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方案介绍 ㈠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校语文教师经过近年来的课改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新课程新理念,还存在许多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语文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课改热情和主动意识,都能积极参与语文课改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去实践语文课改。
在近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在如何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对新课程的运用浮于表面。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不自觉。特别是阅读教学中限于传统的做法,没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一味地注重“预设”的教学程序,往往使“教”与“学”的行为单一而死板。大家一起研究交流之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为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要探求语文课究竟怎样上才能更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㈡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㈢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5)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6)强调多种学法指导:
其一,应更多地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其二,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技能,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记忆;其三,进行思维教学,思维的参与是主体参与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学习应该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本身;其四,开展反思教学,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7)鼓励为主学习评价:
⑴、学习评价要有激励和批评。⑵、学习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评价。⑶、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与探讨,能从反思中得到启示。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反思的榜样,一个专业型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特别是自我评价的作用,应该更大地加以发挥。
㈣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㈠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制订更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我们课题组人员分工对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举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座谈交流,充分明确现状,找出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找出“高耗低效”存在的症结所在,以求能“对症下药”,探索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从对学生的调查可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60%以上,没有或很少有自主阅读,50%以上的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中,28%的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55%的学生对阅读抱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5%的学生认为对阅读有兴趣(但大家认为这些是优等生,兴趣只不过是一种对学习的责任而已)。
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发现有很多老师以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为由,而以讲代读,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以致造成阅读教学中的“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现象。
㈡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紧紧依靠先进理念。
课题组成员都认识到,要搞好教学工作,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以要广泛阅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
因此,我们从研究一开始,就定下了在两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抱着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精神,来做好教学工作。由课题组成员与学校教科室协调,推荐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书籍,坚持共同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做到有指定书目与自选书籍,如必读书:《不做教书匠》(管建刚);《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新教育之梦》(朱永新)等。还有很多可选的书。
㈢议定教改措施,实施教学改革。
学习理论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课题组对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研究的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指导方法不当有关。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主宰课堂的圣人。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大家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应体现语言的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1.悉心指导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当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愉快地用心体验,在品读,感悟,玩味,思考的基础上,去面对文本时,这种阅读才是有效的。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就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学生预习得充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这必然促使教师更多地去研究课堂,会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对预习的要求,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供学生参考:一是生字的预习应该抓住重点字词,对于音形义,设计一些识记的小窍门。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不解其义的语句。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读准字音,注意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地方,最好在书上写一写。二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品析课文题目的精当等,有机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对课文精彩的语句有独到的见解。三是了解课文整体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由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四是质疑问难,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预习可以很好地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教学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要掌握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二是深研教材。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了解全册教材,再深入到每一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无论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明确了解。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熟知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
3.尽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内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
课堂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2)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参与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断感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3)教师要鼓励为主。要用不断的鼓励,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贵在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3)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要让学生能沉得住气,不是“浅尝则止”,而是不断去探寻,去感悟。
4.全心开展各类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我们课题组认为,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内是不够的,应该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鼓励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能对每个人有着为生命奠基的意义。利用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用好编印的教材《紫藤园》——经典诗词汇编,我们要求语文教师上好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并且开展了各类活动,如背诵比赛、集体诵读赛、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用心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最优教学。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因此,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在研究的每一次实践中,要多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样才能促进研究,并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㈣分散试点,全面总结。
为了调动课题级组成员的积极性,我们的研究采用集中讨论与分散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各人的特长,我们分别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有效的预习指导、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朗读指导、有效的评价语言、有效的背诵指导、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这几个方面,同时将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校本培训相融合,将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理性研究与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的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们研究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时。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将课堂提问的原则概括为:针对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训练思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我们在不断地实践、研究比较中得出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有:一是从理解课文角度出发,抓住要点、关键点、疑难点等提问;二是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巧抓时机,妙设提问;三是从培养能力角度,注重实效,避轻就重。
然后进行整体归纳。在分散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有效性的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有效阅读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收获与成果分析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让做题。(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评课比赛中,多人获奖,我们课题组的吴秦华老师的课在区青年评课选优中,获得佳绩。实验教师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其中十多篇在市及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比赛中获奖。
3、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但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参加各类语文活动。
我校的学生在近两年中,有一百多人次的作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得到校级以外的奖项,低年级语文组编排的古诗朗诵节目还得到了“长发杯”苏州市少儿古诗词比赛的第二名。
四、课题存在的问题
1、尽管我们不断在学习理论知识,但学习得还是很不够的。由于缺乏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还不可避免地有“鼠目寸光”的感觉。今后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
2、我们作为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初涉教研领域,对于课题实验过程中有些环节操作不够规范严密。
3、学无止境,同样教学艺术的探求也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探求。
2010年2月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 杨金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并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有效性。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的这种教学观、学生观在学生作业设计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3.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白驹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以农村子女为主,因此与城区学校相比,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包括学生成绩、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等)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而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逐渐缩短了城乡差别,因此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提升学校品质,逐步改变农村学校办学面貌,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4.学校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作业机械单调,枯燥乏味,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评价则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同样存在着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作业形式简单枯燥,训练要求统一的现象,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亟待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重视作业的趣味性、分层性、开放性,同时关注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通过改变单一的接受性作业形式,积极探索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结合的新型作业,探索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和彰显个性的选择性作业方式。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完成作业。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更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 我们的语文学科既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 而是已经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我们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便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1983)一书中提出,人的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形式与范畴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3)作业设计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4)作业设计应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5)作业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履历。
因此,素质教育的理论,对于我们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围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展开,一方面是为构建基于校本的合理有效的小学语文作业结构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成功的体验,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锻造一支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目标聚焦到下列三个方面:
1.有效整合学生课内外作业,使学生作业保“质”减“量”。让学生有时间
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锻炼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开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的有效研究,为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打造丰富、有趣、适切的课内外作业,低年级注重趣味性、中年段体现分层特色,高年段落实开放与联想,打造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体系。
3.通过作业设计的评价体系研究,探索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不同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生成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小学生语文作业的设计,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年段调查,了解目前我校语文作业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了依据,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有侧重地围绕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分层性和开放性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注重作业形式、作业性质、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等多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为了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设立以下三个独立子课题:
子课题一:低年级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研究。着重调研低年级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以趣味性原则为出发点,研究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内容及评价方式,研究趣味性作业对学生语文学习影响。
子课题二:中年级语文分层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研究。主要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现状,研究分层设计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分层作业设计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效果),研究分层作业的评价方式。
子课题三:高年级语文开放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法、对比法、行动研究等方法对高年级语文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形式、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方式进行研究,总结开放性作业设计的规律、积累经验,找到存在的共性问题,籍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用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法:采用填表的形式调查实施有效激励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进行实验过程的跟踪调查。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积极写论文,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4.叙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把学生在课题研究阶段发生的典型事例用叙事方法记录下来,加以思考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实验班中进行语文作业的设计现状调查。2.收集有关作业设计方面的资料,组织教师学习。3.注意平时材料的积累,多开展有关这方面的专题讲座。4.从语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原则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具体研究作业设计的形式、内容、评价策略、实施效果等。
5.对“作业设计记录表”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理论成果、撰写课题论文、随笔,组织课题研究总结和结题论证活动,完成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 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10月 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和交流,随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收集研究资料,并归类整理。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11月 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初步形成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分年段体系
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日渐清晰。各课题组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分层性、开放性,有着各自的实践经验与理性分析。
(1)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日渐凸显
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趣味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看电视。由教师统一布臵学生看的电视节目,要求带着思考性问题观看。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b.找资料。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
c.画模型。要求学生根据写景状物等课文所叙述的内容自画模型和图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在异想天开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
d.填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有关课文内容,在表格中填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课文的中心句、关键词以及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等等。
e.唱诗歌。听着耳熟能详的曲调,唱响诗歌里边的句子,学生这是最爱接受的一种背诵课文的方式。(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f.讲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g.出小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办手抄报,让每个学生都办一个小栏目。在班队课的时候展示给小伙伴看,学生不仅观赏了解了许多小动物,还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h.辨异同。一篇课文的生字教完后,找找其他文章中与这些生字长得差不多的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辩别相同点和不同点。
i.当“老师”。布臵学生为本班其他学生的作业批改错题,帮助找出病根,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边上,供别人参考。
j.写书信。用书信的形式把学习某一课的收获、见解,解决某一难题的过程向老师、同学、家长等汇报。
k.演节目。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有关课文改成小节目,自搭班子自排演。
l.搞竞赛。例如随着诗歌单元的增加,我们可以在班里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形成班级特色。
趣味性作业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低年级的孩子对作业的热情提高了,他们愿意自主合作,去完成老师布臵的有趣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懂得主动请大人帮助,请小伙伴配合,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
(2)中年级学生语文作业的分层次实践体现生本理念 中年级语文分层性作业设计,让师生都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一方面放飞了老师困顿的心,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上去,更好引导学生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中年级学生语文层次性作业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
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
中年段学生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切实减轻了师生由作业带来的过重的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确实减轻了。学生因作业带来的心理负担得到了缓解,以往,许多学生厌作业、烦作业,心理上早形成了一种恐慌,而今,生动活泼的作业已成为学生的期待,作业不再扮演工具的角色,学生把完成作业、设计作业看作一种乐趣,完全没有负重感。
中年段学生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样的语文作业,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作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的每一份作业都显示着不同的个性,每一次作业都能让他们个性飞扬。
(3)高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愈发地呈现开放性
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作业设计的开放性,高年级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原则,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业内容的适当开放,既要关照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又要体现学生的生活性与社会性,开拓视野。
二是作业形式的开放,或摘或写,或唱或演,或讲或说,以充分表达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
三是作业完成的方法开放,从查阅与书写到访问和调查,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家长参与。
四是完成作业的时间机动灵活,当天、隔日、一周、半月……都可成为一个周期。五是评估作业的方式要开放,检查型的、汇报型的、展示型的、交流型的、评比型……,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关注过程。
高年级有效语文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读写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记,撰写读书笔记。
2.剪贴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与才干。
3.玩写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体验,再将活动经历写下来,使学生有话可写且写之有序。
4.看一看,积累素材。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素材。
5.画一画,激发兴趣。教师可将枯燥的阅读与理解,通过绘画形式化抽象为形象.6.演一演,情景再现。让孩子分角色表演课本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
7.做一做,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尝试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也可让他们参加养鸟、种花、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主动积极的了解许多问题。
8.查查找找,搜集交流。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2.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教师开放的作业观,注重发展的初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没有束缚的、充满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反馈的主角。在教师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中、扎实的训练点,学生感受到作业的愉快,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大胆探索。我们曾对学生作过一些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语文作业充满信心和浓厚的兴趣味。
3.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趣味性作业还是开放性作业,都讲究学生自主,教师对学生的规则和限制减少了,便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多数学生在作业成果展示中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开放性作业中,教师不仅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作业要求,并且鼓励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在适宜的作业环境中大胆质疑、热烈讨论、合作学习、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积极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内容诸方面皆已形成了基本的模式框架,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的建构尚有欠缺,课题研究在组织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学习、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使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系统,更具科学有效。为了更好地将课题深入地进行研究,今后,我们设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整理课题组成员为不同年段学生所设计的作业,从内容到形式特征进行有效梳理,形成分册系列习题(范例)库,并有效推广;二是构建更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体系,依托网络管理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科研活动;三是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当今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的研究,避免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看待儿童,更要切实做好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作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四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着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带动学校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队伍。
第三篇:思品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白
《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米脂县第三中学
高继霞
冯学艳
李亚红
2014年12月,申请了《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同时几位教师进行了实践与交流,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一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适于普遍推广的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回顾。
一、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提问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与研究课堂提问。
2、研究意义
(1)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益方可真正实现。
(4)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5)优化教师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语。这是我国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它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当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在思品课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环节,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优化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4.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5.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的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课堂提问都是值得研究的。在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旨在逐步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促进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征。(2)教师提问的主要类型。(3)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4)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5)课堂提问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六、研究成果
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够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性的提问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思维含金量足,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获益学生广泛,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2、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1)科学性:有效提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2)主体性:有效提问能够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思维的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效率性:有效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符合课标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主要类型。
(1)引发性提问: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2)引导性提问: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课文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3)深究式提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从更高程度了解课文,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
(4)概括性提问:主要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从整体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5)检查性提问:主要针对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把握程度多少,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设计好题目,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桥梁式提问:指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共同点,设计好题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事,这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情形将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等等。
(7)过渡性提问:主要指教师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为新知识做好准备,即布置课前预习题、旧知识的运用题等等。
七、体会思考
1、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教师的课堂提问,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教师教研水平的发挥是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的基本前提。
2、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八、存在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过程中,我们既感受到了课题研究有收获的喜悦,也发现了一些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题理论内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以及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操作可能不十分精准,有有待完善的地方。
2、课堂提问教学的研究,由于受应试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较理想的成果,同时缺乏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
3、作为教师角色的研究者,科研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自主性教研意识,重视平时教学中研究资料的积累,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德育功效。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一位真正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九、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课堂提问的设计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加强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教育是我国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基础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可以让有效教学的种子自由生存、发展及延伸的肥沃土壤――小学语文教学,它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师迫切希望可以找到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解决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育模式的优化、教育理念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及手段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并且设计不合理 目前来看,一部分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还把握得不够准确,其观念也比较陈旧,教学设计也有很多不足及不合理的地方,往往忽略了课前设计和课后设计,不能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大多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内容和主题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时有发生,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生活阅历水平,也就自然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改革中专门进行了强调。针对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内容去充实课堂及有效的课堂组织。有的教师甚至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千篇一律地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采用了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 首先,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工作对象,教学当成一种任务,教室当成混日子的地方,这样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感、进取心和事业心,这样的工作态度及职业认识,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无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自然不会去追求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客观因素 首先,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因其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培训的形式,从而也就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其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近几年,一些学校领导甚至依据当前的教学结果,对教师们的评优及绩效考核等仅有的可操作性的评价工作,也冠以校际间利益权衡,从而完全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激励性与公平性。
三、提高有效性的改进建议
1.高质量备课及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开展教学,首先就需要备课,而备课就需要教师透彻地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特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出发,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客观科学地设计教学课件。其次,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特征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融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最后,对于教学模式,教师要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去参与其中。
2.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来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鼓励他们自主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再次,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适应新理念、新变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模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充分借用当前多媒体的力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抽象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可能更明确地感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4.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成功的优秀的老师,必然不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上好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成效,也显得尤为重要。好的预习习惯,认真的书写、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精神、互助合作的态度等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学生有效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期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有效进行的主导者,只有教师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内容提要: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等等。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课前没有预先设计,经不起推敲,课上就出现了“脚踩西瓜皮”的现象,临时讲到哪、想到哪就问到哪,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问题的出现,满堂尽是学生震耳欲聋的“回音”。这种仓促随意提出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可能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提问后随便叫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弄得反应较慢的学生手足无措;简单的问题给已经掌握的同学回答,浪费了上课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更有些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又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结果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问答中,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或来不及组织好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造成课堂上常常是“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
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分层提问的正确方法,证实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用分层提问的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的界定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分层提问: 分层提问是弹性教学策略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为首要目标,力求人人开口表达,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
4.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是个体在满足其需要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使人力图寻求有关要素是缺损得以弥补,障碍得以排除,从而活动能够继续进行或完成。“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出反应。
统观各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的内容安排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未知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好奇心便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但由于不同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学生的对知识的需求常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如何将这种潜伏状态转化为学习起实际促进作用的活动状态,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激发,课堂分层提问就是这种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多数美国学校仍然在实施分层教学。他们分层教学的模式是根据学生能
力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到不同层次的班,进行因材施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支持学科内的分层教学。教师们感到,分层有助于教学,更易于教师根据一班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教学。子女学习成绩优异的家长也喜欢分层教学,因为研究显示,与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学习,会有更大的进步。但出于对弱视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反对这种教学方式。
英国最近的研究发现,按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并无益处,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恰当。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乔·鲍勒的研究显示,混合能力数学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班。鲍勒的研究是在美国做的,她考察了3所使用不同数学教学法的美国高中,她发现,一种不是按照能力来划分学生,而是让学生承担不同任务的合成教学法,使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责任感。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①奢望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等力等在各方面整齐划一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提问当中,也要立足于这一点进行提问的设计、实施及评价。如果忽视学生差异,而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把尺子,不但收不到提问应有的作用,而且会挫伤知识掌握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淡化知识掌握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制定如下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对班级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层,同时,分层也是随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力发展,进步快慢呈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分层提问的目的不是消除两极分化,也不是鼓励两极分化,而是使每一层次的学生,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有进步。
(二)尝试分层提问教学。
1.分层次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对教学内容做适度的调整,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把握层次,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层次”,并针对学生“层次”组织教学。讲课的内容要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既能让优生的思维拓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又能开发中等生的潜能,不至于不理解老师的内容,也不至于太简单,还要让差生觉得不是很难。这就需要通过提问来做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
2.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分层教学使这些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会因为老师的关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特制定如下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分层教学的资料,奠定理论基础,开阔研究思路。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提问教学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了解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家庭、学校等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六、研究的成果
(一)如何进行分层提问
1.对优等生的提问。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较好,并且学习能力较高,基本靠自己就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的提问,要起到使他们向更深层次拓展的引领作用,对他的提问,可直截了当,直接发问。例如:雾凇为什么是吉林这里特有的景观?
再由他们自己,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答案的理由。
2.对中等生的提问。这些学生依靠认真听讲,能达成基本学习目标,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及习惯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提问对于他们,是起到培养良好学习能力作用的,所以,对他们的提问方式,可以以为学困生补充、修正的形式出现,教师要以恰当的语言,做到由学困生回答到中等生回答的过渡。例如,请你结合刚才同学说的,总结一下雾凇奇观的奇妙?用这些问题,可以使中等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且在充满自信的情况下,向更深层次迈进。
3.对学困生的提问。这是三个组别的的后组,也是课堂分层提问的重要部分。我们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学生身上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过教师提问,引发他们思考,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进,也可以获得成就感。但针对这些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在知识层次上,是比较浅显的,是大多数学生看来过于简单的问题。例如,刚才XX给大家读了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刚才的同学的回答我没有听清,你能重复一遍吗?教师要对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地位进行定位为这是大家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在主观上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提问值得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置要有计划性。只有精心备课,较好地驾驭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后,才能使问题有效地分层设置。例如在进行的教学时设计时,设计好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上标上三个表示难易度记号,并在问题旁设计好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的名字,在堂上则可以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让既举手又在名单上的学生回答。
2.分层提问要执行“保底促优”的标准。这里的“保底”是指提出的问题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最基本要求,达到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即使是差生也能通过最低层次的提问等学习活动,成为合格的学生。“促优”就是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对问题追根溯源的心理。要求提出的问题有适当的难度,“跳一跳,摘得着的果实”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一旦答出又有胜过一次美餐的感觉,显然这样的提问属于
发人深省、促人奋进的深层次。
3.分层提问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般的提问分为新课之前的前置提问和新课结束的检测反馈提问,其实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目的性的提问更为重要,对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更为直接。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不同层次的问题,时而直问,时而曲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会察言观色,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问,把握时机及时发问,方可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4.分层提问要让独立回答与适度竞争相结合。提问的目的迫使回答者进行定向、定位思考,往往要求学生独立回答,这样做不仅答者印象深,而且教室内的纪律可以达到井然有序的安静,静谧的气氛又保障了各自的深入思考。反之若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用集体的智慧作答,会使反映迟缓或差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久之便产生依赖性,处于被动状态。可是一味的独立回答不仅单调,而且课堂气氛上不来,缺少生气,假如设置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采取抢答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在强刺激的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而相互感染聪明与才智,此举在相同条件下,应优先照顾基础较差的同学。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再实践教学中一直尝试着分层提问的方法,在回答问题的面上和积极性上确实有着明显的提高,但这只是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的。分层提问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能够提高,引发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教学是否有效?一直思考和寻找,未能找到合适的一目了然的测评形式。
八、引用或参考的文献
[1] 《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课堂提问方法浅谈》,龙华,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 《精心设计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余林生,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小学语文说话课的分层教学》,王美云,教学参考,2004(4)
[5] 《让学生拥有发言的空间》,余林生,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