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综述
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
讨会综述
(一)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No.2――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于2006年12月1日在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排演中心隆重开幕。
学院党政领导杨锋、傅洪涛、刘永平、胡志平、詹正咏、肖尧成,以及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与作曲系师生两百多人出席开幕式,联合主办单位之一教务处处长李幼平教授主持开幕式。
杨锋书记在讲话中肯定了我院录音艺术专业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该专业将来的发展与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刘永平副院长在讲话中回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自1988年由我院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先创立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肯定了我院当年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高瞻远瞩与先见之明,以及刘健教授等一批优秀老师的辛勤努力。他还讲述了他去全国很多院校参观、调研的情况,全国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齐备,但是我院音乐音响导演专业仍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实属不易,并对这个专业今后的发展寄于殷切的希望。胡志平副院长在肯定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自诞生以来取得优异成绩后,同时也提出在面对激烈竞争形势下的三点建议:第一是要有危机感,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和具体措施;二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课程建设,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具体的教材内容的论证、探讨。第三点是对会议提出的一点建议:研讨会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一定的成果,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反复的论证和修改,以及会后的分工安排和具体落实等。
这是继2005年6月成功举办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No.1:“基本乐科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研讨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大型教研室研讨活动。作为作曲系努力加强学科建设的五大平台之一的大型教研室研讨系列,旨在通过一年一度对一个教研室进行重点建设,并经过一定的工作周期,全面提高作曲系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创作与艺术实践水平。
相对于大型教研室研讨No.1侧重于论文宣讲与教学研讨,大型教研室研讨No.2既有上述内容,又根据专业特色,增加了刘健教授新作《天门》发布会、录音艺术专业本科学生作品音乐会、录音艺术教研室教师五部教材初稿研讨会、电子音乐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之后,进入会议第一项议程:刘健新作《天门》发布。发布会由科研处胡向阳处长主持,刘健教授介绍了作品的创作与制作经过之后,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刘涓涓讲师以《回归自然与精神的乐土――听刘健教授新作〈天门〉》为题,就该作品做了专题发言。认为:刘健教授的新作《天门》,仍然保持作曲家本人一贯的“新民族根源音乐”风格,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也寓意对精神家园的期待与向往。专辑融合了管弦乐队与电子音响,东方与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领域的对置,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观念中信仰的多元、打破界限以及融合一切的特征。结构类型处理多样又富有逻辑,音乐简洁而动人。新专辑既反映出作曲家在电子音乐技术观念上的更新,也反映出他的音乐创作思想更加成熟。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保存和对自然及人文双重“环境问题”的关注,折射出刘健作为一个作曲家对于音乐和社会文化事业具有的高度责任感。
(三)研讨会第二项议程:论文宣讲部分,由作曲系录音艺术教研室主任冯坚讲师主持,钱仁平教授并代彭志敏教授、冯坚讲师、李鹏云讲师以及研究生曹冠婷同学先后宣讲论文。
彭志敏教授因作为教育部专家赴沈阳音乐学院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他的论文由钱仁平教授代为宣讲。《混合与预制――与电子音乐有关的一些问题并兼及刘健的电子音乐创作》一文以电子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比照和出发点,回顾、分析、思考和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某些历史、现象、问题及其中的代表任务和经典作品,指出与“音响型”电子音乐相应的“混合型”电子音乐,既已成为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主流,也成为能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那种周到而严密的整体性“预制性”构思,是电子音乐创作完全相同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的必要前提;最后指出尽快建立建设与传统音乐作品分析和作曲技术理论相配套的电子音乐作品分析和作曲技术理论体系,有效解决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性、适时性并保持真实表演声部中心地位等,是当前电子音乐创作、研究、教学和传播都共同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在代彭志敏教授宣讲论文后,选取了他为本次会议所写的前言《写在前面:电子音乐一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宣讲,他认为:一次会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要在会议期间、特别是会议之后长期思考、辛勤工作、脚踏实地地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三点是特别要认真思考并努力落实的:其一,基本建设。其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大纲、授课方式、考核形式等等方面,努力探索更加实际、更加高效的管理形式;二是教学内容的更新。三是深化录音艺术专业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交融。四是与相关专业的联动发展,与武汉音乐学院主体参与的“教育部文科院校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项目”与“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相结合,在办好录音艺术专业的基础上,为我院的相关、旁及专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三,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音乐创作,多年以来,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师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绩。如何进一步优化机制?如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何创作出艺术性更加圆满、影响力更加广泛的“标志性”音乐作品?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二是与电子音乐相关的理论研究。这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上述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内容更新的迫切要求。作曲系应该、也有条件整合资源,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在与电子音乐相关的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上述电子音乐概论及其分支、深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冯坚讲师的论文《加拿大电子音乐活动观察
(一)――从“eContact!”1至8期的内容看加拿大1997年至1999年的电子音乐活动》。文章尝试以纯粹客观的眼光,对加拿大电子音乐有声网络期刊“eContact!”这一特定对象进行持续的观察,将获取的所有相关资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通过提取重要信息,来把握加拿大的电子音乐发展主线,进而达到“加深对当今电子音乐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了解”这一目的。
李鹏云老师的论文《解析GRM TOOLS对声音的变形处理――兼论电子音乐中的两种发展手法》介绍了声音处理软件GRM TOOLS。电子音乐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以“新声音”作为其主要的追求之一,在这种新的音响观念要求下,能对声音在多个层面进行多种变形处理的工具,便成为了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要依托。GRM TOOLS正是这样一种插件形式的声音处理软件。
曹冠婷同学的论文《寻找音乐中的绿山谷――从〈盘王之女〉到〈黑珍珠〉到〈天门〉》阐述了刘健音乐作品的风格和价值。在潮流甚至影响本源的今天,真正的民族音乐遗产正在遭受巨大冲击,如何消除对于民族文化误读的可操作性策略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放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环境里去。刘健正是这样在做。
关于本次论文宣讲的详细内容,可以参看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编辑的《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黄钟》也将于2007年第二期专辟电子音乐栏目,有选择地集中发表本次研讨会的论文。
(四)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No.2――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之作曲之声No.10:作曲系本科学生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于12月1日下午两点半在排演中心民乐厅举行。
本场音乐会作曲系本科生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电子音乐作品。依次是:1,苏蔚琪的《逢旱?祈雨》――为电子音响与一个舞者而作;2,严皓的《殇折》――为吹管音色、弯音与八声道而作;3,陈星宇的《旋?舞》――为女高音与MIDI管弦乐队而作;4,刘钰的《寻》――为打击乐音色、人声音色与八声道而作;5,董子的《灵舞》――为长笛、大提琴与音源而作;6,方婷的《音色练习曲Ⅰ:手风琴与日本筝》――为手风琴、KOTO音色与八声道而作;7,李静和的《音色练习曲Ⅱ:笛变》――为长笛音色与八声道而作;8,郑藐藐的《音色练习曲Ⅲ:八音盒》――为八音盒音色、两件打击乐器与八声道而作;9,李云鹏的《衍》――为竹笛、电子音响、效果器与八声道而作;10,申涛的《赋格》――为两架钢琴声音采样与八声道而作;11,邓沛的《Moon》。
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
(五)作曲系本科学生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之后,举行了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No.2――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
张?Z副处长首先总结了录音艺术专业自2002至2006年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同时也指出,我们在获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压力也随之增加,需要大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建设它,当然压力也是动力。而建设的关键是教学工作。
刘健教授对教学方面提出了两点意见:
一、不论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的定义是什么,关键是我们应该往哪些方面发展?有以MIDI系统为主要手段的,较为通俗的方向,这个可能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同学;有基于纯粹声音文件的、专业的类型,比如法国的电子音乐,是一种“听觉”意义上的电子音乐,但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发展,因为其在中国的适应面很窄;还有一种以声音为主,但也含有交互式的处理,包括一些预制文件的方式,虽然其接受面较广泛,但是技术要求很高,可能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同学。他同时提出探讨:作为教学规划者,不应该规定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是建立一个动态的,可能非完备的体系。因为目前学习电子音乐的学生大致有两种:“音乐背景”和“工程背景”,他们适应的课程和发展方向是不尽相同的,不能以完全相同的模式培养。他还建议作曲系是否可以再开一门《手工制作电子音乐》课,例如,使用最简单的压力传感器开设一个手工作坊,将压力转变为电流,再将电流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送入计算机或调音台中进行处理,形成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课程。当然这涉及到更多的物理学知识,用非常简单的电子设备来“玩”音乐。刘健教授还呼吁教研室每一个老师,首先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本分工作内的事情。他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真思考努力解决自己教的这门课教些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选择还是编写用什么样的教材?
钱仁平教授发言认为,我们的教学管理,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磨合,教学单位要给教师创作严谨而又宽松的环境,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思考并实践如何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发挥课程的动态发展。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新时期、新的历史阶段发生很多变化,但最深沉的东西仍然在发挥作用的状况相类似,虽然电子音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电子音乐创作所必须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功”仍然存在,而这,正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基本与基础内容。作曲系所强调的开展录音艺术专业的教材建设,主要也是指这一块。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师再开设一些“与时代结合”、“适应力强”的相关课程。
赵德义教授指出:一是今非昔比,时代进步神速,“录音艺术”可能改称“音响技术”更加合适。二是体系越严密,可能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不利,创作的观念就是需要更多的个性、更多的想象力。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是为了给同学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而不能使平台变成绊脚石。三是很多观念技术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学习应该更强调实践。这些理论技术都是前人实践的总结,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新东西会更好。他希望这个专业加强观念的更新,坚强梯队的建设,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郑思、江海宁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第二篇:第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暨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在南昌举办
第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暨第八届道
教音乐汇演在南昌举办
11月15日至16日,第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暨“天籁仙韵颂和谐”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协办,南昌万寿宫和西山万寿宫承办。研讨会主题是“道教与经济社会发展”。分议题包括:生生不息与财富创造、法道而行与财富分配消费、顺其自然与保持社会活力、修身致和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万寿宫与江西经济社会活动。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袁莎,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副会长张继禹、黄信阳、黄至安、丁常云、唐诚青、赖保荣、张金涛,江西省政府副省长熊盛文,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宋晨光,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谢秀琦,南昌市的有关领导,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黄汉翰,香港蓬瀛仙馆馆长李宏之,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理事长张柽,以及来自境内外的500余位道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活动。
11月1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江西饭店多功能厅举行。叶小文局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道教界举办此次研讨会,探讨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很有意义。“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已连续七年、四次开会,可以说研究道教的学者们很敏感、很超前,又很认真、很执着,可喜可贺。他指出,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各方面都要为坚定信心、提振信心而努力。研讨会虽是“坐而论道”,却也正当其时,契理契机,有利时局。向前看,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回头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思想,充满哲理和古老智慧,对我们思考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和应对严峻挑战,或许能有所启迪。他还对本次研讨会的五个分议题做了精彩的阐发。
任法融会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各位道长以及海内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挖掘道教文化中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集中大家的思想智慧,倡导积极的道教财富观念,发挥道教文化和宫观的功能,携手共尽天道赋予我们的责任。
谢秀琦局长、李宏之馆长和学者代表、四川大学卿希泰教授等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发言正式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教授主持下,四川大学卿希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章文焕教授等专家学者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黄至安、赖保荣等道教界人士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15日下午,与会人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研讨。数十位专家学者和道长们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6日上午,全体与会嘉宾前往西山万寿宫参加了祈福大法会。
16日下午,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发言和闭幕式。大会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卢国龙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卡研究员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道长都作了精彩发言。在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华侨大学黄海德教授分别就经济发展分议题和社会发展分议题做了总结。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仲宇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整体总结。闭幕式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主持。
刘仲宇教授在总结中谈到,本次研讨会是在十七大有关精神的号召下举行的,既表达了道教界对中央有关精神的回应,也抓住了当代道教思想文化的生长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道教教理教义研讨的深入,对于建构当代道教教义思想有重大的推进。这次研讨会是在国际金融海啸发生的条件下举办的,在对古老道教思想的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有治疗现代病的良药。
11月15日晚上,全体与会嘉宾到江西艺术剧院观看了“天籁仙韵颂和谐”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为了弘扬道教音乐,道教界已经举办了七届音乐汇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香港蓬瀛仙馆、西山万寿宫、南昌万寿宫承办。北京白云观经乐团、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乐团、武汉长春观经乐团、香港道乐团、台北草山乐坊和新加坡道乐团共六个乐团分别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十方韵、洒净韵、步虚、倒卷帘、乐诵《道德经》、金光神咒、玄蕴咒、净天地咒、霓裳羽衣曲、一气吐青莲、祝中华、吉祥锣鼓、天尊韵等一曲曲悠扬的道乐,把听众带入一个洁净庄严的神仙世界。
武汉长春观经乐团的《太极?八卦?十方韵》是本届音乐汇演的第一个节目。长春观道众采用八架扬琴、八面鼓组成太极阴阳八卦图阵。众道长在阵中撞金伐革,弹弦抚琴,推手运拳,高吟低哦,真可谓“提挈阴阳,参赞造化”,阴阳八卦蕴含之妙谛在舒缓的歌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乐团的一曲《鄱阳渔歌》则运用音律再现了祖天师修道时的一段趣事。相传祖天师张道陵在一对仙鹤的引领下,经鄱阳湖沿着信江来到龙虎山炼丹立教。张天师经过鄱阳湖时看到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不觉陶醉其中。据此典故,音乐家们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这支乐曲时而自由辽阔,时而优美舒缓,时而宽广深沉,时而热情奔放,引人入胜,气象万千。
香港道乐团的《倒卷帘》是全真道经韵中的一首常用韵,用于“上大表”的科仪中。整首经韵以虔诚、恭敬的心态,表达了道众“对越金容咫尺间”时的崇仰之情。这支乐曲唱奏相间,含绚丽于朴素之中,气韵古朴而不失灵动。他们还与深圳凤凰女子合唱团连袂演唱了《道德经》第一章。
北京白云观经乐团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乐队。自唐朝起,北京白云观(当时名天长观)就保持着鸣钟磬、颂玉经、吟道乐的传统,道教音乐在白云观生根结果,历千年而不衰。在白云观道众表演的《玉皇心印妙经》中,道教音乐与太极拳术得到了完美结合,气象巍峨的音乐和行云流水的太极水乳交融,展示了道教文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优美境界。
台北草山乐坊表演的道情歌《渔樵耕读》是一个饱含道教文化气息的节目。道情是为了传布道教教义和抒发信道者情怀的一种词曲。本首道情原为清朝郑板桥所写,现由张柽先生改写。“老渔樵,多逍遥,傍水湾,步山腰,从不与人斗智巧。老农陌上勤布谷,哼声晚唱乐陶陶;书生窗下常埋首,悟透了真常妙道,论清高耕读渔樵。”一曲道情描绘了一副“虽在人间,宛若仙境”的生活画面,赞美了蕴藏在普通百姓身上洁白纯净的情操和守分安命的豁达,透露出一种勘破世情、洞明人事的智慧。通过活泼通俗的形式传布“玄之又玄”的道教教义,堪称上乘之作。
新加坡道乐团参加了历届道教音乐汇演。他们表演的《三宝词》为道场法事常用道曲之一。伴随着悠扬的道乐,五位高功边吟唱边踏罡,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道场法事,让观众领略到道门高功的风采。节目临近结束时,高功们打出“吉”“祥”“如”“意”四字条幅,不仅向全场观众表达了美好的祝福,也为本次汇演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历时两个小时的道教音乐汇演,让观众在享受到婉转动听的道乐之外,还体验到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太极八卦的神奇,斋醮科仪的庄严,内家拳术的精妙,玄门经诵的虔诚,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道教音乐汇演让观众在艺术观赏中感受到道教的真精神。在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中,道教音乐汇演被推向了高潮,观众也在有若天籁的道乐声中,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第八届音乐汇演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第三篇:在中国内画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鼻烟壹杂志首发式 上的致辞(精选)
在中国内画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暨 《中国鼻烟壶》杂志首发式上的欢迎辞
张 忠 辉
(2011年4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生机无限的美好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中国内画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鼻烟壶》杂志首发式”活动,这是中国内画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深州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喜事!借此机会,我代表深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全市60万人民,对参加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此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关心和支持深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既有以深州黑陶、盈亿义仓、大德昌钱庄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以形意拳、梅花拳、蜜桃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市、全国武术之乡。近年来,我们始终-1-
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扶持发展了以华艺工艺美术为代表的内画产业,以华声为代表的乐器产业,以顺府古陶为代表的黑陶企业,规划建设的蜜桃观光园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特别是内画工艺技法独具特色,涌现出了以张增楼等为代表的一批内画工艺大师,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开放的发展氛围,使深州已经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的一方热土!
世界内画看中国,中国内画有深州!这次活动的举办,必将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搭建广阔平台。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了解深州、宣传深州;热忱欢迎各位企业家、艺术家到深州投资兴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深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开创“交流、合作、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