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外出听课心得
宜昌听课心得
东风中心小学 杨波
4月25日—28日,我有幸到湖北宜昌参加了中南华南西北十省区市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3天内一共观摩了来自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云南红河、广东中山、海南海口等十一个地级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另外聆听了多位专家对课堂的点评以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之谈,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这十一堂课都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都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而且目的性明确,真正做到了为教学服务。例如: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的陈果老师上的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陈老师在课件中呈现了同学们下课时在操场活动的欢乐场景,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态的图片、欢快的音乐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知兴趣。又如: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陈钢老师执教的《奇妙的图形密铺》中,陈老师整堂课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其次,进行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等等。再次,在这十一堂课中,有多堂课都涉及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通过观摩,我总结出了他们在概念教学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的特点,合理组织教材。
2、围绕教学要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3、概念的理解要通过正方面的比较(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做得很不够)
4、要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分析、深化理解,并加强概念的应用。以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陈剑老师所上的《秒的认识》为例,陈老师首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初步感受秒。再让学生从课堂上常规的“起立”和“坐下”2个动作亲身感受1秒的长短。然后通过做1秒的动作、读表、睁眼闭眼、想一秒能做的事情4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接下来通过听儿歌感受5秒,观看天宫一号升空视频感受10秒,读绕口令感受20秒,静坐感受60秒,逐步帮助孩子建立60秒的时间观念。最后通过小组活动体验1分钟能做的事和1分钟比赛帮助孩子巩固1分钟的时间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就围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声音、视频、活动等感性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既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教学中一系列的活动的设计则让孩子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明白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整个时间的认识过程,教师从最基本的1秒开始,然后5秒、10秒、20秒、1分。每个过程都借助不同的活动作为载体,特别是对于1秒的认识通过初步体验—亲身感受—对比判断—再次感受多个活动环节帮助孩子强化1秒的概念。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有关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中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表达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要给课堂教学留下空间,不要把教案备得太死,另外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我们的预设,另外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河南省郑州师院附小郑青老师所执教的《认识角》一课中,郑老师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各个部分名称之后,巩固角的概念的环节中,拿出一个角的模型,为了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意把角的边做得粗了一些,这时候有些学生在判断时就错误把角认为角是由一个顶点,2个长方形构成。这显然和老师当时的预设不相符,而郑老师当时并没有改变模具,也没有适时加以引导,而是继续以手中的模具问其他学生,得到的也是类似的错误的回答,使得学生本来已经建立的正确的角的概念随着前面几个学生错误的回答而变得模糊,甚至转变为错误的一方。这里如果郑老师能灵活处理下教具或者回归到黑板上抽象的角的概念中去,或许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当然,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外出听课心得
2011年秋季外出听课心得
2011年11月份,很荣幸能和园内的其他老师一起外出学习,到“爱贝儿幼儿园”参加语言教研活动课。这次的学习让我们通行的几个老师都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特别是后面的评课活动,相当的精彩!
首先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大班的语言活动课《借伞》,老师以播放音乐下雨了要撑伞来引入本堂课,教师提出问题:伞的作用,雨伞的种类让幼儿思考;老师播放音乐朗诵儿歌,朗诵完之后针对儿歌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出示图谱,全班一起朗读;用动作来再一次朗读儿歌。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图,让幼儿找朋友。
接下来又停了一节中班的语言活动课《会飞的小象》,引入:什么动物会飞?会爬?会游泳?出示提问的题目一一揭晓;听故事,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出示图谱进一步讲述故事;幼儿说说自己的本领;出示其余图片,让幼儿说说它的本领。
听完两堂课之后,接下来便是评课活动,一直以来虽然有接受过康老师的培训—如何正确的听课、评课,但是总觉得不知道该如何把理论很好的运用到时间当中。但是听了阿梅中心幼儿园的两位老师的点评,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平时自己的评课时多么的片面。
老师针对两堂课让大家一起思考几个问题:“1.教师的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层次性,2.提问是否能有效引导幼儿理解,3.教师出示的图谱是否有价值,4.活动本身是否能具有经验迁移,5.活动的重难点教师应如何把握”。由于平时我上的语言课比较少,因此当老师提出这几个问题时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认真的做起好宝宝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解:
1.教师的语言活动儿歌应该是:感受、理解、仿编的层次来。2.诗歌的第一遍不能夹带任何音乐或动作,活动的过渡语要流畅 3.故事课教师出示的图谱不能一张一张的展示出来,变成看图讲述;要引导幼儿理解图谱,图谱的作用不是用来朗诵。
4.提问中要有目标的落实,特别是情感,学习完之后再用有感情的朗读或配乐,提问中要适时的迁移到生活经验中。
5.儿歌中不能学习与仿编并重,要分课时有侧重点,仿编时可以让幼儿第一次看图谱,剩下的留给幼儿自由想象。
老师们的点评很细,平时我们认为没什么问题的地方再她们的点评之下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原来一直都在犯,所以今后要学习的地方非常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的更快!
2011年11月
第三篇:外出听课心得
外出听课心得
赵丽
2009年3月14日,我有幸听了全国特级优秀教师柏继明、王丽娜、杨新荣老师的课,感受颇深,受益很大,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王丽娜老师讲了《时、分、秒》和《亿以内数的认识》这两节课,王老师儿童化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引导语,融洽的师生关系,严谨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王老师课前师生交流做反动作游戏,她能完全融入孩子们当中,真正成为孩子中的一员,当有的学生做错时,她也会发出孩子般的笑声。
这节课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严谨,首先是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样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好的迁移到这节课中,然后又展示了一些大数卡片,学生一时读不出来,从而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在讲解“十万”的时候学具的应用,引导语的层层递进特别精彩。例如:“一万有多少啊?”“一万元钱有多厚啊?”特别是让学生多说、多想象、多感受对大数的认识。例如:“十万人聚集在一起是什么样啊?”“猜猜天安门广场能容纳多少人?”“我有一亿元钱,一百元一张的你猜有多厚?我一元一元的数,你猜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在学习如何读数时环节过渡的自然,学生中出现了小老师把读数的方法教给了大家,其他孩子学会了新知识的,这个孩子也受到了表扬,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节课亮点很多,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课!
杨新荣老师讲的是《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杨老师风趣、幽默、理性的课风,精彩的课堂预设,轻松、快乐的引导,恰当及时的评语,最后的提炼、升华都深深的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人。精彩的课堂预设例如:“看谁的眼力最好,看这4个图形谁的周长最长?”所有学生都认为3号图形的周长最长,原因是它的边最多,老师却说:“不过我还没有底气,有没有方法知道你们是正确的呢?”学生说:“测量”,结果经过测量正确答案应该是1号图形,老师说:“太遗憾了,我们全军覆没。不过,没关系,刚才我们的争论告诉我们只看边的多少来判断周长的长短,行吗?”学生说:“不行”,从猜想、验证到得出结果,老师不是直接的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自身经历、感受验证过程而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不能看边的多少来判断周长的长短,很精彩!
另一点就是最后的提炼和升华,例如:“回顾一下,咱们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除了研究了长方形的周长,你还想研究谁的周长呢?”学生有的说自己要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有的说要研究圆的周长,有的说------老师接着问:“怎么样研究呢?”学生说:“先测量,再计算,最后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柏继明老师讲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和《鸡兔同笼》两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种敬业和钻研的精神,幽默、形象、童话故事般的讲解,让人在快乐中学习并且记忆长久!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在教授知识,而且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例如:《统计的初步知识》用了小明的奶奶抱怨孙子的作业多去学校找校长这件事,整节课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数字是有力的证据。扮演校长来解决问题,学生真的把这一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来解决,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了并感受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鸡兔同笼》采用了童话故事般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假如”的含义,紧接着又用了作图、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总结并发现规律,最后拓展应用。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四篇:外出听课心得
外出听课心得
李明丽
2012年10月28日到11月1日,我参加了在烟台市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四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一共安排了15节课和专家的点评,受益匪浅,想法颇多,现简单的加以总结,和各位同事共享。
本次执教的15位教师来自六省一市,都是市级学科教学能手,但都比较年轻,基本在30岁上下,他们或幽默风趣,或严谨缜密,或青春逼人,或朴实亲切,或个性飞扬。从他们的课上和课后说课可以看出,他们都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微笑与耐心带进了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把握课堂中的生成因素,使课堂成为师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其中,来自上海松江的黄保香老师的一节四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前的谈话环节,黄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检查了一下学具,然后问大家:“老师还带了一些学习单(出示手中的学习单,就是一沓练习纸),怎样知道够不够?”孩子们有的说数一数,有的说估计一下,有的说一人一张发下去,老师马上接过过话来,对啊,一人一张发下去,只要每个人手里有一张,那就说明学习单够啦,如果有的同学手里没有,那就说明学习单还不够。听到这里,我正在大略的翻看教案,忽然明白了,原来是为本节课要用到的一一对应做铺垫啊。我记得以为专家曾经说过,课前谈话有几个层次,能不动声色的和学习方法练习起来这就是最高层次了。
导入新课之后,出示例题:有一条路长100米,如果每隔五米在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黄老师先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了题意:你知道了什么?每个五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应该在多少克呢?
接着老师问学生;100米有些长,怎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呢?这样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应该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学生有的说可以研究50米,有的说可以研究20米,有的说可以研究10米,师生共同商定研究20米的情况。
黄老师事先给每个小组的孩子准备了长长的纸条(代表20米)、纸做的小树,在共同商定研究20米以后就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用小树苗摆一摆或者画线段图表示自己的思路,看看到底需要栽几棵树,都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在展示的环节,三种情况都出来了,即两头都栽的5棵,只栽一头的4棵和两头都不栽的3棵。然后老师引领学生找出了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即两头都栽的是用间隔数+1,只在一头的等于间隔数,两头都不栽的用间隔数-1,在找这个关系的过程中,黄老师特别注意引领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数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比如两头都栽的这样数:一棵树一个间隔,一棵树一个间隔,数到最后只有一棵树而没有与之对应的间隔了,因此可数等于间隔数+1.这样,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之后,又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上课伊始提出的较复杂的问题,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看,目标达成相当的好。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梳理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化繁为简,一一对应。再将这样的问题范围扩大化,推广到排队、锯木头、爬楼、敲钟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短短的学习,是我开阔了眼界,充分认识到教学是需要研究的,只有研究才出精品,只有研究,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第五篇:外出听课心得
外出听课心得体会
2012年5月21日、22日,我很荣幸参加了由济南市教研室主办在平阴县实验小学济南市第八届农村乡镇小学教学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一共听了三节数学课和三节语文课,其中包括省级教学能手济南市光明街小学程涛校长和高新区教研室副主任王在英老师的观摩课,随后是济南市教研室的数学和语文教研员的评课。
在聆听了济南市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看到了四位老师和两位专家教师都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我倾听着俩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转变了我对数学课堂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1、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济阳县太平镇中心小学俎硕老师讲《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时,选择的情境是自己家乡当今的摘西瓜的情境,多媒体一展示学生就很快从中获取到必须的数学信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些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自主探究,有效引导。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将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平阴县安城小学付丽老师在《找规律》时,向大家展示多元化教学方式,有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同桌合作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自主探究,提出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六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课前交流,导入新课。付丽老师借助魔术师刘谦,老师做魔术的情境导入,再借助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们真的很棒”、“用最洪亮的声音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等等,老师们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贴切,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师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但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这几年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板书也好象不被重视了。两位济南市教研员在评课中也都提到,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不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观摩课,六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他们书写工整,排列有序,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总之,应该让“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这两天的观摩学习,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让我直观的看到俩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让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醒悟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此次听课,我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今后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学习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谢亿亮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