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培训心得
颠覆传统,玩转未来
——谈“千课万人”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心得
2016年11月22至24日,我有幸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学术演讲、视频欣赏与评析、互动交流三部分组成,在专家的引领下,我理解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认识国内外数学微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日上午,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迈向微课程教学法3.0》,详细的介绍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以及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式得以成功的基本方法———微课程系统设计,并归纳出微课程教学法目标管理贯穿单位教学活动全过程、明理通达的课前自主学习、需求导向的视频开发方法、微项目学习保证课堂深度学习等四个主要特征。在精灵老师的介绍下,对于微课程教学法的概念过程,方法与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怎么样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金陵老师一步一步地教我们,还对一些任务单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使我明白教师的主导地位中“导”的意义。
22日下午,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育技术学系黎加厚教授的讲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语言非常亲切幽默,他说:“今天我们就是来唱歌、跳舞、发朋友圈的”,他主讲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畅想,从观念篇到操作篇,最后是互动篇,全面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如何做好迎接新技术,将课堂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期间,我们吃了好多干货,比如:把PPT转换成二维码的H5,苹果录屏大师、希沃授课助手等。
那么“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什么呢?23日上午,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许卫兵校长告诉我们何为“翻转课堂”的同时,也点明了“翻转课堂”的优势:突出了学习主题、改变了学习方、,活化了学习资源体现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该如何翻转?许校长娓娓道来,包括师生翻转、内外翻转、首尾翻转。实践典型——尝试教学、先学后讲、活动单导学、“拷贝”模仿。这些新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心理,带给我们对颠覆传统课堂的种种反思。
23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以她的视角解读了她眼中的微课。斯老师的重点在于谁更需要微课,毫无疑问是老师,微课可以支持老师更精准地展现教材的内容,个性化教学,对提升研修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反思的来源。关于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斯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微课开发要整合各方力量,注重团队的研究和写作,应用时应立足课堂教学,实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她的解读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对制作微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追求。
最后一个早上,我们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焦建利教授的讲座。他认为,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他从开放世界中的学校教育谈起,介绍了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翻转课堂则是一种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基于这两者的关系,焦教授详细阐述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的五个关键议题,在现场的互动问答环节对老师们提出的疑惑做出了解答,不仅更加明确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也为我们的实践操作指明了方向。
两天半的学习很快过去了,但是带给我们的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催生了“微时代”的来临,“微课”概念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资源类型,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刷新了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我们一定要“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更爱数学。
第二篇:微课,翻转课堂培训心得
微课大作用 翻转更高效
-------福州微课及翻转课堂培训心得
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微课程”我早有所闻,只是自己对它没有太多关注。我不但不太关注,我对什么都冠以“微”字,例如:微课、微信、微电影、微文明......这种以“微”为时尚,以“微”为荣的现象有些抵触,甚至于对这种“微”泛滥现象都有些反感了。
2015年初,我有幸和我校阎翔、张团结、陈薪羽几位老师到广州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微课及翻转课堂培训班。给我们上课的由以下几位专家:
金 陵:苏州市电教馆馆长(2001-2010),《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央电教馆“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专家组组长。独创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并指导苏州地区学校开展实验
胡铁生:中国微课创始人;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佛山教育科学院教授;微课研究成果获首届(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第一个向教育部建议推广微课教学的专家,其专著---《微课设计方法与技术》是国内第一本最权威、最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教材。
张福涛:昌乐一中副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科研名师、全国新课程实施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化学教师。2013年4月,组织昌乐一中师生在全国率先实验翻转课堂。至今,翻转课堂在一中已经常态化,昌乐一中推进翻转课堂的经验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学校每天都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观摩代表。
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翻转”了对微课的看法,对翻转课堂也有了些新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归纳整理如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在培训会上张老师展示了大量的国内外微课让学员观摩体验。其中,微课做得最早也最好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可汗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现在国内很多微课制做都以可汗学院的微课为范例。国内以李玉平的微课最有影响,李玉平老师是内蒙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国内微课程创始人之一,他制做了大量的微课放到网上交流。在广东,在微课推广方面以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最有影响。
一般人对微课的误解是易把它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其实不然,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没有创新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二、什么叫翻转课堂?
这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理解的翻转课堂核心理念是课堂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在我国最提出“先学后教,以教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是江苏洋思中学。推行新课改,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转变。只有翻转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所以说课堂翻转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反转,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翻转。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真正意义的翻转课堂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的支撑,课前学生通过手机、PC在网络中学习微课。目前,在我国,在非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特别是在全寄宿制学校,学校无法提供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学生无法通过终端进行网络学习,如何利用微课实现课堂的翻转值得我们思考。权宜之计是,我们可以在把微课学习环节搬到课堂上,根据翻转课堂理念先让学生通过微课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掌握和内化知识,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堂反转。
目前,在我国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兴未艾,但微课的管理却是全新课题,张老师提出通过微信和慕课来管理微课程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微课管理模式。这让我对微信这种社交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篇:千课万人数学 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我想对于徐长青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之前的《重复》到这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数学》,老师上的很投入,学生玩的很投入,我们听的很投入。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许洋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俞正强老师 的《度量天下》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五十节名优课,十多堂学术讲座,四十八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感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如朱乐平老师的《分数中的“平均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四篇:千课万人数学_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但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不一样,这一次我同样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本课堂,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师生共同构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大气、思维、深度。
1.大气。走进名师,让我的心灵震撼,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幽默,或风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大气。不论是的俞正强还是张齐华的课,不论是男专家还是女专家,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从大处入手,分小问题逐层解决,张老师娓娓道来,如拉家常;风趣幽默如无声润物,悄悄地将知识无痕注入学生脑海的心田,一步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扎实的认识。而整个过程似乎又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解决的,整节课轻松、愉快、自然。张老师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徐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初中课本里很多的知识诸如“勾股定律”、“找规律”等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向学生渗透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数学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一一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这也是这节课最为珍贵的经验。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二十节名优课,这么多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周四下午三节同课异构的三节课《分数乘除法练习》,三位
老师三种不同的思路,切入点完全不同。围绕乘除法的意义展开,唐彩斌老师注重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让学生引入向另外的角度。”顾志能老师的课平实扎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袁晓萍老师的课实现引导学生自主的复习,收集资料吗,在课堂上像阶梯一样让孩子拾级而上学习数学,自主、民主、有效、扎实。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要学会融会贯通,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我又觉得说不清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对教材的认识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需要有个专家在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五篇:千课万人数学-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0月25-28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长沙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拓展性课堂”教学观摩会。“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湖南长沙,走进了月亮岛学校的观摩现场。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拓展性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我想对于华应龙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有序对数》、张新春老师的《数与形》、唐彩斌老师的《方格里的加减乘除》,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
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如朱国荣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