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结题报告
篇一: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 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 审美情趣 关键词界定:
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课题名称解读: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的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复”,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通过音乐的感染,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以美来丰富生活。小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可塑性最长的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音、画、舞结合的综合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表演,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能说则说、能画则画、能舞则舞充分表现自己,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了欣赏课的主人,这对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审美教育思想为指导:
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准确的审美观点。(2)以新《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
(3)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4.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学习相关理论,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
按实验目标实施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积累资料。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完成课题研究论文。5.研究方法:
(1)实践法: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律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5)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6.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学生选择听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2.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了。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上都有一定的发展。(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3)促进课程发展。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互融问题,编写教案。
7.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1)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策略: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 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体验,勇于表现。
(5)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篇二: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冯琳琳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
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篇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松溪县河东中心小学游年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器乐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仅仅学唱歌曲、欣赏乐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乐器进入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发了葫芦丝校本课程,把这个比较实用的乐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课题的设计 1.课题研究的界定
2.课题研究的目标(1)配合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葫芦丝吹奏的兴趣,提高学生吹奏的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3)通过器乐教学, 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4)让学生在快乐当中学习、感受音乐,在兴趣、爱好当中掌握音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学会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此来增加学生学好葫芦丝的信心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整体、遵守纪律等优良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6)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教育修养及科研能力同步发展。3.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我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法。4.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内容
器乐教学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根据其性质和任务,制定了以下内容:(1)第一阶段为2013年10月~11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葫芦丝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的降c大调的音阶练习,在学生能吹音阶后,就可以让他们吹一些速度较慢、音值较长、音程较小的曲子,例如《小夜曲》、《友谊地久天长》等。
(2)第二阶段为2013年12月~2014年5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除了对独奏和齐奏乐曲方面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外,还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第三阶段为2014年5月~2014年11月,为课题深化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三、课题实施方法与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乐器的情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充分发挥葫芦丝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课葫芦丝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葫芦丝的独特价值。利用音乐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2.选择好的教材,优化教程。
葫芦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首先制定了葫芦丝教学目标。每次备课时,我都要反复琢磨,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掌握。从葫芦丝使用教程中选出一部分适合低、中、高年级葫芦丝演奏的练习曲。3.循序渐进,练习扎实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练葫芦丝的吹奏,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但又不能急于事功,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提高。气是所有管乐演奏的内动力,学生最终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气,而练气是学生学习中最难的。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我要求他们只使用部分肺活量练习,不先练习过长的音,以免学生既要考虑手指的动作,又要考虑到呼吸的方式,而导致动作失调。在学生掌握基本指法之后,再引导他们用模仿和想象来自然形成正确的呼吸方式。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后再讲解横膈膜的运动等原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呼吸的技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演奏葫芦丝练气奠定良好的基础。
指法是器乐演奏的重要要素。低年级学生指力差,易疲劳,一般练习4—5分钟就让他们停下来,听听乐曲,活动活动手指、手腕,避免手指受损。同时,每堂辅导课前让学生先做做手指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用最轻松的方式持住葫芦丝,使手指的灵活度、灵敏度能够充分发挥。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在长音上多练习,在速度上提出快速、慢速、由慢渐快、由快渐慢等各种序列练习要求,让他们渐进有序地感受不同音的美感。4.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器乐教学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那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能,非容易之事。只把葫芦丝单纯地当作一种学具,仅凭学生的兴趣去做,那是不会有较好的效果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范,让学生在合奏时:“准备不拖拉,眼睛看指挥,耳朵听声音,口中无杂音”。特别是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演奏规范化。经过长期训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使他们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去办,只要大家都遵守做事的准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合奏的练习过程中也可以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即可对学生进行了行为规范,也让他们得以团结协助的思想教育。
5.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增加学生自信心
班级里我耐心指导,尽量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个方法,学习邓小平同志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我是先让兴趣班的学生先有一定的基础,然后到班级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老师把每一个学生教会。这样有些在班级里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他这方面不错,这会儿他感觉到我也不比别人差,我还可以做小老师,结果这些学生教得非常认真,还很高兴,自信心大大提高,非常喜欢来上葫芦丝课,而且听班主任说上其它课也认真起来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 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 审美情趣 关键词界定:
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课题名称解读: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的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复”,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通过音乐的感染,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以美来丰富生活。小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可塑性最长的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音、画、舞结合的综合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表演,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能说则说、能画则画、能舞则舞充分表现自己,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了欣赏课的主人,这对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审美教育思想为指导:
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准确的审美观点。(2)以新《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
(3)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4.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学习相关理论,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
按实验目标实施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积累资料。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完成课题研究论文。5.研究方法:
(1)实践法: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律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5)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6.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学生选择听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2.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了。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上都有一定的发展。(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3)促进课程发展。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互融问题,编写教案。
7.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1)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策略: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 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体验,勇于表现。
(5)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篇二:博爱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报告(结题)《小学音乐教学与活动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蒋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是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指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侧重于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片面强调,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用在课堂上的精力不少,但总有使不出力的感觉。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即便是近年来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更注重单位个体的或是小集体(特长生、兴趣队等)。没有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比较完美,能够代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我校音乐组在师资力量、人员配备上有着一定的优势,我校艺术教育也有着优良的传统,取得过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音乐教学上的困惑。出现了一定的不平均的现象和不近人意之处,这都影响着我们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广度。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计划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音乐活动也应该面向全体打开,使其更好为学生发展而发挥作用。因此,以《新课标》为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用好教与学的策略,势在必行!
学习的策略,是指学生、教师为了有效地学习、教学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教师而言,使用和掌握音乐的策略,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中某些环节有所侧重,对教学思想中的某些观念有所加强,使教学结构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原则逐步改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稳定兼有灵活性的教学策略,能使适当的教学投入产出较高的教学效益。算好这本帐,对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大大有利!同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音乐教学策略是一个很相当大的命题,我们不求面面俱到,只是希望通过每学年或每一个阶段侧重于一个方面来研究的方式,来以点带面,期待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的效果,也希望聚沙成塔,举一反三。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1.概念界定:
【音乐】艺术的一种,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态。【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这个表述包含了三层基本意思: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2.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2、研究目标
(1)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高效率的音乐课堂。
(2)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延伸课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各类音乐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的习惯、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各类音乐素质。(3)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法、询问法,通过设计问卷,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有关情况,交流成功经验。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系统的教育、教学原理、理论,初步拟订课题研究的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3)比较法:把某类教育、教学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加以总结。整个研究过程采用行动研究。
4、实验时间:
(1)准备阶段(2004、9—2004、11)(2)实施阶段(2004、11--2007.9)(3)总结阶段(2007.9--2007.11)
5、研究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四项坚持。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四个坚持:坚持立足音乐课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教学效率最大化原则。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三、研究内容和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理论、现状研究。
1、调查和分析音乐教学活动现状。结合成长记录袋的工作,我们做了“音乐伴我成长”、“你眼中的音乐课”等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眼中的音乐课堂内外出现的问题和亮点。并结合区音乐学科质量调研,摸清了各年级音乐学习情况。从纵(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横(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两个方面去分析,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评价和测验的难度等要求上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
2、学习、比较各类有关“教学策略”的理论知识。
学术界关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都有不同论述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为《学习策略》等“当代心理学丛书”中作序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阐述学习策略,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不断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轮回之后,逐渐对“教学策略”有了更统一的认识:如果说“学习方法属于“战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于“战略”的范畴,它是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二)、音乐学习过程策略研究的几个具体方面:
1、学生音乐学习策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音乐教学策略离不开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分析与研究,那么,学生在什么样的音乐学习形态下才最具有学习效果呢?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归纳出以下的一些要点:
1、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时。
2、当学生被教学情境感染时。
3、当学生遇到表现机会时。
4、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
5、当学生遇到创新活动时。
6、当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时。
7、当学生发现老师的问题真正有价值时。
8、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来自同学的掌声鼓励时。
9、当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时。10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学习最有效果。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应该是主动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快乐而有兴趣的学。
2、教师音乐教学策略的分析和研究。
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行为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针对以上研究的成果和内容,我们紧接着进行教师音乐教学策略的分析和研究。如何让教学方式为学习方式服务,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全体参与性,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变,改革师生关系,那也就是最棒的教学策略。
以下是我们研究初步得出与之相适应的一些教学策略:
1、“教”必须从“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
2、教学方式必须为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制订教学方式的基础。
3、教学活动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有所获。
4、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环境与周边世界中的音乐。
5、教育手段必须以鼓励为主,放大学生的优点就能发现人人都有音乐潜能。
6、教育手段灵活多样,让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学生都能使学生不断发展。
7、师生关系必须平等融洽,“接受”并“拥抱”每一位学生。
8、教师必须是音乐学习的促进者动物学,裁判和教学“法官”的使命应该结束。
9、教学设计必须出新,没有个性的音乐教学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10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老师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
以上策略要点在课堂中具体操作表现为 1)、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的内涵是从整体角度考虑教与学的和谐发展,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积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主动体验的氛围。音乐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指运用实物、录音、录像、演示等教学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景生情,教师和学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实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附例:实践中总结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向 a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举例听赏音乐作品《牧歌》,由学生设计教学语言)b光线创设情境 不仅美术讲究光线,音乐同样存在着光线与明暗。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c美术创设情境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开工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d桌椅创设情境
例:在《叫卖》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叫卖调”的形成和街头小贩的叫卖生活在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形成阶段精心设计了一个创造性音乐活动“集市的一角”,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创设了小商贩叫卖的生活情境。老师让中间两排的学生的椅子背靠背,形成左右各一条较宽的过道,在教师的导演下,教室很快变成了街市的一角,每位学生代表一个摊位,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片叫卖声。在桌椅创设的集市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创造着、吸收着、评价着、成长着,桌椅板凳的情境创设产生了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e音源创设情境
音源是指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等。
总之:师生共同利用音源为音乐创设情境是一项非常有趣且有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寻找、发现、探究、模仿、表现的过程创造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自然情境,提高了学习,烘托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实际能力。例如:教师选择了创造教学片段《春晓》,他们用塑料袋、报纸、书本、水桶、矿泉水瓶、钥篇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松溪县河东中心小学游年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器乐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仅仅学唱歌曲、欣赏乐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乐器进入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发了葫芦丝校本课程,把这个比较实用的乐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课题的设计 1.课题研究的界定
器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对全面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及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目标(1)配合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葫芦丝吹奏的兴趣,提高学生吹奏的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3)通过器乐教学, 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4)让学生在快乐当中学习、感受音乐,在兴趣、爱好当中掌握音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学会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此来增加学生学好葫芦丝的信心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整体、遵守纪律等优良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6)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教育修养及科研能力同步发展。3.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我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法。4.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内容
器乐教学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根据其性质和任务,制定了以下内容:(1)第一阶段为2013年10月~11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葫芦丝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的降c大调的音阶练习,在学生能吹音阶后,就可以让他们吹一些速度较慢、音值较长、音程较小的曲子,例如《小夜曲》、《友谊地久天长》等。
(2)第二阶段为2013年12月~2014年5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除了对独奏和齐奏乐曲方面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外,还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第三阶段为2014年5月~2014年11月,为课题深化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三、课题实施方法与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乐器的情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充分发挥葫芦丝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课葫芦丝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葫芦丝的独特价值。利用音乐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2.选择好的教材,优化教程。
葫芦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首先制定了葫芦丝教学目标。每次备课时,我都要反复琢磨,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掌握。从葫芦丝使用教程中选出一部分适合低、中、高年级葫芦丝演奏的练习曲。3.循序渐进,练习扎实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练葫芦丝的吹奏,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但又不能急于事功,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提高。气是所有管乐演奏的内动力,学生最终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气,而练气是学生学习中最难的。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我要求他们只使用部分肺活量练习,不先练习过长的音,以免学生既要考虑手指的动作,又要考虑到呼吸的方式,而导致动作失调。在学生掌握基本指法之后,再引导他们用模仿和想象来自然形成正确的呼吸方式。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后再讲解横膈膜的运动等原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呼吸的技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演奏葫芦丝练气奠定良好的基础。
指法是器乐演奏的重要要素。低年级学生指力差,易疲劳,一般练习4—5分钟就让他们停下来,听听乐曲,活动活动手指、手腕,避免手指受损。同时,每堂辅导课前让学生先做做手指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用最轻松的方式持住葫芦丝,使手指的灵活度、灵敏度能够充分发挥。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在长音上多练习,在速度上提出快速、慢速、由慢渐快、由快渐慢等各种序列练习要求,让他们渐进有序地感受不同音的美感。4.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器乐教学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那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能,非容易之事。只把葫芦丝单纯地当作一种学具,仅凭学生的兴趣去做,那是不会有较好的效果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范,让学生在合奏时:“准备不拖拉,眼睛看指挥,耳朵听声音,口中无杂音”。特别是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演奏规范化。经过长期训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使他们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去办,只要大家都遵守做事的准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合奏的练习过程中也可以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即可对学生进行了行为规范,也让他们得以团结协助的思想教育。
5.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增加学生自信心
班级里我耐心指导,尽量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个方法,学习邓小平同志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我是先让兴趣班的学生先有一定的基础,然后到班级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老师把每一个学生教会。这样有些在班级里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他这方面不错,这会儿他感觉到我也不比别人差,我还可以做小老师,结果这些学生教得非常认真,还很高兴,自信心大大提高,非常喜欢来上葫芦丝课,而且听班主任说上其它课也认真起来
第三篇:小学音乐美育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冯琳琳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
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篇二:小学音体美中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体美中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艺术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个决定表明了音体美在素质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音体美教学中包含着诸多美育的因素,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正是进行美育的黄金阶段。现阶段乡镇小学在音体美教学中对学生缺少美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我们认为音体美学科中都能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有时效性、推广性、带动性。从03年11月起,我校音体美组开始进行近两年的保定市课题“小学音体美中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对小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研究》是我校近年来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课题,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的主攻方向,其宗旨是通过充分挖掘小学教育教学中美的教育资源,确立素质化的“美的教育”目标体 系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创设一种和谐活泼的美的教育氛围,构建一系列更为科学合理并能较 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美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 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逐步完善并最终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以美育人、提高素养、教育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系统的可操作的做法:建立“以美育人、教学创新”的课堂教 学模式体系,建立“寓美于德,教人求真”的现代德育模式体系,建立“以美育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模式体系,并最终创设“美的教育,以美育人”的氛围、形成美的教育机制和理念,全面实施和推进素 质教育。2、“美的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将美的教育活动渗透到音体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画面情境及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达到以美育人最终目的。
三、研究内容
1、美的认知:提供美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认识、感知和体验。
2、美的情意:在对美的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对美的,从而培养 学生美 的道德修养、审美意识、爱好、志趣、情操、气质等。3、美的能力:在美的认知和情意基础上加强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的培养。4、自然美:在三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对周围环境美的认识体验。如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5、艺术美:在音、体、美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及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
6、生活美: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等。要在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的各种生活中培养学的艺术和方法,增强学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成功,享受学习生活的美,从而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就要深入进行“学”的方式的研究和“教”的方式的研究,探究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7、人格美:在音体美课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建立现代德育体系。以上对学生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美的教育培养的统一。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加强课题组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
制度建设上要求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制度,以使课题组开展活动有章可循,比如“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写好业务、理论学习笔记,课题组教师人手1份以上教育刊物。“教学观摩制度”:以子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实验课,初期定好内容、人员、时间,每周都有课题组的实验课,并及时形成资料。“评比奖励制度”:把“参加课题研究”作为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始终树立热爱教科研、投入教科研的思想。2、教育观念的更新。
明确“美的教育”课题研究的宗旨是通过本课题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科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此,我们将更新教育观念作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这也是我校“美的教育”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通过本阶段的研究,在“兴学风、促内化、抓转轨”中使课题组老师树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观念,理清了“美的教育”研究思路;通过对“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过程观、情境教学观”等在“美的教育”中的更新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三类课程在“美的教育”中平衡协调发展。在“美的教育”中贯彻全教会精神——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深入推动了素质教育。3、课题研究网络的建立。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展开,我们形成了科研机构的网络化,并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即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由课题组织下的各子课题组结合,教导处组织下具体实施课题研究, 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一次教研活动就是一次课题组活动。以“分层次、科学化、规范化、方向性”为思路,形成从总课题到子课题, 从教务处到教研组的交叉管理网络。
4、文献资料的建设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课题研究”对本校多数教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本阶段,我校千方百计建设文献资料、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做到三个有机结合:即学习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5、初步形成了“美的教育”立体研究模型: 1)、“美的教育”三个发展层次:美的认知、美的情意、美的能力 2)、“美的教育”在本阶段进行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人格美 3)、“美的教育”三个主要实施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
6、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音、体、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及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健康高
雅的艺术标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即通过艺术途径借助生动、鲜明、具体,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促进他们智力发展,提高他们艺术修养,同时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以艺术课作为本课题的心课程,重点研究了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梅育教育的实施,其中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来以训练技能为主的“唱歌课”、“运动课”、“图画课”改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在极富诱因的情境中认识、感受、表现美;在听听、画画、动动、唱唱、想想、玩玩中理解美、感受美、参与美、创造美。7、“开放互动”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开放互动”式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情智互动、人际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审美、游戏中创造”,让学生在美的情境和氛围中随着音乐打开思维之门,随着故事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童话故事、游戏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体验,“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将生活体验与文字语言结合化为绘画语言美术语言,进行美的创造。8、“ 听——趣——知——用——求”五步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听——趣——知——用——求”五步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按“理—情—创”的思路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乐感培养和创新活动上得到自主参与,个个兴趣盎然。而其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方法也做到了“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
9、“情景”式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中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如障碍跑、持轻物掷远等教材可以利用创设春游和打雪仗等情景进行教学,不但提高学生练习兴趣,而且在发展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配乐体育练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让学生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不仅可以缓解和消除由运动引起的单调感和疲劳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其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中用上合理的配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老师的课堂结果的改革和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会了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们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学生们在极富诱因的情境中认识、感受、表现美;在听听、画画、唱唱、想想、玩儿中理解美、参与美、创造美。2、班级管理轻松。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轻松,各种其装异服、打架斗殴、脏乱画、出口不逊等现象已在我校绝迹。3、校近两年来日新月异各项成绩位于榜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校的声誉越来越好,得到了社会和家长们的认可,学校的招生爆满。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我们学校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美的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了一支素质化的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仅不断汲取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要不断把握新时期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等,从而具备精良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带动了学风、校风的形成。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两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1、“美的教育”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些问题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如“美的教育”到底是属于
哪一范畴,它是一种教学法、教育法,还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是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
2、“以美育人、教育创新”模式体系需进一步整体建构。本阶段建立的“以美育人、教学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寓美于德,教人求真”的现代德育模式体系、“以美育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体系,如何创立目标明确、过程高度融合、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的课程体系和如何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标准,还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师资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应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美的教育”办学特色更应当构建一支素质化的“美”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不仅要不断汲取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要不断把握新时期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等,从而具备精良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带动学风、校风的形成。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象征,因此我们相信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美的教育”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去不断研究的课题。
顾颉,张幼龄让美育与教改同行
王长江 美育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s]。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s]。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刘芳,苟明,陶维川。浅谈体育教学中应渗透美育。[j]。体育教学,2005。5:3。王心刚,李永安。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体育教学2005。5:3。
李岚清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岚清纵笔谈音乐。中国艺术报篇三: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 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冯琳琳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
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第五篇: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 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sjky200646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 职称: 中教一级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石嘴山市第四中学联系电话:*** 邮 编:753200email: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的:
1、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有以下几点:
1、《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漠然,认识理解片面单一,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便是一种好的渠道。
3、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
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组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应的信息,准确把握课题的走向,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此方法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的组织管理与成员分工: 课题领导人:杜天才(石嘴山市第四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陈学升(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翟德顺(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李晓东(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管理工作,为完成课题提供所需的人、财、物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
指导教师:朱春香(石嘴山市教研室音乐教研员)
课题组成员:马青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原定为2006年7月——2010年12月,历时三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小组,研究文献资料,构想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2006.9—2007.12)
(1)研究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模式,提交相关论文。
(2)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交相关教学案例。
(3)对前段研究工作进行小结,对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和方法,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7.12-2010.12)(注:2008—2009学年出现阶段性停滞)
(1)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的研究成果展示。
(2)撰写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知道选择欣赏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从而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很多注。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题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
多了。
(二)教师自身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六、感悟体会:
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们提高了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1、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师本身科研意识有待增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教学理论,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
2、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化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鉴赏者、同时也是收获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3、音乐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音乐信息、处理音乐信息、发展音乐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焕发出更大活力。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的研究”还仅仅是一种尝试,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尽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过迷惘和叹息,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历程,就是在告示我们去研究怎么“教”。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②叶海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篇二: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
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篇三: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标题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名称统一为《xxxx》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三号楷体居中
(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
(一)(二)
(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准备阶段: 1.2.3.(二)实施阶段: 1.2.3.(三)总结阶段: 1.2.3.(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这个部分是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借鉴,就看这部分。篇幅也可适当长些。
要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去陈述。不能笼统地谈。理论成果可以是我们研究所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包括课题研究结的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的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
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