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新课标,反思阅读教学
学习新“课标”,反思阅读教学
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用上语文的手段听、说、读、写,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说、多写。而多读是学习语文之根本。那么,怎样做才能把多读、读好落到实处呢?笔者谈一点看法。
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切实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课标”规定的各学段首要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为此,要做到:
1.示范是最好的指导。于永正老师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用了很长的时间指导朗读,一篇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文章,在朗读的指导当中,总能体现出文章的内涵、文章的韵味。你看,于老师范读总是那么认真地捧着书,一丝不苟。读起书来,一板一眼,毫不马虎,因为这是在给学生做示范、做榜样。于老师范读总是贯用低缓的声音,重音停顿,抑扬顿挫,在用心读书。范读的言行在告诉学生们,读书要认真,要用心。于老师的范读总是那么感人,那么余味无穷,通过言传身教感染着学生。这功夫哪里来?来自于对教育、对学生、对语文的挚爱,来自于深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来自于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文化内涵。教给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把书读好,学高为师,身教胜于言教。
2.暗示是教学的智慧。“读正确”除了要求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以外,还要注意停顿。这里不只是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停顿,还包括标题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要让听者听出层次,这是“读正确”的高要求。学生往往忽略这些读书的细节,于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会马上喊停,“听我读”,给学生明显的暗示。学生没有觉察,于老师又不厌其烦地范读暗示,学生终于发现了,及时纠正。于老师经常说:“告诉是教育的落后,告诉是强加于人。”这里,于老师没有明确的告诉,而是暗示提醒,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学生恍然大悟,才是真正的感悟“。读正确”真的不简单“,读好”真的不容易“。读正确、读流利”是读书的保底工程,要下工夫悉心指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3.激励是教学的手段。激励鼓舞学生们读好书,是有效教学的手段。于永正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放开声音,大声读。”“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定比第一次读得好。”“稳下心,看清字,用心读。”这些评价语言,是鼓励,是指导,是关爱。于老师还经常采用比赛的方法,“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看谁能越过我”,鼓励学生一遍一遍地多读。文不读熟不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激励他们有效读书,这是教师组织阅读教学,引领他们充分读书的有效手段。读好书是基本功,要真正地落到实处,打牢语文素养的根基。实打实地学,手把手地教,实打实是工夫,手把手是责任。
二、在朗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品味,学会表达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好文章是读出来的。一篇好的文章,不经过反复诵读,就不会领会其深刻含义。读得越熟,领会就越深刻。要让学生读到滚瓜烂熟,烂熟于心,那么作者的语言才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己在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1.学会读书。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加强初读之后,要学会思考,学会品味,带着问题去读书。教师要让学生画出觉得应该记住的、应该思考的语句,要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在字里行间,教给学生读书学做记号、加批注,提高读书的有效性。阅读教学要动静结合。学生在充分读书后,一定要让其静下心来,动脑思考,要静思默想。阅读教学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有效读书,掌握读书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让学生受用终生。在精读品味阶段,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本表达的感情,帮助学生体味领悟。“好书不厌百回读”,一篇好文章一定要让学生熟读精思,直到背诵。
2.学会表达。我们教的是语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认字学词、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运用之妙。在读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在文本例子中,学习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叙述内容、表达感情的,体会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1)在读书中学习音韵和谐,引导学生关注汉语音节的巧妙安排。如“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九寨沟》)通过读,关注“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双音节词,感悟音韵之美,运用之妙。(2)在读书中学习用词准确,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词语的选择之妙,特别是文中适当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台湾的蝴蝶谷》)通过读,关注“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等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意思表达的生动。
(3)在读书中学习丰富句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安排句式时是非常讲究的,追求句式结构的整齐之美。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莫高窟》)通过朗读,体会句式排列的整齐、优美,充分领略莫高窟壁画造型的丰富多彩、鬼斧神工。
(4)在读书中学习修辞生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云房子》)在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产生形象美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通过体会修辞方法,可以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
这样看来,教给学生读书是多么重要呀!对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要把每一篇课文教“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书声琅琅,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篇: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龙琦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学习新课标反思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四年六班教师 高淑玲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2001版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以及对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在研读标准的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双基”到“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四基不仅是学生当前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这是对“双基”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两能”——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
《标准》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原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组成了“两能”。“两能”强化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将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六个核心概念到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课程内容的核心和数学教学的关键
修订稿数学课程标准对实验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做了调整,共提出十个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做了较为明确的阐述。这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深刻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本次修订只是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取代了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回避了对“有价值的数学”及“必需的数学”内涵界定不清的质疑。但这样修改并不是否认“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是这种表述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强调的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必需。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绝不是仅仅针对课程内容而言,而是要得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更好地反映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课程性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它突出强调了是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对每一个数学教育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并提醒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第一、二学段一些数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
《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改成了“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了“综合与实践”。
总之,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它,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核心是什么,思考的主线是什么,能启发哪些新的问题。
第四篇:新课标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新课标教学反思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步步走进新课程,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标凝练了教育理念的精髓,揭示了教育理念的真谛,确实让我们领略了教育理念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对今后教学抱有极大的希望。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是反思性教学,是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一.要激发和培养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所以教师最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促使他们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增强学习情绪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是把握好启发性、挑战性、新颖性这些特点,就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时,学生对于“象”的知识贫乏,我就在教学开始让学生欣赏一些大象的图片和有关大象的传奇故事,并讲一讲曼谷的风土人情,这样学生从直观上对大象有了一些了解,从感觉上好像和大象亲切了些,这样学生在学习前有了感性的认识,就不会对课文有生疏感,这样接受和学习起来就较自然。
二、要突显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文与参与中享受
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针织的情感来打动读者。老师这时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换的语言真实、清晰、明白、情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显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回味,就像一把耕犁耘在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乐!
三、要培养勤读勤思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获知
要使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勤阅读、勤思考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全面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思、去探,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获知。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变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指挥者、统治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使自己成为学生求知的伙伴。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创设条件,提供学生间合作交谈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要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我才能,而又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张扬个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实践参与,才能促进个性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努力寻找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探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 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在教师的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以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律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讲到:“青蛙在井底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即有一顽皮学生抢白:“不对,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敢出来;因为如今有很多人爱捉青蛙下酒,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还是不敢跳出来。”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充分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以及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继续把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通过《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一次更清晰的知道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应体现“语文味”的特点。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体现“儿童味”的特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麋鹿》教案设计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8分钟)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12分钟)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15分钟)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引导学生说,体会麋鹿的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看起来麋鹿今天的幸福也是来之不易不呀。)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5分钟)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在亿万种生命之中,我们人类受到大自然的特别宠爱,成为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没有和动物们友好相处。许多几年前、十几年前还随处可见的生物,转眼间已成珍稀;一些近年来才发现的新种,刚一露头便已濒临灭绝;而科学家们相信,还有很大一部分物种甚至还末被人类所认识,就已经绝尘而去。要知道,一个物种的演化、发展需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以上的时间,而它们的消失,也许就在弹指一挥间。
一个生物种的灭亡,将会导致若干种依附于它的植物毁灭。当渡渡鸟灭绝以后,人们发现当地的大栌榄树也慢慢地消失了,原来,这种乔木的种子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才能萌发。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也许,当你正在尽情享受野味的时候,可能又有一种动物正在告别地球,走向灭绝。
假如人类注定只是像恐龙一样路过这个世界,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与有缘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生灵携手而行呢?】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附:阅读材料
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达山西、湖南,东抵东海滨一带都曾有分布。麋鹿体长约200 cm,体重100 kg(雌)~200 kg(雄),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仅雄麋鹿有角。颈部和背部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腱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的毛橘红色,并有白斑。麋鹿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和鲜嫩树叶,营群居生活,通常每年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 d,每胎产一仔。我国野生麋鹿种群在18世纪时就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圈养着少量专供皇家狩猎用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并盗运出国。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从国外引回麋鹿80多只,饲养在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大丰县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并进行恢复麋鹿在自然界野生种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初步感受它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精神品质。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与顽强。【教学准备】
1.制作PPT。2.搜集作者的资料以及关于“柳树”的古诗及边塞诗。3.布置学生预习:学字词、读课文、理脉络、搜资料、想问题。【课前活动】
吟诵关于“柳树”的古诗。说说诗人笔下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见PPT)【学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读题目。2.柳树在我们这儿经常能见到。谁来说说你见到的柳树是怎样的?(引导从柳树生长的地方、柳树的形态等方面进行交流)
3.从课题看,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株柳树生长在——(引导生答:青海高原)
二、检查预习
1.读字词:锻铸、抑制、虐杀、摧毁、吟诵、艰苦卓绝、抱怨、韧性 深邃、凝滞、萌发、一茬一茬、胆怯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随机板书:印象(判断)、观察、猜测与想象、联想、赞叹】
3.小结:作者既写了自己的观察,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所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就显得那样清晰而饱满。
三、感受“神奇”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极其平常”与“神奇”是否矛盾?(结合回答,板书:神奇)理解“望而生畏”。
2.(出示柳树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柳树。找出课文中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一句话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粗壮。
第二句话,引导学生将这株柳树跟我们平时所见的柳树的枝条对比,体会它的坚硬。第三句话:引导学生说说我们这儿的柳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高原上的柳树叶子为什么会这样深,理解“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一句。
第四句话:抓住“巍巍然”、“撑立”,引导学生感悟柳树的高大、充满生命力。
小结:通过读课文,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株粗壮、坚硬、苍郁、高大的柳树,让我们觉得这株柳树真是神奇!再次朗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浮现这株柳树的样子。设疑:枝繁叶茂的柳树,随处可见,又怎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呢?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4.交流:
(1)出示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理解“广袤”、“嶙峋”、“深邃”、“凝滞”等词语的意思。感悟青海高原的荒凉。从而体会柳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让人感到神奇。来到青海高原,一眼望见的便是——(读词组)走了许久许久,看到的依然是——(读词组)所以作者说——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的总是——(读词语)——这个时候,作者的心头就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悲壮、苍凉”的感觉是那样的强烈!(2)吟诵边塞诗。
——吟诵边塞诗,我们的心中便也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3)这是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课文第4小节)连绵的青山、起伏的原地,那样的开阔,那样的苍茫,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所能看到的就是这——青海高原一株柳!
5.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作者所看到的这株柳树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怪当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瞅见了这棵柳树会不由自主地“哦”了一声。【从这个“哦”字,你读出了什么?(体会作者惊奇、兴奋、震惊的心情)学生自由练读,再齐读这一句。看到这株柳树时,作者心里肯定会怎样想?】
也难怪,当作者举目四顾再也看不到第二棵树的影子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引导学生理解“一方独立的风景”。再读这个问句,从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怎样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让我们仔细打量——(齐读课文第5小节)。——难怪作者说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理解“畏”:害怕——敬畏)
四、延伸升华
1.出示《悬崖边的树》,指名读。
2.青海高原一株柳同“悬崖边的树”有何相似之处?
五、作业: 1.《练习册》一~三题 2.《补充习题》一~四题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广袤
苍凉
干燥
奇寒
粗壮
坚硬 苍郁
高大
第五篇:新课标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一、师生共同合作,快乐发展
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量度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分工合作,得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也成立。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究研,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过小组合作讨论时,容易声音过大,造成对别的班级影响,而时间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时间会容易浪费;而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还更应有耐心和关注,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我觉得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学要*近生活,缘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人学习有用数学”,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我就结合大量生活上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来讲解,要同学举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到银行、所在的地区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我还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三、老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引导者。
以前的老师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动权在老师手上,但新课标要求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助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时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四、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觉得能提出问题才是好学生,证明他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中学,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有时还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改正,使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都要留下最后约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有时问题虽然问得很幼稚,但却体现出学生的认识实际,我不可讥笑,一定请同学或自己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显现出本班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的易错之处,我在备课时可能忽视了,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时正是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有的问题可能是未学过的,今后才能解决,这时,要予以表扬,并告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