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2013年工作要点
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2013年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2013年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和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继续推进以资源为主线、网络为载体、服务为重点的业务转型。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初步构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总体框架,为推进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做出新的贡献。
一、2013年工作的核心目标
(一)确保教学点全覆盖项目地区学校实现设备安装到位、资源到位;教学点能够及时获得卫星发送的小学1-3年级各学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分层培训使6.7万个教学点教师基本掌握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方法。
(二)帮助32个试点区域的130万师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空间提高教师研修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试点以空间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与学变革,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三)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免费网络优质教育资源。
(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和部分职业学校,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围绕三通两平台任务落实,采用集中与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分级完成全国电教机构60%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任务的执行力。
(六)总结推广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继续培育10个以上县市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在为500所以上学校的技术支持服务、应用支持服务中取得成效。
二、2013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完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任务 完善平台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平台顶层设计,确定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的云体系架构,完成平台建设与应用总体方案编制,制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暂行)》,在坚持平台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个性化增值服务。按照平台的构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教育资源省级平台建设和应用。
做好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完成试运行平台的交接工作,做好系统维护、安全和监测工作,做好门户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加强用户注册及管理,完善呼叫服务,提供平台接入的技术服务。完成教学资源管理和卫星播发系统的升级改造。
完成平台一期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完善平台一期建设方案,提升和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形成为10000所学校、100万教师和1000万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能力,保证年底前正式运行。做好平台二期项目的申报工作。
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制订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扩充中心的存储和服务能力,强化应用功能,保障平台公益性服务。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资源编辑和卫星播出系统升级改造。
汇聚平台教育资源和服务。重点丰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增加职业教育资源,并在专题教育资源建设中抓出新的亮点。确定资源征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编制并发布各类教育资源建设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覆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幼儿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教师培训的优秀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10000学时;征集遴选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反邪教教育、公民教育、阳光体育活动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紧缺性专题教育资源500学时,以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专题教育学习实践社区100个,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共享。加强职业教育资源认证体系建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覆盖职业学校19大类专业的网络课程400门、虚拟仿真系统50套,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共享。完善资源推送和资源导航。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资源整合与发送任务。建立财政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制度。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和审查办法,成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开展教育资源与应用服务的评价和审查工作。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以及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财政投入的后补助机制和资源共建机制。
(二)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应用工作
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建立教学点应用反馈信息系统,组织教学案例研究,开展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指导工作,开办教学点教学成果展示专栏。
做好平台规模化试点工作。发布《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工作启动会。做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制定数字校园示范学校评价标准,召开现场会。在试点区(县)以及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推广平台运用,重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开设名师课程、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方面抓出成效。为32个试点区域的130万师生开设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空间提高教师研修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试点以空间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与学变革,促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推动各地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约10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国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50%。推动80%以上职业学校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并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普及,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力争实现全国50%以上的职业学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继续落实“国培计划”—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培训。实施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通过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和推进国家项目等方式,完成10万人以上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和1.2万名电教机构人员培训。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为全国各地培训提供数字资源编制及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的教学资料。总结地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经验并加以推广。
重点抓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组织开展2013年度《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审批和立项工作,抓好教学模式和案例的研究。总结和推广与相关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的优秀案例和成果。
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组织展演成果巡展;办好“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国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第十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和“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等活动;继续推进“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
(三)组织电教系统协同工作
开好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科学谋划、协调推进、探索全国电教系统协同发展的新机制。部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区域平台接入以及规模化试点工作。成立全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为推进“三通工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共同推进重点工作。在区域平台接入、平台规模化试点工作、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校校通”建设、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成果巡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方面协调全国电教系统加强合作,完成《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规程》修订工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联合电教系统、国内外教育信息化企业,共同探索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运作模式。在全国遴选10个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实施试点,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效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报道。深刻认识做好教育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电化教育》、“系统简报”等媒体做好教育信息化宣传,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进展成效,促进全国电教机构及各类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宣传工作纳入总体工作中,提高教育信息化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本站推荐)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为加快我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可以作为我市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向导,并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我市应该充分抓住这次发展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引擎。下面就我市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谈几点认识。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物化为比特流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软件资源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按承载物可分为:光盘资源、IP资源、资源库资源、互联网资源等;按用途可分为:公共资源、学科资源、专用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按文件类型可分为: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网页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以下特性。信息多样化: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加工电脑化:利用计算机管理、加工、呈现便捷高效,能建立超文本链接。传播网络化:基于WEB交流和共享,音视频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网上点播(VOD)。资源虚拟化:虚拟仿真。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根据我市的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尽职尽责。要充分认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此项工作作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在部门协调、资源统筹、经费支持、过程监控及督导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
具体来说,各县(区)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上联市平台,下联县(区)、乡镇学校,共享教育资源与应用服务。根据协议分工,完成承担学科资源建设。具备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运用公共基础资源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再设计、再改造创新的资源进行汇集,并对长期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理、优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市相关部门应遴选优秀资源,将编目、索引统一上传到市平台,进入全市统一编目,实现一站式检索。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为了使之得以有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广泛,效果良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学资源
广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意义的建构与个人的社会经历有关,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习者不仅局限于从教师和课本中学习,而且可以从更广泛的内容中学习,以便顺利地找到自己潜力发展区,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化环境中,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辅之以媒体演示,使学生迅速地学习,较好地解决教与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不仅可以组织面对面的参与式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向远方的专家、学者请教,实现远程合作。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丰富多彩。
2、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对传统的集体授课教学而言,数字化媒体只是演示工具,在教室只有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下,还可以创造多种技术在教学中的介入方式,从而实现在数字化平台上的有效学习。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资源的共享是
有目共睹的,不仅媒体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教师资源和其它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这种环境中,有教师的控制权,有大量的、系统的学习素材、资料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师生有更多的交互空间。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含有更多的认知主义观点,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了许多根本性的转变。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讲解,观看动画、视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交作业,信息化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是共享的,学生能有效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主体性有了保证。
3、优化学习过程
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常注重反思自已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在同等占有信息化设备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小组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学习者自己可以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现在就此进行阐释。
1、数字化教育资源与教学策略应恰当结合。
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教学过程后,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变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每一个学习者一生的生存和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恰当的教学策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只是在集体讲授式教学中,以演示的方法运用的话,那么数字化资源就被大大地浪费了。
2、数字化教育资源应该服务于教育教学对象
信息化教育资源不是一般的文化传媒,精美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表现形式都只是评价优质资源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核心因素,甚至在某些场合下也不一定是重要因素。评价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必须从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出发,即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成长,是否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离开了这些对教育资源评价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这些基本点开发的教育资源谈不上是优质资源。教育资源必须与教育对象紧密结合,离开了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关注的资源谈不上优质资源。离开了教学过程中策略变化的资源谈不上优质资源,同时脱离在教与学过程中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会背离信息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数字化时代到来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市教育系统顺应时代发展,充分集约、共享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应有的创举。只要领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一定会搞好,并得以充分利用,为全市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创办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第三篇: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的汇报材料
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的汇报材料
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教育教学为宗旨,充分挖掘和发挥我校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具有五小特色的“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在2016年,我校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位老师积极配合下,完成了校内资源材料的收集、整理、资料的上传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榆林市信息化示范学校的验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建立健全资源库建设工作组织,完善了工作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1、建立健全资源库建设工作组织
为了搞好资源库建设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电教员、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划分了责任制,校长负总责,教研室负责资料的收集、电教员负责技术服务,并确定项目的具体工作由电教主任负责。
2、完善了工作制度
在建立组织的同时,我校制定了资源库建设工作制度及我校对此项工作的奖励政策。组织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为我校承担资源研发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前提。
根据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资源库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性,我校提出“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重在应用、优质高效、不断创新”的建设思路,努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并能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分工合作建设资源库,重点抓好信息的采集工作。从采集工作开始,都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采取自制、剪辑等多种办法进行信息的采集。组织全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一线教师,组成网上教学资源开发队伍,建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资源群。每个学科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库、题库、ppt课件库、优秀教案库、背景资料库、教学经验交流等方面,基本能保质保量采集来,及时上传并完成任务。
(三)在工作中形成了我校独特的风格。
1、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基本教学素材、知识评价素材、拓展资料等海量资源,具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和应用方式,全面支持教学活动中的资源内容需要。
2、平台操作方便,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效率
为了便于教师备课工作,图片、文本、动画、音视频等类素材可直接进入校园网教学资源库,提高了备课效率。
二、人人通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陕西省人人通平台取得成绩
在2015—2016学年,我校在岗在职员工60人,平台晒课共计86节,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市级优课14级,省级优课5节。
(二)陕西省人人通平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1、激活注册流程问题:
目前人人通平台只面向全省教师开放,所有学校、教师信息直接对接的是省教育厅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学校先激活,激活后教师才可以激活或注册(教师也是先激活,激活失败后系统才会提示进行注册,不经过激活是无法直接注册的)。
(1)学校激活后,激活账号和激活密码即为学校的管理账号和密码,可直接登录进行使用;
(2)若学校已激活,教师注册时找不到学校,需先检查注册时第一项教师身份的选择是否正确;
(3)教师激活或注册未完成,再次激活或注册时系统提示身份证号,此时教师用身份证号码和设定的密码登录即可进入未完成页面,继续进行操作;若提示密码错误,可联系学校管理员进行密码重置;(4)注册过程中教师所填写的在校信息部分,教工号、机构代码、档案号等均以学校信息为准。
(5)学校管理员在审核教师时,是在“查看教籍”内右上角的“审核”按钮进行审核,而教师信息列表中的“审核”是用来对教师登录进行限制的。
(6)当教师注册信息有问题需要修改时,学校管理员一级审核只要不通过,教师登录后即可自行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完善;若管理员一级审核已通过,二级审核未通过,那么学校管理员需要重新进行一次审核,选择审核不通过,教师才可登录修改和完善信息;
2、基础数据库信息不对应问题:
由于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采集时间为2013年左右,此后数据未进行过更新,导致部分学校、及教师信息不对应而不能正常使用,具体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个人信息在基础数据库中已经存在,教师激活时的问题
A、因工作发生调动,激活后还显示为调动前学校信息; B、因教师工作发生调动,激活时提示学校还未激活(原学校信息未激活);
C、因原学校已合并、注销或名称变更,而新学校数据在数据库中不存无法进行激活,导致教师个人无法激活或注册;【不能激活】
D、由于教师个人工作调动,在基础数据库内存在两条个人信息,导致无法激活;【不能激活】
(2)教师个人信息在数据库中不存在,教师注册时的问题
A、学校信息不存在(学校更名,或学校合并后使用新名字)导致教师不能注册;【不能注册:学校无法激活教师就无法注册】
在学校信息未激活前,区县管理员可修改学校名称(目前学校名称支持修改,属性暂时不支持修改;
B、学校信息存在,但学校还未激活,导致教师不能注册;【暂时不能注册:学校激活后即可进行注册】
(三)关于优课平台的兼容性问题 优课属于第三方接入应用,目前它的兼容性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因不能获得授权而无法使用,此问题恒谦公司已向优课做了反馈,等待其更新应用后来解决此问题。
(四)关于附件大小100M的说明
目前系统所设定的100兆附件大小是网页版模式下较为稳定的状态,若管理人员或教师需要更大的附件设定,技术上完全可以开放,但是那些与上传人员本地网络环境或网速影响而出现的不可控因素同时也将加大,而且目前工信厅机房存储采用的是虚拟机,也存在承载的问题。
(五)管理账号的前后台绑定功能由于有基层管理人员反馈此功能设定不合理(有些学校的管理员会经常变动),此功能现已临时取消。
三、教师与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情况
我校领导和教师中不少是原学校的电教员和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教师是应用好数字校园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我校100%的教师能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其中80%的教师能达到熟练程度。同时,我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其它教育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年来,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化系列培训,“课件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微课录制”、“视频编辑”、“图片编辑”等,在理念和思想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各种措施和做法,全校师生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有了快速提高,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除按国家课时计划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外,利用计算机社团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2015、2016年全县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资源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意见
(一)学校重硬件轻软件。目前电大系统开展的“试点项目”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要求各级试点学校必须具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硬件设备,故而,多数学校都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先进的校园网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基础设施。作为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以远远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上的内容,浩如烟海的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将逐步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学校建设必要的计算机校园网等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从而才能适应“试点项目”的开展。但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校建成了高速校园网后,一切都满足了,忽视对应用软件的建设,特别是高质量的、适合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多种媒体资源建设。导致“有路无车,有车无货,货无精品”的尴尬局面。
(二)高质量资源缺乏。一些学校为了适应开放教育试点的需要,在资源建设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奖励措施来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由于是在试点期间,也是资源建设才开始大规模起步阶段,既懂相关课程教学又精通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师不是比比皆是,因而很多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思想却不能通过计算机技术表达出来,有的学科教师借助于一些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也是千篇一律的一种模式,不能准确表达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因而出现在校园网上的更多是通篇一律的文本资料,如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这不过是文本的另一种表现手法,黑板搬家等。
(三)缺乏对人才的培养。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大众化教育。这必然出现教师资源的紧张和短缺,不管是新参加工作的还是中年教师缺少相关课件制作技术知识或制作经验不足,在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再来要求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校必需加强对教师相关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学科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整合的培训。
未来的教师不再仅仅是充当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将众多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第四篇: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论文摘要〕 随着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各学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初具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字资源的建设不完善。现在根据这些原因分析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图书馆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图书馆
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广泛开展。尤其是中国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设使得数字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正轨,众多图书馆加入到这一系统,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近几年许多学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的举行,全面展示了职业教育的成果,但是由于许多学校建立历史较短、资金短缺及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致使图书馆资源相对欠缺,技术力量薄弱,图书馆队伍建设不完善,只有少数的学校加入到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行列。大多数学校的图书馆还在自己摸索着前进,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使学校也能普遍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全面地了解该区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问题和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
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是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地方文献因行政区的地域限定,使地方文献内容具有唯一性。公共图书馆是各地保存和提供利用地方文献的主要场所。将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环境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不但利于资源的保存和共建共享,而且也加强了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数据资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使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例,就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的优点:
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成熟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图书馆资源的应用与共享。它和传统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相比而言,它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把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加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加工存储,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相互连接,并提供及时服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提供服务的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资源数字化:使用计算机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也就是把信息资源转变成计算机所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然后存储在计算机能够方便、快速访问的介质上。
(2)存放位置分布式:突破了传统文献存放方式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因为信息存放位置的分布式,使得创建、传播、加工、存储、整合和利用文献信息的变的很容易。
(3)传播方式网络化: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跨地域搜索,大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
速度,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反馈速度。
(4)资源服务方式共享:馆藏资源提供共享服务,没有了重复资源,就避免了加工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复劳动和投资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5)信息资源提取自由:用户可以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导航系统自由的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甚至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可以根据每人的不同搜索爱好,提供不同的内容。
(6)主动化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扩大服务深度,不但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还通过网上信息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网上的海量信息提供方便、快捷、智能化的服务。
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
数字资源建设要求既懂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熟知多种信息源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学校图书馆接纳的不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家属就是其他部门精简的人员,而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业务能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与读者沟通出现问题。学校图书馆人员不论是自身的知识、业务能力、文化水平还是计算机技术掌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整体水平不高,这是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严重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管理人才和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信息管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奇缺。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核心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数字资源建设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核心。在建设过程中,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统筹计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协同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并以市场为引导,以社会需求为衡量标准,最终形成规模化数字信息产品。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自1998年就开始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各成员单位着手进行数字资源的实验性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了多次相关培训工作,并购置数字资源加工与发布系统免费提供给35个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成员单位,以用于工程及各成员单位的数字资源建设,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拥有的资源总量已达10TB。仅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该馆目前已完成6380万页图书、近2000部影片、22万首音乐作品、4000页馆藏西夏文资料、8000幅金石拓片、180万拍民国期刊、近8万篇博士论文等多种类型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我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学校图书馆将有限的图书馆经费主要用于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上,在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内它还将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本文献资源,无论是满足当前校园读者的阅读需要,还是为迎接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评估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在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充分利用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同时,为资源共建共享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参加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小结
参加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小结
20日的现场会,上午主要是相关学校数字化建设成果的经验交流。参加经验交流的学校有杭州十一中、湖州一中、龙游桥下小学。最后桥小师生(包括远程的十里铺小学)现场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下午主要是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报告。
杭州十一中、湖州一中主要介绍利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生选修课的建设。龙游桥小介绍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根据桥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介绍,汇总小结如下。
(一)、装备建设:
1、2005年桥小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2、2007年班级配备液晶电视,配实物展台。
3、2007年配两台专业级网络服务器,容量达2000G。
4、建设数字图书馆。
5、2011年建成立式触摸式电脑,班级配备两台台式电脑,供学生课余时间使用。
6、2012年建成班级电子白板。
(二)、平台建设:
1、建设校园网站。
2、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3、建设校长在线平台。
4、建设OA在线办公平台。
(三)、资源应用:
1、加强培训,以应用促学习。
2、进行网络校本研修。
3、数字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4、课题研究驱动信息化建设。
5、异地学校研修联盟。
最后,桥小师生和结对学校(十里铺小学)展示的思想品德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选这堂课实现了全省现场直播,而且课堂中有教学现场和非教学现场的学生。利用校园数字化技术使得乡下学生也能享受优质课堂教学,而且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以前只听说过这样的教学,但这次是真正见过。虽然与会的北师大教授认为这是最初步的远程同步教学,但这就是数字化带给我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