将其应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中。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基础教育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将逐步模糊,要求实现融合式发展,要求自现象学开始研究,这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相适应,虽然高中物理有着一定的难度与学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需认识到学科间融合的必要性,如高中物理与高中数学、高中化学、高中地理、高中哲学、高中美术等不同学科的融合。

2、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实现转型,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保证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但要求学生开展独立探索与研究,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思维水平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水平。

3、解决抽象问题创设具体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与时代相适应,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一时之间不易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要将物理学习中那些过难过繁的问题转为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释”与“交流”能力。

4、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素养。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增加亲身体验创造机会,保证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本质”,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利用为学生创建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转型的目的,不要一味强调知识的掌握。

三、核心素养下的实践教学

(一)师生的角色定位

教学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钳制了高中物理教学,应试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和任务。正因为其恶劣影响的持久性,不可避免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实践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活动中,为避免教师受思想意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走老套路的情况发生,有必要为其提前打上一支“预防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的定位,就是为了有效规避教学改革出现反复、逆流的情况。

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时,会有不适应期。一方面在于惯性思维的控制所致,另一方面在于新角色的属性较为陌生,会出现不知如何教学操作的困惑。前一种症状的缓解,还得益于后一种症状的解决。在经过角色定位后,教师的本质属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者。与之前相比,教师手握课堂掌控权,而现主导者的属性却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准。不少教师的“不良反应”,就在于心理出现落差感。其主要解决途径在于充分吸收新课改理念,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主导角色的作用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构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所在,是核心素养的具体细化。新课程标准从三个思维出发审视物理核心素养,打破传统的课程目标单

一、死板的局限。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重构,就是在有意识地落实核心素养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对教学目标的重构,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在对教材的深入认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对其所蕴含的物理核心素养有更为全面的领会。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科学化规范者每一节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在三维的课程目标中,其内在既有所侧重,又相互为依存。三维的课程目标,向我们揭示的不仅是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更是在此之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和情感、精神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重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时,有必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对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讲求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持续的过程。教学目标要有所侧重物理知识的掌握,或者物理方法的学习,更要在整体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三)转变物理训练的重點

以“双基论”的课程标准来看,21世纪的高中物理教学既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更要有物理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规划。因此,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开展的训练活动,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适宜的发展与提升。基础性的物理训练是必要的,不可忽视、偏废。而基础性训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既要注重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一般性巩固和促进,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能力进行有区别、有层次的专项训练。

将物理训练的主阵地,由课堂转入实验室是正确的。高中物理教学长期压缩实验课实践的时间,只为硬给学生塞入生硬的知识。在试验室进行物理训练,是对实践过程的重视,也是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是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重要渠道。此外,在试验训练中,还要注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以此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核心素养是为了学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故而,核心素养中极为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群体。正所谓“独木难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得在师生、生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的达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更离不开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孕育果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面对的教学变态因子,合理转化为教学常态。随着动态化的教学,逐渐发掘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机遇以及突发的教学问题中所蕴含的可创新因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将会随着教师新视野、新想法的产生而日臻佳境。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以“超重和失重”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6,34(5):28-31.[2] 曹义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6,(25):46-47.[3] 陈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下载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 教师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过去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 【摘要】初中英语的学习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

    《指向核心素养 改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学习心得

    《指向核心素养 改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学习心得 实验小学 韩旭平我于2018年4月24日赴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了《2018年山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培训会,此......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该如何应“变”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该如何应“变” 从知识至上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 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陈华伟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

    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    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

    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

    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