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夸美纽斯教学论产生的哲学基础及其特点
论夸美纽斯教学论产生的哲学基础及其特点
张璐琳1
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重庆 400715(已发表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夸美纽斯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其哲学思想是充满了矛盾的混合物。基于这种矛盾的哲学思想,夸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从夸美纽斯教学论研究方法及其思想的基本内涵的产生出发,从联系中剖析出其神学观及其人性观、人文主义、民主主义和泛智主义思想等等哲学基础及其混合主义的特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自然科学与宗教的混合;感觉主义与圣经的混合;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混合以及方法论基础上的宗教与圣经的特点,以便对夸美纽斯教学论的产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夸美纽斯;教学论;哲学基础;混合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0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ence of
Comenius’s Pedagogical Theory
ZHANG Luli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Comenius lived in an era of antithetic alternation, and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s a mixtu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Comenius has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pedagog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his contradictory philosophical thought.From the emergence of Comenius’s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pedagogical theory and its fundamental insights, the philosophical bases such as theology and its ideas of human nature, humanism, democracy, pan-intellectualism and so 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yncretism: mixture of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mixtur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religion, mixture of sensualist and the Bible, mixture of nominalism and realism are analyzed for more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n the emergence of Comenius’s pedagogical theory, so di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ological basis: religion and Bible.Key word: Comenius;Pedagogy;Philosophical Basis;Syncretism
在教育学史上,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几乎所有18至19世纪的教育理论萌芽均可在其著作中发现。教学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具内在逻辑体系的学科,也以他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然而,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论问题本身就是哲学问题。夸美纽斯在为教学论建立独立的体系与范畴的同时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思考与支持。考察其哲学基础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对夸美纽斯教学论思想有更准确、全面的把握。
作者简介:张璐琳(1985-),女,汉,重庆渝北人,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论。
一、夸美纽斯教学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
(一)“自然的方法”的哲学基础 夸美纽斯将他的方法称为“自然的方法”。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理解,即方法及其所得出的教学论成果是被一种自然的意向所提示出来的。“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我们要遵循自然的方法,以鸟儿孵化小鸟为榜样。如果我们看到园丁、画家、建筑师在追随的轨迹中取得了什么良好的结果,我们就应明了,年轻人的教育也要遵循同样的道路。”[1]因此,《大教学论》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夸美纽斯常常从自然界的具体事实出发,找到跟人有关的外部自然界的具体例证,然后把外界规律类推为教育的规律。在夸氏的其它著作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种证明教育原理的方式。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可以将“自然的方法”从形式上通俗地理解为是教育向外部自然界借来的方法。然而,夸美纽斯更多地站在相似性上而非差异性上的思考却使得这种类比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甚至有点儿“生拉硬扯”。但是,17世纪的夸美纽斯尝试从自然发展的普遍法则中寻求教育活动的内部规律,并有意识地将寻求的结果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这种从上帝创造的客观世界的借鉴中寻找教学理论的参照的方式是夸美纽斯作为一位客观自然主义者的合乎自身哲学信仰的研究方式。文艺复兴时期所奠定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其后来的发
[2]展中循着两条路径演进:一是客观自然主义,一是主观自然主义。所谓“客观自然主义”的发展
[3]路径,即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为基础,以自然的发展顺序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根据。夸氏是该时期客观自然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他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作为教育发展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则。实际上“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近代具有典型特征的现象,不仅在教育学里是这样,在法学和医学里也是这样。为教育学论证这个原则的第一位理论家的荣誉属于夸美纽斯,他号召向自然学习,从自然的规律中寻找教育的规律,从自然的和谐中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他要求人们走出书房,接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探究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从橡树、山毛榉等自然事物中获得活的、生动的、有用的知识,从而开启人的智慧的源[4]泉。
(二)论述方法的哲学基础 在形式上,《大教学论》借鉴了圣经的写作风格,并且极力宣扬创世主上帝,带有很浓厚的基督教课本的风格。阿兰·瓦纳(Alan Warner)关于圣经的语言特点有着这样的论述:“在圣经里没有带‘主义’之类的抽象词汇,观念和思想都尽可能地用来自大地、人体、动物和鸟类的形象是指具[5]体化”。用直观的具体物象去比喻或象征某种抽象概念是圣经语言的显著特点。圣经中出色地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拟与象征。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同样借用了许多常见的自然物象,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一些抽象概念、思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象呈现给读者。这些形象的类比形成一种从具体世界进入抽象世界的缓慢过渡,使读者充满了明朗的感觉。再加上夸氏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他更是钟情于这种把抽象事物具体到单纯、简单的自然物象或动物的圣经语言风格,并借鉴到作品中。
夸美纽斯借鉴了圣经的写作风格,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完全适合于一位客观自然主义者论证外部自然界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天然联系的恰当方法。这种相似,使夸美纽斯的作品获得一种与其主题相吻合的崇高风格,并且使熟悉圣经的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对17世纪几乎人手一本圣经的社会现象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哲学逻辑的应用 1.归纳法
在对形式的研究或者对物体的理念和规范的研究上,夸美纽斯提出应当“借助于某些归纳法”。“物体的这些共同基础应当借助于某些归纳法从物体中抽象出来,应当认为它们是物体的规范。例如美、善良、完美、利益、秩序、生活、感觉这样一些形式是什么呢,这应当在各种美的、善的、2 完美的东西里去找,当还没有找到纯粹的形式本身以前,借助于合理地分别出那些跟美、善良、完美等实质无关的东西。因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有某些它所赖以存在的一定的根据。因此一切存在的东西必须跟某种存在的共同方式相一致:活生生的东西跟生活的方式相一致,有感觉的东西跟感觉的方式相一致,美妙的跟某种存在的一定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它才被称为美妙的)相一致等等。在物体(理念)的这样一些共同的好像是外在的根据里,如果把物体(理念)细心地从构成物体的总和的一切东西中抽象出来,就将构成理解物体的总的钥匙,也将构成行动的规范,新的发明物的极妙的指针,最后,将构成可靠的、能用来识别意见的磁石——总之,能构成某些最好的思考的丰[6]富源泉。”
2.类比法
类比法在《大教学论》中论述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众问题时应用得十分充分。在这几章里,夸美纽斯采用了大批离开自然界的自然规律的“偏差”,每次把整个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然规律作类比,并根据这种类比论断必要的修正之处,以便克服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偏差”。
在使用类比法的过程中,虽然夸氏的整个逻辑过程似乎十分严密,由客观的自然规律的描述,到人类对外部自然界的模仿,再到经院式教育的偏差,最后得出“纠正”之后的夸美纽斯的新教学论思想。然而,夸美纽斯依然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错误,即经院式教育在这个逻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应该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经院式教育失去了引路的线索作用而成为了严厉批评的对象,这是一种为批评而批评的做法。在这种既定的批判的态度下,经院式教育不管怎样都会是某种合理组织教育过程的“偏差”。经院式教育在这个类比过程中的逻辑位置是不合理的。
3.演绎法
与古希腊或中世纪时期运用演绎法论证教育必要性的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相同的是,夸美纽斯仍然运用演绎的方法开始了他的教育问题研究。“在《教学法解析》中,夸美纽斯摈弃了《大教学论》中烦琐类比的论证方法,代之以精确的定义、定理和演绎、推论;„„从而使教学法的研究
[7]向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前进了一大步。”
4.先验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向读者致意”里提到:“我们愿意以先验的论证方法(a priori)来说明这一切,即是说,从事物本身不变的本性中,如同从活的源泉中引出长流不息的小溪,然后
[8]把它们汇合成为一条集中的河流,从而为建立普遍学校的普遍艺术奠定基础。”“先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先于经验的规定。夸美纽斯对“肤浅的经验”进行了批判,认为经验的集合不等于理论,并提出了一个极端的观点:“先验为上,经验为下”,这与其认识论的观点自相矛盾。
二、夸美纽斯教学论基本内涵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涵
[9]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即“将一切事物交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夸美纽斯关于教学论的命题具三层含义:
1.教学内容包括“一切事物”的知识。夸美纽斯的教学内容是“百科全书”式的,其课程设置是西方教育史到夸美纽斯时代为止最为丰富的课程体系:哲学、辩证法、神学、数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自然历史、年代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贸易、法学、经济学、文法、[10]修辞、音乐、艺术、图画等等。他所谓的“百科全书”并不意味着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而是井井有条、能阐明世界一切现象相互间密切联系的知识。他提出的课业的圆周式排列思想,使后来每一个更高阶段的教育大体上都环绕着同样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旋转。
2.教学论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人人可以受教。即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获得知识、德行和虔信。他在一本著作中说:“首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事情的话,对于我们大家说来应当是这样的目的——造福全人类”。这一个思想就是他全部教育探索的最高点和基本 3 点。
3.教学是一项艺术,而他的教学论则是体系完备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将“教学论”视为一种“艺术”,一种“教学的艺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是一种能使教员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快乐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
[12]张,即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为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二)理论基础
兹将夸美纽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归纳后以图表展示如下:(见图1)[11]
图1 夸美纽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神学观及其人性观
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宗教化的时代,绝大部分学校都是由宗教团体支持赞助管理的,宗教与教育紧密相连。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观必须同时了解夸美纽斯的教会的神学观。他是一位教育学家,更是一位神学家。夸美纽斯是兄弟联合会的主教,这个教会的名字来源于这样的信仰:所有的基督徒都应在一个信仰下团结起来,而不是被宗教纠纷、对立和战争撕裂分开。兄弟会信仰基督徒的团结,不相信人们可以经由单个神学信条或是实践得到救赎。[13]
夸美纽斯的宗教信仰是他的一切教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兹将夸美纽斯教学观及其相应的神学观归纳后以图表列举如下(见表1)
表1 夸美纽斯的教学观及其神学观和人性观
最初的规定
(教学论研究方法使用的依据和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完整的知识将会带领人们更接近上帝,也更接近彼此。教学内容:“一切事物” 所有的人都具有神的本性,因此人天生就具有一种“不上帝造人的故事:人是根据上帝的样式造的,因此人具有神的属性和品质。
知足地感受智慧”,这种智慧是“没有底止的东西”。夸氏在宗教上看到的是最初的人(即亚当)变邪恶之前的世界,一种纯洁、神圣的状态,他强调的是人应该成为的样子,是一种应然状态的人。人是“万物中最不固定和最复杂的生物”。
教学:“艺术中的艺术” 教学对象:全人类
主要神学观及其人性观
教学观
2.人文主义思想
夸美纽斯的人文主义思想来源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是由其宗教信仰的人性观所衍生。
文艺复兴运动所结出的最为瑰丽的文化果实便是“人文主义”,构成西方文化主导性要素的人文主义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人文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上,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从哲学上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对立的意义上,人文主义更加强调人本身,即关注主体世界超过客体世界,关注人本身的存在超过关注物质的存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超过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人文主义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地位,把人视为历史的主体;从教育上看,人文主义所坚持的一贯原则是追求人的更为全面的发展,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并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力量。[14]夸美纽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思想的影响下,以对人的本质中的丰富的力量的深信不疑为基本核心,建立起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的论断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反映了夸美纽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智慧和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对人的和谐发展的渴望,对人的使命的高度评价。人不再是神的消极无为的奴隶,而是生命的主人。生命不再是眼泪和悲哀的溪谷,人生而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义务。人不应自暴自弃,而应振奋精神,自求多福。[15]夸美纽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关于“教育是艺术”的论断和教学的意义。这个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夸美纽斯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全然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具有美感上的性质,而夸美纽斯的人文主义具有很鲜明的智力的和实用的性质:为自己的利益来利用万物。
3.民主主义思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三十年代战争时期大量宗教和国家冲突横扫欧洲的时代。天主教和新教相互争斗,宗教冲突毁坏了欧洲。此外,各种新教宗派之间在神学观念上相去甚远,以至于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抗他们的敌人。在夸美纽斯创作的《世界迷宫》(The Labyrinth of the World)中,他充分地表达了其对于民主的渴望。他描绘了一个朝圣者,一个像他那样的流放者的痛苦一生。他四处寻求,希望能够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和平安全的地方,但是他失败了。只有和基督耶稣在一起,朝圣者的渴望才能得到满足。[16]夸美纽斯相信他所处时代的灾难、困难和矛盾都起因于无知。无知,无论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掌握了错误的知识,都会带来不宽容、歧视和偏见。[17]作为一个国家教育者或和平教育者,夸美纽斯陷入了“完整的知识将会带领人们更接近上帝,也更接近彼此”的思考中,他认为普遍享有的知识将激励一种智慧之爱。它将克服国家和宗教的憎恨,并创造一种和平的世界秩序。从而推崇“一切事物”的教学内容,他希望通过教育化解社会的倾轧、纷争、扰乱,达到社会的安适、和平、宁静,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使人人有工作,有饭吃,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从而认为教学对象应该是“全人类”。这个观点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它挑战了人类堕落的传统理论。他认为,只要发展人的智力,人类是可以改变的。人类带着邪恶和善良的种子来到人间,但并不一定就是邪恶的,只要给予适当刺激,即可栽培美德和虔信的种子。
4.泛智论
夸美纽斯创造了新的教育哲学——泛智论,以培养普遍的理解。夸美纽斯的人性观赋予“泛智”以确定性,为“泛智论”产生的前提提供了理论依据。夸美纽斯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认识物体的能力。人具有的神的这种本性的素质即是泛智。可以看出,夸氏对人性的规定也是超范畴的、先验的,其出发点依然是圣经。因为这种神的本性,夸美纽斯推论出,人企图研究甚至难于理解的东西,并且在范围上来说,人的智慧也是无止境的。夸美纽斯将泛智论作为健全整个有病人类的普遍药方,是其教学思想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泛智论的思想使得夸美纽斯常常被人称为“万事通主义”,字面上来说就是“所有知识”。夸美纽斯的“泛智”除指“全面的智慧”之外,也指“广泛的智慧”,这主要反映在教学对象上。夸美纽斯在引证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的话以后肯定地说 5 “学习的愿望是天赋的”,每个人都十分贪婪而渴望地想要无穷无尽地感受和认识世界。
从横向上看,夸美纽斯教学论的三个基本内涵的哲学基础之间并非相互孤立,它们之间靠夸美纽斯对自然的关注作为红线而联系起来。从纵向上看,各个思想领域互为理论基础,相互支撑,为夸美纽斯教学论的产生形成了一个稳固复杂的哲学基础体系。
三、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哲学基础之特点
(一)方法论基础的特点
夸美纽斯教学论的方法论基础的主要特点有二: 1.“自然的方法”以宗教作为出发点
夸美纽斯要把零星的教育见解和具体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背后的规律,使一切活动都有理论依据,使教育学成为有条理的理论体系。夸美纽斯找到的一个根本性的方法就是模仿自然。“自然”在夸美纽斯看来有四层涵义,而对于其“自然”内涵的理解,正是理解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
首先,“自然”的基本含义是人类最初和原始的状态,是一种真实体现上帝的意志、个人朴实纯真的状态。夸美纽斯提出“回到自然,回到我们被共同的错误(即最初的人所作出的人类错误)所驱使以前的状态就是智慧”,而探讨如何实现这一回归,恰恰是教学论所要探讨的主题。其次,“自然”还指普遍的神的预见,或不断在万物身上发生一切作用的神的仁慈的影响。在这种自然的影响下,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具体目的,都拥有实现各自具体目的的必要器官和工具,并且还附有凭借自然本能实现各自具体目的的“一定的倾向”。另外,“自然”还指人的一种合自然性,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就像精巧的工匠所制的钟或乐器一样。人类的心性或性格虽然表现出差别,但这种身心和谐的天性是一致的。教育只有依据人身心和谐的特征实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人的身心追求和谐发展是人的一种本性,教育活动如果违逆了这样一种天性,就会成为一种摧残人发展的影响。正是由于身心和谐是人的基本天性,使得普遍的人类教育成为可能,向人类提供一种周全的教育便成为可能和必要的事情。最后,“自然”最后还指一种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学论的研究赋予这种教育体系一种严密的和谐秩序。并把这种秩序体现到教学实践上。[18]
由此可以看出,宗教犹如圆心,一切关于“自然”的思考均是围绕它所形成。相应地,“自然的方法”也就具有了宗教的性质。2.对圣经的模仿
在论述方式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对圣经的模仿。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思想可以说都是对圣经的注解,犹如当时自然科学作为补充圣经的角色一样,教学思想也同样是对圣经的补充。此特点在前面已有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理论基础的特点
17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其间新旧事物共存、冲击、消长、更替,这是夸美纽斯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使得夸氏形成了与当时社会环境特点相一致的哲学观。夸美纽斯的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一个互相矛盾的混合物。通过以上对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剖析,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复杂性。显然,了解其哲学思想中的混合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思想。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
夸美纽斯的感觉主义具有完全确定的唯物主义性质。在《大教学论》中,他就断言先有物质后
[19]有认识,这跟唯心主义的基督教哲学有着明显冲突。这种唯物的感觉论的哲学立场成为了夸氏教学体系的可靠武器,这一点在他论述关于认识和教学的起源时尤为突出。这种唯物感觉论的立场是指导他以后全部教育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宗教世界观的影响,夸美纽斯在本体论的问 6 题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他将上帝看作世界的本源。同时,在夸美纽斯试图超出经验论界限时,正如他在《泛智的先声》(第61-81节)中所进行的那样,运用了唯心主义的“标准”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样彻彻底底地成为了一个唯心主义者。
夸美纽斯在拉拢这一对矛盾体的过程中,借助了三段论法或归纳法。他把感觉的认识原则普及到所有现实的存在,也包括一些唯心主义的概念,如上帝、天使、最初的物质等。这使得带唯物性质的感觉论成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卫道士。
2.自然科学与宗教的混合
夸美纽斯从小就深受宗教影响,他出生于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小宗教团体的家庭里,在他成为孤儿后便一直由此团体担负其学费,使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先后成为兄弟会牧师、圣会的本堂牧师、教会学校校长、兄弟会长老兼书记等。他是一位神学家,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除自身生活、职业与宗教的不解之缘之外,夸美纽斯生活的17世纪正是大量宗教冲突横冲欧洲,宗教世界观盛行的时代。由此可见,夸美纽斯的基督教世界观根深蒂固,他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因此,那个时代的神学观,特别是夸美纽斯的教会的神学观成为他的哲学观发生、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17世纪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念: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预测的,世界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在偶然事件、表面混乱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般的规律,即世界各种事物的规律性表现在彼此的因果关系之中,澄清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变化发展
[20]的规律,也就可以预测未来的结果。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广泛认同和迅速流行,机械的方法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因此,夸美纽斯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自然科学所宣扬的宇宙及其存在的规律由上帝创造,这种创造深刻地体现在自然中。这是一种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这种理论回应了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的冲击,在17世纪自然科学大肆发展的情况下为“上帝”寻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同时,他受弗朗西斯·培根的影响,视科学为补充圣经,为人类提供了解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工具。另外,由于夸美纽斯认为力学和机械艺术似乎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形式。因此,他将这种机械的方法应用到了对于上帝创造的规律的论证中,并且乐此不疲地将这种机械的方法应用在教学论研究中。
3.感觉主义与圣经的混合
在哲学观上,他接受了感觉主义的观点,这是一种用感觉或感觉经验解释认识过程的理论,认为感觉是意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强调感觉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外部感觉器官是精神的“侦探”,借助于外部感觉器官就会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感觉是心灵的窗子;存在的物体通过感觉,借助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心灵来知道自己。理智是心灵的镜子,借助于它产生关于某种物体、关于他在哪里(感觉范围以外的)的判断,可是,物体是借助于自己
[21]的某种表现才让人家知道自己的”。因此,理智的判断只是由于某种物体借助于自己的某种表现让人家知道了自己。但同时,他又坚持“圣谕”的认识路线,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
最后,夸美纽斯将两者结合起来,他从圣经的作者那里引证了一些话来说明这样一种想法:人预定要首先从各方面来研究现实世界,以便“了解万物的理解基础(结构)”。
4.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混合
唯名论是与唯实论相对的哲学思潮,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唯名论者注重个体,注重个体的感觉和认识。然而,唯实论否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般、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实体,只有它们才是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然而,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不难发现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和谐共存。唯名论主要体现在他对感觉主义的阐述中,而唯实论主要体现在他宗教的世界观及其决定论中。
夸美纽斯哲学观的外部的混合主义常常表现在他一方面发挥某种进步主义思想的论证,另一方面则不断引用他的哲学观的原始材料,如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古代著作、当代哲学代表人物的著 7 作等。以《大教学论》为例,其中引用《圣经》(包括旧约、新约、次经、伪经)近300处,引证古希腊、罗马人共38人,中世纪共9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17世纪初期29人。而其哲学观的内部的混合主义则主要表现在他为宗教留出一片栖身之所的进步主义哲学思想之中,其世界观中既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唯实主义的因素,也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他认识到生活的现实性,又认为现实的生活只是为来生做准备;他指出学生的感觉和经验对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却又同时说圣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可见,造成夸氏的混合主义特色的关键因素:进步主义思想进入了他的思考中,却仍然无法动摇其宗教信仰的根深蒂固,于是,夸美纽斯在保证其宗教地位的前提上开始了他的进步主义思索。
从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及其特点中,我们看到了混合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其教学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这一理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天国的情调,且论述中亦存在臆断的观念与片面的言辞,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妨碍夸美纽斯后世教学论发展新向导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4][7][8][9][15] [捷]夸美纽斯,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5,8,14,8,5,8.[2][3][12][14][18][20] 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8:93,94,108,62,98,104.[5]Ira Maurice Price.The Ancestry of Our English Bible, 3rd ed.[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56.92.[6][11][19][21] [苏]克腊斯诺夫斯基,杨岂深译.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3,165,143,142.[10] 刘世民.西方的教育:历史·现状·理论·技巧[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69.[13][16][17] [美]吉拉尔德·古特克,缪莹译.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63,164,166.8
第二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杨秀梅)
第三篇: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读后感
《大教学论》 读书报告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虽然很爱阅读,但像《大教学论》,《童年的秘密》,《爱弥儿》等这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名著平时较少研读,这些不少是在大学才研究的,很是惭愧。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我研究较早并且最感兴趣的。在阅读《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就深深地为之震撼与折服,不仅仅是其行之有效且沿用至今的众多教育原则与方法,更多是他的深邃完整的哲学体系且与教育体系的完美结合。真切的感受到,他是文艺复兴后能够继承人文主义并且为之开创了最有效,最广阔,与最伟大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近代教育体系,使得人类真正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的黑暗,而来到相当光明的“理想时代”的划时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拜读夸美纽斯的作品,感受其中深邃的哲学慧智,我的哲学思想,尤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等得到了神圣的洗礼与启发。今天,请允许我对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聊作些许解读感想,言之有不妥,万望见谅与宽恕,某谨伏惟,望不吝赐教。
1夸美纽斯简介:
一.主要经历: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伟大的近代教育实践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曾被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他使得教育成为独立性的学科,起教育思想很多被沿用至今。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堪称“现代教育之父”。
二.主要哲学思想与世界观:是坚定的人文主义者,虔诚的新教教徒,继承并发展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尤其是归纳法的运用),信奉感觉论(可认识论的一种)。推崇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认为神学原理同科学原理一样也是真理,哲学上具有形而上学与机械性等特点。
《大教学论》介绍: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一.副标题:《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与目的:
1,教育是个人发展完善与国家建设的最根本与最有效手段。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
2.教育范围应包括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并且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资质与性别,年龄,只要是人都应接受教育。
3.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圣经》所言的“永生”。4.教与学相互动,学生勤学,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促进教学更有成效。
(二)。提出的主要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含义:
1,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含义:
A.教育制度要与大自然一样不断发展,现有的教育体系必定要改革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人的感官发展经历婴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阶段,在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与内容等。1 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2,其他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依靠感官直接接触一切事物与知识,从而获得感
觉与经验,知识,即感官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由父母,老师,国家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巩固性原则(注重实践,让学生尽量与尽快熟记与运用知识),量力性原则(适应自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种状况进行合理教育),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育的体系化与整体性,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
泛智教学(教授一切知识,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教育俗世化,普及教育(对一切人进行所有知识的教学,人人接受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精神,宗教信仰等内容)
分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对自然科学,语文,艺术相对独立学科等分科教学)重视学前教育(包括胎教,家庭教育,儿童游戏智慧开发等),创建教学管理制度(国家重视且管理全国教育,督学制度,统一全国学制,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管理学校各类人员,建设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
(三),《大教学论》的主要结构及其内容(全书33章,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章),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
第一章: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投向永生 第三章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
第四章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皈依上帝
第五章 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
作者认为万物皆由上帝所创,;《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并且万物皆能自和谐相处,人是最完美的造物,人可以经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而达到博学、德行和虔信,过好俗世的生活,从而为来世做准备,第二部分(6—9章),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作用
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第七章,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全人的关键时期
第八章 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 第九章 普及教育,教育对象不分贫富与性别,天赋高下
作者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就要让其发芽,成长,教育是健全人的根本与最有效途径,且少年时期是人的感官,求知欲,理解力等最旺盛的时候,因此要及早教育,学前教育等。尤其重视少年教育。成立学校
是进行和普及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能力,并且不分贫富,性别,资质等,让一切的人都接受教育。并且他还很有意义地根据儿童的天赋做出分类:把儿童分为六类。
一、伶俐,渴于求知,容易受影响的人。这种人最适于受教导,不需监督。
二、伶俐,倾向于迟钝懒惰。这种人应该加以督促,使其前进。
三、伶俐,渴于求学,倔强。夸美纽斯认为,如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伟人。
四、柔顺,渴于求知,迂缓迟钝。夸美纽斯对这学生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要求教师看到这类学生的短处,帮助他们走上正轨,他还说“实际上,这些迟钝的学生可能更能学到更多学问,因为他们往往比那些伶俐者更能坚持和忍耐”这就中了中国一句古谚:“慧女不如痴男”,的确让人为之寻味良久。
五、心理脆弱,怠惰。“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
六、智力低,倔强邪恶。夸美纽斯对这类儿童仍寄予满腔的希望。他比喻说;“不结果实的树木适当移植以后也能结出果实,所以我们不应该完全灰心,至少应该看看他们的倔强的性格是不是能够加以克服,把它清除掉。”这体现了他身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敏锐觉察力和高度的教育热情与情怀,闻者为之折服。
第三部分(10—14章)为适应自然法则,旧教育必须且可以改革
第十章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第十一章 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第十二章 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第十三章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
第十四章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不受其他的限制
作者认为,上帝创立的世界是遵循和谐与自然之道的,人的发展也是如此,教育作为发展人的主要途径,也必须适时改革,并且只要符合自然规律而又自身和谐运行的话,就是合适的教育体系。好的教育体系,要使人接受周全的教育,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完善。旧的教育体系(即传统的教会教育)已经腐败不堪,没有自然与和谐地运行:“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见原著)。因此,作者认为必须并可以改革教育体系,让人人得以教育,且让学生们可以在自然和谐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成为“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可以永生的人”.他认为新的教育制度要是并且使得学生自然和谐地学习的,为此,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教育体系的标准::(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即普及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即泛智教学;(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实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则与遵循自然原则,以及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的综合;(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 的,实则直观性教学的原则;(6)教育是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甚至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实质体现普及教育的思想。实质上,在该部分,作者所要说的教育原则等已经开始基本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15—19章),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各种教育基本原则与某些方法。第十五章 延长生命的基础
第十六章 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 第十七章 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
第十八章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第十九章 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
作为注重教育实践和宣传教育世俗化,从而更快普及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作者在该部分完整地提出并讲解其教育原则与部分方法,众多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实质上完全为他的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贯穿和连接。从遵循人类由婴儿期发展到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的自然规律而不断采取与更新教育方法;改革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教育体系;再到学校等教育体系要采取自然和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譬如:直观性原则,使人更快速地了解新事物和掌握新知识;又如量力性原则,体现自然原则:依据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进行自然和谐的教育;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自然性原则,并且他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为了取代旧的天主教会教育体系,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而自然产生的时代产物。一个自然性原则,囊括了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起因与意义,及其社会历史性。
第五部分(20-25章),专门论述教育方法(分科教育与宗教教育等)
第二十章 科学教学法 第二十一章 艺术教学法 第二十二章 语文教学法
第二十三章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 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如何在学校更好地灌输虔信及其意义
夸美纽斯是位极为重视教育理论实践化的人,毕竟他的世界观就是继承了培根的比较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所说的感官认识论(即感知论)及其牵引而出的直观性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因此,他的教育原则是实践的,那
么这个教育体系的实现当然更要通过实践来实施,于是他就创建包括分科教育,宗教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方法。当然,作为想要改革旧教育体系的夸美纽斯,必须尽量让这些教育方法是科学与和谐地运行,这也体现了他认为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以及作为自然地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是以自然和谐为秩序的思想。同样,学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像分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各学科的科学教育方法,实际上确保了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的更好地生存与实践。尤其是对宗教教育的重视,或许有些人难以理解,实质上,撇除当时的天主教会及其经院哲学的旧教育体系的强大阻力不说。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渗透的宗教思想使其更“亲近”于天主教会,因而可以如其教育原则上说“循序渐进原则”,温和地逐步改革旧教育体系;另外,无可否认地说,宗教往往可以填补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很多伟人都信教,今天,大部分国家都信教,这个教育方法实质上是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时至今日,这些教育方法依旧在运用,不得不说,夸美纽斯及其教育体系,影响了人类四五个世纪,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教育家,已经是前无古人,并且至今亦后无来者了。
第六部分(26-33章),教育与学校的管理思想
第二十六章 论学校的纪律
第二十七章 论学校根据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四重划分 第二十八章 母育学校素描 第二十九章 国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章 拉丁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一章 论大学
第三十二章 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 第三十三章 论普遍实行学校管理制度方法的前提
为了普及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实行整齐划一与纪律严明的学校制度,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新教育,是革除腐朽的旧的教会与经院教育体系的最有效与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采取集体教学的学校制度以及班级学年制的教学单位,就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积极的纪律与规章来管理学校。夸美纽斯提倡,让相对强大的国家(即政府)来宏观调控征稿国家的教育系统,各教育机构(主要为学校)细化管理规章与纪律,确保教学过程的平稳与发展。当然,信奉自然和谐的自然秩序的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这些说法与做法让人不禁联想到依法治国的方针,两者是惊人的相似:纪律用于管理学校;法律用于管理;国家两者都是诞生于资产阶级运动;而纪律注重以身作则,温和讲理,而法律也讲究证据,以理服人(何况法律不近乎人情?)。自此,又一次验证了夸美纽斯的话:“世界万物是相互自然和谐地运转与联结的”。
在规范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夸美纽斯都围绕着他的教育原则。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接受教育的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时期,他把这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要求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赞成开展胎教,且在1-6岁的幼儿期,应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即由母亲教育孩子,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6-12岁的儿童期,应在每个乡镇设立国语学校,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与绘画等实践方式,培养孩子感官能力。然后在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教授修辞学,科学与艺术,辩证法、文法等,让感官能力基本完善。在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此时适当进行宗教思想的灌输,并且让学生学习一切有利于“学问,德行,虔信”的知识。在这里,夸美纽斯还指出,女性也应该进校接受教育,说甚至有时候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学习。
思考与评价:
我阅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浏览了一些对其作研究的书,例如傅任敢先生《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大教学论》,傅任敢先生对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做出了极为深刻与详细的理解,尤其是从夸氏的哲学方面分析。研读之后,仿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夸美纽斯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更有一番新理解。
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者实践功效来看,都是那么的完整与自圆,他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一个独立形态的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原因了。从世界的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点)出发,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自然和谐的规律的,实质上,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时代之潮流:很显然,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与意识形态,已经从根本上冲击者早已过时腐朽的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封建形态。顺应自然之道,改革旧体制,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越来越多的新经济既受利益者的强烈愿望,乃至欲望。而莎士比亚,夸美纽斯,伏尔泰等文艺复兴运动者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者等显然都是提倡理性的资产阶级运动者。因此,他们除了研究新思想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尽快并尽量地宣传与普及他们的新思想,也就是利用教育的手段来传播思想。于是乎,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原则,甚至有些是:让一个老师尽量多的教育学生,甚至几百个以上;还有直观性原则以促使学生尽快学会知识;普及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按相同模式学习而忽视某些天才等原则,无非是尽一切可能的传播新思想。教育是人类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并且夸美纽斯还把它不断普及,很明显,从此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得以极快传播,宣告着新的社会制度与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说:“夸美纽斯开创了人类走进现代的最主要与最有效,最伟大的途径”。这就是他与其他文艺复兴或启蒙学者最大的区别:他是真正的,最伟大的实践者,其他的都大多只是理论者。正如前面所说:夸美纽斯以自然性原则作为贯穿所有教育原则的指导性原则,建立了一个超越并要改革旧体系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是独立的,完整的,也就是说,独立形态的近现代教育学开始了。
今天,像班级授课,分科教育,学校纪律等等教育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等等原则依旧为现代教育所沿用与推崇。夸美纽斯,堪称缔造现代社会的首席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或者会对夸美纽斯推崇宗教思想而感到疑惑,像培根,等哲学家都信奉基督或其他宗教仿佛与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理想相悖,实质上不然。夸美纽斯这样做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不足,无法解析一些怪异现象等,既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借助宗教减少天主教会等封建阻力和吸引广大民众支持的选择,这些都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但更实质的是,宗教更能为人类提供精神信仰,宗教所说的神话世界,实质上可以看做人类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而神话人物则寄托人类所要的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这些是能够一定条件下给人类提供极大精神信仰的思想,对于鼓舞人们学习新思想,发动资产阶级运动有极大帮助。还有,夸美纽斯的自然原则指出教育体系要顺应自然而发展,实质上,他明白自己的教育体系逃不出时代的最终约束,因此,这个原则最终是为后世改革创新其教育体系的提醒与理论依据。一代伟大教育家的远见与伟大可见一斑了!
夸美纽斯,一位经历十七与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向者光明的资产阶级时期过渡,夸美纽斯就经历或目睹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变革运动交织大变革的社会历史阶段,并且他本人也投身于这场变革。他是时代的产儿,又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发展。他开创了以学校制度为主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此,这个体系沿用至今,统治世界教育史差不多五个世纪。他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制度不可阻挡地冲垮了西方的中世纪经院教育,接着又把东方的私孰教育打压下去,让家庭教育不堪一击。从此,人类走上了普及教育之路,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的时代到来了。人人都接受教育,使得知识与理性无可匹敌地喷发,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文明得到了最有效,最广泛的传承途径,人类真正地进入理性时代,科学时代,文明的时代。
第四篇:《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的奋斗与探索,充分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素质上去了就是最大的优势,人口素质上不去就是最大的负担。“两基”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国民教育基础规模的壮大,国民素质的大力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国民素质基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二、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其实“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不仅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也是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主导原则或基本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的发展,从生到死,夸美纽斯在末年时期著的《人类改进通论》中的《泛教论》部分把人生分为了七个阶段: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大教学论》中是四阶段)总体上是这样一条连贯的规律,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适应”可以解释为承认规律并发现利用规律。所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应该承认客观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的,而且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部还有着各自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去努力探索并利用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人的年龄特征去展开不同的教育。
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他自己的整套教育体系。因为他确信人生来就具有渴求知识和美德的不可遏止的意向,他认为应当研究人的这些生来就有的意向,要给予机会和适当培养,以便满足人在多方面的自然需要。夸美纽斯不希望学习存在于真空,而希望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而且,“任何时候都要讲授既有趣又有益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头脑充实,积极进取,注意力专注”。实际上在这方面,夸美纽斯是想要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夸美纽斯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望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因此,他要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技巧甚至是技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应当是我们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正如我们中国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三、夸美纽斯强调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在智力、德行和虔信三方面教育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并深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德行,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形成人的德行。夸美纽斯曾说:“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这种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其道德教育方法的分析与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全面系统把握夸美纽斯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提供某种启示和帮助。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就像种地一样,“假如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长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长最坏的莠草。但如果你想开垦那块土地,并能在开春的时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种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比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比较大。”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及早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良好的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夸美纽斯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德行。德行的培养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而学来的,而不是靠文字。一味的叮嘱或告诫而不去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写到“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写字学会写字,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话,从有恒学会有恒。”因此,孩子们同样会从良好的道德品行中学得良好的道德品行。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工作或游戏中学会忍苦耐劳,从而会产生一种勤奋的品行。此外,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就能学会日后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夸美纽斯主张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所谓“榜样”,夸美纽斯认为是兼指“活”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书本上的榜样显然是指儿童从书本上学习模仿的东西,“活”榜样是指儿童所模仿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活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加重要,儿童既然天生爱好模仿并且榜样又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儿童就能够通过模仿良好的榜样,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夸美纽斯在强调榜样的同时,还提出道德行为的教诲与准则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同样是必须的。因为,教诲和准则可以去指导工作,防止错误。那么这样一来,模仿就可以得到补充与强化。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中不仅需要给儿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而且还要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之所以要进行纪律教育的原因在于: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纪律本身的目的不在于强迫儿童用功,不是单纯的为了惩罚;纪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儿童以后不在犯错,是为了保证澄清的德行。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应该对儿童心怀坦诚,使他们明白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并非是憎恶他们。如果儿童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造成他们轻视一切纪律,甚至是故意违反纪律。
第五篇: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1592——1670)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他是外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幼年起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序。
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他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继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后,响亮地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入学校。”他从宗教、人的心理、儿童的性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人均可受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的教育理论不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相信人人都可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
论证教育目的世俗化。夸美纽斯主张过好现世生活,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要求人们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和对待现世生活,认为追求和享受合理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此,人们的现世生活就应以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邻人服务,并医治社会的病痛;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获得快乐。他认为办学的宗旨应服务于社会,改善世俗生活。
提出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发展,可以增强;人来到世上,自身具有邪恶和善良两类种子,经过适当的教育,知识、德行和虔信的善良种子可以发展,抑制邪恶的种子,回到原先的圣洁的状态。他还提出,人人需要也能够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不分其性别、宗教、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的差别。他进一步指出,人们智能的差别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教育工作的情况和人们的努力程度,即使智能低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学到广博的知识。
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夸美纽斯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教学应保持学生的注意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视教学方法心理化。夸美纽斯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建立了教学方法的新体系。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适应自然界的法则;教育则要适应人的本性,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天性。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彻底性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他认为,在上述诸原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观性原则。这样,他就为学校采用实物教学和运用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并根据他的理论,编写了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适应儿童心理的启蒙读物——《世界图解》,该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200多年而不衰。教学方法的心理化是近代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点,因而是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夸美纽斯则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
夸美纽斯的这些贡献,充分显示了他是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新时代杰出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夸美纽斯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本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