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时间:2019-05-13 02: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第一篇: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基本史实。掌握红军长征路线,了解遵义会议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明白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一)阅读“南昌起义”,探究下列问题:

1、南昌起义的时间:1927年8月1日 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

3、经过:占领南昌后南下广东,受挫后转战湘南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阅读“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探究下列问题:

1、秋收起义的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井冈山会师的时间:1928年4月。会师部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师。结果: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意义: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三)阅读“红军长征”,探究下列问题:

1、长征的原因:1933年10月,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开始的时间:1934 年10月。

3、长征的路线(红一方面军):①从瑞金出发(1934.10)②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③渡过湘江------④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⑤渡过乌江,占领遵义(重要事件:召开遵义会议)------⑥四渡赤水-------⑦渡过金沙江________(意义:跳出敌人的包围)-------⑧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⑨翻过雪山-----⑩通过草地--------⑾进入甘肃-------⑿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10)。

4、遵义会议的主要决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5、遵义会议的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时间:1935年10月。

地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7、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时间:1936年10月(2)地点:甘肃会宁

(3)会师部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4)意义: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8、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南昌起义

活动一:播放南昌起义的录像,要求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小组讨论]:

1、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

[归纳] 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探究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活动二: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及文中的小字内容。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小组讨论]

1、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

[归纳]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3、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归纳]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开始真正拥有自己掌握的坚强军队,确保中国革命能继续进行,朱德、毛泽东会师,结下深厚友谊,共同领导中国革命前进。

探究三: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活动三:认真看课文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经过等。

[小组讨论]

1、为什么前4次红军的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而第5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放弃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呢?

2、红军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的?红军长征的出发点在哪里?

3、我们的红军战士从“瑞金”出发之后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要冲破多少道敌人的封锁线?

4、渡过“湘江”之后,红军改向哪里前进?渡过“乌江”之后红军占领了什么地方?在“遵义”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归纳]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又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在那里召开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究四:长征的胜利 活动四:看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数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小组讨论] 1、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既然在长征中红军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为什么红军还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3、红军依靠什么克服了长征中的种种困难? 4、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5、我们要学习红军哪些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四、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南昌起义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A)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为争取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C.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D.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B)A.中央革命根据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之所以选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①离大城市较运,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群众基础较好③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④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A)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这样写到:“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B)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 D.广州起义

5、井冈山会师的双方是(D)

A、朱德、毛泽东的队伍——陈毅的队伍B、朱德、陈毅的队伍——刘伯承的队伍 C、朱德、周恩来的队伍——毛泽东的队伍D、朱德、陈毅的队伍——毛泽东的队伍

6、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B)

①武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的创办 ③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始于(B)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8、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中总结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英明举措是(D)

A、肯定“八七会议” B、兵分三路,全力进攻长沙 C、整顿工农革命军 D、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9.CCTV 综合频道从2011 年5 月下旬开始播出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该剧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等南方各省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D)

A.清政府反动统治 B.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C.日本侵略者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0、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C)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1、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D)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2、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主要是因为(A)

A.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

D.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材料2(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材料3 “上山(井冈山)之后,毛泽东还提出:红军要严格执行‘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六项注意。” 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解答毛泽东当初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

答: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成功。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可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请你进一步解答工农革命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原因是什么?

答:井冈山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附近农产品丰富,红军队伍纪律严明,维护人民利益。

(3)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后,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

14、“实是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请你以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为例,说明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答:秋收起义时,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难以取得胜利,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实是求是精神的体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5、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

1、“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远征”结束于哪一年? 答: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6年。

2、“金沙水拍云崖暖”指长征途中什么事?有何重大意义?使红军在远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强渡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3)“三军”有哪三军?“尽开颜”指什么事件? 答: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4)这次“远征”有何历史意义?

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5)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答: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包括四大板块的内容,即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说目标

1、知识识记

主要让学生记住南昌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

2、能力培养

1看图表达;介绍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业绩。○2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南昌起义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并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今后的生活。

三、说重点、难点

1、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一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一个是遵义会议。

2、难点也有两个,一个是如何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革命所走的道路,一个是如何详略得当的介绍本课集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说授课思路

1、努力凸现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在整堂课中,努力按照我校创设的“十六字教学模式”进行。第一步在学生明确目标后,我将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小简答题和填空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在完成一站的学习后,让学生以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a、中共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既然损失严重,最后被迫撤离,为什么还要定“八一”为进军节?b、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c、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3、展示点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从课文资料中筛选了四处比较有意思的材料: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生活材料);二:井冈山会师(朱毛会师)三: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工农红军为何称“第四军”?四:补充了几处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中使用过的战术。这几处材料,虽然不是课文重点内容,但是适当的穿插于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当然,兴趣点没有长篇大论地讲,只是一两句话简言代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我在教学中主要对五个问题进行了点拨讲解。(1)、“南昌起义”的意义。

(2)、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理解。(3)、红军为什么要长征。(4)、长征中的主要事件。(5)、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4、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

(1)、“南昌起义”的意义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但每句话都比较长,一般学生来说还是难以记住。于是我将其分解,分别记住几个第一:第一枪;第一步;第一支队伍;学生理解了这几个第一的意思之后,再去背诵,会更加感性一些,效果也好多了。

(2)、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的处理,我没有正面解释,而是在学习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补充了一个问题:

学生比较: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对比两次起义的结局,从其失败的根源中得出一个教训:大城市附近敌强我弱,难免失败。而中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必须。因此应该在农村广泛地建立根据地。同时出示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看一下各根据地位置。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3)、红军长征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但是内容比较散,在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况,我主要点拨了三个知识点: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这个问题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所以学生看了书后,归纳不出来。于是我补充了一部分材料,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比较: 前四次反围剿

指 挥 者: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游击战、运动战、诱敌深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 第五次反围剿

指 挥 者: 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

阵地战、消耗战、死打硬拼

最终得出:正是因为“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被迫长征。

2:长征中发生的一些主要事件。○学生在自学看书之后,对主要事件的名称很难找全,甚至对哪些是主要事件也很难说清楚,最多的能回答出三四个。于是,我借用多媒体出示长征中的一些图片及材料,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长征途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这样做的效果就好多了。同时,根据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学生也体会到了自己应该学习哪些长征精神。

3: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为了降低难度,我借用《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来让学生记住起止时间、长征路上的几个重要地名:瑞金——遵义——会宁。同时根据这幅示意图设计了五个问题,学生记住了这五个问题,“红军长征”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5、训练贯串始终,时时抓好落实。

我在教学中,除去第三板块外,其余每个板块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强化对学生的训练。在“红军长征”部分,我选用了《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和《描写红军的诗》,来落实有关知识点。同时,教材中涉及到“南昌起义的意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四处内容需要背诵,我也尽可能地落实到位。另外,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用了一部分中考题,使学生及时了解中考动向,提前接受中考题的熏陶。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陵川第三种学校 姓名: 程春兰 邮编:048300

第三篇:红军长征

红军岩的故事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红军岩,长约10来米,形状有如龙的舌头,老百姓原来叫它龙舌岩。岩石上留下的一幅红军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岩石旁边还有一座风格别致的凉亭。有关这块岩石和这座凉亭的历史。

1934年的时候,红军长征从我们这里路过,有几个红军伤员就住(躲)在这个岩洞下面,当时我们村民就把粮食呀、生活用水呀送给他们,他们伤好后为感谢我们的村民,就在岩石上刻下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后来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当地百姓就把这个岩石改叫”红军岩。

泗水乡白面瑶族寨的瑶族老人还告诉我们说,当年红军进入龙胜后,桂系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散布谣言诋毁红军,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频繁的火灾引起红军的高度警觉。在龙胜县龙平镇,当时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白天经过了一天的行军,晚上又开了几个小时的会。半夜刚回来休息,不久忽然有哨兵高喊“起火了!”同时,噼噼啪啪的闹声响成一片。警卫员惊醒起来一看,周副主席睡觉的房子已经被火光包围,烟火往房内直喷。警卫员顺手提着一条军毯冲进房内。周副主席正在向外摸。警卫员把军毯蒙在副主席的头上,拉出门外来,才脱离了危险。周恩来派出侦察员,抓获了几名纵火犯。红军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挂军敌特的卑鄙行径,同时不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事情真相后,消除了误会,开始积极帮助红军,不少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

其实,红军与广西各民族人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年的12月,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领导百色起义,开辟左右江根据地,把革命内的火种撒向了广西这个多民族聚集区。

百色起义之后成立的红七军,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1年,毛泽东曾经亲手授予转战到中央苏区的红七军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转战千里”四个大字。此后,毛泽东还多次称赞:“红七军特别能打硬仗!”

英勇的红军突破湘江之后,向越城岭以西的地域前进,原计划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计划被蒋介石察觉,立刻调集重兵,布置好口袋,张网以待中央红军。

在这个紧要关头,已被剥夺了军事领导权的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设想,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

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挺进贵州,这就使刚刚经过湘江战役鏖战的红军,避免了在不利条件下和敌人硬拼,使敌人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的计划破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34年12月3号到6号,中央红军越过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长征历程---中央红军血战湘江

70多年前,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广西境内。蒋介石急忙调集30万大军,依托湘江屏障,构筑起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关系红军生死存亡而又空前惨烈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灌阳、全州一带。

当年湘江战役的战场如今美丽富饶

说起湘江战役,很多听众可能会觉得它发生在湖南。虽然“湘”是湖南省的简称,湘江也贯穿湖南全境,流入长江。但它的上游和源头则在广西境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下令开凿灵渠,连通了湘江和漓江,随即发兵50万一举统一岭南。

人们说兴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两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一条灵渠成就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血战湘江突破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此走向了胜利。湘江战役虽然胜利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湘军和桂系、粤系等地方军阀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但这也是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经过这次战役,中央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当年的漫画标语——国民匪党

湘江战役8万红军与30万敌人血战了7天7夜。从我们的直播所在地兴安县城沿322国道顺湘江北上,约40公里就是全州县城。今天的322国道就是当年连接湖南与广西的主要通道---桂黄公路。作为保护中央纵队右翼前锋的红一军团过江后,在脚山铺一线切断 桂黄公路,阻击从全州县城急于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

脚山铺一战,惨烈异常。因为脚山铺一旦失守,湘军将沿着桂黄公路一路南下,与由南北上的国民党桂系部队连成一片,中央红军将被蒋介石30万大军彻底包围在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

这是一场恶仗。当时,红一军团利用有利地形在脚山铺构筑了两道阻击线。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更是下定决心:把前线指挥部设在第一道阻击线的米花山上,实行近距离指挥作战,誓与阵地上的战士共存亡,以保证中央红军抢渡湘江。

红军当年路过的瑶寨

脚山铺阻击战

脚山铺这个小山村的周围有几座小山,这些山就叫“脚山”。这个时节山上的树木和植被郁郁葱葱,一片翠绿。这些小山夹着“桂黄公路”,这条路是广西通往湖南的重要干道,公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货车和客车川流不息。70多年前,红军血战湘江三大阻击战之一的脚山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当时战斗在黎明前打响,隆隆的炮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敌人的一批批敌机俯冲扫射、投弹,整个脚山阵地上顿时土迸石裂、断枝横飞、尘土弥漫、硝烟四起。敌军密集的炮弹几乎把整个脚山翻了个个儿。凶狠的敌人投掷燃烧弹,把前沿阵地烧成一片火海。敌人以为红军伤亡得差不多了,嚎叫着、冲了上来。没想到红军战士从尘土中钻出来,抖掉身上的断枝落叶,居高临下猛烈开火,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但阻击敌人的红一军团一师和二师,人数不足一万,对手是何键的湘军,有六七万人。11月30号,一师阵地米花山、美女梳头峰相继被突破,红军退守到赤兰铺、白沙、夏壁田一带构筑第二道防线。12月1号,湘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发起猛攻,第二道 防线又出现了一条空隙。一股湘军端着刺刀竟摸到了距林彪、聂荣臻指挥所门口40米的地方,幸亏警卫员邱文熙及时发现。大家赶忙收起地图转移。撤退路上,林彪说:“今天真是好险啊,再晚几分钟,我们可真要成为湘军的„座上客‟了!”

这场阻击战中,红军将士牺牲人数达2000多人,二师五团团长易荡平就是在这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后,誓死不当俘虏,毅然举枪自饮,一师四团团长杨成武也在这场战役中负伤。

在当年阻击战发生的脚山铺村,记者见到了曾见证过这场战役的王寅修老人,他今年已经90岁了。老人说,红军在脚山铺一带打了三天三夜,他和红军呆了两天两夜。敌人有飞机大炮,红军的枪不好,很短,有些子弹头还是竹子和木头做的。子弹打出去,“叭”的一声飞出不远就落在了地上。这场战斗,有的部队整连整营的全拼光了。

红军渡过湘江的指挥所红军堂

红军撤走后,米花山山槽里牺牲的战士垒成了堆,仅一个米花山就有上千人,都来不及埋葬。因为山上有太多尸骨,村里人好久都不敢上去。不久,山上不知为什么起了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半边天都烧红了。

当年脚山铺这一带的战场,如今也成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很难再去寻觅当年战场的痕迹了。

从脚山铺到界首,60华里的湘江沿线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为守住这60华里的湘江沿线,掩护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就在脚山铺阻击战进行的同时,担任左翼前锋的红三军团四师在界首的光华铺阻击由兴安县向北扑来的国民党桂系部队。

1934年的11月28日,红三军团四师10团赶在敌军达到之前抢先一步渡过湘江,占领界首,并为后续部队搭起过江浮桥。11月29日,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光华铺阻击战打响。

由于江边上无险可守,无数的红军战士在这里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在他们倒下之前,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抛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作了最后的刺刀拼刺。

第四篇:红军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

着我们每一人。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

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

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

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

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

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

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我觉得,红

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

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

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

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

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面

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

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

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

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

动。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

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

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长征途中,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那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动人的小故

事——《金色的鱼钩》。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那舍己为

人的精神、那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

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

费啊!

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同学们,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

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

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

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

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

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

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

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

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

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

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

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

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第五篇: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的长征实际是不得已的。由于没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在原来的根据地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只好进行战略转移。但是究竟到哪里去,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北上抗日只是后来的说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时,是准备去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师。遇到国民党军严重的阻截。湘江战役遭到严重的损失。从8万多人减少到3万。这是长征途中遭到的最严重的损失。爬雪山,过草地并不是最严重的损失。

后来中央红军转进贵州,占领了遵义。就想在遵义地区建立根据地。但是蒋介石立即调集大军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只好决定到川西北和四方面军汇合。但是直接渡过川江穿过四川省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央红军于是四渡赤水,冲破包围圈,进入云南。在云南渡过金沙江,进入彝人区,才摆脱了国民党军。通过彝人区以后,抢夺芦定桥。再前进当然不能经过成都平原,就只能爬雪山过草地了。

所谓雪山草地就是今天阿坝藏族自治洲的夹金山和松番草地。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以后就和四方面军汇合了,双方混编成左右两路军通过草地。结果在通过草地以后红军发生了分裂。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一部分组成陕甘支队,单独北上。其余部队重新通过草地到了现在甘孜藏族自治洲地区。

陕甘支队北上以后突破腊子口,到达甘肃南部。在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看见一张国民党的报纸,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才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困在甘孜的四方面军和经过长征的二方面军即原来的二、六军团终于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长征正式结束。

下载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长征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1934年10月10日率红1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

    红军长征路上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红军长征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朋友,大家好!0000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

    红军长征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

    红军长征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长征的艰苦,在于红军不能因为累而停下脚步,因为此时的每一分钟都可能牵扯到国家的安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红军长征心得体会一今天我......

    《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长征》读后感 吴婷 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

    红军长征之感

    由长征引发的一些感想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主不得不进行战略......

    红军长征测试题

    第四节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 A、最终目的是为了抗日B、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C、先消除内乱再全力抗日D、坚持反共反人民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