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文集》部分内容读书汇报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汇报的汇报内容是 陶行知先生的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 第二篇是“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
第三篇是“教育与科学方法”。接下来我将从 主要内容、好句好段、对我的启 发 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汇报第一篇文章“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该文是陶先生在 1922 年3月发表的。该文明确提出“中国应通过国际教育会议这一形式参与到国际教育运动中,以展示中国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在动荡的政局中所取得的成绩”。他在文中首先提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会议的目的在于:“在中国教育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充分的发展的基础上,使其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地位,进而谋求对世界教育的贡献。”其后,他通过追述中国参与国际教育会议的历程,提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迫切性。最后陶行知先生还明确提出了利用国际教育会议将中国教育向世界推介的思路,“第一要自己晓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晓得别人,第三要别人晓得自己。”这篇文章先后在《新教育》《中华教育界》和《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在知识界尤其是教育界影响较大。它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系统阐述关于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文章,为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解决国际教育的问题,谈何容易,是必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彻底的明白了,然后才能谈到解决。若想彻底的明了,第一要自己晓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晓得别人,第三要被人晓得自己。自明,明他,他明,是解决二人以上的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两国问题的根本方法。若想解决国际的教育问题,怕也跑不出这个范围。总的来说,国际教育运动,是一天多似一天的,我们是一定要参与的;我们以前参与这种运动是无准备的,以后得准本一定要靠着自有的成绩,才能和人交换,自己明白自己,更是和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初步。
接下来是我的读完本篇文章的感想:在中外教育交流和冲突中,陶行知积极主张中国教育要参与到国际教育运动中去。他充分利用国际教育会议这一舞台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以使中国教育在世界文化中不仅有一席之地,且要为其作第一流的贡献。陶行知向国际教育会议提交的报告都是其本人亲自参与的改造中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今天,深入研究和考察陶行知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的方式、内容、特点及影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汇报第二篇文章,“大学教育的二大要素”文章提出大学教育的要素约有两端:一个是使学生养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于解决问题应当采取的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应当据的根本观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另一个是 先生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即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彼此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第一个要素是关于思想,第二个要素是关于情操。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科学的方法大概可分为五步,1觉得问题,2.什么是问题3.设法解决问题,4.选择方法5.印证。科学根本的观念:1客观2数量观3不可过用科学。
接下来是我的读完本篇文章的感想:在本文中陶先生主要谈了大学教育的要素。这对我们现在的大
学教育仍有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大学教育是要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学学生人人能用科学方法来解决他们个人的问题,那么久而久之,成绩自然是很大。大学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但就我们的大学本科阶段来看,虽不敢一概而论,大约十之八九又一种通病,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太疏远了分析原因,教师队伍数量是否充裕,教师与学生人数是否成合适的比例,学校的学习科研氛围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时提到:一流大学起码有三个要素:一是大学之大在于教,即一流的教授和教学。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要有获得社会认可的知识发现、创造性研究成果,还要有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继续发现、研究;二是大学之大在于课,即常规课程要有深度和广度,能为学生提供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并且是比较先进或最先进的;三是大学之大在于生,即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声望和成就。衡量毕业生的成就是有没有学生、有多少学生对自然规律、人类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先导作用。
最后来汇报第三篇文章“教育与科学方法”。讲的是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文章首先科学方法的步骤与要素。科学方法的步骤是 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科学方法的要素有1.客观2.数目的观念。最后讲教育的重要部分即1组织2 教材3.工具。
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有:现在的教育有两种:
(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的跑几十里,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
(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保管还能回来的。
接下来是我读完本篇文章的感想:文中讲到,科学方法的步骤是 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经过这五步功夫,然后才能解决一个问题。这五步方法是科学的方法。无论是化学,是物理,是生物学,都用这个方法以解决困难。看完这段话,我的感触较深。科学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探究。针对我们专业来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他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与陶先生讲到的五步是一样的意思。将科学的步骤与观念应用到教育上,必定会解决很多的教育问题。正如陶先生文中结尾所讲:“每个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个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以上是所有的汇报内容,谢谢大家!《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一)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 “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二)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矗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 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 “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三)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
《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
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二、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陶行知文集》教师读书笔记大全(四)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
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 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 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第二篇: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第三篇: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王艳侠
对于陶行知,我早有耳闻,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知道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铿锵誓言,但真正熟悉他,走近他,是在读了他的教育专著《陶行知文集》之后,崇敬之情肃然而起,他的书真是没有白读,书中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使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感悟一: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的因果关系说起。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他所说的学习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向别人请教的问题,可以向各行有专长的人学习,甚至可以像小孩学习,做到“不耻下问”。看到这,我感到很惭愧,以往认为自己教学已有10多年了,感觉各方面还不错,一个大教育家尚且要天天学,更何况我一个只有10几年教龄的一个小学教师了,以后真的要多学习了。
而且在教育一些在学习上或性格上有问题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和受教育的快乐。
感悟二:教师要有“恒”爱之心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都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漂亮的孩子,教师也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给了他们很多爱。其实,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需理解关爱,鼓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给每名学生更多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恒爱”要有持久性,这样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去关爱他人。
当然,这种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感悟三:教师教育要得法
所谓“教育要得法”就是教育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应当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关系。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使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也会把颠扑不破的一些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因此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刚参加工作时年轻气盛,容不得学生犯一点错误。时常对淘气、不听话的学生大动肝火,可是效果却不是很好,你在时,学生不敢淘气了,当自习课或老师不在时一如往常。后来,当学生犯错误师,我压住火气,与学生像谈心一样,教育效果反而好多了。看来教育真的必须讲究“艺术性”。
感悟四:教育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但确实有其实效性,对学生的成长有利。读了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钻研,更爱教育事业,像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体会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第五篇: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陶行知文集
陈庆露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的2005年5月第1版的陶行知文集后,有所思考,本书共收集了陶行知先生自1913年起至1946年7月16日止所发表的对于教育的看法,理念,以及他自身的哲学思考,书信,诗集,演讲稿,评论等201篇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其中“我的学校观”,“学生自治”,“教学合一”,“做学教合一”,“行知行”“行是知之始”这六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自治 陶行知 做学教合一 行知行
我之学校观【1】
在本文中陶行知先生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那么生活动所包含的就必须是学校需要重视的,倘若一个学校仅仅关注学生上课下课考试等内容,那么这样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死学校,只有以全人,全天,全校作为生活之中心的学校才能算的上是好学校,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半死不活的学校。就此点而言我认为先生的观点于今日之素质教育观是相当契合的,只有充分利用学校中所有的资源进行的教育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以发展,尤其是能力得以发展,这绝不是仅仅关注课堂的死学校所能做到的。就今天的高校教育而言,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由其多,那么活的学校教育就更显得重要了。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以情感共鸣而产生交流,因为交流产生信任,因为信任一个老师才能真正产生内部的威严,才能让学生愿意跟你学习,就先生此点而言学校里师生应当融合,而非产生隔阂,只有师生感情融洽,才能在人格上相互影响,最终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发展,共同促进,师生之间互发生气,从而使学校生机勃勃。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起点,那么学校就不应该仅仅关注教育,关于生活的一切都应该得到发展,从体育,娱乐到厨房,医院这些都应当是学校需要关注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养料的容量。问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先胜看来学校要想生机勃勃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该读之书必须读,二该联系之专家必须联系。做好这两件事教师的知识才能不断的更新,才能在自己土壤上产生生机,联系专家才能将外来的养料充分引入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同样从今天的学校教育来看,先生的理想就此条而言已然得到了实现,今天的教育终生学习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观念,相互交流更是学术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先生认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但他不能完全包含社会生活,因为相对社会来说,学校少了很多勾心斗角藏污纳垢,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最终是要能够管理自己,改造社会,因为学生在学校也应当尝试着管理自己,改造学校,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而且办学校不能因为没有钱就不去办,或者说去办一个死学校,没有精神的学校,先生说要用钱来买的东西,没有钱当然买不到,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用钱依然可以买到,精神就是如此,因此要求办学校的必须要有精神。最后先生讲,办学校办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好呢?那就是办学校的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来!看到此不得不说先生洞察力极强,就如今天很多餐馆一样,做的食物自己尚且不吃,何以能卖给消费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倘若所有办学校的人都敢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受教育那我相信学校一定会办得好!
学生自治【2】
本文陶行知先生主要从“学生自治是什么”,“自治需要什么”,“自治办得好的好处”,“自治办的坏的差处”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自治做了详细的阐述:
学生自治是什么
先生认为学生自治应该有这样一个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那么这里就包含这三个要点:第一,学校指全校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的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处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学习自治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而是大家共同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而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自治需要什么
在先生看来,今日之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今天的学生就应该在学校学习怎么管理自己,这明显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关,但这显然是和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结算相联系的,在今天依然有其道理,但我们也应看到个人本文论中关注个人发展的内涵,中国是共和国,因此从国体上看学校应该养成学生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个共和国的学校。其二:一国之中公民情愿被治尚且可以苟安,公民能够自治可以太平,最危险的是既不能自治,也不愿被治。因此学校必须要教会学生自治。其三:要培养自治的公民,学生。从学习原理上来讲就是事怎样做,就需怎样学,那么就必须在学校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自治办得好的好处
自治倘若办得好有以下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实验,在先生看来学生修习伦理道德最终也是要以行动来锻炼,耳朵听道德,嘴巴讲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去除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自治可以使学生养成几种主要习惯:一种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地兴味,与公共事业养成担负的能力,于公共是非,养成明了的判断,就是培养他们对于公共事业的愿力智力才力。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办学校的人所立的规则难免与学生本身需要的有所出入,那么学生自治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自治所有学生参与到立法执法司法,与自身切切相关就能真正为学生所遵守,更能深入人心。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的行为应该对自己负责,倘若学生只能服从教员所立的规则,倘若规则有错,那么学生就会为教员的错误而承担责任,这明显是不正确的。因此,只有学生自治大家共同立法守法才能是大家的行为为大家负责。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学习就是学习经验的过程,那么毫无疑问间接经验的获得比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加容易,但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却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在自制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活的直接经验的过程。
自治办的坏的差处
自治倘若办的不大得当将会产生一下诸多坏处:第一把学生自治当做争权的容器。凡是团体都有一宗特别的势力,这种势力比个人大得多,倘若运用得当就能服务于人。用得不当就会驱使公众去争权夺利。第二: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这个危险是顺着第一个危险下来的,倘若权力运用不当,必然会产生这种趋势,而失去学生自治的初衷。第三:学生自治与学校树立在对峙地位,学生自治当与学校处在协助地位,不可在对峙的地位,但倘若办的不得当就会产生这种后果。第四:闹意气,一旦意见相左而又不肯讲道理。而是彼此分门别户树立党帜,那么政客的手段就到了学校了,学生自治的范围
第一:学生自治应该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
第二:事情要需要观察周到的,越宜学生共同负责,越宜学生自治。第三:事情参与的人越以普及的,越宜学生自治.第四: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能力,经验。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
第一:权限生的关系,学生自治会成立后学校内的事物就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依旧学校主持,一部分学生自治会主持,但是学生自治会不应该与学校走在对立面,因此需要设立中间机构,有教员担任职务,负责沟通学校与学生自治会之间意见不同的部分。第二:学问上的关系,天下不学而能的事情很少,共同自治是共和国的立国之本,非是刻苦研究断不能深造,我们举行学生自治的时候,也要把它当成一个学问来研究。
学校与学生自治既有这两种亲密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打破一切障碍,使师生的感情,可以化为一体,使大家用的力量都有相成的效果。学生自治的注意要点
第一:必须认真去做。
第二:学生自治如同地方自治。
第三:学校要对学生自治有兴趣以及相当的了解,才能使学生自治有效果。第四:学生自治立法要简单明了。第五:选好学生自治的领袖。
第六:学校与学生应始终保持一种协助贡献的精神。第七:学校对于学生自治采取一种实验的态度。
综合来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生自治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来讲无疑是非常有意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去做的事情,从今天看来,学生自治已然有了很大的成果,以及相当丰富的形式,但是先生曾经预言到的问题,也在学生自治团体中有了明确的表现,例如权利与治人。对于今时今日提倡素质教育的我们来讲,如何做好学生自治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绝不是组成一个学生会,办一些活动就可以的。
行知行【3】
此篇乃是陶行知先生哲学思想的部分,将与“行是知之始”这一篇文章合起来进行最为简单的叙述,先生早期层学习王阳明的学说,也因此对于“知行合一”深信不疑,但是当先生求学于国外之后对于此进行了改观,他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发现物竞天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法拉利等发现电的科学事实出发认为,做学问求真理必须是先行,后知。也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必须要先做才能知道可不可以做,初看似乎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太一样,但是经过思考后我认为这其实是同样的认识论,只不过层次不太一样而已。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先生的名字是陶行知,这分明就是先生一生所坚持理念的真实写照啊!当真让我相当佩服,我才时刻反省到,凡是我所坚持并且正确的就有必要终其一生为其奋斗!教学合一【4】
陶行知先生认为现在很多学校将教和学分离开来,教师仅仅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则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是不正确的,先生认为必须要把教学合一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具体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是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责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先生不是把县城的解决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利用这种经验去找到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这样镇里就能无穷无尽的被发现,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的先生只管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一概不管,这样做一来收效甚低,二来学生相当痛苦,只有教学合一,才能怎么学便怎么教,这样学生能学得快乐,先生也能教得轻松。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要和他的学问联络起来。在先生看来,老师不但要会教而且要会学。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一边做学问,这样新的学问才能源源不断的融入,才能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我认为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合一的观点是非常深刻,而且论述的非常详尽。教学合一是如今我们教育理论的定义之一。教学的含义不正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活动么。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能看到教师也必须去学,这样一个非常有现实价值的规律,是想倘若教师不去学习,如今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如此之快,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很大可能会已经过时,不再适合让学生去学习,几十年前的珠算,倘若放在今天仍然去教,不正是贻笑大方了么。
做学教合一【5】
这篇文章是在先生提出来教学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在这里做学教合一必然集中在一个“做”字身上,应为在先生看来,怎样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必须怎么教,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那么首先要对“做”字下一个定义,在先生看来,“劳力上劳心”就可视为做。单纯的劳力仅能算是蛮干,而不是做,单纯的劳心则只能是空想,更不可能是做,因此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才能算是做,那么肯定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是劳心上劳力?在我看来这必然是与先生所笃信的哲学思想有关的,先生认为应该是“行知行”而非“知行知”,那么自然就应该先去劳力,而不是先去劳心了。那么“做”与器官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在先生看来,不仅仅使用手去做的事情成为做,应当是,需要观察的事情必须用眼睛来做,需要聆听的事情必须用耳朵来做,需要嗅觉的事情必须用鼻子来做,有的事情则必须所有器官协同合作。再者我们主张的“做学教”是一个事情的三个方面:对事说做,对自己的进步或者退步说学,对别人的影响则说是教,那么做要用什么器官,学就要用什么器官,教也就应当用什么器官。做与一般工具的关系呢,同上面所讲的一样,做不仅要用自身的器官,还要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那么学和教也就同样要用什么工具了,总之做是一切的中心,怎样做,就必须怎样学,就得怎么教。这三者有一个公共的中心就是“事”我们所说的做学教必须要实事求是的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看待,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日常生活,实际生活的一切积累起来,也就是人生了。“做学教合一”的总纲领:
1.“做学教合一”是全人类生活进程中的ABC 2.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与“做学教合一”共始终,才能有效力 3.生活教育就是“做学教合一”
4.除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猪仔外,人人都必须有“做学教合一”的志向 5.“做学教合一”的生活法是有意义的,要在劳力上劳心 6.“做学教合一”是连锁性的,以做为中心 7.“做学教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身体上也必须自动。以上就是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所选择出来的六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以,及阅读文章的时候自己所产生的一些看法与思考。我们倘若仔细考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自由主义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有很大关系的,杜威讲“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但是到了陶行知这里就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仅仅是将别人的理论翻了个筋斗说得更绕口了吗,明显不是,陶行知带着杜威的理论回到中国经过了八年的实验证明了此路于中国是在是走不通的。这才有了生活教育理想并且他的一生都在为生活教育理想而奋斗,像陶行知那样正确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用哲学视野观察世界认识中国以及坚持不懈的培养合理的人生,就必须牢固树立“人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能站起来!”【6】 【1】《微音》1929年11月5日月刊第29,30合刊 【2】《新教育》1919年10月第二卷第二期 【3】《生活教育》1934年7月16日第一卷第十一期 【4】《时刊•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1919年2月14日第一号 【5】《做学教ABC》徐德春著1929年7月 【6】《陶行知教育文集》序文第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