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

时间:2019-05-13 02: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

第一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

(案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来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峰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师:同学们,方悦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宾,李惠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评析):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你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都基于老师,一个乐于鼓励、善于赏识的老师。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老师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老师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

第二篇:窦桂梅《清平乐 村居》实录

窦桂梅《清平乐 村居》实录 fqwyx 发表于 2008-4-23 14:09:00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一、引子:

1、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吴音”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学习《清平乐》

(一)1、板书:清平乐正音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S:无赖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引发思考。

1、《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第三篇:《清平乐·村居》教案实录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

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平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平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其三,崔老师多才多艺,讲解、故事、朗诵、吟唱样样拿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把教师素质、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这再一次让我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

第四篇:《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实录及评析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第五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

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幸福美满!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1、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2、“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感受。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和安宁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喜欢,那么向往呢?他在欣喜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出示《破阵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五、吟诵积累,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溪上青青草

夫妻恩爱

人—美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诗与词的比较,认识词的特征。其次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词的同时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并结合插图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词眼”,由“喜”字入手,走进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前松后赶,事先安排好的通过了解辛弃疾的背景材料,以及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进行得比较匆忙。

下载《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以宜完小王稳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doc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菜园子中心小学 任春香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教版五年级教材小学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介: 《清平乐.村居》清新淡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看想思,利用多媒体课件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汇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杨琼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