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

时间:2019-05-13 02: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

第一篇: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

千帆竞渡济教海

万木争阳只为春

——我校举办“自主·探究”导学型课堂第二期“课堂教学能手”大赛

为将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推向深入,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的、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不同课型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开展“自主·探究”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之课型探究活动的进程安排,12月26日、27日,我校举办了第二期“课堂教学能手”比赛活动。经过评委的慎重讨论和认真遴选,评出一等奖七名,二等奖七名,三等奖十名,新课改优秀教研组七个。以谢利红老师为代表的七名教师在二十四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课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本次教学能手比赛活动分高中文、理科组和初中文、理科组四个组别分别举行,各参赛选手在赛前根据教学进度,认真选题、积极备课、仔细磨课、细致分析、充分完善,努力使课堂精益求精。各备课组能够主动发挥集体智慧,帮助参赛选手查漏补缺,力争使课堂内容既丰富多彩,又使课堂形式呈现原生态。

经由参赛选手各具个人特色的演绎,本次比赛的高效课堂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展现出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课型多样,推陈出新。

本次比赛课型新颖,在原有独立课、姊妹课、的基础上,通过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和上课教师的智慧碰撞,又增添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作文写作指导课(语文、英语)等多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新课型。在多位教师的倾心打造下,这些课型已经初步具备标杆的意义。

2、同中求异,力争创新。

在本次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都能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为新课型上课的指导准则。在课堂表现形式上,多位上课教师能够积极注入新元素,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在质疑对抗环节,高中组的钟正元老师和蔡儿芳老师,运用分组辩论的形式,为课堂表现形式创新开拓了新的天地。

3、注重CAI,课堂更有趣。

在本次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都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制作直观形象、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实用性强的课件,使课堂导入摆脱了以往单纯口头表达的模式,从而使授课达到了“更形象、更有趣、更具有吸引力、更有效”的目的。

4、要求了然于胸,运用日臻熟练。

经过多番“备课——磨课——再备课”,这次选送上来的参赛选手对于我校倡导的“自主·探究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的流程和要求已经非常熟练,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循循善诱、及时释疑、恰当点评、适度点拨、简洁归纳、步步跟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顺利达成教学设计预期效果。

课改清风拂芳园,芳园百花争相发。本次比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全体文化科教师“学习新理念、践行新课改”的热情,而且也点燃了全体文化科教师“赢在课堂、我来争先、我为榜样”的激情。透过本次比赛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深入挖掘我们的潜在力,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获取最高的课堂效率!

第二篇:成都七中俞献林参加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心得——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参加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心得

今年10月12日,我有幸在学校领导及备课组老师的推荐下,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第5名),高兴和感激之余,更多的是反思。现将准备赛课的心路历程简记于此,和大家分享。

一、千淘万漉 博观约取

从今年初确定我去参加这一比赛,到6月份完全落实课题,再到10月份参加比赛,历时10个月左右,整个准备过程是漫长的,同时更是艰辛的。

1、参阅大量资料

每个人,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参加教学大赛也不例外。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我要参赛的教学内容(教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4节《摩擦力》),我收集了现行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时期的教材,仔细琢磨各版本教材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内容处理顺序的先后,仔细比较各本教材关于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表述、字母图表的不同等等。为了了解其他物理教育工作者对这节内容的解读,我下载并仔细阅读了CNKI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摩擦力这一课题的论文30多篇。

为了了解其他老师在讲授这节内容上已经达到的高度,也是为了让自己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我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找到了历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全国名师大赛等国内讲课比赛关于这节内容的视频,还花钱买了不同视频网站的帐号,观看了大量诸如日本NHK的《科学实验室》、美国《分钟物理》、《流言终结者》及各大学公开课等关于摩擦力的视频。

这样大量参阅资料,为的是博观约取。事实证明,这样漫长而艰辛的前期是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我授课内容的引入和结尾,都来自这一时期的准备。如今回头看整个大赛期间6节讲授《摩擦力》的课,没有哪一个引入或视频是我没有见过的。

2、广泛征求意见

在参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接下来做的就是广泛征求意见。把自己看到各种处理方法、各种实验创新、各种表述、各种学生活动等,拿去和龚老师、罗校长及组上的其他老师交流,我自己基本上不带任何观点,和这些高手交流的目的就是“淘宝”,努力去聆听他们关于这节课见仁见智的解读,记录下来后,批判地吸收。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自己准备的课不走偏锋,让自己初步的设计为大部分人认可,尽量减少推翻重来的风险(但后面还是出现了推翻重来的情况)。

3、框架确定和初稿形成

经过前面两步的铺垫,我开始尝试搭建整节课的框架:整节课准备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内容上先讲静摩擦力再讲滑动摩擦力,我大致设计好了教学流程,准备好了微视频的内容,做出了课件初稿,写好了关键的问题和重要部分的表述,确定了大概的时间分配,明确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对要做的实验有了初步的设想。

当这些步骤基本完成时,时间已经到了8月底,临近开学了,8月26日,找了几个学生,请来本组和高新校区的老师,我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次亮相,没想到结果就是“见光死”,基本上推翻重来,决定不再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但坚持了先讲静摩擦力后讲滑动摩擦力,主张在课堂上使用未来课堂教学系统。

到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很紧迫。第一次试讲后,领导和组上的老师们约定,从这一周开始,每一周至少给全组老师公开讲一次,每天都要我跟我的指导老师唐召军和母明亮两位老师交流。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开学在即,作为翻转课堂班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我面对的学校日常的工作是全新的,另一方面我要抓紧时间准备赛课。而在此时,会有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出于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将他的想法倾囊相授。有时,他们的想法会让我茅塞顿开,会让我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但也有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会让我很纠结,到底该如何取舍?其实如今回过来看,每个老师给的建议都有其合理性,如果能将某一个老师的想法彻底变成现实,那都将会是一节很好的课。

经过这个时期,我深深地感受到,准备一节课,框架的确立太重要,也太难了。只有将这步做好了,其他的准备工作才有从谈起;也只在框架搭建得合理,整节课才有可能合理、科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与重建,我感觉,绕行千里,若尚未得法,不妨回归课本,若能将课本思想吃透,把课的思想体现好,把课本的逻辑清晰地实现出来,就已经不错,其实也绝不容易!

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大概两周的推敲,上课的框架在龚老师、罗校长及组上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基本确定,接下来便是艰难的打磨过程。这一时期是我过得最充实、也是最煎熬的,也是我感受到来自领导、同事关怀和帮助最多的时候。

1、字斟句酌,从备课到“背”课

打磨的第一步是写详案。这一准备至关重要的步骤,起初被一些其它细枝末节的事务(如实验准备、技术支持等)干扰,进展缓慢。直到教师节后,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罗校长亲自督促和指导我写详案,才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清晰地记得,那段时间里,罗校长让我一有空就到实验室,他也是一忙完事情就过来,一张一张PPt、一句话一句话地帮我修改,甚至帮我写,写完以后马上试讲,精细地指导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力求做到能简则简,字字珠玑,惜字如金。这样几天下来,一份大约8页的授课详稿基本上完成,我从备课开始向“背课”过度。然而“背课”并不是准备的终结,而是要在“背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与修改。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打磨语言的同时,课件的修改、实验的准备和未来课堂系统技术的整合也同步进行。

课件制作和视频的准备基本上都要靠自己完成,每一个动作的设定、每一个行字体的统一,平时只看到别人呈现出来美观大方的PPT,经过自己亲自设计和制作,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引入和结尾要用到的相关视频,并没有现成的,而是要在大量已准备好的素材中去剪辑、去拼接,音频需要自己去录制然后加载上去。这些工作若求精益求精,花费的时间都是无底洞。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一方面压缩睡眠时间,另一方面学会“弹钢琴”,将时间合现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让我感触特深,那就是——点滴的创新都显得那么可贵,也是那么的艰难。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幅插图(如下图所示),而在我看过所有全国名师教学大赛也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也好,所有人在上课过程中现场做出来的都是f-t图,而不是f-F图。发现这一点后,我们整个团队都为之激动,心想,创新点来了,我们要把它通过实验得出来!于是我们几个开始努力:联系教具厂家、选传感器、组装器材、安装软件、测试、改进,多个日夜下来,才发现,始终无法做到让拉力一直增大,试遍用手拉、注水、用电动机牵引等方式,切身感受了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即便是如此努力,也没有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最终也无法避免物块与底板相对滑动起来瞬间示数的剧烈跳动,图像最关键一部分几乎无法通过实验得到,只好放弃。这让我们感叹:看似如此简单的改进,实则如此困难!

这个时候再去看之前那些名师大赛或青年教师赛课的视频,感觉和第一遍看时已完全不同了,更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讲了,也知道别人为什么都只去做f-t图而不做f-F图,不是别的老师不想改进,而是目前还无人将它做成功而已,很遗憾,我也没有将它突破!在寻求技术支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一个看似简单的想法,要变成现实,可能会让技术老师忙碌几天。切身感受到: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从头到脚!

3、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打磨后期,几乎每一天,我的指导老师唐召军和母明亮都会充当我的“学生”,在实验室听我讲、帮我改。先是一页一页PPT讲,后面是一段一段地讲,最后是一节课通讲,边讲边修改。重复罗校长开始指导我写详时的工作,让我做到从“背课”到自如。

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我们都演练过很多遍。每一组器材,每个实验,我们都反复操作。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靠程度,我们将实验所用的木板,换成纸片、玻璃板、橡胶片、塑料片、帆布、钢板等材料,反复试验,最后选用最可靠、最有利于得到教材中所给出实验结论的材料。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根本无法预料的麻烦,如弹簧秤精度不够误差大、传感器太灵敏无法读数、材料动摩擦因数随压力增大改变、木块的重力因天气湿度改变而变化等,待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已身心疲惫,只想比赛尽快到来,以求早日解放!

无数次的试讲,反复地实验,让我在真正比赛到来时,在台上已无紧张感;内心只是强烈地想把自己理想的状态表现出来,学生也一样,老是想让自己的回答更加完美,这样的结果反而失去了平时的干净利落,显得冗长,而且导致了最后的超时,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某个局部太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导致整体的不完美!

三、心存感恩,奋勇向前

从头到尾,我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准备赛课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我却甘之如饴。有大家的帮助,我上课前很泰然,上课前一两个小时还在休息,但是上完课后,我却连续几天没有睡好觉,不是担心结果,而一直在反思,觉得有太多的地方没有处理好,有太多的遗憾:自己在台上怎么就那么地不知变通了呢?怎么比赛时上课就不像平时那么灵活了呢?怎么可能会没上完呢?有太多的自责:感觉太对不起学校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对不起一起陪我准备的老师们,感觉没有给四川、给七中争光。上完课后不是像之前想像的那样轻松和兴奋,而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最后结果出来了,一等奖第五名,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成绩。再到后来,拿到了全部上课的视频,对比一下其他人上的课,却实有很多上得很好的,但自己得这个名次也基本上算实至名归,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些!

如今回顾,赛课准备的过程是漫长而最艰苦的,切身感受了到什么叫“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然而,这也是我最感受到集体温暖的一段时期:有罗校长一张一张PPT陪我写详案、国庆节第三天一大早就在实验室等我试讲(当时我自己还在家里吃早饭),有唐召军,母明亮老师天天当我“学生”,有黄魏老师帮我买材料、调试实验,有罗芳秀老师、唐世杰等老师帮我改教案,有高新校区唐齐林老师连夜从高新校区给我送实验仪器,有网校的老师精心帮我准备硬件设施等,这些都给我无限感动,更是一直支持我走到最后的重要力量,在此,也一并向他(她)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抬头展望,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赛课中留下的遗憾,只有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弥补;赛课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需要我在今后努力克服;赛课中获得的些许经验,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发扬。赛课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未来课堂、翻转课堂,对我个人和我们整个成都七中来说都是新的事物、新的挑战,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携手前行,共担风雨,共享阳光,为创新百年名校新的辉煌,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下载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帆竞渡 万木争阳 教学能手大赛(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