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菌的教学反思
《细菌》教学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主要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还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新课程理年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我觉得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又要注意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如不正确不要及时给予否定,以免打消他的积极性失去学习兴起及及时总结他们回答的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以
教育契机随机应变及时引导有时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这就是我上完这节课的体会。王中灿
2010-11-25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反思 本节是七年级上期教材中《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材重点是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都具有种皮、胚和子叶。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根据过去教学中的经验:单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该教材中的重点难以掌握。于是便采取了实验与课件有机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张种子的构造──胚根、胚芽的课件和解剖观察各种不同种子胚根和胚芽的课件。
实验:先让学生解剖浸泡膨胀了的大豆种子,要求他们从外到里观察大豆种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并把看到的画下来。然后,请学生汇报交流所观察到的每一个部分:(1)最外层的皮──种皮:(2)豆瓣边上小芽──胚;(3)内部两片叶片──子叶。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种子由种皮、子叶、胚三部分构成的。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把这粒种子种到土壤里,过几天就会长出一棵幼苗。请看课件,说一说这棵幼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的?”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用课件演示,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看到了课件中,胚的一部分长成幼苗的根部(胚根),胚的另一部分长成幼苗的茎叶(胚芽)。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蚕豆等种子,请学生指出每粒种子的胚部分。这时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
通过这样教学,采取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微构造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王中灿 2010-4-29篇二:《细菌》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反思 在七年级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就已对细菌和真菌有所了解,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本节课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学习。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来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的。即: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繁殖。
作为微观性很强的内容,要用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话题导入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画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列表比较、设疑启发、归纳总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效果。
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进行大胆补充。例如“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在这里,又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煮沸并加盖子的方法保存肉汤的例子,使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课堂中,愉悦地“享受”学习,把教师从长篇大论中解放出来。篇三:《细菌》教学反思 《细菌》教学反思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成功之笔: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让学生观看存在于人体中的细菌图片(转载于:细菌的教学反思)以及我们生活范围内细菌存在的实例,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我做了大胆补充。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
改进措施: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我应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给予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篇四:《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是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食品,提高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内容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素材。高效课堂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参与度。授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活动环节,看到了学生的反应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处理的较好:
1、在教学中,我把“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分组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且我对书上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装好材料的瓶子放在保温桶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让学生更快看到实验现象,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效率。而且拓展了实验,把气球收集的气体通向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成分,并请同学闻一闻产物的气味。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 “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相关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甜酒的制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前把这一制作过程录成了教学短片,而不是利用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甜酒的制作过程加以解说、品尝甜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课下亲手制作酸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知识性内容不多,但与前后知识联系很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这一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甜酒的内容时,紧密围绕前边学过的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内容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在“发酵现象”的实验中,我设置了演示对照实验,增强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认识,加深了学生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进一步理解。
4、本课把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从课题引入、实验演示照片,自制的甜酒制作视频等,幻灯片张数不多,但恰到好处,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使学科课与信息技术较完美结合,起到了理想的辅助教学作用。
5、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这样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敢于相互的去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想法,进行交流讨论。小组间形成竞争意识,课堂在竞争中变得无限精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面向全体学生在这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自制的制作甜酒的视频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剪辑效果一般,整个甜酒的制作过程感官上不够连贯,但还没有影响到教学效果。其次,前半部分占用教学时间稍长,导致练习时间较少。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作为教师我们自身应该积极创设条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方法,体验过程,使生物教学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生物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篇五:《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反思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课堂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菌落及细菌真菌的菌落区别、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等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在教学中依托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多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2)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细菌真菌分布的整个设计到实施计划都要求有“无菌”的操作。虽然我们在课堂无法达到实验室要求的标准,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3)练习意识有所提升,讲练结合。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培养的一般的方法用时比较多,导致探究实验时间仓促(2)、探究实验可以在扩展一下,可以简单演示接种(无菌操作)
(3)、对于细菌的广泛分布的图片展示可以简单带过,以突出重点。
三、通过与教研员交流的几点心得:
(1)继续渗透“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能自学的一定要放手,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或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老师角色从面面俱到的讲解到重点点播
(2)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的形成能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内化。
(3)生物教学还要更多的联系生活,把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爱上生物这一学科,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物。
第二篇:《细菌》教学反思
于秀芹老师《细菌》观课报告
感谢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堂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课,整个的教学过程渗透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学习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及细菌发现史的详细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通过比喻的方法,以及图片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细菌的大小形态;通过细菌的结构思意图于动物的结构图对比,总结细菌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巴斯德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较为突出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让学生观看存在于人体中的细菌图片以及我们生活范围内细菌存在的实例,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同时于老师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于老师做了大胆补充。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
个人建议: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应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给予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
第三篇:《细菌》教学反思
《细菌》教学反思
郭野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成功之笔: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让学生观看存在于人体中的细菌图片以及我们生活范围内细菌存在的实例,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我做了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
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这样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过程的指导,很少有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只有探究性活动的形式表现而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实质性交往和真实的思维碰撞。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给予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
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转变教学策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和旅伴。
第四篇:细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指导
----《细菌》一课教学反思
赵春莹
2010.11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这样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的责任减轻了,他们往往会忽略了过程的指导,只重视表面的热闹花哨,教学过程很少有教师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只有探究性活动的形式表现而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实质性交往和真实的思维碰撞。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例如教我在这节课开始,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们认识了细菌的菌落,那么细菌的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又出示学习目标,给学生引导一个学习的方向。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并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对学生不懂得和讲不明白的以及不太清楚的我认真给予提示。例如在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1.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不太明白我就让学生画出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图比较一下就明白了,并总结细菌没有的和有那些特出结构,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的特点是“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2.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我就提示:“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细菌的细胞没有叶绿体那他是如何只生活的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就能讨论出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同时我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找准重难点,还要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认真准备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还要随机应变发挥教师课堂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讨论。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转变教学策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和旅伴。
第五篇:《细菌》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反思
在七年级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就已对细菌和真菌有所了解,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本节课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学习。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来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的。即: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繁殖。
作为微观性很强的内容,要用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话题导入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画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列表比较、设疑启发、归纳总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效果。
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进行大胆补充。例如“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在这里,又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煮沸并加盖子的方法保存肉汤的例子,使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课堂中,愉悦地“享受”学习,把教师从长篇大论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