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屈露 201360130101 外国语学院1301班
追求教学效率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育部门开设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时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他们又存在诸多差异。首先,他们的形式不同: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材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实践教学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只是场景的当中,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后者对前者所传授的知识进行了一番巩固。其次,在内容上也有不同。课堂教学更倾向于将理论的知识比较直白地告诉学生,不是很关心知识的实际操作性;而实践教学则让学生应用知识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补充已有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更大提升。再者是两者的结果不同,课堂教学知识将先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许这足以应付考试,但是想要顺利地实施也还是需要费一点功夫的;而后者恰恰可以弥补前者的缺陷,他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给知识注入新的血液,俗话说得好“问清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新知识的融入才会带来新鲜的事物,以及崭新的发展。当然,实践离不开可靠地理论作支撑,知识的来源就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历史沉淀下来的知识,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不得不“与时俱进”,在咀嚼旧事物的同时,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这就不得不仰仗实践教学了。课堂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模式,但是那很模糊,想要窥见“庐山真面目”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在实践教学的引领下,学生更加走进知识内容,通过自身思维的发散以及亲自动手全面认识它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运用知识,完善知识,更加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并辅以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在理论教授时基本沿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导入教学、讲授讲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特征是以“教”为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下降,参与性不强,缺少与老师的互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课堂的质量:第一步,课前的准备,包括话题的选择,资料的准备、资源的整合;第二步,引导课堂对话和组织课堂互动;第三步,总结与反思,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值得注意一点的是老师要合理分配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要,且不可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老师的要求不能太强硬,适当宽松,让学生自由发挥,不做过分的硬性要求。老师还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助其成才。
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未来的思政课上定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但是如何才能摆好他们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的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去想象,去实践;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就是通过学生申报课题项目、撰写读书报告等实践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实践教学的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就是在努力发挥实践教学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同时,设计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群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和发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金林南副教授对实践教学是常态教学的意识理念极为赞同:“有了实践教学是常态教学的理念之后,老师们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会首先想到学生们的需要,在讲课内容方面就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是同学们真正需要的,对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帮助的课程。”(摘自河海大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诸如提问式、情景式、案例研讨式、对话参与式等,其中对话参与式最为有效,最受学生的欢迎。所谓对话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围绕某一主题,由教师或学生(可以是个人意见,也可以是小组意见或群体意见)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经过思考来相互回答(回答的顺序和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即把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组成一组,相互提问并回答),学生回答不够完善的,则由教师讲解解答。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对话,又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的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话参与式不同于案例研讨式,也不同于提问式、情景式。提问式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保留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问”多,学生“答”少;对话方式单一,即师对生或生对师,但它已不同于讲授式,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情景式是以教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场景,多信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信息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以特设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和技能,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案例研讨式综合了提问式、情景式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总结。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析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与对话参与式不同的是,案例局限于一定的“案例”,而对话参与式则不受案例的制约。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各有优点,各有局限,但都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另外,任课教师向学生布置课题研究任务,同学们可以自由申报课题,任课教师从中筛选出有研究意义、论证充分的课题进行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赞助,课程结束时学生要提交课题研究成果和结题报告,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组织验收并评奖。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我们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在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已有错误概念不断转变、科学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传统研究认为,教学应以科学概念取代错误概念。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者逐渐发现,错误概念中也包含正确、合理的解释,可以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促进学习者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建构新的知识与观念。从学习科学的视角来看,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概念转变,具体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即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和功能就在于明确学生已有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技术性支持评价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谓技术性支持评价,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一些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以诊断学生已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学生错误概念(迷思概念)背后的原因,为概念转变提供科学依据。在学习科学的这方面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标不是确定一个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而是揭示学生关于问题或主题的思维方式„„评价服务于认知诊断。”学习科学所提供的这些理念,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先进的软件评价系统,许多难以操作的评价问题也得以解决,这就为课堂教学评价迈向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桥梁。
课堂教学积极将实践的比例加重,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起去为之付出力量!
第二篇: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2013 04 03 王艳
1:何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何为课堂教学?
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体现。
要研究、探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诸多问题,首先要了解两颗,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而这又要通过理论教学实现,也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学习思政课必不可少的。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思政课教学包括这两个方面即社会实践和基本理论课堂教学。也就是说着两者构成了完整的思政课。因此,二者紧密连接,密不可分。思政课是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堂实践性应用性很高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重在实践。
2: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1]社会实践教学:一种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思政课的意义所在,透过社会实践进行的思想政治学习能比较容易的融入头脑中,就比如看着苹果和吃苹果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与所学的不同之处。课堂教学就是看图说话,只能把理论的东西植入头脑,这常常会令人感觉到一种压迫性。运用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具体问题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时代接触比较广泛,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化的课堂教学,喜欢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希望有直观生动的教学环节,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运用实践教学法转换师生角色,通过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点和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究,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能力。通过一些代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中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运用实践教学法,适应大学生思维形成规律,让学生在实践的打课堂里自立、独立、自为、、、、.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方面,有些高校的领导片面地认为思政课不能为学校带来任何实际意义的效益,于是在重点学科建设和资金投入上就将思政课拒之门外,实践教学也就无从谈起。这也导致一种结果: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科建设无建树,教师和学生也就想当然地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在沿袭“满堂灌”的路子,将理论知识“灌输”绝对化。也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环节只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可,把实践环节的设计简单化,或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每年组织
一、两次参观活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太不安全,也很麻烦、很困难,于是使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第一,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这就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第二,脱离现实,只做理论性的讲解。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知识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志趣、爱好的需要;第四,课堂活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3:正确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完善其考核办法,这是当务之急,是适时改变乏味而且单调的课堂教学的方法。
首先、应把握本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及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依据思政课《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强化行为训练,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灵活性。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课堂教学有限时空的限制,便于学生机动灵活地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充裕的时间,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从而学到课堂内、书本中所学不到、学不好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
2、广泛性。即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有利或不利因素等实际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知识、觉悟、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3、自主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来获得相应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活动的配角,起指导、帮助作用。
4、实践性。无论是活动的设计、实施,还是最终结果的得到,都离不开学生亲自动脑、动手或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全过程都具有实践性。
其基本形式有:
(1)参观、调查型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这类活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去了解真实的社会存在及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切实的身心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感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将二者紧密结合,那就不再是枯燥且缺乏真实感的思政课了,而是有趣生动引领我们提高整体精神风貌。
结合教学内容或针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教材中某一重要观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或不同看法、学生对待感情、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比赛、小论文竞赛、专题讨论或对话等。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压力、吐露真心、缓解情绪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等都极为有利。
另外,还可以开展文艺表演、社会宣传、公益服务、生产劳动和场景模拟等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套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办法之上。
4:要优化二者,那就要做到上诉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原则,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通过社会调查形式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讲课时要很巧妙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一种深刻的映像和形象的理解。然后搭配一些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就可以更好的进行诠释。在搞活动之前,思政课老师不仅要全程参与活动策划和指导还要在课程建设上,特别是实践教学上要明确时间安排,以确定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不冲突,井然有序的进行。还有就是要保证学生参与的 广泛性。
以下内容摘抄:我们可以学习‘思进社区’这种类型的,思进社区实践教学优化策略:牡丹江师范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入思进社区好的,对进一步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在优化实践教学的外延下巩固基石,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工具来加强课堂教学理论化的深入,引发学生的积极心理然后植入理论,让此思政课更加的丰富与具有吸引力、、、、、、所以二者形成一种钳接的模式,二者合二为一,在思想道德这个大框架之下,构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
5:影响:
在一套完善的组合方式之下,思政课对于学生不再无聊与枯燥,这将能更加有力的调动学生的自我开发、表现及学习的潜能。
思修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构建和具体化分析都有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影响下,思修课就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减少了原本的乏味与无趣,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一定要与事实相当,否者会让学生心理产生错误的导向,和不好的心理动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学术资源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化,而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在大课堂下,如何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
1、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
4、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
学术资源
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如果教学的方法单一,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将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术资源
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学术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1]顾通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教育信息化,2002年12月 [2]马蕾.如何把握政治课的课堂节奏,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9期
第四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五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