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

时间:2019-05-13 02:2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

第一篇: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

《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

海青中心校:刘秀艳

《七律·到韶山》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看到课题时,感觉难以下手。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毛泽东离家32年之久,回到家乡之时思绪万千,要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卓绝的斗争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启发,有点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图片、声音进行讲解,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教学效果良好。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通过自由读、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在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特别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学有所获,学生通过本环节对自己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有疑问,学生提出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解答,学生自主意识由此提升。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对课件的操作比较生疏,在教学中对文本挖掘不够深,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加锻炼!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化设计“咒”、“喜”二字,但细微处情感线索抓不到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在今后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二篇: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

一、背景: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二、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1、介绍作者:

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 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

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

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师: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悟情:

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伟大意义。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领袖。

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2、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第三篇: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毛泽东和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毛主席照片,你们认识他吗?板书“毛泽东”。先让学生谈谈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毛主席不只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七律·到韶山”。

(1)七律简介:七言律诗的简称,共八句,每句七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课件出示教材11页资料,了解韶山。

3、在题目和作者中间板书“一九五九年六月”,这是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计算毛主席离开家乡的时间:32年。

4、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5、交代学习任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的读诗。

二、读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全诗,生字用红色显示

2、指名读诗,正音正字。学习生字:咒的读音,霸的笔画多,牺是形声字。

3、多种方式读诗:分组读,同桌互读互查,齐读。

三、理解诗意

1、出示注释和自学提示(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质疑解答,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思考:毛主席在这首诗中写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注释,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注释】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兵器。青铜制,将戈、矛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这里意喻武器处于劣势,指英勇反抗的民众武装所使用的梭标。

鞭:古代兵器。是一种像鞭子一样的兵器。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

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指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作物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遍地英雄: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2、逐句出示诗句,师生共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朗读。学习第一句: 指名说理解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这种情感?(咒)

在这句诗中怎样理解“咒”的意思?(痛恨,哀叹)哀叹什么?(时间漫长)

在这32年中会发生哪些事让毛主席发出这样的慨叹呢?(时光匆匆流逝,逝去的亲人,牺牲的同志---)

仅一个“咒”字饱含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过渡:在这些回想中,更多的是对那艰苦革命斗争的回忆。学习第二句: 指名说理解。

读了此联在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

这一句是一副很好的对子,找出相对的词语?(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革命者与反革命者斗争的激烈和残酷,怎不令人振奋人心。

齐读诗句

过渡:要想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学习第三句 指名说理解

理解“牺牲”的含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学习教材12页资料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牺牲的英雄。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这些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怎么理解“换新天”的含义?(换来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就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你有何感想?(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这句话就是本诗的中心句。

指名读(指导读得铿锵有力)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学习了第二三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沉浸在无限的回忆之中,很多的亲人,战友都为了革命牺牲了,换来了现在的一派祥和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学习第四句: 指名说说理解。

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是哪个字?(喜:欢喜)诗人看到了什么而欢喜?

“稻菽千重浪”,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美好画卷。诗句中的“英雄”指的是谁?(新时代的农民)

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

这句诗既是对故乡的歌颂,也是对祖国的歌颂,对新时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正如毛主席曾经在《沁园春·雪》一诗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齐读第四句。

四、总结

1、四句诗的关系。

2、中心:歌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方法:对比(咒对喜,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

五、拓展延伸 1、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

2、欣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教师诵读。

3、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第四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2020—2021学第一学期

教学反思

师:吴小丹

2020年9月27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五篇: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期待·感动·回味——《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我校2008年全员性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我被安排在12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公开课。在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里,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出了近五千字的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期待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昨天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幕: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哽咽的声音……

虽然我上课节奏很紧凑,很想一节课上完全诗,但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太多,其实是需要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所以,随着下课铃响,只能无奈地结束在“铁索寒”那句。当我请孩子们起立离开多媒体教室时,我看到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一幕,他们竟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离去……他们很投入,还没有回过神来呢。他们围到了我身边,激动地谈着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约而同地恳求我再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上完这首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第四节课时,我又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上完了这首诗。看到他们全体起立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样子;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长征》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下载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曹志国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七......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南康市第一小学刘海燕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回顾了......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厦门市开禾小学温艳莺 学生反馈:本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老师课前布置我们要熟读诗歌,并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去上网查资料。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了五......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一: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在学这首诗歌前,我考虑到:《七律 长征》已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