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师4个关键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4个关键任务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具体地规定为三点:第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第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我们教师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所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任何能力都是在对数学基础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教好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以算术知识为主(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还包括一些代数初步知识(简易方程)和几何初步知识(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以及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的求法),其内容就是这些知识范围内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小学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数的整除方面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量的计量概念等。运算定律共有五个: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指:一个数加上两个数的差;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几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等。这部分内容只是用于简便运算。运算法则包括:整数四则运算法则、小数四则运算法则、分数四则运算法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并能运用法则熟练地进行计算。公式在小学数学的运用中,重点是两方面:1.运算定律或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2.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C=2(a+b)正方形周长:C=4a圆的周长:C=2r,或(d)长方形面积:S=ab正方形面积:S=a2[page]-->平行四边形面积:S=ah圆形面积:S=r2长方体体积:V=abc表面积S=2(ab+ac+bc)正方体体积:V=a3表面积S=6a2圆柱体体积:V=r2h表面积S=2rh+2r2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认真学习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大纲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要注重在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发展了,也就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大纲中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经常不断地学习大纲,使自己的认识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大纲所提出的要求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什么是人才?从广义来讲,德(道德品质)、识(远见卓识)、才(聪明才智)、学(知识技能)四者兼备的人,才能称为人才。从狭义来讲,就是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人。因此发展学生智力是培养现代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培养现代建设人才,就不仅要以现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可能在短暂的学校学习时间中,全部获取知识。大量的知识,是要在他的工作实践中自己去学习、去掌握。由此可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然后做出适当行为反映的一种心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五个基本要素。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智力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是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但它们的联系又非常密切。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脱离活动的认识是不存在的。而活动又必须有认识参加,没有认识的活动也是不存在的,认识的参加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认识的提高,发展智力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培养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不能脱离数学的基础知识,智力和知识是互相依赖、彼此促进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武器,而知识又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工具。因此,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根据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没有计算能力,就谈不上学习数学。纲要上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要做到正确,就要掌握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及基本的计算基础。要做到迅速,一是熟练,二是灵活。正确、合理、迅速、灵活是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要求。例如:计算6+6+6+4+6,学生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6+6+6+4+6(2)6+6+6+4+6=12+6+4+6 =64+4=18+4+6 =24+4=22+6 =28=28[page]-->(3)6+6+6+4+6=65-2=30-2=28三种做法都达到了正确的目的,但从计算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出,第二、三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快,反映学生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如:计算2754③2754 ④2754=(250+25)4 =(300-25)4=1100 =1100⑤2754=11(254)=1100同样可以看出,采用后三种方法计算的学生,不仅正确计算出结果,而且思维灵活、能力强、计算迅速。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意计算的结果,还要注意计算的过程。数学的计算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要指导学生能采用巧妙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篇:微信020 营销模式4个关键
微信O2O营销与线下营销模式不同,但又紧密相连;与传统互联网相似,却又和线下挂钩。总体来说,微信要成功完成O2O营销闭环,无论是微信下单、线下购买,微信活动、线下体验,线下体验、微信购买,都需要找准正确的路线和方向,真正做好O2O需要弄清以下四大关键词。
一、整合
单拳出击的力量是渺小的,资源整合则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在实现微信O2O营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靠微信单一传播媒介,还需将微博、微电影、门户网站、线下媒体等多个媒体整合,重拳出击,方能深入目标消费者的每个角落,使得O2O得以真正实现。
除了传播媒介的整合,其他中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也至关重要。比如某蛋糕店,可以整合咖啡厅、电影院、花店等一系列与“约会”相关的行业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价值。
二、系统
微信平台在O2O营销中起到的是支撑的作用,保障整个O2O系统的良性运作。而作为一个系统,就不能仅仅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的生态圈,而且是一个值得顾客一直转悠的圈子。比如为了得到粉丝,冷不丁做一次“关注得优惠”的活动式不可取的,这样是“关”不住顾客的。
建立微信O2O系统营销平台,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建立的系统账号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快速推广整合到需要的资源,是否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三、盈利模式
很多朋友做微信O2O营销时仍带着传统的思维去做,认为主打产品就是核心产品,也是带来利润的产品,其实,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
在做微信O2O营销时,其主打产品或核心产品可以不用过于追求利润,核心产品往往是用来吸引顾客的。微信O2O盈利模式是将顾客吸引到设计好的系统中后,通过其他周边产品获得盈利。比如一个摄影交流网站,摄影技巧等是这个网站的核心产品,但真正带来盈利的却是它所卖的摄影器材。
四、无广告
使用微信O2O营销模式如果继续采用硬广告,则会使顾客反感。在这时更多的是和顾客进行互动,在互动活动中让顾客感受产品、体验产品,然后通过线上和线下营造的氛围诱使顾客买单。
第三篇:财会考证关注4个最关键的W
着招聘广告上频频出现“CpA is a must and ACCA preferred”之类的字眼,以及ACCA、AIA等国际财会证书蜂拥进入国内市场,财会考证热不断升温,成千上万的考生卷入这场考证热潮,并把考张财会证书作为晋升“金领族”的捷径。
据了解,财会考证热潮还波及大学校园,某权威网站的调查显示,CpA、ACCA被列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十大证书。财会领域专业性强,进入门槛较高,并非适合所有的人;而且,目前市场上国内外财会证书多达十余种,不同的证书适用对象各不相同。因此,国内考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应理性报考财会证书,报考前最好关注以下4个W:
财会考证关注4个W
Who:谁适合报考?
财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对数字敏感,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考生报考前要掂一下份量,如果不具备以上两点先天因素,即使勉强通过考试,也难以应付日后的工作。此外,财会工作属于技术类工作,需要整天与数字打交道,极其繁琐,适合于性格内向、爱好研究和书面工作者。性格外向、能说会道的人并不适合在严谨的财会领域发展,建议此类人不要轻易报考,否则只会徒劳无益。
此外,财会领域的专业性极强,各类财会证书考试都对报考者有一定的专业经历要求。例如,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规定,报考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报考者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因此,报考财会证书,需先积累一定的专业经验,或是具有财经专业的学历背景,否则将难以跨过财会领域的专业门槛。
建议:由于高层次财会人才紧缺,考一张诸如CpA、ACCA之类的财会证书,的确对就业有一定帮助。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在财会领域发展,如果在没弄明白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往往会造成时间、精力、财力上的浪费。因此,报考财会证书前,要冷静分析自己的性格和长处,判断职业发展方向,看看自己的专业基础是否雄厚,三思而后行。
Why:为什么要考?
在一些培训广告中,财会证书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速成金领的通道”、“获得高薪的捷径”。许多人正是冲着高薪、高职而去,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了财会证书不一定能进事务所或是获得高薪,关键还在于个人能力。不少跨国公司的财务经理乃至财务总监都没有注册会计师证书,但他们在实践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却常使人钦佩不已。“四大”在招人时,也并非苛求CpA或ACCA证书,而是更关注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谋求一份好工作,决不是简简单单凭一张证书就能搞定。
建议:报考财会证书不能抱着走捷径的心态,而应以提高能力为目的,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会计专业技能,熟悉业务流程,了解国际财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真正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增加机会和竞争筹码。
What:考什么证书?
目前,市场上国内外财会证书多达十余种,其中,国内的证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证书、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国外证书有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证书)、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证书)、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证书)、ASCp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证书)。不同的证书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适用对象,特别是国外的证书,对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如果考生不了解情况,也没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诸多证书进行对比分析,而去盲目报考,很可能花了很多精力,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建议: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适合考国内的证书。民营企业的财会人员也一样,但如果所在企业要在海外上市,则需要考一张国际证书。有志于到跨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则要做好国内证书、国际证书的“两手准备”,并根据工作中的服务对象和职业前景来综合考虑。对于想出国发展的财会人士,则必须拥有相关的洋证书,一般来说,想去北美国家发展的可选择CMA或CGA,打算去英联邦、欧盟国家的则应考虑ACCA。
When:什么时候考?
考证族中有两支主力军,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足,在考试安排上较为灵活。但对在职人员来说,要兼顾工作和学习,常有分身无术的无奈,普遍面临何时参加考试的难题,有一部分考生甚至有辞职备考的打算。
建议:一般情况下,应在工作中学习,因为工作能提供锻炼机会,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往往比证书更有价值。时间是挤出来的,对在职考生来说,学一点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自如应对工作和考试很有帮助。而辞职应考无异于背水一战,只能加大考试压力,而且是舍本求末。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
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读书,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能量。作为年轻的我们,是处于学习的阶段,如果读一本好书,就能不断收获,如果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只能一无所获。《小学数学教师》是一本很好数学教学类的刊物,因其内容实在、前沿、有代表性,而被广大的数学教师热爱,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例外。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得到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一直阅读《小学数学教师》,它也没有让我失望,给来我一次又一次的教学领悟与灵感。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告诉你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它上面刊登的都是最好的教学良药。就在最近上的《什么是周长》的预设中,我遇到了难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正好发到手的这本书中有了很好的诠释,着实让我轻松一把。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
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第五篇:巧设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巧设任务
——高效课堂的关键
【摘要】:本文是笔者就日常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低效教学现象提出的一些见解及解决办法。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至今,“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由于使用不当,难免会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面对这样一种状况,笔者认为“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只要“任务”设计巧妙,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低效教学现象 巧设任务 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到今天为止,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课体现了以下的特点:操作性和实用性;自主、交流和合作;探究和创新;整合学科,多面发展。以上特点决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若使用不当也会使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从而出现低效教学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 1 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强操作性和实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日益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也在不断的研讨和改进中。但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还是难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现象 现象一:任务的有效性低导致课堂效率低。
新课改后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不多不少地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时候我们所设置的任务也是需要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的。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任务设置的不当导致其它学科的知识喧宾夺主。如我在某杂志上看到的一个课例:某教师上《资源管理的利器》一课时,在教学中利用D盘中“我的唐诗集”文件夹,让学生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相关操作,并以唐诗为载体,安排了三个任务贯穿教学活动。任务一:打开D盘中的“我的唐诗集”文件夹,数一下有多少位诗人。任务二:数一数“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以图像文件类型收集的唐诗有几首。(在几个子文件夹中放了一些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任务三:找出在“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方式有两种:一是放错文件夹;二是诗人名字打错了。)单从任务的设置来看,这三个任务分别实现了对资源管理器的快捷浏览、文件查看及文件夹操作,任务具体、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率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若是遇到了对这些唐诗知识不熟悉的学生,那么任务三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而事实上该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也确实遭遇
这个问题。那么原本是可以高效的课堂一下子就变得低效了,因为为了完成任务三,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唐诗常识,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查找错误上,而不是落实资源管理器的知识点上。
现象二:任务要求的不明确导致低效教学。
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长处,我经常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做了一些实例新的操作方法的示范或讲解之后,通常会留一些任务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练习新的操作方法,但是在任务中却不明确表明这一点或是提醒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还是走老路,使用旧的已掌握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因此,直接导致教学无效果或是效果不明显。
现象三:任务难度设计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有限。有些教师怕学生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或是怕学生偷懒,所设计的任务中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操作技能或是知识点,结果导致任务规模过大,或是难度增加。面对这样的任务,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可以游刃有余,但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尤其是一些接触计算机不多的学生,这简直是无从下手。结果,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埋头苦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或是彼此聊天、上网。
而另外也有些教师怕知识点过难,学生无法掌握,于是在设计任务时故意往浅中设。结果,课堂上也同样出现了上述的现象。不过,这次无所事事、彼此聊天或是上网的对象换成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他们早早就完成了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一
一去探讨、交流。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巧妙地设计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综合以上现象,我认为任务设计的巧妙与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1、备好学生,精心设计任务,注重任务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备教材、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任务绝不可能脱离学生而独立存在。因此,教师上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如现象一,教师若事先了解到学生对唐诗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让其他学科的知识“喧宾夺主”的尴尬情形。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任务的有效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如:用Word编辑“××班——我们的家”班报;用Powerpoint制作“欢迎你到××来”学校简介;用FrontPage设计班级学习网站等。
2、明确任务要求及目的。
明确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同任务,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对于新内容或者有难度的操作,教师最好能事先
进行实例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观察和自主学习,最终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然后再根据实例设计一个相近的任务,明确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是使用与教师演示所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不止一个。例如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的“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中Excel的求和函数的使用时,通常会有好几组的数据要求求和。教师演示了直接使用求和函数求出一组的数据后,可以在设计的任务中要求学生使用除直接求和之外的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3、建立“层次式”任务,吸紧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出循序渐近的阶段性的任务,比如:模仿性任务、尝试探索性任务、创造性任务。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的任务,以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效果。
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要强求。
建立“层次式”任务,有助于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有效教学。同时,在“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我们在
设计教学任务时,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有基本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引伸与可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创新。
4、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任务。
有效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中设计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网站的设计”教学中,可以设置“各大网站主页布局与色彩欣赏”栏目,或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一些常见的精美网站的布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我也要试试”的想法,再适时展示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又例如在Excel表格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自己成绩的分析表或是通讯录。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仔细推敲任务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李艺,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阳江市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
论文题目:巧设任务——高效课堂的关键
作者姓名:冯 金 凤
作者单位:阳东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论文类别:教 学 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