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19-05-13 02: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教学点 周龙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主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实施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展开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指导依据,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和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如在进行笔算乘除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节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会进行基本的乘除运算。此过程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进行快速运算,这容易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紧张感,导致运算出错,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数学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石,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二、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三、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我认为,讲、学、练有机结合,应当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

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和教学节奏

小学一节课的时长一般为40分钟。课上的时间安排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一般每节课都会进行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提问以及做练习题,这些环节的时间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在课堂上也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一旦课堂教学失去吸引力,小学生必定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问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地把握课堂时间和教学节奏。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小学数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策略设计。另外,数学教师也要结合自身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最终推动课堂有效教学的真正突破。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知识与科技的日益更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主,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高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生活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是引导小学生对数、数字、图形、公式等各种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为日后初高中和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内容、策略等应当有所优化与革新,以此适应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以此迎合新课程的深化改革。

一、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仅在于教师的教法,在于学生的学法,更在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和氛围,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稳定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状态,可以鼓舞和振奋师生的内在情绪,可以改变紧张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师生的心理负担,从而达成数学知识传授的有效目标,达成师生情感的层次递进。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数学竞赛等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有效行为的内在激发。

二、以贴切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

新课标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数学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只有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并轨,才能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是连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原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为学生创设现实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现实表象,进而挖掘数学潜在的本质规律,实现生活化向数学化的内在转化,实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单独去商场或超市了解商品的相关价格,并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过程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应用技能。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体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是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等教学弊端的高效教学形式。以灵活的小组合作形式取缔机械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讨论取代教师一言堂、一人堂的传统讲授模式,以小组合作探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体自主探究的局势,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勉互励。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达成数学知识内在本质的剖析,达成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升华。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长面、宽面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让学生在松弛有序的时间与空间中放松思维、深化知识、强化技能。

四、以优选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与范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新课改提倡的开放性与科技性原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侧面辅助支撑,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集成化、统筹化、视听一体化等优势优化教学活动、弥补教材缺陷、精简教学结构、完善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范围。例如,在小学数学《梯形》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或是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梯形的多面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指引下探究梯形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图形与动画之间的相互转化下体验数学的趣味与魅力。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应时刻反思教学中的弊端与矛盾,应时刻坚守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应以科学的、先进的策略为指导,以此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龚夏凤.小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活动时间,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也要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教学效率低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关注点回归到了数学的本质,更多地围绕有效性来开展数学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拿出七巧板拼成的小猫)这是由几块图形拼成的?请大家动手拼一拼。

生(动手操作后)7块。

师两只小猫呢?三只呢?……七只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然后找规律。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理解,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学生已学过1~6的乘法口诀,对编口诀已有一定的经验,此时教师花较长时间来让学生拼七巧板,这样的动手操作是否画蛇添足,浪费时间?教师显然对教学设计缺乏深思熟虑,过于随意,对需要操作的内容缺乏筛选和计划。这样的动手操作并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或强制下被动地进行,这必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我们虽然提倡让学生思考、探究,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让他们在有效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问题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笔算除法”时,教师出示算式“36÷2 =”,有的学生口算出结果是18。

师请大家用笔算试一试!

(学生动手笔算,部分学生会做)

师可以借助小棒分一分、摆一摆。注意观察、思考分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想一想分的过程如何在笔算算式上体现出来。

(学生尝试动手分小棒,之后教师指名汇报)

生先把3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1整捆,还余1捆。

师这样分的过程怎样在笔算竖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3除以2,商1余1。

师余1也就是一个十,如何在算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已经分了2捆,即1×2=2,十位上的3要减去2得1。

师余下的又该如何分?

生可以将余下的1捆拆开和6根合在一起也就是16根,再平均分两份就可以了。

师请这位同学到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合并的过程,并想一想在算式上应如何表示。

在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已有被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基础,难点在于理解十位上余下的1与6组成16再作被除数,而这个相对抽象的过程通过小棒的拆分与组合被具体化,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这样的操作放在辅助笔算建模的定位上,安排在知识的生长处,所以动手操作时机恰当。它将抽象的算法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两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熟悉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分析教材,设定多维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

二、关注学生活动时间

教学“三角形面?e”一课时,课前学生已准备好以下学具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剪刀一把。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设问“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一想,如何运用今天带来的学具,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运用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的设问激发了学生操作学具探求新知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起来了。没过多久,有学生操作完毕,教师示意全体学生停止操作和探索。接着,教师让先做完的学生在展示仪上介绍推算方法,然后便草草总结,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探究课,但教师的匆忙让本该充满精彩生成的课堂悄然而逝。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的设计思路也非常清晰,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操作时间给得不够,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完成了操作,显然这样的操作只是一种敷衍。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了上面的思考后,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足了学生操作的时间。

生1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长方形。

生2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4我用纸剪下等腰三角形,然后沿高剪成对等的两个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知识,实现从“外显动作”到“思维内化”的转变,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充分体验到自我参与的成就感。

又如,“长方体”的教学。

(1)操作引疑

师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请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长方体。先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切面是平的,叫作“面”。

师再切一刀呢?(要求两切面相交)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

师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的方法,转变了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

倡导学生动手操作,绝不等同于单纯的肢体活动,更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通过活动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悟、掌握知识的精髓。此外,还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操作后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切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把表象资料内化成抽象知识,把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享受探索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解题方法单

一、死板,对新的解题策略参悟不透,希望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此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较好。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4℃、33℃、31℃、30℃、29℃、32℃、35℃,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学生独立解答,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作业,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34+33+31+30+29+32+35)÷7=32(℃);30+(4+3+1-1+2+5)÷7=32(℃)”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更便捷,于是对第二种解法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一般解法,还学会了“假设的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

总之,课堂合作要抓住以下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处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益的,才能调动小群体的集体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责编 罗 艳)

第五篇: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价策略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课程改革倡导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课程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他要求超越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和教育的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在反思中变结果为新起点,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效益,也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一、探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1.评价语言机械重复,带有片面性。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如何、思考是否到位,哪怕是算对了一道基本简单口算题,教师也是大加赞赏,认为评价改革就是表扬,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话语虽是表扬的,却因重复多,导致一些很好的评价语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反而有负作用。

2.评价方式机械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往往喜欢从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表扬他来表扬好学生,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有的教师奖励小物品,导致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被奖品所吸引,而对学习本身或所学内容本身没有产生兴趣。

3.评价只注重知识,忽视情感价值。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评价主体单一,尤其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教师在什么时候提出,就在什么时候进行。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个评价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

二、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评价方式多样化,注意有效激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取消固定化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2.评价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其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3.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性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产生参与的需要、表现的欲望。教师还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4.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改变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我们深入探索和勇敢实践,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最终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研究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东石镇山前小学许霜霜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数学课程标准......

    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初探大全

    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广西梧州市龙平小学 曾益源)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精讲精练、互动生成、激情教学、恰当评价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甘棠中心小学陈细坤 2012.11 认真领会《新课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