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261
科目:科学作者:王鹏飞日期:日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逐步建立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到了有了力物体才能运动起来,体会到了力是有大有小的,然后引出力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学习本课也是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课需要建构两个概念,一是力是可测的,二是探究测量力的原理。因此在建构这两个概念时,我对活动的思路、活动内容、活动效益都作了一定的思考与设计。总体来讲,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位学生,使学生之间互动起来,使师生之间互动起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整节课的活动设计需要再整合。本节课分为认识弹簧测力计、体验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力计、制作弹簧测力计四个主要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每个部分如何进行才能达到优化,需要进一步整合。
二、没有强调估计重力的意义。学生只是在为估计而估计。首先应以生活中买菜总会估计菜的重量引出我们也来试一试估计一下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在后面强调估计重力也可以防止物体重力超出测量范围而无法测量或损坏弹簧测力计。
三、过渡语需要不断的改进。舒服的课堂需要顺畅的感觉。在设计这课时,最担心的就是过渡语的精练与恰倒好处。而本课中,加之听课专家在场,使得转换过度有些生硬,甚至有些冷场,需要多多磨练。
四、由于实验室没有多媒体,教室又不利于探究实验,所以在板书和多媒体应用时间的控制拿捏上不是很到位,需要进一步训练。
五、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留作课后作业时候,应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成功的作品。给学生一些提示,同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解决学生制作的难点,或者帮他们理理思路。这样有利于课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在细节方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想优秀老师借鉴,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潜心锻炼自己,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老师而努力!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2
第三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 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5.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七、教后记
第四篇: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
(1)
本课的活动有三个,难度逐渐增加。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运用所学的好的实践机会。这牵涉到测力计的刻度与橡皮筋的弹力相匹配的问题。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弄清原理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本课当中制作一个测力计的大的演示模型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测力计制作的演示,酌情使用,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困难,打开思路。
(2)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
第五篇:《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执教:三岔小学 刘洪明
教学内容:《测量力的大小》 背景和目标: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这一课让他们认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3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长条形硬纸板、像皮筋圈、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前准备)。
师:出示体育器材弹簧拉力器,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这是弹簧拉力器。师:谁想来玩一玩? 生异口同声:我想玩。
师:请一名力气小的女生上来玩。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长了一点,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师:再请一名力气大的男生上来玩。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得很长,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呢? 生
1、女生的力气小,男生的力气大。
生
2、弹簧受的力小,拉得就短,弹簧受的力大,拉得就长。生
3、松手后,没有在弹簧上用力,弹簧就还原了。
评析:本课以游戏导入,选择了学生上体育课时既熟悉又喜欢玩的的拉力器,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好玩的天性,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内容上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二、自读静思(探究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师:给各小组分发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学具。生:分小组玩弹簧测力计。
师:你们能从弹簧测力计上发现哪些信息?
生
1、我发现弹簧测力计上有: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析、挂钩。生
2、我发现弹簧测力计能拉长,还能还原。
生
3、我发现在弹簧测力计上用的力大,弹簧就拉得长些,用力小,弹簧就拉得短些。
生
4、我能用弹簧秤称量文具盒的重量。......师:同学们真会玩,很聪明,发现了许多弹簧秤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评析: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玩弹簧秤,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互读汇思(认识弹簧测力计)
师:出示幻灯片,介绍几种弹簧秤:平板式、手柄式、圆筒式、条形测力计。生:分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师: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有哪些? 生
1、提环、指针、刻度板。生
2、还有挂钩。
师: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师: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
1、提环用来提起要称量的物体。
生
2、刻度板用来显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生
3、指针用来指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生
4、挂钩用来挂起所称量的物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希望继续发扬,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多动脑筋。
师:请各小组认真观察刻度板,有什么秘密?
第一小组:我们发现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5N的力。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3N的力,我们还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范围在0——3N之间。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有一个同学的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到0,不知怎么办? 师:同学们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如果那个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向0,就把它调0,并演示调0的方法和过程。
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请同学们看书P78。生:看书。
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生:齐读一遍。
师:用幻灯片展示不同重物的刻度,并让学生读数。全班学生:小声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师:每个小组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细仔,同时又发现了个别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四、共读深思(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师:请各个小组打开钩码盒,用钩码体验0.5N,1N,2N,3N不同力的大小。生:分小组进行体验,每个同学都把上述不同力的大小体验一遍。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呢? 生:讨论。
生:先估计,再测量。在测力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动脑筋。各小组先估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再测量它的实际重量并记录。
生:估量,测量、记录。
师:你们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有区别吗?
生1:有区别,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相差了0.1牛。
生2: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也有区别,相差了0.2牛。生3: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相差了0.4牛。师:有误差是正常的。
师:各小组再多测量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先估量,再测量,并记录下来。生:分小组进行估量、测量、记录。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用投影仪进行汇报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师:你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如何? 生:我们估量的值与实际测量的值误差变小了。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估量与测量,我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误差会更小。评析:刘老师先让学生体验不同力的大小,再尝试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从汇报的不统一数据中,分析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并安排了测量自己随身带来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对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准确。
五、拓读延思(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用于实际生活)师:请各个小组称量你们的笔袋的重量并记录下来。生:各小组实际进行称量,并记录下来。
师:请各小组在桌子上用测力计拖笔袋,并记录下来实际用的力的大小。生:各小组实际进行操作并记录拖笔袋时所用的力。师:拖笔袋与提笔袋相比较,力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为什么?
生
1、因为拖笔袋时,笔袋的重量主要在桌面上,所以用的力要小一些;而提笔袋时,笔袋的重量全部在挂钩上,所以用的力要大一些。
生
2、因为拖笔袋时测量的是摩擦力,而提笔袋时测量的是重力,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师:同学们都很动脑筋,老师很高兴,只要大家积极动手,认真动脑,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许多发现。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什么。
生
2、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时,使用时应当调0才能使用。生
3、我知道测力计在测量物体的重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生
4、我知道估计的物体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是有误差的。生
5、我知道了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生
6、我知道一个物体的重力要比它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师:每位同学回家后自己制作一个橡筋测力计。师:需要哪些材料?
生: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
师:明天小组长把每个同学做的橡筋测力计收起来,看谁做得既美观又实用。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体验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点评:《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玩弹簧秤”“估量与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三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一是创设情境有新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玩弹簧秤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二是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激中发了思维,同时教师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工具来进行科学测量。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动脑,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找出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答案。
当然,本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还有就是教师在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同时教师还要进行示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考虑了如何完成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环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就围绕自己的设计展开课堂教学,以自己心中的设计为主线,因而就没有放开手脚来让学生进行探究,造成了流于一定的形式,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