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老实实坚持课改 扎扎实实狠抓落实
老老实实坚持课改 扎扎实实狠抓落实
——谈我校如何开展课改的几点浅显看法
近两年来,我校的教学改革进行的有声有色,走在了兄弟学校的前列。校委会“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定位,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全新的做法。从“重教”到“重学”;从教法的改变到 “421”教学模式的产生;再到今天的“导学案”、“说教材、知识树”,可以说我们在新课改的长征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留给我们一些教训。所开展的工作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坚持,档次低,不能及时归纳总结,对工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现就这些问题和我校当前正在进行的教研、课改工作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421”教学模式的推广使用。(当前现状:上学期轰轰烈烈的展开,现在有些松懈,但个别老师坚持使用、研究)
推广“421”教学模式大体分为学习认知、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反思总结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学习认知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本阶段目标为: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让教师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认识到使用“421”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理解掌握“421”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及精神实质。
我们的做法:印发“421”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供教师学习或教研组活动时统一组织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对“421”教学模式实质内涵进行研讨交流,同时成立领导组织机构选拔出优秀教师成立“421模式工作室”进行扩展研讨,工作室成员对421教学模式进行定期研讨并在自己所带班级的所任学科里尝试运用,让学生初步适应这种模式,为下一步推广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示范带动阶段(用时一个学期,现在我们正处于此阶段)
本阶段目标为:以“421模式工作室”为中心,从备课、上课等方面尝试运用“421”教学模式,并加强听评课的力度,充分发挥“421模式工作室”的核心带动作用,其他教师逐步模仿。
我们的做法(已经做和即将做):421模式工作室成员上“421”教学模式过关课并进行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公开课);请县教育局教研室对我们的模式进行指导;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用“421”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深入贯彻实施“421”教学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其他教师逐步模仿,初步形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运用“421”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在第二阶段结束时要求421模式工作室成员写出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让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在此基础上组成“421”教学模式推广运用的第二批教师(扩大使用范围),形成责任帮带的关系,为下一阶段的整体推进做好准备。第三阶段:整体推进阶段(用时)
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示范带动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中全面推广“421”教学模式,使“421”教学模式的使用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以教研组为中心,群策群力,带领教师研究教材的核心内涵,“结合说教材、说课标、知识树”等活动,制定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2.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自行开展“421”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主动邀请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达到自我加压的目的。
3.学校领导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掌握“421”教学模式应用情况,研究问题、创新推进。
4.通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经验交流会、421教学论坛、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421”教学模式的能力,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5.抓好检查落实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要切实保证每节课都用“42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堂课都是“421”教学模式教案。
6.加强对教师全程跟踪听评课指导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能规范说课、上课、评课,以及反思活动,学年结束时,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质量较高的421教学模式推广总结或论文。
7..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为“421”教学模式的深入运用推广打好基础。
要想推广使用好“421”教学模式要做到两个坚持: 备课(写教案)坚持:按照“421”教学模式一般操作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上课坚持:每节课充分体现“421” 教学模式,并敢于创新(不拘泥于模式)。
根据421各个教学环节,我们还要为421模式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这样会更有利于它的推广和使用。
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用时一个学期)
本阶段目标为:这时学校已经积累了“421”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基本定型,师生已经基本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所以学校和教师都要反思教学、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421”教学模式。
1.及时总结推广“421”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与方法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开展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活动,供全体教师学习借鉴。2.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把学习推广活动引向深入。
3.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实验中表现好的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准备,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二、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大家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使用过(现在也放下了),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撇绳,犹如姗姗学步孩子的一个学步车,借助导学案,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学生能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学生能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对于421教学模式来说,它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它是自主学习环节第一次检测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设计好、用好导学案。
如何用好导学案呢?同学科可集体设计、共同使用;后勤保障要跟上;加大对导学案使用的检查力度,转课时除查教案外还查导学案的使用,业务大检查也可把导学案收上来查一查。
三、说课标、说教材教材活动
我认为现在的活动形式就很好: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一人说,大家听、评)有利于同学科教师相互学习、指导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时间上可选在学期之初;如果我们说单元、说章节,也可以同年级的同学科教师为单位来开展活动。
为保证上述活动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应加强对说教材活动、导学案使用、教师备课及“421”教学模式的使用的指导与检查督促;完善制度、加强领导,分期分批对教师“421”教学模式使用进行过关验收,人人过关。期间要树立推广应用的典型,给予必要的鼓励(评先评优优先)。对态度不积极的------。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课改不动摇,扎扎实实抓好落实,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
2012年4月20日
第二篇:扎扎实实抓课改 积极探索再提高
扎扎实实抓课改 积极探索再提高
新课改实施近一年来,我校按照新课改精神的要求,汲取传统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努力在课改实施中不掉队。下面谈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紧抓课改机遇,塑新型教师队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不断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他的潜力变为现实,抓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年多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学习机会、展现机会,力争使我校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在全镇乃至全市有名的名师。
1、培训先行,更新教学理念。
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培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成了学校的首要工作。
首先,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方案,先后输送80余人次参加省、市级培训,使这部分教师在培训中完善自我,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学研究的排头兵。外出培训的教师返校后都要完成“一篇学习体会”、“一次学习报告”、“一节公开课”,切实把新思想、新精神带给每一位教师。
为增强学习实效性,学校采取“骨干带动、群体培训”的方式,通过专家讲座、骨干教师汇报、学科教师示范、交流研讨等形式,扎实有效的开展业务“专题周”学习。每周根据各科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业务学习的专题,所有教师查阅大量资料,有重点准备,在研讨会上开展活而有效的交流,积极互动,更新观念。随即把教师交流材料编辑成为小册子《交流》,促进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2、科研先导,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科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精教学、懂科研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所必须的。
依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我们研讨确定研究专题,组建课题组。在课题管理中,我们突出重点抓过程性管理。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会”,实验教师提交实验研究资料,交流实验情况,听取专题报告,观摩实验研究课。实验进行中,教师对研究资料完善整理,如参考资料、实验课教案、课堂信息反馈、专题报告以及有价值的学生的作业、作品等。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研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立项课题,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要有所创造就是在进行教研。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平时的教研活动。为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在集体研讨中丰富充实自我。各学科根据年级特点建立备课小组,定时与分散相结合,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辅助,即:在利用“集体备课教学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先由初讲教师进行试讲,然后与其他教师研讨教学得失与改进措施,以利于其他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最后,每位教师写出本课的“教学反思”,选择后编入《交流》刊物。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同时强调保持每位教师的个性,避免趋同现象。
3、信息共享,拓宽教学视野。
除了让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外,我们特别重视各种报刊书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因此,我们订阅了30余种教育报刊,设立了教师阅览室,鼓励教师开展自我学习教育,了解教改前沿信息,指导教学行为。
今年,经多方努力,建成了高标准校园网,实现了宽带上网,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师生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环境,使师生在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中更好的发展。
4、放大教师的“亮点”,让老师们有成就感。
“热爱学校、尊重学生,快乐工作,成就自我”,是作为校长寄语赠送给老师们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是教师们的最大愿望,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干好工作,当专家的。“成就自我”,也是学校所期望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名校需要名师支撑。放大教师的“亮点”,就是发现教师的长处,采取鼓励、激励措施,在学校内部宣传教师们的成绩,给其他教师树标;在社会上宣传一部分骨干教师,扩大教师、学校的影响力,让教师有一定的成就感。特别是鼓励年青教师展现自己的才能,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事实证明,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给老师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让老师们实现自我价值,是吸引、凝聚老师,提高老师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
二、提高“问题”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上水平。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思想的逐步深入,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自我角色重新定位,课堂教学变的越来越活跃,形式、花样翻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但是,课堂教学特别是非课改年级仍存在着“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满堂问”,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够,实效性差等缺憾。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新学期我们参照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把提高师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来抓,并作为一个校级课题进行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做到一个转变——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加强小组合作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问题意识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加有效的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思考、学习品质。目前,我们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进行着积极探索。
三、创建良好校园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校园内的一点一滴无不影响着学生。
1、建设人性化的学校氛围。一种自然、温馨的人性化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取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内,道路两旁、楼道一侧,轻轻的话语、绚丽的彩画„„校园的各个地方都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氛围的建设中,校园中亲切的标语“正衣冠、净心灵”“欣赏才能发现美”“小草我们是朋友”„„这些都是孩子们精心创作的。这不仅仅是口号、标语,而更是孩子们内心纯洁的表白。
我们注重加强教室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磁性白版”,这成为了展示学生才华的大舞台。美丽的小图画、精巧的小制作、工整的钢笔字„„学生尽情展示,收获无限喜悦。
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合作,营造适应各自特点的班级氛围。走进一年级的“识字小屋”,在那里你会看到师生合作完成的识字乐园,会看到孩子们不凡的识字成果;二年级的“古诗我会背”,精彩的古诗配上同学们的绘画作品,会让同学们在欣赏中感受到古诗带给大家的快乐。走进三年级教室,看到同学们精心培育的鲜花,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孩子们的殷殷爱心。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是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所始终遵循的原则。
2、创建个性发展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红领巾”广播站是我们学校成立的校园广播站,这是同学们的又一“阵地”。它的成立、运转,完全由学校的少先队员自行组织。每天,都能听到广播里清脆的声音。有趣的天文地理知识,最及时的新闻大事,以及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同学们特别关注。月末由少先大队组织开展“小话筒”杯优秀小广播的大赛,展现学生十足的个性。在2003年10月,我们的校园小报“小浪花”正式发行。“小浪花”为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丰富的内容,活泼的版面,无不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睛。“小浪花”所选的内容主要是同学们自己的作品,文章、绘画、书法、小制作„„每当新一期“小浪花”发到同学们手中的时候,也是同学们最高兴的时候。现在,我们发行的8期“小浪花”中,已有80余名同学的作品得到展示。
3、培养自主中进取的氛围。在创建良好的校园外部氛围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熏陶。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编制了学生成长手册《我在成长》,学生每天的表现予以关注。其中,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今天,我提问题了吗?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我快乐吗?等,也有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如“老师这样对我说”“我和爸妈一起来”等,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表现都能给予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学校编印了“从点滴做起”评价手册,同时与“优点记录卡”配合使用。“从点滴做起”评价手册的内容,都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班会等形式自己确立的,以实施自我约束,从而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价、交流的平台。
在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份“成长档案袋”,用来收集学生自己满意的作品。档案袋中的内容都由同学们自行确定,而学生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不是简单的文件夹,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目的而收集。打开它,你会看到孩子们精心创作的手抄报、多彩的图画、优美的文章、独特的制作„„记录了同学们的点滴进步,树立了自信。
四、结合实际探索开发校本教材,挖掘教育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使其起到教材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上学期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编写了《走进文明》(低年级版)和《保护环境 呵护家园》(中高年级版)校本教材。我们低年级版校本教材《走进文明》,主要根据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进行编写的,教材内容、案例主要来自一线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观察积累。通过几个月的适用,针对性强,效果较为明显。中高年级版《保护环境 呵护家园》,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对汶阳周边环境的调查,譬如汶河、漕河、浊河三条河流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对汶阳几家工厂环保措施的调查,对居民生活污染问题的调查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以学生收集为主,教师参与指导编写了课外读物《可爱的家乡》,分为汶水纵横、汶阳古迹、汶阳名人和汶阳特产四部分,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教师评价中的力度。
2、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非课改年级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
第三篇:稳步实施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高中课改工作进程
稳步实施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高中课改工作进程
——在2011年全省课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2010年新课程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谋划和部署2011年课改推进工作,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工作进程。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一年、实施半年来,经过全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整体工作平稳、有序推进,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在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工作进展不够平衡,认识有待深化,力度有待加大,工作有待深入,质量有待提高,面临一系列教育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特色行动起步篇》的材料当中。普通高中课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涉及到办学和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一次会议上不可能都讲清楚,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下面,我侧重讲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意见。
一、2010年我省高中课改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2010年3月16日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大会召开之后,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启动大会精神,按照省政府《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郝远副省长讲话的要求,动员全省教育系统的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有些工作突出了甘肃特色,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对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感到比较踏实,也比较满意。
第一、对省上组建的普通高中课改工作8个项目组、15个学科指导组的170多位专家团队的工作比较满意,对结合甘肃实际研究、制定、出台的33个地方性配套文件感到比较踏实,及时地为全省高中课改工作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这些配套文件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系统性之强,专业性之强,敏感程度之高,关注度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省教育厅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作为进行全省课改顶层设计的专家团队,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在省课改办的组织协调下,八个项目组和15个学科指导组的170多位专家,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课改方案研制。在此期间,反复开会论证修改,并在全省范围公开征求意见,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出台了33个配套文件(项目组指导意见17个,学科指导意见15个,还有今年印发的“跟进调研指导方案”)。这些文件,是我省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依据,各市州和各普通高中在认真贯彻落实。当然,这些配套文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何,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组织实施教育部“国培计划”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比较满意,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省上的课改专项经费大部分用在了开展大规模、多层次、高质量的师资培训工作,保证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月16日省上继启动会后,教育厅举办了为期两天半的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首期管理者通识培训会。全省14个市(州)的教育局局长、主管副局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全体成员,各市(州)教育局基教科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和普通高中校长、教师共1万多人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卫星电视、网络有组织地参加了培训。这是近年来甘肃教育系统所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高、解读深、内容全的一次培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甘肃“低成本、高效益”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提供了一种非常成功的案例。
——7月底到8月初,省教育厅、省课改办统一部署实施了全省17746名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教研员参加的国家级网络远程研修培训。我省在参加完五省区为期10天的统一培训之后,延长了两天时间,进行了教学培训;参训的教师又参加了新课程基础知识统一测试,并列入培训考核之中,颁发了教师培训证书,使培训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7月下旬到8月下旬的一个多月中,委托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承办了全省范围11个学科的学科骨干教材培训,全省380所普通高中11个学科的教研组长和高一年级备课组长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国家课标组成员、教科书主编等国家级专家,先期新课程实验区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使各位老师接受了国家级水平的培训。8月9—12日,省电教中心组织实施了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材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网络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全体高一年级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培训。据了解,这样大规模的、高层次的、贯穿到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培训,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10月底和11月底课改办组织兰州、武威等市州教育局长和分管局长,分两期在成都和珠海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管理与教研管理高级研修班。还组织实施了学校教务主任、市州县区教研主任、一把手校长、分管校长课程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建设等专项培训。这些培训覆盖了所有层面的管理者,多管齐下,为形成课改合力创造了条件。
第三、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把普通高中课改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认真贯彻省政府工作方案和教育厅的安排部署,我们感到比较满意。各地先后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课改方案和配套政策,召开了相应的专门会议,组织实施了教师培训,组织各种类型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督促检查。全省普通高中普遍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了课改工作方案和制度建设,普遍使用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广大教师普遍感到课改的压力,加强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兰州一中制定了19个方案,泾川一中成立了五个专门机构,武威六中和临夏中学加强课改配套制度建设等很有特色。还有一项工作不太满意,这就是我们打算对全省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和学习效果进行统一闭卷测试,全面了解教师参加培训以后对课改方针政策、课程标准、新教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由于省课改办未能及时组织落实,没有到达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省课改办在课改工作中认真学习、研究、借鉴了先期进入省份成功的经验,汲取了教训,在工作指导的策略上,注重了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了省上专业指导工作力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根据甘肃实际,精心选定实验教材。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规程》,通过组织普通高中教材选用专家委员会进行分学科论证,按照“科学评价、完善体系、相对稳定、省级统筹”的教材选用原则,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厅务会研究,确定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学科的教材版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9门学科的必修和选修Ⅰ教材全省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体育是科学出版社的版本。教科书的选定,保证了我省高中教学与高考和义务教育的有机衔接,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是充分发挥省级样本校的探索、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确定了50所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引领我省高中课改。2009年9月4日,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首届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工作会议。随后,省教育厅组织各省级样本校校长赶赴天津、江苏、深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学习。这50名校长克服种种困难,潜心学习,虚心求教,“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归”,他们的挂职学习报告,并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文集编辑出版。去年,各样本校的专项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2010年12月在天水举办的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我省的样本校建设初见成效,各样本校对新课程实验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示范效应也在逐步得到发挥。
三是建立了跟进调研、工作总结、督查与通报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市州课改工作的开展。根据《甘肃省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省教育厅、省课改办于7月30日—8月8日分别赴14个市(州)对2010年高中新课程准备情况及“国培计划”执行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及巡视督查。各巡视小组对甘肃省本次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认真听取了基层培训点的意见和建议。省课改办建立了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跟进调研、分析反馈、检查指导机制和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我省高中课改逐步走向深入。
四是加强市州层面的交流,学习探索、分享成果、共同谋发展。10月19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培计划”总结会暨课改工作会在兰州召开。在会上,兰州市、平凉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的课改办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市课改经验,并与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在11月举办的全省教研室主任新课程专业支持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上,各市州、县区围绕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支持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甘谷县抓教研员队伍建设、民乐县抓校本教研落实、凉州区的区域联片教研活动、临夏市的“五课”教研活动、西峰区的高效课堂模式创新活动、兰州市的高一年级教师大集体备课活动、白银市加强教科研机构与队伍建设的经验受到与会者青睐,产生良好反响。
五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大课改宣传,提高社会对高中课改的支持度。2010年5月,省课改办的几位同志做客兰州电视台“关注民生”专栏,制作高中课改专题节目两期。到目前为止,省课改办编印了6期《甘肃高中课改通讯》,在《甘肃教育信息》上刊发多次会议和培训信息,在甘肃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上及时宣传课改动态和经验,联系媒体及时对会议进行报道,向各市州政府及时通报重大活动进程。省教科所网站设专栏,发布政策文件、课改活动信息、成果等。《甘肃教育》开辟了高中课改专栏,进行了“聚焦甘肃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系列报道”9次;“教育在线”录播高中课改专题节目多期。各市州也加强课改宣传,及时反映课改动态;到目前为止,共计编发并且免费赠送课改研修文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行动特色设计案例》等研究文集共8集;邀请全国直接参加研制普通高中新课标的专家编写免费赠送《普通高中新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丛书》12个学科的教师用书12册。
总体来看,省课改办开展了大量富工作协调、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我省课改工作的突出特色,就是将课改工作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将课改工作上升到项目研究的高度,大大提升了我省课改实验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避免了将高中课改事务化的倾向,以研究者的眼光来思考课改,谋划课改,促进课改,使我省高中课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推进的动力。
二、逐步研究解决普通高中课改工作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
我省高中课改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还刚刚起步,从省市两级的工作总结情况来看,当前的制约因素和瓶颈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一是高中课改急需各级政府主导推进;二是基层课改经费短缺,落实困难;三是教师队伍观念不到位,课堂教学不适应;四是课改制度机制有待完善。本次会议上各市州教育局全面总结了课改启动以来的工作,比较深刻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充分思考、研究、讨论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困惑。各地尽管情况有所不同,但是,我归纳了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基本形成共识的共性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18个方面:
(一)关于普通高中课改还没有上升为各级政府行为的问题。当前,我省高中课改工作仍然停留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层面上,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大部分并不是靠教育部门的学校就能得到解决,也不是在市(州)、县(市、区)政府层面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各级政府普通高中课改联席会议制度”来组织实施课改工作,课改会议应该是各级政府召开的会议,课改督查应该是由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督查。对课改的考核和评价应该是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和评价。
(二)关于教材出版发行单位教材培训缺位的问题。教师普遍反映,使用新教材开展教学存在难教、难处理的问题,学生存在难阅读、难理解的问题,加剧了教与学的难度。省课改办负责协调教材出版发行企业,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和承诺,对教师的教材培训,必须由教材出版发行企业按比例承担责任,实施全员、全方位跟紧培训。
(三)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宣传不够到位的问题。对高中课改的重大意义、基本政策,重大变化向各级党政一把手汇报不够,向家长和社会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家长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和追求仍然是应试教育阶段,大家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在高考怎么考的应试教育层面,没有没有营造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的外部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和省上制定下发的一系列课改配套文件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把握,对我省高中课改并没有真正了解,思想上没有树立新课程理念,工作上就缺乏主动自觉的精神。要扎实落实高中课改宣传工作意见,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有计划、全方位、大张旗鼓地宣传课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四)关于核定增加普通高中教师缺编。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调是课改深入推进的瓶颈问题。省课改办要抓紧核算382所普通高中的班级数、新增加的高中二年级通用技术配备教师、各学科教师缺编和需求情况,积极向省编制部门汇报协调,重新核定普通高中生师比例、下达落实教师附加编制。
(五)关于课改专项经费落实困难、学校硬件软件普遍不达标的问题。关键是86个县市区“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出现“空转”,课改经费没有列入市州、县区财政预算,特别是在省直管县财政的新体制下,列入财政预算的问题应该通过省级财政才能解决,但是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和监督手段。高中课改省上财政列入预算每年600万之外,各市州、县区都没有落实列入预算的问题,教学资源配置还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学校硬件和软件普遍达不到课改要求的标准,大规模的市级教师培训无法实施;通用技术实训室无法如期筹建,实验室无法添置新设备,高二年级通用技术课无法按期开设;理化生学科的实验器材与药品配备不到位,实验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无法开展等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履行政府责任,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起码的条件。
(六)各市州、各县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地方性《课改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的问题。各市州、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课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文件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很有特色,与省上衔接的比较规范,但是,质量高低和规范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地方还没有完成制定方案的任务,个别地方甚至把上级文件一发了之,当地没有制定任何配套性的措施。推进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才初步建立,亟待完善和落实。制度变革与重建是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科学保障,整体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高中学校对新课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建设滞后,还没有逐一对应的新制度,工作处于初始的被动状态。各学校要做好上级规范性配套文件与学校制度重建的衔接工作,建立健全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发展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努力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七)关于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模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省级教师培训只能解决通识、常识的问题,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改变教学方法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教师素质提升和提高适应能力的问题。教师的不适应,根本原因可能是校长队伍的不适应,有可能是各学科缺乏带头人的表现。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还不到位。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对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具体实施中将课程改革与提高高考升学率相对立,敷衍应付和等待观望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不足,能力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应者寥寥,学生有活力,没体验。应试教育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一时难以转变,在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上,存在着迟疑和保守的状况,或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一些教师驾驭课标、教材和科学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忽视多维目标的实现,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热衷于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淡化了教学中的研究与深度思考,没有实践层面的知识建构与动态行为生成。由于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保障他们进行提升式教科研活动的时间有限,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资源共享模式单
一、资源活力不畅,整体上影响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方式的拓展与创新。各学校要在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对教师在课改中的表现制定勇敢的考核、奖惩办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关于制定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问题。现在仍然有一个共性问题困扰着大家,那就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课改成功与否,只能通过三年后的高考结果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怎么评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怎么考试?是否与高考硬挂钩?高考怎么考?政策不明晰,教学尺度不好把握。要通过尽快研究制定《甘肃省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九)关于专业支持还不到位的问题。短期培训解决不了教师对新教材知识体系的全面、深入地把握,教师“教教材”未能向“用教材”的转变。许多学校迫切需要专家指导来解决诸多问题,但是教研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力量薄弱。校本培训深度不够,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和高中新课改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指导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强教研机构的规范化和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特别是要在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保障。
(十)关于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目前在各学校课堂教学和校园内外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教材宽度与深度的矛盾、教材与配套练习的矛盾、教学目标与高考的矛盾、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的矛盾、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落实的矛盾,必须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矛盾。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展缓慢,已开发的选修课程和正在进入开发阶段的选修课程不规范,缺乏课程的一些基本要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在这方面还没有进展。部分学校对音乐与美术学科的学时随意削减,学时难以保证。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不到位。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存在随意性和单一化的倾向。
(十一)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师培训滞后和教材编译存在缺陷的问题。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已经成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省教育厅民教处一定要负起这个责任,积极协调“五协办”、“八协办”等教育部授权的专业组织,依托教育部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机构,同步实施教师培训,同步编译民族文字教材,同步建设高中课程资源。省课改办要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高中课改情况进行专题研究,专题调研,专门督查。
(十二)关于课程开发和教学任务难度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不成的问题。由于学校资源不足,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不平衡,在地方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选修模块还没有严格按照课改要求开展的情况下,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关键还是不适应新课程的问题。对此问题各市州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十三)关于如何化解超大班额的问题。在高中学校向城市集中以后,规划普遍增加,但是学校教室紧缺,班级规模普遍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人数,探究性、合作性的课程活动难度很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力争今年对如何化解超大班额的问题,要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解决的方案。
(十四)关于加强样本校建设的问题。关键是要注重高中课改先行、先试的平台建设,使样本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办学特色、选修模块的选择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全省将对50个样本校实施重点推进措施,帮助地方和学校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使每个学校在某一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十五)关于学分认定管理如何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的问题。落实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已经在省教育厅下发的《甘肃省关于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中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来具体的要求,但是,执行新课程选修制度进入正常阶段,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需求还有有个过程。省课改办要重点督查落实各学校都要成立学分管理工作委员会,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置若干个学分管理小组,认真制定好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加强对学分认定过程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平、透明。
(十六)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学籍管理的问题。我省普通高中在办学方面存在一系列与教育部规定和要求不相符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规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行为,一直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省教育厅为实现我省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统一下大了招生计划,要求各市(州)教育局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严格执行下达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省教育厅基教处对超额普通高中生不予注册。今年就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拟论证建立甘肃省普通高中电子学籍管理平台,建立省、市(州)、县(市、区)、学校四级动态管理网络。
(十七)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虽然实施几年了,但是,由于当时省上制定政策、专业指导、落实经费、教师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未能跟紧,在建立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较多工作欠账,由于单纯的放松了学生的考试、考核管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和综合评价流于形式,教育质量有所下滑,直接影响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省教育厅基建处要对义务教育阶段课改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深化课改的指导性意见。
(十八)关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尚未破题跟紧的问题。教育科研机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队伍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习、讨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偏少,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更少。高中课改工作对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育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各级教育督导室、基教科、教研室以及学校学科组一定要坚持科研超前,科研引领的原则,紧紧围绕上述问题和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规划研究课题,组织动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教研成果,为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撑。
三、细化、量化改革目标任务,狠抓省上配套文件的落实。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步协调,逐一解决,省课改办一年以后给大家要有一个交代。今年是全省教育工作的“落实年”,省课改办要坚持“加强指导和保障,完善制度和机制,争取政策和编制、加强宣传和培训,深化调研和督查,提高能力和效率,突出示范和特色,突破重点和难点,注重课堂和资源,兼顾‘治标’和‘治本’”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完成省课改办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落实。
(一)以强化各级政府行为,推进制度建设为重点,促进省上制定下发的33个地方性课改配套文件,逐一落实到所有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督查完善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制定课改工作方案体系,制定十二五普通高中发展规划,促进各级政府把高中课改高中提上重要日程,以政府领导、政府会议、政府文件、政府督查为主要手段,推进省政府高中课改方案的全面落实。省课改办年内完成制定《甘肃省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使配套制度形成体系,为建立新的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机制体系创造条件。各市(州)、各县(市、区)、各学校都要进一步梳理、明确在落实高中课改方案和指导意见以及配套文件的过程中,每一级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各部门、校长和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推进高中课改实实在在献策出力。
(二)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严格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改革是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也是难点。各高中学校校长一定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促进教师由过去的教案为主,向学案为主转变,取得看得见、能体验的新变化。首先解决教师队伍的观念转变问题,精心组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课改方案以及配套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工作要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变成自觉行动,提高教师队伍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驾驭新课程的专业水平。把教师队伍的思想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施教。各市州教育局、课改办的同志要潜心研究,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高中课改的行家、专家。专业发展、学历达标,考核激励机制,开创校长带动,骨干促进的新局面。
(三)继续组织实施普通高中骨干教师和全员培训,省上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高二年级的教师专项培训工作继续依托教育部的研训平台,继续邀请国家级课改专家,继续保持去年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以网络培训为主,建立省、市、县、学校四级专家队伍。关键是班主任的组织管理,必须跟紧到位,对培训效果要进行测试。省上负责对普通高中二年级任课骨干教师集中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专项培训经费使用情况和骨干教师培训效果要接受全省十四个市州教育局和普通高中学校的监督。同时,要注意对去年培训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工作。
(四)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和集中教研活动,创造性地落实课改方案。教育厅基建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省课改办要组织专家开展课改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的课题研究。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改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抓好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指导,力求体现甘肃特色,力求做到课改推进策略科学化、力量整合化、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要整合全省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加强对新课程实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研究和指导。省课改办要牵头组织实施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十大专项课题研究与实践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低成本高效益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委托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研究”项目,以专项课题研究来驱动课改向健康方向发展,逐步创建甘肃特色。
(五)加大宣传力度,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分区域推进。要启动落实《普通高中课改宣传工作指导意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高中课改的意义、目标、标准、和对教学带来的变化等,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的社会环境。普通高中课改工作,既可以借鉴先期课改省份的经验,也可以学习我省其他市州的经验。省课改办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指导、统筹、引领、协调、研究、督查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各地课改办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省课改办要定期到基层开展专项检查指导,按中部、西部、东部、南部四大区域,开展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活动。根据各市州、各学校的不同情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课改路子。要注重总结自身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各市、州要搭建好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让各种成功经验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思路。
同志们:我省普通高中课改工作起步平稳,开局扎实,任重道远,在新课程实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学校办学硬件和软件条件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出现困难甚至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在老问题的基础上又会有新问题涌现出来。但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希望你们以教育家的胸怀、以教育家的责任、以教育家的魄力,认真做好本区域内和本学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务必要把今年各项工作做实、做细,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做贡献,立新功!
第四篇:2013课改
陈家滩小学2013--2014小学新课程改革实
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 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
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 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
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 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
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
程的实施水平。
陈家滩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雷榜柱
副组长:陈团
张茹
组员:全体任课教师
第五篇:课改材料
理念引领教学
模式导引课堂
阳城三中是省级示范初中,担负着阳城县初中教育示范的重任。实施新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潜心实践,多年来,我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围绕“课堂变学堂,构建高效课堂”这一中心,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构建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教育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示范初中”、“山西省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晋城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晋城市科技示范校”、“晋城市学校管理年先进单位”、“晋城市学校管理年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中国教育》、《现代教育报》、《山西教育报》、《太行日报》、《晋城教育》等多家报刊介绍了我校的课改经验,阳城电视台进行了追踪报道。我们的做法是:理念引领教学,模式导引课堂,靠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
一、理念引领教学。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策略,我把它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工程:一是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三是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是处理好“四个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知识传承与探究教学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的关系;五是大力倡导“五种教育新理念”:生态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念,合作学习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新课改中有10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关键词,这就是:平等、自主、探究、合作、对话、互动、体验、建构、个性、创新。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转变教师观念,我们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以下理念:
只为成功想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教育是教师的幸福事业,学习是学生的快乐需求;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关注学生的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首先要有好习惯。
第二是确立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从少讲开始”这一具体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充分备好每一堂课,重点突出,抓住关键,精讲多练提高效率。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出风格,创出流派。
第三是确立“好课堂”的标准:衡量一节课成功的标准是五个“让”,即新知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探究,作业让学生选择,着力构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活力课堂。强调关注课程标准比关注教材、关注练习更重要。离开成绩去谈改革是没有说服力的。我校倡导立足课堂主阵地,坚持“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学练时间不少于20分钟、学生参与面不小于80%、当堂达标要在80%以上”的指导思想,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第四是确立“以课题来引领课改”的理念。确立“课堂变学堂,构建高效课堂”的学校总课题,课堂中的教学困惑通过课题来解决。具体的指导思想有: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出关注学生的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容量大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效的课堂。教过了不等于学过了,教完了不等于学会了。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是确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我们破除了原有“以教论教”,制定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重点是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师上课的好坏不再是单一地由成绩来决定,而是通过同行、家长和本班学生的评价来确定的。
十年来,我校先后有王凌义等6位教师获“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称号;张良蒲、吴书霞等28位教师获“市、县教学能手”称号;吴红卫等35位教师获省、市、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常周元、延小软、刘群等5位教师被评为“阳城县名教师”,教师有86人次在各级教学观摩、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有140多篇论文在各报刊上发表或获奖。
二、模式导引课堂
“导、学、问、练、评” 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基于“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为线索,以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为关键点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它是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过程方法,突出合作探究,突出面向全体,突出思维训练的课堂,是“学、思、用”相结合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互动双赢的课堂。它借鉴了洋思、杜郎口等中学的先进教学模式,立足课堂变学堂,致力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产物。
具体流程为:
(一)导:创景导入,明确目标。这一环节约5分钟。开课后,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研究的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愿望,明确本节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背景、场景、情景(三景)的作用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教师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
(二)学:自学教材,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约10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第一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充分自学、独立思考,圈画重点、标明疑难。在此基础上,同桌、小组合作互动互议教材,研讨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试做教材上的习题,不会的可再看教材上的提示、例题或互相讨论、询问老师,初步解答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或个别指导。
(三)问:师生互动,讲析研讨。这一环节10—15分钟。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片断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归纳,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同时帮助学生矫正感知过程中认识和做题的错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教师采用的方法有释疑解惑、典例精讲、点拨提升等。
(四)练:达标训练,巩固提高。这一环节约15分钟。根据学情,对学生开展分层训练和分层达标活动。训练题要精选习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达标测评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达标测评,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文科可采取学生记忆、自查、互查、组长检查,最后由教师抽查等办法;理科采取展示和书面练习同步进行,可让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
(五)评:课堂小结,评价延伸。这一环节大约5分钟。学生、教师对本堂教学内容、研究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小结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的同步发展,要指导学生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以多种形式进行研究,以达到能应用、能迁移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巩固加深知识,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迁移知识和应用创新的能力。
“导、学、问、练、评” 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用40个字加以概括,这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当然,“导、学、问、练、评”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各教师、各班级、各学段、各学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特点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我们提倡模式,但不是要教师死套模式,更提倡教师自创模式。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致力于课堂变学堂,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十年来,我校就是这样不断强化教育理念,深化教学研究,用理念引领教学,用模式导引课堂的。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教育佳绩:学校连续九年中考成绩居阳城县第一名;县市中考状元连续四年花落该校:2008年中考段海燕同学以668分夺得全县第一、全市第二名,2009年中考郭凯杰同学以664分夺得全市第一名,2010年中考吴云燕同学以667分夺得全市第一名,2011年中考赵婧宇同学以656分夺得全市并列第一名;2011年中考,阳城三中616分以上118人,全市650分以上11人,阳城三中4人。时代在进步,课程要改革,观念须更新,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大胆探索,为走出一条有阳城三中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而努力奋斗
理念引领教学
模式导引课堂
祁县三中是祁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单办初中,担负着祁县初中教育示范的重任。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围绕“课堂变学堂,构建高效课堂”这一中心,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构建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教育强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的做法是:理念引领教学,模式导引课堂,靠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
一、理念引领教学。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策略,我们把它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工程:一是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三是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是处理好“四个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知识传承与探究教学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的关系;五是大力倡导“五种教育新理念”:生态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念,合作学习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二、模式导引课堂
“导、学、问、练、评” 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基于“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为线索,以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为关键点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它是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过程方法,突出合作探究,突出面向全体,突出思维训练的课堂,是“学、思、用”相结合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互动双赢的课堂。它借鉴了洋思、杜郎口等中学的先进教学模式,立足课堂变学堂,致力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产物。具体流程为:
(一)导:创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学: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三)问:师生互动,讲析研讨。
(四)练:达标训练,巩固提高。
(五)评:课堂小结,评价延伸。
“导、学、问、练、评” 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用40个字加以概括,这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致力于课堂变学堂,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十年来,我校就是这样不断强化教育理念,深化教学研究,用理念引领教学,用模式导引课堂的。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教育佳绩。时代在进步,课程要改革,观念须更新,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大胆探索,为走出一条有阳城三中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