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化教学方案
生活化教学模式思路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背景
我们学校是新建校,由于我们是刚刚成立的学校,有很多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为了迎合学生家长的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上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补偿与培养,自从招入智障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学校几乎处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现一些智障孩子在咱们学校学习生活了近几年的时间,毕业的时候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不知道回家的交通路线,不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不会使用人民币,不会自行购物,不能生活自理、、、、、上学和不上学几乎没什么变化,没什么提高,由此可见,咱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障碍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问题,我建议尝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模式。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的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毕业后与社会和家庭生活必备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会生存,能够融入社会。
2、利用智障学生有限的智力资源,使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做到自立或者半自立。
3、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属于轻、中度智力障碍,从他们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不能自然习得生活基本能力,因此,我们课程的内容以基本生活能力为重点,且学习的内容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与谋生的简单技能。
三、生活化主题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对智障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融入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存,因此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要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
四、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的开展
抓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从孩子的障碍程度出发,降低对学生的标准,改变与正常孩子做比较的陈旧观念。从学习抓起,多途径,多渠道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1)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
根据自己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课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遇到棘手的问题,搜集理论知识,再结合理论知识指导与改变孩子问题行为与困难的方式,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重要的是知识得以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外出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学完归来,每人为老师们做一次培训讲座,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每位教师做学习总结与心得体会的分享。
(3)教师责任到人,教师的重组,分工明确
教师也需完成目标与分类,比如教研论文;每学年要求写几篇,必须发表几篇,教学信息:每月必须上交几个,发表几个。教学方面:必须培养专门的参加大赛的选手,可以激励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佼佼者,康复方面:体育教师或者别的专业的教师必须每个学期拿出系统的康复资料与相应的成果,唱游音乐:每个学期必须排练出适合学生的一套节目,每个学期的节目不能重复,重复的情况要有创新的亮点。职业技能:每个学期必须呈现规定数量的成品。
定目标,制定详细的方案。(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为了每一个学生自理能力有进步,为了每一个学生能够掌握一点生活技能,我们应抛弃普校式的教案,而是对学生进行了解与评估,首先对学生家长做问卷测试,了解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其次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感官知觉、精细动作、认知能力,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技能等七大领域的评量,请确定每个学生的优势,弱势。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出每一个学生的长期目标(学期目标)、中期目标(月目标)、短期目标(周目标)。
选内容,整合生活化主题单元教材。(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的学习目标集中研讨,选择学生生活需要并可以接受的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内容,例如:一年级我们侧重个人的生活习惯。像学会洗脸、洗手、叠被子、听铃声上下课、以及吃饭排队等,在生活化主题“生活习惯”中,包括了认识洗漱用具的名称(生活语文),知道洗漱的用途与使用方法(生活适应),简单画出洗漱用具的样子(绘画与手工),学唱有关洗漱儿歌(唱游音乐),说出洗漱用具的数量(生活数学),学会洗漱(劳动技能课)等。这样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我们的主题,对智障学生进行统一主题分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不仅使智障学生学到了简单的知识,还丰富了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实施阶段,我们以《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为指导,把我们生活化主题内容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转变自己过去僵硬式的课堂教学行为,渐渐地不如生活化课堂的角色。同时,要在老师之间开展互听互评活动,通过互评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的优点,把优点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与摸索中整合出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打造出我们学校的特色。
重评价,满足学生需求,督促教师的成长(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在开展生活化主题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主题的学习中都进行形成性评价,就是根据学生平时参与的课堂活动,比如是否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等等,学习态度,比如是否认真听课,是否安静坐在位置上,是否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策略,比如是主动学习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操作与动手能力,比如否积极回答问题,自己答对还是在老师会同学的提示下答对,学习效果,比如是多长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完成目标时很轻松还是有困难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等级性评价,还需要给予激励性的评语与希望,并将这些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的成长资料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这样不到那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是每个学生学有所获,还方便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策略等,使我们的教学连续不断的前进,实现有效的教学。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注重于我们的出勤与常规检查,以教师为主体,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进步,然而随着“特殊教育应当以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笔者认为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走出以往“以教评教”的评价误区,而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智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观,在对老师的教学评价采用“以学评教”的方法,所谓“以学评教”即是以学生在课堂里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联家校,建立家长学校。
智障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回归主流社会,为了让学生家长能够配合学校的教学,必须改变家长只注重认知发展的固有观念,每月开展家长会,让家长学习相关的知识与看自己孩子完成目标的情况,了解孩子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改变与进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对学生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家庭实践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给老师反馈,比如,我们每月的评估与学生短期目标的制定表格给予家长,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班级督促孩子完成并与周一与老师进行对接,这样来增进家长和智障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回生存的自信,也为家校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建议:
如果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尤其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多年来形成了懒散,得过且过,傻子没法教的思想风气,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2)培智学校“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4)《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附:学生家长“家庭情况问卷”
学生长期目标表格 学生中期目标表格 学生短期目标表格
第二篇:生活化教学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一部丰富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内,作为江苏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六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在这里拥有常州市最大的开放式公园“青枫公园”,以“树”和“花”命名的道路更是开发区的一大特色。在此背景下,我园积极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生态园区的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力求将开发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作为突破点,丰富并完善园本课程,挖掘并利用生态园区资源优化幼儿园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路》为例,谈谈我们对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态园区以横穿南北的童子河为界,童子河西是工业园区,童子河东是生活商贸配套区,区域内共有纵横31条主干道路,东西纵向路以“树”命名,如:银杏路、水杉路、香樟路、梧桐路等。南北纵向路以“花”命名,分别有月季路、梅花路、茶花路、桂花路等。而且根据路名种植相应的树和花。自2003年钟楼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孩子们经历了从拆迁到搬进新家的过程,融入了开发区建设的大潮中,感受着家乡的日益变化。在孩子们的眼中,以前的乡村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树木葱郁,繁花似锦,每当上学路上、外出游玩,孩子们都会被这路边的树和花吸引,为充分利用生态园区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态园区,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生态园区路的同时,感受生态园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关于“树”和“花”的知识。
二、活动开展情况
1.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确立主题目标,构建主题网络。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源泉,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点出发,可延伸到探索、发现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事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视点幼儿可从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生活世界的美。
幼儿回归生活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建构反映幼儿生活的课程。
大班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各类经验日益丰富,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亲自参观、体验、调查、操作,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兴趣,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主题目标和网络图。
①通过调查、参观、体验、制作、实验等活动认识路并初步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探究兴趣。
②在参观、欣赏图片、相互讨论及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体验路的时空变迁,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创造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④运用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观察、审美等能力,并能在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制作表现路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⑤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路”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幼儿爱护我们身边的路、增强交通规则意识及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活动。
(1)我眼里的路。金秋十月,秋色满园。孩子们饭后悠闲地散步在幼儿园门前的银杏路上,一阵秋风吹来,片片银杏叶在风中打着转,仿佛婀娜多姿的舞者轻盈落下,许多孩子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硕硕拽着一片叶子跑到我的眼前,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说着,就握着银杏叶使劲地扇给我看。“是啊,是啊,这是什么叶子,真好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听到大家的疑惑,聪明的晓晓自豪地说:“这都不认识啊,这是银杏树的叶子,我妈妈告诉我的。”“哦!”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老师,这里有好多银杏树呀!”孩子们一棵一棵地数着玩。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兴趣,对知识也十分的渴求。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去接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我们每天都会然孩子来到路边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银杏树叶的变化。随着孩子对银杏路得熟悉,他们关注到了路边的路牌,在自主性学习意识中,认识了银杏路,了解了银杏路得特点。同时对路牌下面的字母“S”、“N”、还有方向标志“?邛”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社会实践活动《马路上的标志》、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语言活动《树真好》,等等。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周边还有哪些路的好奇心。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路。孩子们每天都会走在放学的路上,马路上发生的点滴,都会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午间散步范围的扩大,我们来到了童子河边的桂花路,对于路边阵阵散发的桂花香味,孩子们欢呼着、寻找着……于是,我们认识了桂花路。此刻,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很想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有趣的路呢?我们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孩子们对路的好奇心凸显出来,在孩子们的追问下,《我们周围的路》的观察记录表就诞生了,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调查记录表,于是,生态园区的主要干道就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参观生态园区的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学习的方式。在交流调查表《我们周围的路》后,孩子们对身边路的兴趣明显增强。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的准备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玉龙路和星港大道这两条生态园区的主干道。孩子们从寻找路牌到观察不同的行车道;从比较不同的路灯到了解红绿灯的作用;从观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到学习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从模仿交警指挥交通到观看马路边的各种建筑……他们显得那么的兴奋,宽宽的马路仿佛突然变得奇妙起来,尽管他们的问题有些稚气,但他们已经进入了路得世界里。生态园区的路还有许多,孩子们探寻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他们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牛奶盒、废旧纸箱、水管、饮料瓶盖等,建造了“仿真模拟马路”主题游戏活动区。热闹的马路被“搬进”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忙碌的“清洁工人”、严谨的“交通警察”、热情的“出租车司机”,等等,孩子们的智慧在这里启迪,孩子们的快乐在这里放飞。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为生活而服务,我们不仅希望活动内容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求,也希望前后活动的联系更紧密,使每个活动成为后一个活动的经验基础,不断拓展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4)路是怎么造出来的。随着对生态园区路的认识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不仅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路呢?”“这些路是么造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坚持在了解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让幼儿先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再借助家长资源、教师资源、多种资料以及具体操作,丰富相关体验,积累具体经验和感受。在科学活动《路的作用》、《路是怎么来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收集相关图片,了解了生态园区路的发展史。在音乐欣赏活动《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孩子们懂得了筑路工人的辛苦,懂得了一条宽阔的马路来之不易,激发了幼儿爱护马路、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修好路,才会有更便捷的交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巨变,感受到了家乡环境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爱家乡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三、我们的收获
1.筛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会了更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在我们所处的生态园区里,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说所有资源都有必要进入教育领域,在利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组织活动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态园区潜在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组织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1)所选的教育资源应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引导他们学习其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注重利用社会中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充满情趣、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使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了解路的发展、路的作用,通过了解路名和路边为什么要种植树和花,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生态理念。在幼儿的生活中,每天与身边的路接触,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则。
(2)所选的教育资源应是幼儿能够接触的、感兴趣的。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课堂向外延伸,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马路,寻找马路上的各种标记图,来到马路上访问清洁工人、交通警察、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引领幼儿对探索路的兴趣。我们幼儿园的大门口就是一条银杏路,每到秋天落叶的时候,我们就会带领幼儿来到马路上捡落叶,观看黄黄的银杏树叶飘落时的美景。由于马路离得比较近,出行比较方便,而且幼儿虽然是在户外,但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幼儿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浓厚。
2.只有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在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需求,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在深透把握教育目标,把握幼儿学习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兴趣,明确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与重点,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热情,获得新的经验。
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当观察了解到幼儿在自主交流时表现出来对交通标志的关注与兴趣后,教师及时调整目标与内容,围绕“交通安全标志”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收集信息。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带领幼儿到马路上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交通标志,教师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3.引导幼儿运用经验,亲身体验,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完成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完成。”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亲身感受,如:为让幼儿充分感受筑路工人劳动的辛苦,我们特意带领幼儿到筑路现场,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访问筑路工人,引发幼儿对筑路工人的尊敬。
整个主题活动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灵活指导,平等参与的意识,和幼儿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现代教育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我们的思考
1.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生态园区有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应该组织孩子走向社会,接触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的活力。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以“路”为载体,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孩子们通过到马路上观察,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知道了快车道、直行道、转弯道、人行道等,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通过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了解了路是怎样筑出来的,感受到了筑路工人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建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尊敬劳动者的情感。由于生态园区的路名都是以“树”和“花”来命名的,随着主题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使孩子们认识了原来从未认识的,从未看到过的树和花。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自然融入到了我们的课程中。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的一切是他们感到新奇,当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够听到风儿的歌声,能看懂海浪的舞蹈,能够和小草交谈,能够以昆虫为伴……大自然和大社会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象,使幼儿萌发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事实证明,充分挖掘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能让孩子们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初步了解生态园区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不仅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既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又把生活当成教育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制作调查表“你认识我们身边的哪些路?”“你上幼儿园经过哪些路?”还引导孩子们画出上幼儿园的路线图,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对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和形状各异的路灯感兴趣,而且对马路上的树和花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身边的路”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与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另外,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生活经验也是我们这一主题的特色。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交流。如:马路上的警察叔叔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马路上的游戏场景,用废旧纸盒制作交通岗亭、汽车,让孩子们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扮演出租车司机运送乘客,扮演马路上的清洁工人打扫卫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遵守马路上的交通规则,如何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以分享生活经验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但使孩子们获取了自身结构意外的内容,更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让家长成为主题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参与与合作,因为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为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让家长在互动中体验孩子的成长,使家长从傍观者变成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由于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变得精彩而又充满生活气息。星期天,家长们会带着孩子们去认识生态园区的路名,带领孩子去观察马路上的树和花,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当交通警察的爸爸会自觉地来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演示指挥交通;游戏活动中,家长们会自发为孩子们寻找各种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享受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家长们津津乐道,融入了主题活动中,俨然成为了主题活动中的一员。
《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为孩子们提供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的良好条件,为孩子们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开辟新的领地,我们将不断地追求和努力。(
第三篇: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怎样扑灭?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化肥厂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又如用食用松花蛋时为什么要沾食醋?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它是以教材和学案内容为出发点,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加工,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切入点。新颖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CO2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景: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假如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运用CO2与Ca(OH)2反应的性质,师生共同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可设计系列短问:为何变硬、变白?出的汗是什么?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哪些?等等。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性质和原理解释了生活,生活又验证了性质和原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教学片段,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景生活化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多情况下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适度情感,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应,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生活中的一种蔬菜洋葱的分层联系在一起;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再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四、探究实验生活化
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提着实验用品进教室上课,学生必然很兴奋,积极性也高,他们非常喜欢上有实验的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如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用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玻璃棒与酒精灯摩擦使之点燃的魔棒点火的实验;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竟然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
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比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学生竟然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块,问我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生锈的金属放到酸里怎么怎么一会儿就变光亮了?能否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臵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其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臵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第四篇:浅谈教学生活化
浅谈生物教学生活化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标上同样要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教学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丰富师生的课堂生活,充实学生的生活经历,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物课上,知识能力若与生活脱节,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物课就失去了很多生趣和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生物教学生活化,联系我自己的课堂,浅谈两点看法: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拉近课本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乐学。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相关现象,学生一般不太注意,更不会探求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热情,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及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因此,教师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例如:在学习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时候,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板结时需要及时松土通气,学习了本节内容就可以明白,松土可以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及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运用,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达标训练生活化,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实践应用。
课堂设计的达标训练测试题,尽可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选取最新生物学热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进一步问题生活化,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实践应用,引起兴趣,学以致用。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正确的穿插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为背景的试题,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课后训练生机盎然,充满时代活力,从而使训练题常做常新,近几年与生物有关的热点有: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日益严重的雾霾与PM2.5;渤海石油泄漏与鱼类死亡;人口70亿与鱼类死亡;奥巴马访问墨西哥与H1N1;减肥与“曲美”下架;博彩与多巴胺;食品污染与地沟油、毒血旺、带三聚氰胺的奶制品、含瘦肉精的火腿肠、灌水银的冬虫夏草、毒黄瓜、加防腐剂的勾兑醋等,还有我们餐桌上摆满的“美味佳肴”:牛肉膏做的红烧牛肉,加了瘦肉精的鱼香肉丝,福尔马林浸泡的毒血旺,抹了避孕药的炒黄瓜,主食是染色馒头,饮料是带塑化剂的果汁,餐后水果是加膨化剂的西瓜。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创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总之,学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生物学教学生活化,我们期待着„„
第五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讨(本站推荐)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高中生物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将生活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本文从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方式、情境与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1.引言
高中生物以探究自然生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自然属性和教育功能。探究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当前生物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从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方式、情境与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要设计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注重观察和收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教学素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其编排为具有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另外,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并整理相关课程信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并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走进细胞”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细胞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首先,教师可以导入一个生活化问题:“病毒是一种生物吗?”然后对病毒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并指出“由于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所以没有表现出生命特征”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切入主题,正式讲解细胞的相关内容,通过导入“病毒”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各章生物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故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
3.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基本属于讲解式教学,对于一些难懂的知识点,教学没有进行很好的诠释和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开展生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具有新颖性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好奇心,例如,生物辩论赛、知识抢答、课堂竞猜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借鉴综艺节目中的部分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串讲活动,通过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并适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1]。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外部氛围的影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求知热情。生物是一门充满生活色彩的自然学科,课本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善于发现生活化的生物素材,采用合适方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介绍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由初中阶段学习的细胞质知识导入学习,再播放事先整理的图片、文字、音频等材料,学生可以边观赏课件边聆听教师讲解,讲解期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如,展示植物或动物的显微结构时,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学生,还能找出哪些类似的细胞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直抒己见,并通过互相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学生情谊,从而发挥出生物教学的教育价值。
5.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逐渐走向社会化、生活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化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课堂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具有启迪性的生活常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例如,教师可结合秧苗的施肥技巧、输液药水的配比、腌制食物的变质等生活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各自答案,然后分别进行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适当点评后,作出正确讲解。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思想,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2]。
6.结语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科内容涵盖了人文教育、哲学思想与生命价值等方面内容,从教育层面看,生活化教学契合高中化学的学科属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独特魅力,并培养起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灶明.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课外拓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8):212-213.[2]康睿珍.让教学走进生活――试析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当代教研论丛,2015,1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