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

时间:2019-05-13 02:4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

第一篇: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

服务教育网

“李吉林老师其实是很不容易学的。”在2008年末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吴康宁教授有感而发。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是2008年的主题之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则是教育领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日历已经翻到2009年,秉持再创辉煌的理想,我们重新出发。“李吉林老师其实是很不容易学的”,这句话又回到了我们耳畔。反复咀嚼,我们若有所悟。

李吉林是无法复制的演员、跳伞员,或者读大学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刚踏上讲台时,李吉林的脚下本有许多条路可选择。没有犹豫、没有挣扎,教师从一开始就是她认定的职业。

在许多人看来,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起点低得不能再低,而李吉林却从这里起步,在醉心教学实践20载的基础上,又执著探索30年,完成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课程,再到情境理论的“三级跳”,向世界教育发展大潮作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回应。

这一切,都只是说来容易。仔细想想,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30年?有多少人的30年能像李吉林一样,只专注于一件事——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又有多少人能像李吉林一样,把对儿童的挚爱不仅放在言语里,更时刻落实在行动中?

顾明远先生说:“我们要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教育思想、推广她的教育经验,更要学习她热爱教育、热爱儿童、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其实,后者恰恰是李吉林老师最难学习的地方。

我们中的有些人也常常说热爱儿童,说对儿童要如何尊重,说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探索、创新。可是,我们往往又不得不承认:当“爱”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面对心烦、躁怒或怨天尤人时,我们可能就无法再继续保持平和的面孔;当“尊重”面对来自儿童的挑战,反衬出我们内心真实的虚弱时,我们可能就要收起那些暂时赋予儿童的权利,转而以权威的姿态继续掌控他们的生活;当“探索、创新”面对一些偶然或必然的挫折,面对许多人为的或非人为的障碍时,我们可能就会退缩、迟疑,甚至因此而偃旗息鼓。

相比较而言,李吉林老师的思想情感与儿童休戚相关,她的探索努力与儿童紧密相联,她仿佛就是为儿童而生的。于是,心潮澎湃时,李吉林老师所达到的境界让我们心驰神往。然而,无奈无助时,我们又难免会这样安慰自己:李吉林老师是不可复制的,要做到和她一样太难了。

李吉林不是不可逾越的文字化了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熟记,教学经验可以通过课堂演练来积累,而对儿童的热爱,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以改善儿童生存境遇为目的的教育探索与创新,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吉林老师的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对标杆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如果仅以静止的眼光看待标杆,而并非把它当作超越的对象,那么它也必将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教师在起步阶段就展现出了光芒四射的才华,然而一旦小有成就、薄有名声之后,却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故步自封,听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

令人感佩的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中,李吉林老师像海绵一样缜密地吸收着来自古今中外的思想养分,哪怕这些思想会对自己以前的想法构成冲击。在理性思考的帮助下,她不断实现着对自己的超越,把情境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李吉林老师以宽广的胸怀向我们证明:在不断的反思和修正中,在对儿童的持续关注与热爱中,思想可以不断生长!她所建构的教育思想是动态的、开放的、充满张力的,正如情境教育本身一样,兼容并蓄,生机勃勃。

对于某些学到名师一鳞半爪所谓“精髓”就洋洋自得的人来说,李吉林老师矫健前行的身影早已把他们甩下太远;对于在实践中渴望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来说,李吉林老师仍然不容易学,但也绝不是不可超越的。

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教学对教师的心灵世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李吉林老师亲切的手势和动作可以学来,但温暖的眼神、充满智慧的思想却无法复制。李吉林老师常说:“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是我的挚爱,儿童是我心灵的寄托。”这句话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我们所谓的对儿童的“爱”是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的大爱,还是居高临下的“施与”?抑或是与“怜悯”相近的狭隘的爱?学习李吉林老师,甚至有一天超越她,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她一样,蹲下身子,从关注儿童当下的生存处境出发,用尽一切办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善儿童在学校、课堂里的生存状态。

李吉林是一座富矿、活矿

关于李吉林老师,杨九俊先生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李吉林老师是一座富矿。”对于这座富矿,许多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地学习、了解、实践。然而,这样的“开采”仍然不够充分。

那么,该怎样合理地开采这座富矿呢?加深理解、理性实践恐怕是最负责任的态度。以情境教育包含的四个元素为例,其讲究“真”,追求“美”,注重“情”,突出“思”。从“思”入手,情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于——否定当下、怀疑既有和反思现状。也就是说,理解李吉林老师、理解情境教育所强调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有“正思”,更要有“反思”。当下,在我们的教学中,正思的部分做得相对充分,对反思则重视不够。一旦“思”中缺少了反思,“美”、“真”、“情”就很有可能失之肤浅。在真实情境中,既有美好,也难免有丑陋。因此,李老师总结的是“追求美”,而不仅仅是“呈现美”。如果课堂上仅仅呈现美,难免显得片面。既呈现美,又呈现丑,并不妨碍对美的追求。因此,对于像“追求美”这样精准而深刻的表达,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提炼和诠释。

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丰富、拓展情境教育理论则是我们对李吉林老师最好的实践回应。例如,情境教育是所有儿童的教育,每一个学生在里面不会受到歧视,每一个不同身份的学生都会被公平地对待。吴康宁教授站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上述命题发问:在情境教学的课堂里,对于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群体,比如“干部学生”与“群众学生”、男生与女生、学优生与学困生,等等,分别是怎样对待的?这些不同的学生群体在情境教学中的感受如何?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证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层面,往往忽略了面向全体学生。小学6年下来,常常会形成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情境教育,究竟是谁的教育?它具有怎样的“人群属性”?这是我们丰富、发展这一理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于“情境”,吴刚教授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情境”是一个可以不断挖掘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显然,从情境概念出发,李吉林老师与情境教育还是一座处于不断生长和发展中的“活矿”。

当下,李吉林老师和她的团队一起,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情境教育的新探索。把李吉林这座富矿深挖下去,李吉林老师又走在了我们前面……(本报记者 张滢)

【专家评价】

情境教育具有双重意义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它不是停留在情境教育的方法上,而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儿童认知的规律。把儿童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以及非智力因素都调动起来,在教学中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这在课程教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现实意义在于对落实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要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的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情境教育正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体验、自主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获得情感的体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情境教育极富生命力

情境教学将科学认识与情感艺术相结合,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进一步揭示了学科所具有的文化性特点。在学科教学中以美启真、求美至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情境教学基于人的发展是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这一认识,构建了三个水平的操作系统:实体性现场操作、模拟性相似操作和符号性趣味操作。生动地揭示了教学活动中主动与受动、创造与模仿、独特与共同的基本关系。

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育,内涵极为丰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发展的,从而是富有生命力的,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不断认识和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裴娣娜)

情境教育是实在的情感教育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和教育以超越唯分数、唯知识、唯认知而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呐喊者、先行者,也成为情感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一个具有本土特点的典范。以“境”、“场”、“象”进行教学,以“感性”、“感悟”、“顿悟”来学习的方式,本来就是中国具有优势的教育文化传统,但在我们现行学校制度中却被遗忘和丢失了。李老师勇敢而睿智地接续了这一文化教育传统,创造性地帮助儿童通过“境”而想象,通过“象”而思虑,通过“场”而记忆,其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直感”,也就是“以情来想象,以情来感受,以情来记忆”。因此,它不仅是有效的、有魅力的教学,而且是实在的情感教育。(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教授 朱小蔓)

情境教育实现知识的生命化

知识的情境化让知识感性起来、形象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智慧起来、丰富起来,知识的营养价值大大提升,这是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生命化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讲,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这是一个用生命来学习的过程,这是给生命注入知识的过程。情境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生命化,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个性、智慧、品格、气质和生命。这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余文森)

第二篇:《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也对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还没有更深认识,所以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对李吉林老师的欣赏与敬仰之情来阅读此书的。而读完这本李老师自己编写的专著,在了解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之后,我能够真切地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诗意人生。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老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忙碌不止。李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探索精神,动力从何处而来?动力就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育改革的主动热情和勇攀高峰的执著追求。李老师身上所弥漫的对孩子、对事业的激情,正是最打动我们,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胸怀宽广,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阅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三篇: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假期里,我看了一些相亲类的娱乐节目,从里面学了一个比较“潮”的词儿,那就是“眼缘儿”。我读书也是讲究“眼缘”的。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干借借不着。”通过上学期参加“国培”的学习,我有幸看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的视频讲座,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境教育的观念,觉得很感兴趣,就到图书室试着借阅,还真的借到了。闲言少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写意图就是引领我们一线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难题,尤其是她所提出的“情景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充满活力和美感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这本书共有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五部分内容,读完每一部分内容都让我感到有很大收获,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分:李吉林的成长故事。

李吉林的履历在网上随处可见:儿童教育家、特级老师、中国情景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011年,她因为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使她的情感教育广为人知。一同被社会了解的,还有她33年孜孜不倦的求索,她的信念和激情。

李吉林出身贫寒,五岁时父亲去逝,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身处困境的李吉林深深地懂得,眼泪是改变不了人的命运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早早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进了小学校园。她凭借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热爱,刻苦钻研业务,很快崭露头角。然而她的信念之源却来自于挫折。文革中她备受冲击,不能上课,“只能每天踩缝纫机”。尽管同事们都夸她衣服做的好,但是一个人民教师居然无学可教、无课可上,这是她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1978年,刚刚恢复二附小工作的李吉林,迫不及待找到老校长,要求从一年级教起,针对当时小学语文僵化和低效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试点改革。她想把这十年空白找补回来。她的想法得到老校长的支持,很快,李吉林试验班开学了。这就是她著名的情感教育试验田。

在这里,她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相关研究先后被列为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

2011年9月,李吉林因在情境教育成果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我并不是在这里进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报告。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李吉林老师的坚强意志深深感染着、激励着,和李老师的成长道路来比较,我的成长之路上有和谐社会的大家庭为背景,分配后学校领导还为我们新教师安排了一对一的师傅指引迷津,我应

该更加努力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里,引用高尔基《我的大学》中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我并不期待别人的救助,也不指望有什么偶然的幸运,我的意志变得逐渐顽强起来,生活条件越是困难,我就越觉得自个儿越加坚定,甚至越加聪明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不是在压力下奋起,就是在逆境中沉沦。以后的教学之路,我会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读书的真谛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是看你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你能否从中读出方向,这就是我向大家推荐的一本好书。除了个人成长故事能带给你感动和启迪,里面关于情境教育的细说也很值得细细品读。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你值得拥有!

第四篇:关于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的通知文档

关于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的通知

各小学、特教中心:

为进一步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更好地发挥“情境教育”的辐射作用,市教育局将在12月26日—27日举办“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时间培训班”。根据市局通知精神和区局要求,我们将组织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各学校校长、分管教学校长(或分管主任)

二、培训内容:

1.2.

3. 情境实验学校申报及推广工作; 情境课程理论与操作策略; 情境教学优课观摩和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观摩。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培训时间:2012年12月26日—27日。26日上午9:00之前在二附科艺宫底楼大厅报到。

培训地点:二附科艺宫

请各校务必安排好相关人员全程参加此次培训。

崇川区教研室

2012年12月20日

第五篇: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制图 李坚真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李吉林在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实践。(资料图片)

今年9月,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张滢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直到退休,还能做些什么?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名普通教师,以自己一项持续36年的研究,向世人郑重回答上述问题。

今年9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家组评审时鉴定:“李吉林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一个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这样的评价意味着什么?这36年,李吉林到底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情境教育以钻研教学为基础

“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始终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1978年,历经“文革”劫难的李吉林重返讲台。已经成为特级教师的她,为了继续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一改长期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惯例,主动要求教一年级。

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一年级学生必须用整整60天反复学习拼读拼音字母。想识字的孩子就是识不到字,难受极了。

要改变,得靠教师主动创新。可在当时而言,几乎不可能。受社会现实影响,教育的元气还没恢复,普遍的教学状况非常糟糕,许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都怕犯错误,犯政治错误。”为了学生,李吉林管不了那么多。单一识字、封闭教学的起点太低,延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就“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拿定主意的李吉林“出手不凡”,做了就连现在许多教师都想做而又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给学生编写补充教材。条件很简陋,铁笔刻蜡纸,小学10个学期编了10本,教学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

随后,受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的启发,李吉林尝试让学生通过在情景中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表现人物的神情、动作。

课余,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读到关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述,她由“景”入“境”,领悟到儿童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情感与客观外物。她把学生带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春天,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秋天,带孩子们去捡秋叶,留下“秋姑娘的影子”;寒冬来了,去感受“冬爷爷的礼物”„„

等学生上了二年级,李吉林创造性地开发出“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独创作文样式。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写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越写越快乐。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吉林所教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集——《小学生观察日记》,学生的作文还上了《人民日报》。

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李吉林抓住了一个“美”字。通过学习美学、借助美学的方法,她又着手改革阅读教学,在阅读课上引进音乐等艺术内容。

眼下,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文革”余风未去,人们在家里听音乐都要压低音量,怕引来祸端。课堂上放音乐、欣赏图画?按照李吉林的话说,“那是会让人惊讶而不安的”。

是学生的变化给了李吉林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自信:“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艺术的介入,语文课还可以上得这样精彩。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有时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施建平,现任南通师范二附小副校长,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1980年,师范毕业的他原本无心从教,一分配到学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补习班“挂了号”,准备考上大学后立马走人。1981年,校领导派他到李吉林所带班级跟班学习,他搬把椅子坐教室最后一排,把李吉林的语文课一堂堂听下来。这一听就是两年,四五百节课,如痴如醉。慢慢地,他再不说要走,还拜李吉林为师,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加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团队。32岁那年,他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情感与认知结合是核心理念

“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缺陷。”

李吉林的教改实验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仍然有些人认为,不用统考这把尺子去衡量,李吉林的教改实验就没有说服力。

1983年,5年一轮的教改实验结束,李吉林所教的五年制小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六年制小学生一起参加升学统考,合格率100%,四分之三的学生考上了省、市重点中学。经学校所在的崇山区教育局统计,学生作文优秀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2倍,阅读优秀率则是全区的5倍。不久,南通市教育局又进行了语文10个项目的测试,学生成绩优异。一轮成功的教改经验,让李吉林有了底气:情境教学研究绝不意味着仅仅对教学本身反复钻研、选择教法,关键还要做到“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你应该形成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至理论体系!”1980年,在一次学术活动中,我国著名的苏俄教育研究学者、翻译家、教学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看完李吉林提交的参会论文,主动跑来找她,热情称赞她的教改实验,并给她指导,还说了上面那句让她振聋发聩的话。

以前,李吉林只是做到哪里想到哪里,杜殿坤教授为她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情境教学”既然是她的主张、她的实践,那么她就得负责任地向别人阐释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李吉林从不讳言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我只有中师学历,要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感悟到的东西,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实在是一个痛苦又艰苦的过程。”

不停地“思考”、“实践”、“学习”、“概括”,李吉林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进而渐渐长大的过程”。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联,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兴趣为前提,使注意、好奇、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和儿童的思维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真实生活,积累感知材料,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习。

这些思想构成了情境教育最原初、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知识观、学习观,也揭示了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第一轮教改实验班毕业后,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李吉林情境教学思想的发端。

“情境教学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在我国教学论界泰斗级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看来,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西方认知学派活动学说更偏重认知、科学领域,相比之下,情境教学认为教学认识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从而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块缺陷,为教学艺术认识论的探索,做了既富开拓性又实实在在的工作。

全方位多学科架构理论体系

“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

出乎很多人意料,甚至超出了杜殿坤教授的预期,情境教育发源于语文学科,但却没有就此止步。

思想品德、数学、科学、音体美„„李吉林将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科特定的儿童学习规律,提升为各学科适用的一般规律,并基于此提出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等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其后,她又引导各科教师把“五要素”与学科特点、儿童特点两个要领结合起来,提炼出各科情境教学的要素和原则。提炼的过程,慎之又慎。情境数学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当年学科实验的参加者、南通崇川学校副校长柳小梅回忆,“李吉林老师直接参加我们数学老师的备课活动,听课、抓典型课例研究、分析,历经8年之久,才提出‘让数学与生活结合’等3项主张”。

作为团队带领者,要将实验拓展到各学科,急需共同的理念,提出统一方略。2000年,李吉林从“教育空间、心理距离、强化主体、创新实践”四方面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情境教育也最终实现了“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这一螺旋上升的理论建构过程。

此时,作为一条隐线,情境教育的一些基本学习观也在李吉林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并把“为了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在操作层面,她提出“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共通体验与合力以及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在沟通学习者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经验、兴趣、先前知识之间的重要作用。

“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实践探索,形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化的操作系统,知识与情境依存,儿童与情境互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看来,知识与儿童的学习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也是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

李吉林认定,“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目的是要让更多儿童获益,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实验班,一所学校”。于是,她又把开发情境课程作为目标,希望以此走向大众化。

“学科情境课程、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过渡课程、源泉课程这四大领域,为儿童的学习营造出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学习生态,构成了一个使儿童(及其身心和经验)、知识和日常生活镶嵌于其中的真实情境。”谨慎的李吉林基于1978年到1996年——18年的局部课程实践,一直到2000年才作出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以过渡课程为例,每逢新学年伊始,情境教育实验班、实验校都要在一年级开设过渡课程。其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缩减每节课授课的时间;变换授课的形式,拓展户外活动的时空;室内短课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南通师范二附小教师唐颖颖带过好几届一年级,对过渡课感受很深:“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过渡课不仅是授课时间的缩减、授课形式的变换,也不仅仅是把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加再平均化,更重要的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镶嵌以及自信心的培养。过渡课程,是扶持和引领儿童跨过第一道基础教育长河上的学习之桥。”

情境课程理念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和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平台。

随着情境课程的建构和研究,李吉林还进一步提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及原则。至此,情境教育内含的儿童学习观愈见清晰。

引领并与学习科学保持共振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

20世纪80年代末,全美教育研究会(AERA)时任主席、美国心理学家瑞兹尼克,在1987年一场名为《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著名演讲中提出,日常生活情境有别于学校情境,日常学习或称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存在差异。由此,掀起了国际学术界知识观更替的风暴。随后,以此为代表的情境知识观成为新的知识观主要取向之一。此时,学界才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习中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作用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发端比瑞兹尼克的演讲整整早了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经研究认定,李吉林对情境教育的理解和探索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难能可贵的是,李吉林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假设,而是通过30余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使得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

“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学术建树最为困难的群体。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他们普遍缺乏反思的自觉与深度,因而他们的教育实践也就相应缺少学术的支撑和理论的烛照。”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认为,李吉林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做到了一句朴素的话: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早起步并不意味着可以早停步。脑科学是21世纪国际重大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如何认知以及与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近年来,李吉林加紧吸收脑科学研究成果,为情境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给养。

以情境教育“以情为纽带”为例,在李吉林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由此形成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情绪智力对儿童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都会产生影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丁锦宏等人,曾以自主神经活动重要指标之一的“心率”作为采集指标,对情境教学与非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研究。测量与分析表明,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一个主旋律”——“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的发展”,“三部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8个台阶”——8段艰辛的探索历程。回首36年探索历程,李吉林觉得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越研究,我才越发现自己只是窥探到儿童学习秘密的一角。”《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这篇发表于2013年《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章,是李吉林求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文、结合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产物,更被她视为情境教育研究重新出发的标志。

获得首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想到的首先是责任。情境教育的未来该怎样走?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怎样进一步完善、充实、周密架构?儿童面对未来社会的变幻、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学习该如何及早为他们打下基础?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李吉林总是处于思虑中。今年9月底,李吉林所在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专门聘请多名学者作为顾问、特约研究员。在她看来,此举不仅是情境教育研究力量的一次充实,更显示出欢迎和吸纳各个研究层面的志同道合者携手“迈向新境界”。

这个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古稀老人,准备和所有对情境教育感兴趣的人一起,把“情境”这座富矿继续深挖下去。

【相关链接】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 核心理念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核心元素

真、美、情、思

基本模式

拓宽教育空间

缩短心理距离

保证主体活动

突出创新实践

课堂操作“5要义”: 1.以美为境界 2.以思为核心 3.以情为纽带 4.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5.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课程4大领域: 1.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 2.综合领域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3.衔接领域的低幼过渡情境课程 4.源泉领域的课外情境课程

下载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_为您服务教育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