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
一、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
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
一、通假字: 不亦颠乎 .
二、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是非木柿 .(6)盖石性坚重 .(7)但知其一 .(8)求石兽于水中 .(9)转转不已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5、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五、填空:
1.(),是非木杮,()? 2.转转不已,()。3.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4.然则天下之事,(),(),()?
第二篇:《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共)
24.河中石兽 清•纪昀
一、词语
1、临:靠近。
2、圮:倒塌。
3、竟:终了,最后。
4、曳:拖。
5、设帐:设馆教书。
6、尔辈:你们这些人。
7、湮:埋没。
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9、遂:于是。
10、溯流:逆流。
11、臆断:主观地判断。
12、岂:怎么,难道。
1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二、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指示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11)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四、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wéi,动词,认为,是)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wèi,介..词,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wéi,动词,成为). 1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3)如:①如是再啮:像。②如其言:依照,按照。(4)其:①其反激之力(河水)②但知其一(其中)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六、翻译
沧州南边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就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中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讲学者的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子的性质又松又轻,(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了;在原地河底寻找,不更加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中第二点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七、主旨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告诉人们,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河中石兽》
一、通假字: 不亦颠乎 .
二、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是非木柿 .(6)盖石性坚重 .(7)但知其一 .(8)求石兽于水中 .(9)转转不已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四、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
(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六、填空:
1.(),是非木杮,()? 2.转转不已,()。
3.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
4.然则天下之事,(),(),()?
七、翻译下列句子。
第三篇:《河中石兽》教案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张婉婉
【教学目标】
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3、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3、查看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4、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5、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6、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5.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寻找经过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四篇:《河中石兽》 Word 文档
27.河中石兽 教案
即墨市龙泉中学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同学们认为应该沿着河的什么方向去找呢?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 朗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
3.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4.看课件,集中解决关键字和疑难。5.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6.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7.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8.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9.指名
朗读课文。思考: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10.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11.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12.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13.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14.词语积累。古今异义: 干 阅 物理 是 已
2.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3.汉字通假 同“癫”,疯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五篇:河中石兽翻译
《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地,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疯狂吗?” 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巡河的老士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兽,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止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
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