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优势。但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往往存在误区,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理论估价出现偏差。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影响的优劣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避免误区、完善对多媒体的运用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说过:“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无论对于哪门学科,它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它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人类本身,取决于它是否体现了人的意志和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图形、文字聚集在一起,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教 学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情趣,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同时,却又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优势
1.教学情境的创造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造具有绝对的优势。一台电脑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中的无声变为有声;把复杂化为简单;以宏观展现微观;把抽象化为形象。现代教学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 广泛运用多媒体,创
[1]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情节多变、形象生动的小说,有优美如画、充满情感的诗歌散文等等。但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因为作品年代已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法与学生达成共鸣;或者因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而使单个的文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借助辅助手段来展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才能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感知,在这些意义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受限而使文学作品味同嚼蜡。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不足,它所呈现出来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增加求知渴望方面是一个绝对的优势。比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2.信息资源丰富
Internet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数据海洋,资源的共享为现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无比的资源库。网上书店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图书,从 莎士比亚到曹禺;从古希腊到中国当代文明;从神话到科幻等等无所不有。而多媒体技术则把这浩瀚的文本知识用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超级大型的资源库中,教学者可以到网上咨询相关的教学课件,甚至可以查询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之谈。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就不仅仅是局限在语文教材之中,只需要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古今中外各式美文一览无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按照思路,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一个可观可视的网络结构。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课本内外的信息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介都无法拥有的。生动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应有尽有。
3.便于探究性、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方法,[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学生探究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多媒体文件和便于使用的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很大范围内进行因材施教的安排。教师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已的实际水平选择自己适应的速度学习。如在上《威尼斯》这篇课文时,学生可在网上查找并欣赏有关的威尼斯著名景点。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看几处景点,记下自己最感兴趣的几处,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给予他们充 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要求,如只要求他们能找到一处最感兴趣的景点并把它记下来。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文化研究的主题不断扩大,突破了人数限制,对学生的激励随之增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大大提高了文化研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在研究自己课题的同时,学生可在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查阅大量的资料,下载相关的论文;也可以与其他人在线交流、讨论,或者请教相关专家意见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度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通过网络找寻最新的数据资料。这些完全都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来学习,其主体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缺陷 1.削弱学生阅读及想象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极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的资料,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另外,如果多媒体将文本重新包装,单纯迎合大众文学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只是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将必然的削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退化。
对文本的阅读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学习一门语
[2]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的体会是不会有收获的。而阅读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学习方法。传统阅读的文化功能在于阅读过程中形象力的充分展开,凭借想象力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也才能被读者理解和吸收。而在多媒体充斥的阅读中,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消解和剥夺。
2.影响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人机人互动使得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计算机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转化为“技术员”和“放映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多媒体教学的进度偏快,因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减少: 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能力,教与学之间的转化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常常因为课件的一闪即过而难以深入思考问题、详细记录笔记和向教师发问请教,不得不把复制教师的课件作为课后自学的补救举措。结果,学生的思维惰性和表达惰性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日积月累,知识的缺陷便会显露并造成恶性循环。
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 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
[3]
[4]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结合肢体等语言,运用生动的板书来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生产生互动,而不是忙于与媒体、计算机打交道。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只有通过教师自己言传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
3.弱化学生创造能力
前文说过,Internet是广阔无垠的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是,不怕找不到,就怕想不到。网上无所不有的信息,在方便师生学习创造的同时,却也助长了盗窃之风。由于很多人的惰性心理与取巧心理,使之懒于创造。成人投机取巧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网络囊括万里的当下变了味。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汇编成一篇研究报告,就成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如此研究,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更多的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造成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长久持续的简单复制与粘贴,当下某些省份的高考作文中学生错别字日益普遍的情况 已屡见不鲜。
另外,脱离了文本阅读的多媒体教学一味地将学生捆绑在老师花了心血学生又不得不看的电脑展示上。这和架空文本没有本质区别。即使电脑展示的也是文字,但由于已经过了老师的一层思考和筛选,学生得到的也只是被“消化”过了的文本,其中大部分的营养已被老师加工成了浓缩的营养品。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但 任何优质的视角直接在学生眼前映视而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思维锻炼。实际上这正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表现。如果,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和参考答案上来。其实在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 +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更加深了课堂的封闭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外在与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从事着得人类实践活动。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后果并非绝对分立,把科技视为工具或视为奴役者都是对人类责任的放弃和逃避。”这句话提示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技术本质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性对待现代教育技术,把握好对其运用的尺度。
1.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化了语文课堂,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从相反的方面引起了语文课堂教育主体地位的迷失,计算机被提升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甚至开始充当教育者的身份。教育主体的模糊与错位将会导致学生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机器人”。教师则变为欣赏课程中的“技术员”,影响教学的秩序与质量。
多媒体教学时对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补充,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
[5]课堂中也应该始终都处在辅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育的主体始终是老师与学生。要牢固树立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的学术功底、师德水准、教学艺术等等,始终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主导因素,这些主导因素,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威力就放大了。但以教师为主导不等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一意义上讲,多媒体作为先进技术,首先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越是在多媒体技术广为采用的情况下,教师就越是要处理好 “人” 与 “机”的关系。
2.把握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适用度
毋庸置疑,把多媒体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具体的应用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定,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教学要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时刻;媒体要用在“精”之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不能用屏幕代替黑板,要把握好多媒体与师生、教学内容的度。每一节课都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控制好课堂教学进度和多媒体画面节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项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会促进语文教育中各种教学资源、要素、环节的整理与组合。这也就要求以教师 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与之适应。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语文教师应自觉的将现代技术适度的应用在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并且力求做到是多媒体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自然、流畅的融合。
3.在多媒体课程中坚持师生互动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但要求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有熟练的衔接艺术。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师不应坐在讲台旁边,而是要走到学生能看到的地方,与学生多进行言语以及体态语的交流。多媒体应该是人体的延伸,应尽量配备无线话筒和遥控鼠标,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整个教学应人性化,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调动学生的活力同时,注意讲解及情感表达。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者、启发者,而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上课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电子讲稿,注视屏幕时间不宜太多。相反地,与传统讲法一样,上课时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好一些。
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细致的、反复的工作。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而这些,是“人机对话”所不能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多媒 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决不能为了展示现代化教学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
五、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所遵循的原则;注重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正确认识;注重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准确把握。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把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吴惟粤:《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三期
[4].郑有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科学家群体透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探微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探微
07汉语言文学(1)班
2007010101
陈海霞
现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革命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普遍性地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许他们会认为,我将来从事语文教育专业工作,认认真真学好语文专业知识就好了,至于有关这些电子操作技术留给那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来学,我们只要略知一二就可以了。撇开网络技术的现实使用性不说,当就课堂教学方面来讲,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呈几何倍数地增长,随着新的课改的不断进行,摒弃旧的语文教学观念、方式、手段而接受新的东西确实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花开,每次花落,每次微笑,每次落泪,都可能成为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芭,语文的这种灵活性决定了其资源的丰富性。为了使它的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无法回避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一种的多媒体,它由简洁明朗的文本、多姿多彩的图形、悦耳动听的音响、精彩逼真的视频等组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学习环境,以及更为丰富的学习信息。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百分之八十三是通过视觉,百分之十三是通过听觉。由此可见,形象生动的图片,影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并使其产生兴趣,从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透彻,也更深刻。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享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我们作为未来新一代的教师,必须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服务,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那么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作文教学中
众所周知,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成绩,因此抓好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潜心研究的难题。由于作文时大部分学生的心结,他们写作时,习惯于胡编乱造,记流水账,使作文惨白无力,空洞无物。面对此种现象,教师在抱怨、无奈之时更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得学生对写作产生如此畏惧心理呢?由于满满的课程,满满的作业,使他们只会忙于勤读苦练,进而忽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写作素材的匮乏,以及写作词汇的短缺。为了能够扭转这样一种不断恶化的局面,笔者以为要将多媒体技术请进作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意思就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为了让这一源头不至于流出死水,弥补学生没有学生没有时间观察生活的缺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占去,无暇关心周围的各大事件,这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与作文教学相关新闻以视频的形式,让全班同学一起观看,如,观看“舟曲泥石流灾难”的视频,其中一些感人的画面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内心的怜悯与爱被唤起,这时他们就需要情感的表达,于是一篇“言为心声”的作文就诞生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的弥补了学生学习中“源头活水”这一空白。它可以给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的资源,诸如景物再现,音乐欣赏,文字材料的收集,新闻的播放,画面的特写等等。它可以超越时空,为学生写作提供生动、丰富,快捷的素材,创设优良生活情境,开拓学生视野,使其信息认知渠道多元化,解决学生脑子空洞,无话可说,下笔无文的难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此外,引导鼓励学生写网络日志。由于网络日志它在内容、主题、文体、时间任务等方面没有限制,这样学生们可以随感而发,自由的表达情感,等学生逐渐地熟悉这种形式的写作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为他们的“杰作”加点效果,比如说,配上音乐插图,音频视频等,这样就化单调为趣味,写作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是集文字、图形、影视、声音、动画于一体,这么一来学生的创作热情无疑得到了很好的激发,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可使他们的作文更加生动形象。这种个性化的作品会增添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接着老师还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去浏览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让每个人在写作中都享受被关注的快乐。以此让学生体验到在写作上“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产生对写作的兴趣。
阅读教学呼唤多媒体
无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是“读书百变,其义自现”,亦或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表明了历代名家们对阅读给予的高度重视。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运用,我们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我们要试图改变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平台更为广阔。由于网络技术能按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组织、管理各种教学信息,为知识信息的获取与保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质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所带来的缺陷。由此观之,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阅读教学已成了现实与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阅读教学服务呢?以笔者之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布置网络阅读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去搜索与所学的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对这些文章资料进行阅读赏析,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认识的深度,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的被动的接受,提高上网质量,而并非只是利用网络来进行游戏与聊天等。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与网络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蕴,使传统的学习环境转为全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文化品位与人的审美情趣。
其二,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师在课堂事实践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信息的单调解读,而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师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且能表现园林特点的图片,通过Premiere等有关软件做成电子相册形式,如果能配上好听的音乐与生动的字幕,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由于有了动画的展示,学生便有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再造想象的翅膀最终获得美的感受。同样的如果教小说体裁如《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段剪切过的视频,如阿Q被赵太爷打的那一幕再加上阿Q打小D 的那一幕。等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谈谈对这两段视频的认识”。这样那些不管是有看过小说还是没看过小说的同学都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以及想象,这无疑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验 进而在阅读中提高认识。
三、让多媒体技术与诗歌教学相伴
中国文学的长河本就是以诗歌为主流,诗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以声韵、节奏、格律等外在形式组成的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精神情感的文学样式。由于应试教学的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解读诗歌,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对其进行被动的接受,这使得他们对诗歌这种高度凝练的艺术的个性体验无从产生。为啦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教学局面,笔者看来应适时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以此达到丰富自己情感世界的目的。
众所周知,诗歌是可诵可读的,优秀的诗歌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等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示范诵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韵律之美。如,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对诗歌的基本
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应使用媒体播放器,将网络上的示范诵读播放出来,之后可请同学起来试着朗读,这时候教师应将所学的录音操作技术派上用场,使用COOL EDIT等相关软件将同学们朗读的录制下来,让学生去对比,去体会,在对比体会中发现不足与优势,以此来提高学生诗歌的诵读能力。
不仅如此,我们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明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水草木、田野园林、花鸟虫鱼等优美画面。我们古代诗歌往往用形象描绘,表现出诗的境界和情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事先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搜集与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通过Photoshop软件的技术处理,把诗的内容用一张一张画面表现出来,如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展示出疾风、高天、哀猿、白渚、孤鸟、落木、长江等景物画面,从画面底蕴中突出作者浪迹天涯,茕茕孑立的形象,通过这些可感的画境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即浓浓的忧世感时,哀民伤身及思乡之情。讲解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画面上一个孤寂的人独立江岸边,向孤舟消逝处眺望,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那一份依依惜别之情。因此,可以说,一幅与诗的内容相一致的画能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体会情感。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综上所述,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不会发表那种“现代教育技术”与我们无关的言论了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意识到,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现代教育操作技术是必需的,因为这牵涉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教师不仅仅只是需要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这种教学设计能力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因此,我们要善于学好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利用其为我们课堂教学服务,既不滥用,也不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摆设与点缀,让语文教育在教育技术的协助下想着更为健康,更为美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必然对语文课程产生影响,并最终引起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因素的变化。
一、教学方式由“单一传授”式向“合作探究”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必然会更多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例如,教学《长征组歌》一文时,可以播放歌曲并配上长征图片和有关长征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根据图片和录像展开热烈的讨论,体验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论美》一文时,由于本文观点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图片,如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镜头,大街上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丑陋的行为。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美”,怎样做到一个“美”的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达到了预期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由“控制者”向“合作者”转换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受社会“升学热”的影响,在教学中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师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而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设计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建议者。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把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提示如何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原来对学生机械记忆的纸笔测验,转向更多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活动中不可预测的活动增加,要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的建议。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学生也会不断意识到自己对学习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如教学《蓝蓝的维尼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关于维尼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课后收集的材料展开讨论和交流。探究维尼斯的美在那里,为什么用“蓝蓝的维尼斯”作为标题。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基本能够弄明白,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果。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资料的提供者、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点拨者的作用。
再如教学《枣核》一文时,教师可以提供北海公园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如枣树、睡莲、杨柳等图片,并且谈谈古人为什么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请。由于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文中的思乡爱国之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思乡爱国的歌曲,并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生思维过程由“简单记忆”向“开发创新”的转化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了开放性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特别是网络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学生在自由的情景中表现自我,进行交流,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化。
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不要仅仅停留在字词的掌握、语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而应该借助多媒体画面,探讨如何防止沙化,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这一深层意义上来。通过观看沙漠里特有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沙漠里生活,是因为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它们能充分吸收水分。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还在改变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过程、师生地位、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带来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全方位变化。
总之,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能胜任一般性教学,还要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背景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这些都提高了教师备课和设计教学的难度。
作为教师,应该有在教学中大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勇气,有不断总结、探索的毅力,有善于交流的愿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一定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里发挥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本
篇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范例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要分析:低年级的学生像认识一些数字和掌握数字之间的简单运算之外,他们对简单图形的学习兴趣是很浓厚的。
2、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
3、学习者的分析:低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二.目标编制与策略设计
1、目标编制
三、评价方案:
1、评价计划:
(1)收集资料类型:有关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卡片(2)选择被试:二年级小学生
(3)试用成果背景条件:在自然课堂状态下试用
2、评价方法:测验调查和观察
3、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工作内容:观察数学并记录(教学活动内容、时间、练习设计的合理性,学生的反映)
4、归纳分析资料
5、报告评价结果:
(1)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教学中目标是否完成
(2)教学策略是否运用恰当,多媒体的使用是否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3)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认知、情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篇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
英语教学设计
学院:
学号:
姓名:
学科:英语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高一
章节:英语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 目 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3 1.地位与作用?? 3 2.学时 ? 3 3.教学媒体3
二、学情分析: 3 1.学习对象 „„„„„„„„„„„„„„„„„„„ 3 2.知识基础„„„„„„„„„„„„„„„„„„„ 3 3.能力基础„„„„„„„„„„„„„„„„„„„ 3 4.学习风格分析„„„„„„„„„„„„„„„„„3
三、学习目标 „„„„„„„„„„„„„„„„„„„„3 1.知识目标 „„„„„„„„„„„„„„„„„„„3 2.能力目标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
四、学习重、难点 „„„„„„„„„„„„„„„„„„4
五、教学方法 „„„„„„„„„„„„„„„„„„„„ 4
六、教学步骤 „„„„„„„„„„„„„„„„„„„„4 1.导入„„„„„„„„„„„„„„„„„„„„„„5 2.阅读„„„„„„„„„„„„„„„„„„„„„„5 3.听力„„„„„„„„„„„„„„„„„„„„„„5 4.讨论„„„„„„„„„„„„„„„„„„„„„„„6 5.作业„„„„„„„„„„„„„„„„„„„„„„„6
七、学习软件设计(学习资源与环境)„„„„„„„„„„6 cultural relics 教学设计
设计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英语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 第一学时。该单元分两部分,第一本部分主要是介绍历史文物“琥珀屋”它的背景,发展以及现在的状况,使同学们对历史遗产的概念以及其整体的面貌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介绍琥珀屋的这篇英语材料中,能掌握新学的单词及词组,以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定语从句,从而在之后的口语交流、谈论环节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新单词和新知识。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口语交流环节,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加强,即学会询问对方的观点,能记录下各方所陈述的内容以及学会辨别事实与观点。2.学时
一课时(45')
3.教学媒体:投影仪、计算机、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1.学习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2之前,他们以前在老师的辅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了必修1 的学习,英语基础已经有了很好的积淀。比如能进行一定领域内的口语交流,能做很好的阅读、理解以及具备相当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2.知识基础
3.能力基础
4.学习风格分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
(2.)掌握定语从句,知道定语从句的结构,用法
(3.)对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的观点 2.能力目标
(1.)能在口语交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能在阅读中理解它们的用法(2.)能灵活使用定语从句对一个人或一件物品进行描述,能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定语从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3.)能形成自己对历史文物的基本观点,能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和态度目标
(1.)学生能够能国内外的历史文物有一定的了解
(2.)加深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兴趣、探索以及保护意识,(3.)能够接受别人与自己持不同的意见
(4.)加深了学生内心喜爱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动力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能识别出什么哪些属于文化遗产,为什么属于,并举例说出一些本地所具有的文化遗产 2.)掌握本课文的重点词汇:amazing, select, decorate, belong to, in return, reception, remove, at war, less than, former 3.)能总结出本课文每段的综合大义 4.)能在小组讨论交流中陈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难点:
1.)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选择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词汇与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文化遗产图片,激起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播放一小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是同学们对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印象
使用ppt贯穿整堂课的流程,学生该完成的任务等 2.活动法
让学生分组,每组两人,教师分发具有问题的纸条,让学生就纸条上的问题询问彼此,如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是否曾参观过一些文化遗址,对何种文化遗址或遗产比较感兴趣等等 3.情景教学法
学生分组,设想彼此在交流、讨论关于是否应该重建已经损毁的文化遗产的话题,双方持不同的意见,彼此陈述自己的观点 4.任务教学法
本课时的所有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锻炼他们的实际英语运动能力,增加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获得对英语新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步骤
step 1.lead in 导入
teacher’s activities: show the students some cultural relic pictures one by one, such as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yuanmingyuan, mogao caves, the pyramids etc.students’ activities: tell the teacher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se pictures and what their ideas about cultural relics are.the goal of step 1: have the students some impression about cultural relics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in actively participating the class activities.教师活动:用ppt展示一些关于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兵马俑、圆明园、莫高窟、金字塔等 学生活动:告诉老师他们对这些图片的了解或者对其他的文化遗产的了解
目标:让同学们对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概念,激发他们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step 2.reading 阅读 a.pre-reading(阅读前)1.list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ext on the ppt 2.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amber room and the characters appeared in the text 3.list some basic questions, such as what’s the amber room, how it’s made, etc goal of this part: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text
目标:让学生带着好奇去阅读文章 b.while-reading(阅读)student: 1.find out the main point of each paragraph 2.mark out the part you don’t understand 3.find out those attributive clause sentences teacher: 1.explain in details about th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text 2.explain what’s an attributive clause, how to use it, and the important tips 3.show several pictures, each one has many words scattered.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thing in the picture by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s.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又分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课单词:draw,sing,dance,play chess,play violin
B.重点句型:——Can you......?
—— Yes,I can./No,I can’t.2)能力目标:用目标句型的新单词谈论他人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之间的了解。
通过自主,交互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学习内容:人教版中学英语第七册的Unit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1a—2d是听说课.学习任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文字,音乐,视频,图像,动画等丰富的资源及其提供的强大交互功能促进理解和品位语言,激发情感,启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同学使英语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单词量,进行了一定量的听说练习和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1)Web教室(2)其他 2,学习资源类型(1)课件(网络课件)
(2)其他(师生合作搜集资源,建成“动物小站)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能力单词相关资料虚拟建成网站“能力小站”,并发布到校园网上。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又包括了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1)虚拟情境 2,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中运用激情的语言,生动的图像,优美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动感的视频等创设情境,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在一个生动活泼,和谐友好的环境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学的更投入更主动。
六,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 类型1:支架式
使用资源:“能力小站”(虚拟网络)
学生活动:从教学目标出发,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逐步升华,搭建了脚手架:通过课文和网上提供的文章的阅读多角度的了解人的能力--借助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在品位中加深情感体验--欣赏图画,利用交流平台了解能力--音乐与情感交融,传达人之间了解之情。类型2:随机进入式
相应内容:随机进入“能力小站”。
使用资源:“能力小站”(虚拟网络)
学生活动:在了解新知识和论坛发言这两部分的血洗中,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经,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理解和感受。2,协作学习设计 类型1:伙伴
相应内容:同位或邻位同学结成合作伙伴,了解同学,论坛交流 使用资源:“能力小站” 分组情况:相邻的两三个同学为一组
学生活动:了解:独立思考--交流对同学的了解--汇报交流
论坛交流部分: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修改--讨论同学之间的强项。教师活动:观察引导 类型2:角色扮演
相应内容:让学生扮演三种不同的动作 使用资源:“能力小站”
分组情况:根据选择的学习内容分组 学生活动:练习--个别汇报--全班汇报 教师活动:合作表演 3.教学流程设计 开始
设境激情,网络导入 网络:浏览网页,听录音 提出听录音 开始听录音 录音:听录音 踊跃发言,回答问题 布置学习任务 网络:复述录音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网络:图片欣赏,教师点评 录音:齐声朗读,感情朗读 布置作业,拓展知识 结束
七,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工具与形式(1)堂上提问(2)合作完成作品(3)其他(论坛发言)2,测试内容
在“能力小站”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并用一句话描述,发表在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