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

时间:2019-05-13 02: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

第一篇:《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

《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

王凯

余文森,教育学教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

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作者的睿智与幽默,读者在本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三讲 三维目标 第四讲 教学情境 第五讲 教学关系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七讲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第九讲 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第十讲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教学型教研

第二种类型:研究型教研

第三种类型:学习型教研 后记

看了《有效教育十讲》,觉得文章一开头的隐喻很有意思,用穿玉米地打比喻,通过比谁穿得快、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谁安全。引出

了教学中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文中提到了很多的例子以及学生学习体验,很多话都说到心里去了,让我忍不住拿起了笔在书上又画又圈,第一章看下来要40分钟左右,但不觉得时间长。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公开课几乎到了“无情境不成课”的状态。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境”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但也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否则反而压制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情境创设,余教授概括出六种: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2、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操作、表演、活动、演示;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朗读、描述、比喻;

4、借助新旧知识的关联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都属于这个范畴;

6、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存在的哪些误区:

1、形式化的情境;

2、假问题的情境;

3、缺乏真情的情境;

4、“猜谜式”的情境,缘于问题设计指向不明确;

5、“电灌”的情境。多媒体课件滥用。

文章中提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对我印象最深。文章提到了:新课程有个很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课程资源,强调老师要有课程意识,但是这有可能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在文中举一个数学课的案例很典型。数学老师教个0,由于举得例子太多了,学生们最后学到的只是0的形态,有关“0”的作用和意义学生的印象却不深。

近几年,自从新课程改革,我们老师通过学习、实践,在教学上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首先我们老师的观念有了转变,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给了我们教师意识的改变,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思路。其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创新、合作的关系,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都需要教师从自身的专业着手,结合各方面的知识有机整合,多次摸索实践才能慢慢形成。现在我们老师也一直在探讨,实践着,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着。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和教育体制也有着互相矛盾的地方,我们中国的学生还是没能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学生到了初中、高中,题海战把他们整个生活都占据了。老师为了提高应试成绩,每天布置很多作业、考卷,还有许多家长另外追加课外作业,有的学生每天晚上不到11点、12点是躺不到床上休息的,早上6点不到就起来,学生的睡眠时间只有5-6个小时,这样的学生哪有这么多精力去更有效地学习、思考?一卷定终身的考试,逼着老师、学生进行题海战,使得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也使得学生的整个童年失去了快乐。

所以,我们现在迫切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能快乐的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只有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终身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改变只有先从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开始着手,让学生快乐、快速、高效地学习。

第二篇:新闻理论十讲读书报告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报告

张艺真

作者简介: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理想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摒弃传统教材八股文式的写作方法,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十讲: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内涵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一本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过的一些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截然不同,陈力丹教授没有用那些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来阐述新闻,让我这个本科不是新闻的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了很多,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中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认识颇多,对新闻学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

首先这本书让我们明晰了一些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在新闻的定义上,陈力丹教授指出,中国新闻学关键词存在着“政治与学术的二元对应”的现象,如果对此不加以分辨,很容易用政治话语代替学术话语,导致概念的混乱,该书第一讲引出“新闻”概念的时候,首先指出:常用的“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是政治话语。然后分别对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进行辨别,一开始就厘清了新闻概念的学术内涵。因为我之前是学法律的,四年的法科学习让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一种法律判断上,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概念,而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出现新闻学的思维方式,明白在新闻学的领域,“新闻”一词定义起来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出来的新闻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可以分别从新闻的功能、价值出发来定义新闻,或者我们还可以面向新闻界,面向社会大众,面向学术界来分别对新闻做出定义。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客观性并不是一回事,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论述,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有闻必录就是新闻客观性,看了陈力丹教授的论述方觉我是多么的浅薄!这得益于作者对于概念的不同应用范畴、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含义进行了区分,因为理论必须首先得在概念上明晰。例如“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民主与自由、法制与法治,所指均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乱用,“新闻民主”之类更是说不通的概念,以此纠正那些在新闻理论中随意使用、似是而非的概念。

另外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讲是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书里讲了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别是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型、哲学上反不可知论的出现、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文中提到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从业者要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报道事实,但我想,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也就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新闻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还有第七讲新闻法,读完这一讲我内心是有很大触动的,中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庞大复杂,法律资料可谓卷帙浩繁,但纵观我国新闻立法的历程,却找不到一部规范新闻记者和媒体的《新闻法》,这不紧使我思考造成我国新闻法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书中提到世界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英美法系中可以找到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案例和习惯法,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它们大部分都有《新闻法》,只有少数国家没有,而中国应该就属于这少数国家之一,虽然中国的法律是自成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但却是在大量借鉴大陆法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新闻法》,唯独中国还没有出台?陈力丹教授在书中提到了五条难以出台的原因,我认为我国的新闻立法之所以这么搁置下来,主要是因为1989年之后政治环境有一些变化,政府更强调社会稳定,而有人认为新闻立法可能导致不稳定。那我国还有没有必要进行新闻立法呢?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等自由。这是很好的原则和规定,但是这些原则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这样,《新闻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体现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法律。所以说,新闻法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其地位之高超出我们想象。新闻立法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通过这样一部法律管理新闻界和与新闻界相关的社会领域,赋予新闻界以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也让新闻界承担一定的义务,防止它对社会和公民个人造成损害。

通过对陈力丹教授的《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以前一些混淆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明白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尊重事实遵守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更要学习陈教授对学问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第三篇:十七大感言

十七大精神感言

春天的故事——关注民生

郭向忠 同创中学

六年前,中共“十六大”闭幕仅20天,新当选的胡锦涛总书记就冒雪来到共和国的“发祥地”之一西柏坡村,在那里他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很显然这三个“为民”的核心就是一个“民”字。2007年秋天,中共“十七大”又胜利召开。从去年秋天的十七大到今年春天的“两会”,亿万父老都期盼在民生问题上能有一个真正的春华秋实。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春天开两会,两会就如‘春天的故事’.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的会议发言,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年春天的故事的题目叫‘民生’。

党的 十七大报告详实的表述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问题。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新理念,描绘了社会建设的全景观。鼓舞人心,振奋人心。亿万百姓即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最让人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所提出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当“民生”这一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细化为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等领域时,“改善民生就作为党的理念而不断深入实践,融入发展。此时,如何使自己 的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也必将围绕改善民生这一主旋律而尽快调整完善。融教于爱,寓教于乐,我们责无旁贷。湖北路钢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学有所教这四个大字将会止住多少渴望读书的贫困学子的眼泪,近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国家助学体系解除了贫困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这一系列难道不是我们的春华秋实吗?

教育,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抚今追昔,我深深感受到,党富国强民的政策正确伟大。十七大精神必将指引我们迈上新的征程,作为人民教师,我情系教育,情系人民,要继续为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008年5月

第四篇:十八大感言

十八大学习报告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我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将学习的感受汇报如下:

一是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加强企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尽快在场站的实际生产运行中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不怕吃苦的精神,勤学苦练,打好基础,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的方法。努力地为公司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耐心的听取公司领导的指导,不做违背岗位职责的事情,好好领导场站的正常运行,为把我站建成我公司最优场站而努力奋斗。

二是要提高素质,磨炼作风。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全面践行“责任、合作、执行、感恩”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积极向身边每一位同事、党员学习;脚踏实地,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

三是要培养团队意识。积极互相帮助,敢担当,能吃苦,最大发挥集体的力量,尽职尽责,互助友爱,用实际行动来体现我分公司团队的凝聚力。污泥与莲花一样的复杂,任何事物也好,观念也罢一旦简单化处理,势必带来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以清新思维,来正确贯彻党中央一系列举措,而不是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喜迎十八大,我们应该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是陈腐观念要杨弃,什么是新鲜观念要汲取,都应该客观、公正、理性对待,绝不可以简单处理。个人认为,无论官还是民要想要留清白在人间,途径只有恪守法律与职业道德,正确对待人与事,敬业爱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百姓。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领悟十八大的指导思想,争取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落实十八大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深入学习领会好十八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作为一名当代基层工作者,要立足岗位,认真钻研企业文化,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将十八大精神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轮事业中去。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基层员工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专卖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使自身水平有一个新台阶,为开创我公司的美好前景、新局面而奠定基础。

第五篇: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是由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员孟兆彬教授创建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组织和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因素(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有效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其中:

一、“听”: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既倾听老师讲的,也强化生生互听。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教师讲(教授)的内容与方法、质量如何;

(二)学生能否听的进去,是否理解?

二、“看”: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体指学生在一节课中,看到的教师创设的视觉情境,如:图像、视频、板书、教具、教学示范,以及教师的表情等所传递的可视信息等。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教师提供的素材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当,质量如何,展示的方法与途径?

(二)学生能否看得懂,是否有教学价值。

三、“想”:指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要有深度、有广度、有个性。这种思考与探究是基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所产生的。“想”是学生实现质变的转折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教师提供的素材内容所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否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二)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层次与价值。

四、“讲”:指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讲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同桌讲,对小组成员讲,对全班同学讲。它可以是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是在听到看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后质疑的提问,还可以是经过思考与探究之后的感悟等。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学生所讲内容的层次与质量?

(二)学生讲的深度与价值,参与态度与情感?

五、“做”:指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具体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落实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教学中的“做”不仅包括绘画、手工以及诸多的可操作的美术学习内容,甚至表演、交流和展示等都可纳入“做”的范畴。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教师所布置“做”的内容的价值与层次?

(二)学生做的兴趣与质量?

六、“动”:是指整节课中学生较为活跃的教学时段。既包括心动、手动、口动,也包含主动、被动,还含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学生的心动、手动、口动是否主动、生动?

(二)有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能否做到“动中有静”不盲从,有组织,有条理,忙而不乱。

七、“静”:是指整节课中学生较为冷静的教学时段。提醒教师备课时反思:

(一)看师生能否冷静的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二)“静”不是死水一潭,是否做到“静中有动”在静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究。

“动”与“静”作为一对矛盾的集合体,在课堂教学中交互出现,互为补充。“动”与“静”转换适当。“动”要达到调节情绪、互相交流、合作提高的目的。“静”也并并非死水一潭。该静要静,当动则动。

总之:上述七个教学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整节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仅仅顾及其中几个环节,不做整体分析研究,往往会顾此失彼。应在整个课堂教学大目标下整体把握,由单独的七个环节的改进提高,到正确调整好七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宣告失败……”这是我在EEPO课改培训中听到的消息,心中很有些遗憾。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可以说,我就是在上一轮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就真的要这样去否定上一轮的课程改革吗?上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让包括我在内的一大部分教师更新了观念、明确了目标。这应该是上一轮课改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承认上一轮课改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而今为什么把其推翻,而以EEPO有效教育取而代之呢,我进行了思考与比较。

1、教改的思想不一样。新课改过于理想化,过多否定了我们的传统教育,觉得“自家门前的不是风景”,过于推崇西方教育,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EEPO的基本观点则是:把西方最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尤其是中国最擅长的知识性结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把博取众家之长的发展观发挥得淋漓尽致。

2、推广的渠道不一样。新课改走的是从城市向农村推进的道路,先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开始,结果发现很多东西倒了农村却实行不了:如教材、以及对师资的要求等等。而EEPO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0%的农村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可以说解决了农村教育问题就是解决了全国的教育问题,而我们孟昭彬教授恰好就选用了这样一条实用主义的道路。

3、对教师成长的关注不一样。新课改在这方面确实采用了很大的力度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了培训,有国家级的万名骨干教师培训的园丁工程,依次下来还有省级、市级、区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为什么教师的成长参差不齐呢?究其原因,其培训主要注重在理论的培训,少有实践的培训,操作性不强,导致许多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EEPO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它涵盖了武大教育猜想所组成的理论范畴、八大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四大方法范畴,对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乃至备课听课记录方式都有详尽的指导和培训,让受训教师心中有数。

4、领导者的心态不一样。可以看到新课改中有些学校领导只是抱着通过教改做出学校特色以达到学校的“宣传”效应。而参与课改的教师,从课题的选择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真正的展开,这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期甚至一个月、几天就能出来一个论文,可见教育的急功近利,这能做好学问做好课改吗?而在EEPO教改中,我们的创建人孟教授率先垂范,提出要善于放下我们的姿态,虚心向世界优秀文化学习,融贯东西方,优选其方法,形成方法和方法论群体。并从边远地区做起,从小地方做起,在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中做到既大胆试验又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对过程进行优化,并把此轮改革实验时间定为二十年,可见其不急功近利的科学态度,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从以上四点的比较,读者不难看出,两种改革相比,我推崇的是EEPO方式,可以说其弥补了上一轮课改的不足,解决了上一轮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往教改失败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多少年来,高考这根指挥棒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教改的命运,我们期待着更适合学生发展更适合时代需要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出现。

下载《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育十讲》读后感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 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刘素萍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越读越感觉得有“味”, 这书写的真不错!它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都是实......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这本书是余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体会 一、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但在以前我们只知为了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没有突出学习主......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江德小学 邵建宁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