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模版)
学习幸福、高效课堂、七彩绽放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校实施幸福、高效课堂、七彩绽放教学模式已有半年多了,在这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收获颇多。从教师的角色转变到学生的幸福学习,从关注部分学生的学习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从老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有质的提高。其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幸福”这一模式的改变对我的触动很大。在学校,教师的生活场所主要在课堂,主要生活是教学。“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快乐的教师带给学生快乐的生活”。教师教学的幸福不仅涉及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幸福的课堂呢?我认为那些充满活力、师生都感到幸福愉悦的课堂,就可以发现幸福、高效课堂的“样子”。
一、幸福课堂是高效的。
幸福的课堂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内化提升情感,在轻松快乐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用机械的、摧残学生身心的方法去获得所谓的成功和高分数,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幸福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还让他们对学习内容特别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有充分的学习。上课是师生彼此的对话、智慧分享和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是无法重复的、精彩而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老师和学生来讲,教既是学、学既是教。
三、幸福课堂是美好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问题时的困惑,老师讲解点拨和引导之后的豁然开朗,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惬意,都体现了师生的智慧、品德、情感、理想情操和创造才能,体现了人的力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
幸福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耐心细致的讲解和认真负责的精心准备,也不意味着学生无需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和反复演题,更不表明师生无需面临困难的挑战。教书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学习也是一种需要付出很大心智努力的复杂心理活动。但它是师生在积极状态下的自我感受、自我超越,是师生相长的智慧融合,是对追求幸福过程中痛苦跋涉的坦然面对。
教师是幸福课堂的发动机,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的素养和教学技能,才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生机活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教学相长,享受教学带来的美的享受,得到实现生命价值的满足。教育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抑或是被教育者,都应转变观念,充分珍惜课堂、享受课堂。幸福的课堂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渴望,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我们就能有行动的勇气,就有在现实中实践教育规律的魄力,进而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四、学校的产品是课程
我认为学校和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也不是学生的分数,而是课程。教育要服务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通过什么、或者说创造什么实现服务?那就是课程。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校和教师是用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用课程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以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例,我们可以把一组曲线看成学生在没有接受学校教育(或者没有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的学业成绩,其学业成绩的均值在60分左右,且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很大。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以后,学生的学业成绩统计可能就成了右边的曲线,与左边的曲线比较,其变化特征一是均值增大(由60分左右变为80分左右),学生有了更好的成绩;二是学业差距变小,学生成绩整体分布趋于集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实现学业成绩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期望通过教育,学生的生活质量也能有这样的改变,那就是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差距有所减小。追求这种变化(水平提高、差距缩小)是教育的目标,实现了这样的变化就实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教学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阵地
把课程看成“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创设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这里的课程建设就成了一个宽泛的实践行为,比如,学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制度和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所设计和所开展的各种旨在促进组织成员经验改造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课程建设。在这种对象和任务中,课堂无疑处于核心和关键位置,课堂既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场所,也是优质教育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也就是说无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乃至校长为课程建设付出过多少努力,课程的作用都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无论课程前期设想多么美好,课堂上没有实践,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付之东流,都会终止在教学实践的面前。课程建设必须牢牢抓好课堂教学,必须深入到课堂中去。这是我们研究理想课堂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六、对高效理想课堂的理解
(一)教学需要理想 2007年,我曾经写过一本《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这几年也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讨论理想课堂教学,大多的校长和老师接受建设理想课堂的说法,但也有校长说:“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研究有效教学,你就说一说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就好了。”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思考,首先,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意向性、理想性的社会实践,只要对课堂教学有追求,就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有理想,就意味着这样的实践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可以说追求有效教学本身就是在建设自己的理想课堂,理想课堂建设就是一种构筑课堂愿景、追逐和实现课堂教学梦想的行动。我们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能不考虑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现实要求,这使我们不能不考虑有效教学,但人还应该有“诗意”,“诗意”使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诗意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需要包含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想课堂建设。第二,理想课堂建设需要“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方面我们要扎根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高远的立意和定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根本没有视域的人,就是一个根本不能登高望远的人,从而就是过高估计近在咫尺的东西的人。反之,‘具有视域’就意味着,不局限于近在眼前的东西,而能够超出这种东西向外去观看。”理性课堂的愿景提供一种视域,只有建立了理想课堂的背景,课堂教学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才能昭然若揭,因此,理想课堂不仅提供一种愿景,而且提供一种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背景,它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教育,批判现有的教育,改造现有的教育。第三,定位于“理想”的课堂,是因为课堂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理想课堂建设有方向,有愿景,我们怀揣着理想上路,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会看到与过去不一样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欣喜和快乐,但我们始终“在路上”,理想课堂建设是我们共同寻梦、造梦、追梦的努力和行动。我们可能说,课堂教学的面貌正在改变,正在变得理想,但我们不会狂妄地宣称“我们现在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怀有深深的敬意。
(二)理想课堂的愿景
愿景是愿意为之奋斗或希望达到的图景,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理想课堂的愿景为理想课堂建设指明方向和目标。参与理想课堂建设的学校和教师要理解理想课堂的愿景,在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愿景,形成愿景的过程是澄清和梳理自己核心教育价值观、核心课程观念、核心教学观念、规划未来行动的过程,也将奠定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基础。
提出理想课堂愿景体现了我们对先进课堂教学的一种自觉和自信。我们有什么样的自觉呢?我们意识到,课堂上的人、物、时、空都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存在,其彼此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只能在关系中发现和实现,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建构理想课堂愿景必须综合考察课堂教学的要素,整体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由此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从整体建构一种良好关系的角度,我们试图追求这样的理想课堂图景:
第一,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一方面,是作为愿意正视现实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痛苦地承认,当前学生所承受的痛苦已非学生所愿意和所能够承受,教育工作者要讲良心,我们就不能对学生的痛苦生活熟视无睹,不能不拿出改变的决心和行动;另一方面,生活因为可爱而热爱,生命因为被珍视而珍惜,当下,学生课堂上的痛苦生活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比如,2010年1月10日人民网出现过这样的消息标题:《某中学少年杀人事件:“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在很多学生眼里,上学比坐牢更难受;另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将极大地影响学习的效果,快乐的课堂生活、积极而热情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可以说,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的精神才会愉悦,身心才能和谐;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习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才可能表现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只有有了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才能对自己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进行展望和期望。
理想课堂建设要改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包括与书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关系;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需要,营造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儿童天性的自由表达免受惩罚,特殊表现不受歧视;开展学生能充分参与、彼此接纳、享受关怀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要;创造受鼓励的、被积极预期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现状的”的乐观心态,满足学生自我认可和接纳的成长和成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让他们能体味学习和生活快乐,使课堂具有“润泽的教室”的特征(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舒适)。师生间有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融洽关系。
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并不是不要规则和纪律,也不是不要惩戒,有规则有纪律的课堂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和纪律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学会在集体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在人群中立足)。要研究建立尊重儿童天性,符合人道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规范和规则(有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迟到,学生闯马路,被汽车压伤,改变了对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社会规范,对学校学习生活秩序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会影响其自身发展的课堂越轨行为,要合理运用教师的惩戒教育权,要遵循合目的性、合对象性、合程序性、侵害最小化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惩戒原则。
第二,理想课堂致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生活。对于课堂和教学中的幸福生活,我们有如下想象和展望:(1)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2)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实现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审美。
把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放在理想课堂建设的优先位置,体现了理想课堂建设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是建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而不是单纯强调“效率优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作为目标,我们以为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学本身成为师生快乐幸福的过程,成为师生有意义生活的过程。
第三,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有所作为。对于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回答教给学生的东西和他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发现和寻找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学生”出发来尝试理解。什么是学生呢?可以说,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干什么来了?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生活的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以语文教师为例,我们可以说,语文老师就不是教语文的了,而是教学生学“生”的,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并能帮助学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教学内容,如果语文教学中不能对此有所回应和帮助,语文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这样,在各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们就要挖掘和利用这样的课程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从教学与学生生活关联的角度看课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追求方向,也可以成为理想课堂建设的一个方向。
第四,理想课堂是合适教学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课堂的一个目标和愿景,它也是保障前面三个目标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
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教师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照着教师的要求去行动。有效果的教师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老师,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信赖。这需要师爱为前提,以师能和有价值的引导为基础,同时还要以师表做榜样,可以说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外。我们需要把课外的功夫做足,把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改变放在突出而重要的位置。
有效果是基础,有了效果才可以谈效益。学生听你的了,你要把他们带到那里去?这是讨论教学效益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追求有效益的教学,我们有两个观点: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追求要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选择;二是衡量教学的效益一定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我们只是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普通老师,但我们办教育、搞教学要有大视野,大境界,要看远一些、看宽一些。
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了,方向又是正确合理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教学效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致力于提供提高教学效率的努力方向,我想向各位提供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就大多的学科而言,教学效率通过比较紧张的智力和情意活动来实现的。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学效率并不在某一个事先预定的结果,而在有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在于通过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引起经验改造和成长变化,教学效率来源于高品质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到达某个预定目标,我们要以高品质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理想课堂愿景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这四个方面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没有学生良好的状态,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幸福生活的设想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学生状态不好,教师幸福生活的教学体验也只能画饼充饥;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课堂生活状态就难以改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就没有了实践主体;没有为幸福生活奠基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就会因为缺乏美好的前景而失去积极性,有效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没有合适效率的教学,要赢得生存的空间和竞争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教师和学生被繁重的负担压得抬不起头的时候,学生美好的课堂生活和教师的幸福生活就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
(三)理想课堂与幸福
理解理想课堂建设的架构和意蕴,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核心的关键词,那就是“幸福”。为什么把“幸福”作为理想课堂的关键词汇呢?
首先,幸福需要教育。对于幸福,人们的理解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接受的观点是,幸福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愉悦感受。一方面幸福要以客观的自身的生存状态为对象,可以说,幸福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幸福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幸福的本质又是主观的。从幸福的客观性看,人的生存状态,比如,人的充足的物质带来满足感,良好的人际带来愉悦感,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和实现带来自我实现感,但获得必要的物质财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劳动都需要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认识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生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发展。康德说:“人是惟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提升人的幸福生活能力,促进人的幸福生活。关注幸福强调要纠正当下人的幸福与教育疏离(乃至对立)的异化现象,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教育如果不能提升和实现人的幸福,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其次,教育需要幸福。(1)教育需要幸福作为终极的目标指引。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终极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理想就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幸福。(2)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基于幸福生活的愿望能在教育中体现和实现,如果没有幸福的成长过程支撑,学生的学习就难以为继,他们可能采取种种方式放弃:极端的方式是对未来生活的放弃;也有的选择逃离学校,选择辍学;更多的学生则只能坐在教室里人到心不到,他们或者机械地参与,或者冷漠地旁观,或者敌对地反抗。而对教师来说,如果不能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失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就会出现疲惫、厌倦、抱怨、创新缺失的职业倦怠,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进而影响人生的质量。(3)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布鲁纳曾经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一方面,幸福是教师的应有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憧憬幸福生活、用心体验幸福、并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理想课堂建设需要点燃教师追求幸福教育的热情,改变他们的生活信仰、生存状态、生活方式,通过教师的改变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追求。
第三,理想课堂的幸福应该是有所兼顾和平衡的。在时间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是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兼顾和统一;在内容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应该是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它致力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幸福的对象上,理想课堂要兼顾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要兼顾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幸福。从兼顾和平衡的角度,站在教室里的教师,要有关照学生一生幸福的境界,有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当下与未来思考、谋划和付诸行动的境界。
三、建设理想高效课堂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理想课堂建设需要用理想来指引,但理想课堂建设不能凌空蹈虚,我们需要建设和改变自己的“大地”,需要以有效的科研和教研做支持和保障。
(一)以务实的研究保障理想课堂建设
保障理想课堂建设,需要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改进。促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首先需要打破科研的神秘性,提高科研的积极性。破除科研神秘性,提高科研积极性,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教师所做的教育研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改变教师生活、提高教师教育生活质量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生活、提高教育质量,改变的方法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也就是运用研究的方法。人因思而变,没有思考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是没有质量的行动;仅有思考没有行动,研究的成果不能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力量,教育没有由此改善,这不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应该的研究方式。在理想课堂建设中,我们致力做改善教育生活的研究,致力运用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改善生活。
保障理想课堂建设,需要更务实、更有效的实践研究。理想课堂建设需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但更需要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
理想课堂建设的行动研究,首先要以理想课堂的愿景观照日常的课堂教学行动,从中发现实践的问题;其次是要针对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和文献研究寻找(或创造)改进实践的新方案;三是要运用新方案于实践行动;四是要对实践行动进行反思并发现新问题;五是针对新问题展开新一轮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的过程。
案例研究是对案例的研究。教育案例或者是蕴涵教育困惑问题需要讨论、或能提供教育启示的教育故事。案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过程:一是发现和组织这样的故事,也就是选择和组织教育案例;二是对故事中的问题、困惑、启示展开讨论,进行研究,以获得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的理解。理想课堂建设的案例研究要发现这样的故事,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故事,在案例研究中帮助教师丰富教育案例知识,获得教育实践策略,培养教师的复杂性思维习惯。
叙事研究是研究成果梳理和表达的一种方式,理想课堂建设要梳理和表达改善学生课堂生存状态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教师追求与实现幸福生活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教学内容研究与处理的故事,梳理和表达有效教学的故事。叙事研究要记述行动的历程、挫折、反思和改进,在叙事中记载、在叙事中反省、在叙事中改造,用真实的案例来描述困惑,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思路,用真实的案例勾画教育的要素和因素的彼此关联和影响,从中揭示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教学改进、学校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价值、方法,用鲜活的教育事件、教育故事刻画理想课堂实践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的影响,用过程说话,用行动说话,用改变说话,把研究做实。
(二)以观课议课促进理想课堂建设
理想课堂建设是一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改革。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改革不是几场报告,读几本书,开几次会,外出参观考察几所做得好的学校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点一点地改,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行进。可以说,课堂教学改进是不能离开教研的,没有有效的教研也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改进,也就没有向理想课堂愿景的前进。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实践证明,它是有效教研的有效工具,也是建设教研新文化、建设教师新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观课议课,一方面要致力建设学校和教师新文化,用“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小威廉姆E.多尔)的观念促进理解;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接纳;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发挥教师的教学想象力”促进创造;用成长创造的幸福观促进教师享受“留下生命痕迹”的幸福„„另一方面要探索更有效的观课议课路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达成改进课堂,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目的。
(三)以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改善理想课堂建设外部环境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党的执政理念在教育上的体现,它是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拨乱反正,教育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教育功能的本质回归。理想课堂建设一方面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尊重家长的需要,倾听和呼应家长的教育诉求,理想课堂要向家长开放,要经得起家长的考量。另一方面,在关注家长教育诉求同时,教育又不能完全被家长的利益诉求所左右,理想课堂建设要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使家长的教育需求更加合理。卢梭说:“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能看清楚幸福。”同样,人们总是渴望着高质量的教育,但对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人们可能却并不清楚。在座诸位,大家是搞教育的,问一问我们是好的教育,我们也还需要梳理一番,而且很难有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自己是这样,家长的情形也可能是这样。因此,对于家长的教育需要我们不仅需要理解,而且需要引导。可以说,如何与家长沟通,奠定一个良好的支持境是我们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必须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这里有一个例子:在2012年23期的《人民教育》上,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育改革的故事。基于“真正的幸福建立在美德之上”的认同,学校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精神高贵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拥有正义、仁慈的精神底色,崇尚美德,修身养性,有责任,有教养,以高贵的精神赢得社会地位”,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就需要改变家长只看分数的过分的功利需求,就需要和家长沟通。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选择了短信沟通的方式:“我在从事经营你未来幸福的神圣事业,我把你对未来的祝福都储存在你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拥有善良的品性,你未来的日子就多了一份温暖;让他们有了诚信的品质,你未来的日子就少了一份欺诈;让他们富有责任感,你未来的日子就多了一份担当;让他们有正义感,你未来的天空就多了一番晴朗。所以,关注未来就关注孩子的美德吧。”
另外,理想课堂建设同时需要家长参与,要引导家长加入理想课堂之中,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理想课堂建设,要挖掘和利用家长、社区的课程资源,要组织家长承担部分和他们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借助家长力量提高课程质量。
(四)研究、改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一方面,理想课堂建设不仅要接受上级的考核和社会的评价,而且要经得起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推进理想课堂建设的学校和教研部门又要“怀揣着理想上路“,在自己可能的空间内对教学评价有所研究、有所变革、有所作为。理想课堂建设中的教学评价要定位于“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的观念,研究对学校课程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依据理想课堂建设的整体架构,要研究理想课堂教学的评价框架和实施办法;每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实施真诚的、积极归因的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关注他们为成长和变化付出的努力,关注他们取得成功的态度和方法,以发挥评价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的功能。
四、研究策略
(一)典型引路的策略
推进区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可以采取一些行政推动的措施,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内心真正认同的,只有教师理解了、并愿意追随的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只有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向其他教师开放教室,学校改革才可能真正成功。促进教师理解和认同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通过研修活动和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要用成功的榜样使老师们发现改革的成功可能和意义,通过成功教学的榜样行为为他们提供愿意“摸着石头过河”的“石头”。
实施典型引路的策略,一是要建立理想课堂建设基地学校,并在基地学校建立榜样教师队伍,形成基地学校榜样教师影响其他教师,基地学校影响其他学校的有点到面的推进格局;二是要在榜样教师中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在其他教师中培养见贤思齐、有所改变的文化氛围;三是要研究榜样教师成功经验中的可移植因素,从中筛选和提炼相关原则、方法和技术,进行推广运用研究,区域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将可以操作的先进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转化为教学常规,运用好研究成果,发挥好榜样效益,推进实践改进。
(二)研修领先的策略
理想课堂建设坚持先立后破,边立边破的推进原则。先立是先组织相关人员的研修活动,使参与骨干对理想课堂建设组织的目的、意义、路径、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自己初步成熟的设想和方案以后,再对现有实践不合理的旧习有所破除和改变。
研修活动要涵盖理想课堂建设的各类人员:对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实施有效指导和管理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活动;对校长实施有效领导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对榜样教师和其他参与教师实施实践理想课堂建设的研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如果说课堂是优质教育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那教师就是开启和关闭优质教育的人。要特别关注参与教师的研修和培养。对于榜样教师,研修的内容要包括如何改善学生课堂生活状态,如何创造和实现教师幸福生活,如何研究和处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有效观课议课,如何做务实的教育科研,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等。要把实践中的困难、改革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充分利用和分析实践案例,提高研修质量和效益。通过研修,提高卷入人群建设理想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除集中的案例教学、参与式培训等方式,在云岩区理想课堂建设中我们还将采取以下研修方式:
现场研修的方式:(1)组建项目指导专家团队,开展专家指导下的集中研修。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为首席专家,专家团队成员以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学科教研员为主,同时聘请其他国内有影响的课程教学研究专家、教师教育专家加盟。首席专家要围绕教学指导、教育科研、组织教师研修等教研员的能力素养,组织专家团队成员进行研修活动,深入基地学校,观摩和指导榜样教师课堂教学,支持和指导基地学校项目研究和校本研修。(2)基地学校的校本研修。基地学校要根据理想课堂建设的总体需要和本校的研究专题,建立校本研修的机制,建设先进的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借助观课议课的“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和“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两种研究途径,发现理想课堂建设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提炼理想课堂建设的经验。(3)外地学校的现场研修。组织榜样教师走出去,考察先进地区、先进学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反思和改进自身课堂教学,获得学校理想课堂建设的间接经验。
网络研修的方式:(1)建立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的理想课堂建设QQ群,采取集中研讨和分散研讨不同形式研讨理想课堂建设的问题。(2)建设理想课堂建设主题网页,分享和讨论理想课堂建设的案例、经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讨。(3)利用网络,分享和学习理想课堂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开展读书经验分享,争取专家网络指导。
组织相关论坛活动。围绕理想课堂建设的建设愿景,2013年上期开始,每期选择其中一个专题,由主研学校提供现场教学,组织专题论坛活动。
(三)整体改进与重点突出的策略
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需要对理想课堂建设的各要素和相关支撑体系有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视野,整体理解和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同时又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要素和支撑方面做重点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整个理想课堂建设提供经验和案例,为全区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做出贡献。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分享,相互砥砺,提高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四)实践中的中庸策略
推进理想课堂建设不是写文章、作报告,而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实践行动。写文章作报告或许可以观点尖锐、态度鲜明,但在关涉孩子、关涉千家万户家庭未来利益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不能提口号,走极端,教育实践需要“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中”不是绝对的对等,而是把握动态的平衡。理想课堂建设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平衡各种有价值而又难免偏颇的教育理念和主张。比如,既看到当前课堂上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气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又要避免出现教师放弃引导的一边倒现象;既要看到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着力提高课堂效益,又要避免盲目提倡和追求高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紧张,缺乏必要的闲适和舒缓,影响了学生的当下生活质量。
这里的平衡是全局的平衡、整体的平衡。把握全局的平衡首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平衡,学校教育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既不去贪天功为己有,又不去承担学生生活种种不如意之无限责任;其次是学段的兼顾和取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有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方面不鼠目寸光,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自己的重点,把该自己做的事情做好;再次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完整、协调和平衡,要建设丰富的、适宜的、有一定选择空间和自由的学校课程体系;第四是学科教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方法平衡,注意课程目标的整体把握,关注年段关联,把握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的关联和平衡。具体到每一课,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需要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选择中兼顾平衡,也就是每一节课要在某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有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评价一节课要看是否有平衡和全面发展的意识,更要看是否在某一方面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和变化,把每一节课上扎实。可以说,我们的目标是造一栋房子,这是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要求我们有整体的观念,知道自己要造的是“一座房子”,而不只是在“砌砖”、“抹灰”。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有更为具体的选择,外面要造“一座房子”。但不是每天都造一间小的房子,然后把小房子堆成大房子,这一节课主要是“砌砖”,下一节课“抹灰”,每一节课有自己的选择,这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是每一节课要有侧重点、要突出重点的内在根据。观课议课和教学评价都不能以学科的课程目标强求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易之谓庸”,庸是坚持。理想课堂建设的坚持首先是坚持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和谐与平衡,整个理想课堂建设的实践不能走极端;其次是理想课堂建设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认准并付诸实践以后,要有坚持实践的勇气,至少要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时间视野,在审慎推进中坚定不移。基地学校和榜样教师在坚守理想课堂建设的基本理念,采取具有理想课堂建设特色的教学模式、教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基础上,要发挥创造性,形成本校和本人的课堂教学特色、教研工作特色和学校管理特色,建设有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理想课堂建设促进师生幸福的人生,期望通过我们富有创建而又扎扎实实的努力能赢得掌声和尊重,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第二篇:《幸福是什么》课堂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都是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再抓住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
在教学时,我就直接的导入,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幸福是什么?紧接着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具体的分析课文。
在上完了这一课之后,就觉得学生还是没有弄懂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也对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读的形式少:
比如,我可以用默读、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赛读等方式。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出现了问题之后,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师在评价,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习。
3、对幸福的理解,我认为幸福就是付出,劳动就是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时,你有想过你的父母的感受吗?上课不听讲时,你有想过老师的辛勤劳动吗?……
第三篇:幸福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通用15篇
幸福读后感1
点亮爱的心灯,幸福如花瓣洒落。
——题记
“哈玲卡是一个生活在孤儿院的女孩。性格内向、孤僻的她因偶然的获得了一笔募捐款,而有了去城堡公园远足的机会。在远足中,面对着那块精美的石刻雕像,她认识到美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惜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合上书本,认真品味哈玲卡在自己的警句本上写的生活俚语,其中有一句我最欣赏:幸福来临时,得给它端把椅子。这句话是要我们珍惜所有来之不易的幸福。幸福就好比流星,如果你不珍惜它,那你只能捕捉瞬间的.美丽,而消失却是永远的。许多人都抱怨生活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一家人每天围坐在一起吃饭是幸福,和同学们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学习是幸福……
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要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只有这样,你才是幸福的。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给幸福端把椅子,让它伴我们成长吧!
幸福读后感2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幸福”。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是:帮人看病、当老师、种地……他们全都把自己的一分微小的力量贡献给了大家。使别人快乐,而自己就感到了幸福。可有些人却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财产,他们不但不会幸福还会受到先后人民的训斥。相反只要你能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那么你的劳动就没有白费。而哪些只知把幸福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希望同学们要向那三个孩子学习,不要像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似的,要知道,勤劳刻苦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读后感3
我读这样的书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我就是个刚刚开始学习的成年人,更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且经历了很多生活中的糗事大部分是因为无知造成的,也懂得了一个生意人光是有生意头脑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学习的渴望比起学校里面的学生可能更加的严重,是严重需要努力了,不过我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学习而且也不晚,只要我们还想进取,总之我读书还欠些思考,而且多为听为主,因为有时候不能用眼睛而可以用耳朵的'时候我就选择听,这样总是有效果的,总之只要是在学都是值得信赖的,我希望所有朋友都能看到我的成长并鼓励我走向成熟,有些想法和评论可能不妥或无聊,请朋友们原谅我包容我,昨天是北大校庆xx周年,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去北大读书,但是我相信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分在哪里学习了。
我们主要的是要想去学,就能学,能学好,能学精,更能学强,最近看了一本纸质书,是时间的悖论,这个书适合像我这样的人好好看看,谢谢。
幸福读后感4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幸福在哪里》。这篇文章点明了劳动的意义,也扭转了我对幸福的认识。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说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悟出了幸福的真谛:幸福源于辛勤的劳动。
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许多的名人都在赞美劳动。三个牧童就是因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获得了快乐。
这两个字,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早已传入百家,而劳动和勤奋则是指引着我们向前走的方向标,令我们领略到下一步的险峻,以及成功的喜悦。
我认为,文章中不仅劳动使我振奋,其中,幸福的真谛也令我望尘莫及。
看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它令懂得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明白了劳动的可贵。
幸福读后感5
今天早上走的有点小晚,但是捏看到咯一件让我灰常感动的事。
坐车的人有点小多,我坐在前头横着的座位上。一个老大叔上来后,拿菜占了个座,然后上来个老大姨。
老大姨坐下后,老大叔恭下腰,给老姨整了整鞋带,拽了拽裤脚。
老大叔坐直后,老大姨跟老大叔要他手里的菜。应该是想帮老大叔分担点。
老大叔的手躲开了,找了个小袋子给老大姨,意思说,你拿这个行了。(此袋子,估计啥菜没有,看着就很轻。)
老大姨一看,憋着嘴斜了老大叔一眼。把头掉过去了,小袋子也不拿了。
转过头来的时候看见我在看他们。老大姨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唉...不知道山下的各位,看没看明白,但是看了这一小段,真的特别感动。两位老人应该是60岁左右了,老大叔头发大部分都白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自由恋爱的.,为什么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可以做到白头到老。现在每天的离婚率却比结婚的还要多?!在那一瞬间,就感觉有夫如此?夫复何求?什么车子,房子,存款。什么小三,小四,小五。对他们来说,神马都是浮云。
希望二位老人,长命百岁。希望所有和他们一样的人,可以继续幸福下去。
幸福读后感6
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
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
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读后感7
今天我阅读了《小格言中的大幸福》这篇格言。
格言是一种能给人劝诫、激励的名言名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一句闪光的格言,会使人感到前途光明和希望。而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一句有益的格言甚至陪伴、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灯塔。不要放弃这篇作文,把它写完,我们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作业太难或学钢琴会使你生出放弃的想法。可是你在放弃的时候,也同样拒绝了成攻。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试验了上千种物质,才找到了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如果他只试验了几次就放弃,那我们可能还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呢!只要不轻易放弃、坚持到底成功终究属于你的。
现在我告诉同学们,成功的秘密: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坚持每天做一点,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成功。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多做练习,多学习课外知识,更快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一生要学习很多东西,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潜心练习,争取做到最好。
幸福读后感8
每个人都期盼着幸福的降临,但却会不约而同的觉得幸福是如此的短暂。看过一个科普节目,研究咖啡为什么让人觉得这么苦,其实咖啡中真正含的“苦”的成分很少很少,只可是是人对苦比对甜更敏感而已。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痛苦与幸福的关系,其实幸福并不少,但人们却不懂得在自我幸福的时候提醒自我正处于幸福之中,人们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却乐忠于在幸福过后叹息幸福的短暂。
相反人们对痛苦是太过重视和敏感了,先人教导我们“未雨绸缪”,懂得在幸福是想着即将发生痛苦,在享受成功时却会听到“不能骄傲,要更加努力”的话语,这些话本身没错,但为什么好像幸福就意味着痛苦的到来似的。
或许就是如此,人们在幸福时总是怀揣忐忑,而在自我一向想着的痛苦到临之时却因什么所谓的上天之不公而愤愤不平,其实是我们得到的幸福太少吗?不如说是我们惦记的痛苦太多,人们自小就被教育要“提醒痛苦”至使我们对痛苦太过敏感,就像盲目的认为咖啡是苦的一样,太多人悲伤于自我“悲哀”的人生,其实,我们都是享有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而一个人感到幸福与否就在于是否懂得“提醒幸福”。就在此刻,告诉自我,自我正在处于幸福之中,对着天空大喊一声:“我很幸福!”
幸福读后感9
今天,我刚读完了《美丽中国,幸福起航》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国经历了“5.12”汶川毁灭性地震,十三亿中国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地方——汶川。那场揪心的大地震让无数国人的心为之一痛;那场揪心的大地震让数不尽的家园随之倒塌;但大地震也让我们都团结在一起了。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给汶川送上一份温暖,我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这次浩劫让我体会了中国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可贵精神。
208 月8 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我和你,心和心,同住地球村……”美妙的歌声 深深地震撼了我。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国人的骄傲,是国人的自豪。
有梦想才有希望!美丽的中国,让我们幸福地起航!我愿为起航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去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幸福读后感10
最近在一个学习群里给大家分享了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现在又基本上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一本书做了一个学习上的小结,现在给大家分享在这里。
这本书主要告诉了我们如何增加我们的幸福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那就是增加你的积极情绪。
而人的积极情绪也是后天可以习得的,虽然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愤怒等在进化中具有优先性,但积极情绪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建构了我们的各种资源,使我们走向双赢、共赢,而这正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共同的目标。
美好的生活来自于每一天都应用你突出的优势,有意义的生活是再加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有意义的生活。
你首先要了解你突出的优势是什么?人类有六大美德,24项优势。你对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深刻的了解,写出你的三五个突出优势,然后每天都应用于生活中,那你生活的意义或者你的幸福感一定会增加,同时会形成一个向上的积极情绪的螺旋。
愿我们每一位家人朋友都了解这些知识活出生命的意义。
幸福读后感11
读完《美丽中国 幸福起航》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在我们祖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还涌现了许多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的人物。最美乡村教师徐其军。他身患绝症,却凭着惊人的毅力支撑着坚定的信念,每天站在三尺讲台前,把生命的有限时光奉献给山村的`教育事业;最美妈妈吴菊萍,她克服自身的残疾,悉心照顾无数的孤儿,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了世间的善和美;最美环卫工人黄孝菊,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共同建设,共同维护。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祖国的伟大复兴之梦需要我们无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要从现在开始,胸怀大志,心系祖国,勤于思考,乐于奉献,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做贡献。
幸福读后感12
今天又读了白岩松的《你幸福了吗》,为“故宫有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文化的脉不断,血脉就断不了。”这句话叫好。“在台湾,不用找,到处可见义工。”这句话让我充满希望,将来退休的人去做义工,发挥余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书中无论写台湾二十四小时开放的《诚品书店》,还是写美国的“对所有人免费书店”都让我羡慕不已。但最让我深思的是下面这段话:
“在美国的很多城市里,过了晚上八点找饭馆并不是轻而易取的事情,很多餐馆都已关门,过了九点十点更难。街上到处都很安静,上班的.日子里很难见到酒吧爆满夜夜笙歌的情景,只有周末会热闹一些。”读到这些话,我想起,我们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的,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呆在家里,谁要是不回家会被抓起来的。我想起,我小时候在乡下,即使我们玩的再嗨,谁又敢天黑不回家呢?我又想起,结婚后因为爱人喝酒回来的晚,我没少生气。因为爱人晚上喝完一顿酒接着又喝一顿,我怎么也想不通。
现在我早已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看了这本书就更加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
幸福读后感13
《我要的幸福》写的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孩王娜娜,经过妈妈托关系从普通学校转到了外国语学校。这个女孩在新的学校、新的生活中,经历着、感动着。王娜娜的妈妈期望很高,所以把王娜娜抓得很紧,同时也为她付出了许多。可娜娜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其实她要的幸福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理解,希望能平静地过每一天,希望能感受到周围的人的'爱与包容。
于是,她对妈妈有了埋怨,和妈妈经常争吵。有一次她和妈妈争吵之后离家出走,住到了外婆家,那几天,她经过外婆的耐心开导,理解了妈妈。
读完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妈妈同样为我付出的许多,对我的期望值也很高,虽然每次我一玩,妈妈就不太高兴,但我也要多试着体谅妈妈。
妈,我爱你!
幸福读后感14
大自然为何能生存,并时至今日,在于有一个能让它正常运行起来的“道”!
虽然这个道有些久远,甚至都没什么人能记住它了,但不代表这个“道”不存在!它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天地万物。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却因为太过平常,而忽略掉了它!
一个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因为他们给与我生命,我们理应孝顺,其次是同胞兄弟姐妹,兄弟如手足,和睦相处是应该。长大了即要立业成家。在事业上会有宽容待人的上司或谦虚做事的'下属。在生活上贤良的妇或有责任的夫。远亲不如近邻,人一生中总会遇见几个愿意交心的朋友。不管是以上的哪种关系,都有一个潜藏的运行法则。如何能让这个法则运行起来,则需要人去做了。切记的是不能走错了道。它跟我们饿了要吃饭,而不是睡觉。困了要睡觉而不是吃饭一样。最终接受后果,不舒服的还是自己。
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很平常。也不难找到。只是我们自己疏远了它!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去发现找到,并去实行自然大道。幸福就是你的。
幸福读后感15
一直都很疑惑:爱是什么?正巧,看到了毕淑敏散文中的《爱的回音壁》这篇文章。于是,我便带着自己的疑惑,开始了阅读……
我的眼睛扫过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当看到“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除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这句话时,我的心灵被触动了。
是啊!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有多少个孩子已经变成了这句话的`主人公,“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那么,我们的生命之源就是——爱!
回想种种往事,什么是爱呢?小时候,拿着油瓶子去打油,回来的时候,瓶子不仅没碎,而且油也没撒。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女儿真不错,长大了啊……”那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就是一种爱。
爱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我们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这,就是爱吧!我在这一刻,领悟了爱!
第四篇:《幸福》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
威廉·施密德(德国)的《幸福》一书,读了三遍,总算感觉消化了它。文字流畅,装帧精美,插图也很有味道。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感觉有所触动,很多智慧与远古的一些智慧书相通,穿成了一条完整的珠链,自成体系。但由于多年以来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所形成的习惯,想在自己脑中把内容过一遍,却有些茫然,阅读能力退化了——想起葛优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说看书,只是没事时看些句子”。现在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因此,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第二遍,零零碎碎地看完,觉得每句话都有咀嚼回味的必要,与读过的儒释道犹太等经典相印证,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好再读第三遍。第三遍先把目录看仔细了再看内容,纲举目张,总算能把全书说什么搞清楚了。
感受有三,一、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
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
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
先讲感受一,即“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如对好运的认识,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对好运的态度。一个是封闭自己,拒绝一切好运及坏运,另一个是开放自己,“主动地关注、敏锐地感觉到并抓住有利时机,加之平时为迎接良机做足准备”,并且“好运爱去欢迎它的地方”,类似对待好运的方法,东西方古典智慧的意见是一致的,特别是这两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所谓心想事成的正能量,更是将这个发展到了极致。作为对好运应对态度的补充,书中谈到了“好运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条件,却会削弱我们内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时间可能最终证明一次好运竟是厄运,而厄运或许倒是好运”,与老子的“祸福相倚”的智慧是一致的。对快乐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佳肴可口,连吃三份之后就感到难受了;美酒甘甜,快乐却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增加”,即行为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认识、超验及信仰、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与古人认识都是一致的。说明:无论时代和地域,道依然是一样的。
但是“道可道,非恒道”,经过了两三千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已经产生了变化,不是古代智人所说的“道”了。本书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指出了新时代人的一些变化,如“若是恐惧、悲伤、沮丧等造成低谷的缘由无法祛除,新时代人就认为必须竭尽全力走出低谷,而且越快越好,因此不妨借助速效药品。新时代人认为不快乐是一种病,即所谓„快感缺乏症‟,必须想方设法治愈,否则就有死亡的危险,主要是社交死亡,因为没人愿意跟„兴致不高‟的人来往。”其实这样是“标准定得过高,用之来衡量生活,则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失败。这种新时代幸福观正是这样一个把人一步步逼入不幸的概念”,早些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很多人觉得日子过得痛苦,但自我恢复能力很好,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疑惑,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而如今国内也到处都是抑郁症患者了,原因之一在于此。另外,如书中所说,“新时代却带来了一个使知觉缺失的大问题:世界技术化导致知觉衰退乃至丧失,从而导致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消失。我们不再视、听、嗅、动,而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面,知觉被缩减为视觉一种,而且视觉还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野。”确实,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有更多的亲近、与亲友有更多的交流,各种知觉赋予我们的当下的、即时的快乐将更多,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将更为丰富,然而,新时代中很多宅男宅女似乎在网络中满足了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其实他们已经选择了一种单调而虚幻的联系,丢弃了更多的知觉功能。还有,“在新时代的富裕社会里,人类经过奋斗„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而种种历来坚实的关联随之变得支离破碎”,“留下陷入孤独的个人”,“于是乎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
和外在冷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现象,也基本推导出经济发展与自由、自由与孤独空虚的逻辑关系,对个人与外界的关联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看完书后,豁然开朗,人存在的真实性即基于与外界的联系,责任和情谊都是一种关联,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无牵无挂的自由,一旦丧失了各种牵挂而拥有了完全的自由,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就将自己包围,没有修行到一个境界的人是无法安于这种“空”的,佛教僧徒修行就是要断六根以达到这种境界,观自性,获超验,大多数世俗之人则是误入歧途,不小心走到了“空”的边缘,因为他们没有支持“空”的强大内心,就像杞人忧天一样,不能不害怕天要塌了。书中尚有多处对新时代的审视,颇受启发。
感受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从对幸运、快乐、充实等幸福形态的分析,最后指出,所有这些都是“片段式”的,不可持续,物极必反,从人类的经验而言,喜乐和悲愁总是相伴的,因此幸福说到底还是“空”。而且从生命的有限、空间的狭窄与人心、思维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生命之渺小、幸福之短暂等等很容易推导出如梦幻泡影般的“空”。总算还好,作者仍然积极地推出了“意义”的说法,并指出:“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所有层面的意义: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关于意义的认识更是充满智慧,书的最后部分对此阐述的非常精彩,对现阶段的幸福矛盾和诉求、全球化冲突的关键问题、新自由的解答、可能产生的结果都做出了说明,文字简洁而思维清晰。
感受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好运还是坏运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之一,无法逃避,因此要有一份镇定,坦然接受;既然无法逃避,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做好各种准备去战胜人生中不好的一面,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去敏感、主动获取人生中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多一些幸福,才能获取一种“开朗的镇定”。“而每项事业,哪怕再平淡,只要我们从事它不仅是为了物质追求,也是为了精神追求,这项事业就有意义。而如果我们因此获得了意义,我们就能经受并克服新时代生活的种种挑战。”多数人首先是物质追求,在物质追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意义缺失的空虚中,因此,确实应该像冯仑所说的在追求梦想的同时把钱挣了。
当然,读书所得不止这些。此书还应反复读,每一遍都会有所感悟。读一本好书,有所收获,是一件欢喜的事。
第五篇:《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在堂上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幸福”这个词的含义。
文讲述着这样一事情:有三个孩子正在挖井,忽然来了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就是这个姑娘,让三个孩子对“幸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位姑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寻找,并约定十年后在这个井边相见。十年后,三个孩子如约而至,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社会上,许多人都非常幸福,比如说:环卫工人,他们专心致志打扫大街,使城市更加卫生,这样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幸福;警察,他们为民除害,保证人民安全,这样我们就不必害怕,警察们也为此感到幸福;老师也一样,他们把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见多识广,将来如果有学生出人头地,那老师们会感到快乐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我很幸福;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为父母减轻负担,也很幸福;当我生病了,爸爸妈妈细心照顾我,我更加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句话概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自己的创造。
当你感到幸福了,你就是最快乐的!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qut;幸福&qut;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是:帮人看病、当老师、种地……他们全都把自己的一分微小的力量贡献给了大家使别人快乐,而自己就感到了幸福可有些人却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财产,他们不但不会幸福还会受到先后人民的训斥。相反只要你能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那么你的劳动就没有白费。而哪些只知把幸福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希望同学们要向那三个孩子学习,不要像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似的,要知道,勤劳刻苦才能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