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2: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教学论文》。

第一篇: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从“学会”走向“会学”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在教的过程中又更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会学。“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

建构。

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为此,我结合数学教育活动作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体会是:

一.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绿色的小梯形两个,绿色小圆片两个,绿色大梯形一个,红色大圆片一个,再准备数学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

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这时候,引导幼儿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边,不同的放在另一边,同时让幼儿用“6”的分合式来表示。就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操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

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三.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

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再如:把6个苹果等分后讨论:“你把苹果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四.适时迁移,事半功倍

在幼儿认知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相连关系,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这一连接点,运用迁移规律,适时诱导,可以使幼儿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越学越聪明,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以“6”的分合教学为例,课堂上,幼儿把“6”的5种分合法都操作出来后,我们引导幼儿根据“6”的不同分合式让幼

儿创造性地说出不同的情节或做出不同的动作,为幼儿创设了尝试的情境,如,有的幼儿说:“草地上有6只兔子,1只是兔妈妈,5只是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水里有6条鱼,一条是大鱼,一条是小鱼”;还有的幼儿说:“我们跳皮筋,跳6次,一次跳的高,5次跳的低”等等。就这样,放手让幼儿去想象,让幼儿在旧知识的牵引下,试着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尝试精神,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师生共同参与活

动”及“深入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幼儿从“学会”走向“会学”,帮助幼儿从小就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幼儿园的教学从单纯重视教学结果逐步转变到既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成果的途径,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自幼儿教师报

万全县幼儿园:田秀芬2014年3月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纲要》还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如何使游戏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使幼儿通过游戏全面提高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我认为教师必须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即为幼儿开设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所谓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开放的物质环境,即游戏时间、空间以及游戏材料等对幼儿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

一、开放的物质环境

首先,得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和材料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很多幼儿园里,却常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幼儿准备的玩具和材料,往往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好看”的目的,而把“饺子”、“汉堡”、“饼干”等一个个精心包好,游戏时不允许孩子们随便拆开,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大大减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而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给他们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把红、黄、蓝颜料兑到水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制成“乐百氏”、“雪碧”、“可口可乐”等各种饮料;让他们任意地把纸撕成“面条”„„我们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赋予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有一次我就遇见这样一件事:“美美加工厂”一直以做各种各样的花为主,一段时间后,选择去“美美加工厂”玩的小朋友越来越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在游戏结束进行评价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说:“这些花我们都会做了。”“我们想做别的东西。”这时我又引导幼儿:“那么,你们认为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做裙子”、“做头饰”、“做扇子”、“做食品”„„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我及时增添了许多原材料。当第二天再开展游戏时,“美美加工厂”的“工人”明显增多了,孩子们有的做帽子,有的做衣服,忙的不亦乐乎!

二、开放的心理环境

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幼儿之间乃至幼儿园的园风、班风。幼儿园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幼儿的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和生活,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教师具有特别的信赖与尊重,再加上幼儿情感的易感染性,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作为教师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教师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要有颗“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心,要尊重、理解孩子的需求。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既是材料的提供者、游戏的指导者,也是幼儿游戏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会使幼儿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和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但教师的参与也要适时、适度,过多或不恰当的参与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在一次结构游戏活动中,几个小朋友想搭一艘船,我见他们合作的不错,就没有去干扰,而只是偶尔悄悄关注一下。活动快结束时,我惊奇的发现:在我没有对他们提供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这几个孩子共同合作搭了一艘非常漂亮的轮船!从甲板到驾驶室,从船舱到娱乐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而在第二次的结构游戏活动时,我有意识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这几个搭船的小朋友:“今天你们再搭那条船,要和上次一样漂亮!”孩子们开始动工了。这一次,我就呆在他们身边不走,每当看见他们停下来,或是搭的不对时,我就催促、干涉甚至让他们重来。活动结束了,一艘船还没有成功。两次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游戏时,教师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过多的干预只会限制他们,太高的期望会造成幼儿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挥失常。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明确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我们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而是幼儿的帮手和支持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但却不可因此去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更不是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去做。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因幼儿的年幼,而忽视他们的需求;也不把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幼儿,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安全、平等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自然、真实的表现自己。

(二)、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角色、互相交换玩具等,这些都为游戏的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建立互助、友爱、和谐的同伴关系,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集体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教师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合作,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教师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活动情绪和积极性。真诚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建立友好同伴关系的榜样。这些都是幼儿游戏时,建立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的积极准备。因而,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要做到行为规范、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自然、动作轻柔、着装大方。

心理环境之于物质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起任务也更艰巨。平等、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是鼓励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相互作用的保证。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它与心理环境同样重要,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玩的轻松、愉快,玩的有价值,让他们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三篇:最新幼儿园教学论文

最新幼儿园教学论文

最新幼儿园教学论文

摘 要:“数学是最容易学的学科,越是努力教数学的老师就越是很笨的老师”。可见数学并非纯粹的深奥难懂,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培智学校是“谈数学色变”,智障学生往往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因此数学教学已成为培智教育的难点。笔者认为,在培智数学教学中要以动代静,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火线,适时灵活地运用游戏这一形式,提升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游戏 ;培智数学;作用

游戏作为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儿童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也是儿童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喜欢玩,喜欢游戏。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对理性知识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弱、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合理地将游戏引进数学课堂,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下就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游戏在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上的作用。

一、运用游戏,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某项工作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使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对某一事情只要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在培智教学中,兴趣对唤起儿童的注意力有极重要的作用。以游戏为媒介,为了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培智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游戏,让培智儿童产生学习的愉悦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培智儿童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游戏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对培养培智学生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利用游戏时,要做好一下几点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经验积累

培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在平时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在生活技能课,游艺与积木等课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技能,为以后的游戏打下基础。在与家长沟通时,多让家长在家适时的对学生的游戏加以指导,家庭游戏经验的积累对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二)因特施教

游戏的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对培智学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游戏,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操作。如果一项游戏学生都无法进行,何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选择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游戏成为一项轻松易接受的活动。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游戏中,我们应多给培智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先让学生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游戏,逐渐加强难度,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克服了学生我不会做,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

(三)组织到位

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课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游戏,在学生游戏活动中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培智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引导,只会单纯的以玩为目的,游戏过程中也会发生与同伴争抢的局面,教师要讲解游戏规则,游戏中注意事项,以及游戏的目的,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做好以上几点,游戏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讲授4减几时,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一游戏,请四名学生扮演鱼的角色,一名学生扮演小猫,当小猫钓上一条鱼时,请学生说一说还剩几条,并写出减法算式,学生乐在其中,争先恐后的来写算式。在学习物体的高矮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这一游戏,拿到花的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其他学生比较他们的高矮,这一游戏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一的比较两人的高矮效果好。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培智学生对动画片更是倍加喜欢。我利用小头儿子大头爸爸这一动画片的内容,制作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头饰,请两学生来表演片中的小场景,学生模仿所看的动画片内容,我加以表扬并重点讲解了为什么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学生在玩中理解了大小,对这一概念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二、运用游戏,丰富智障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智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把复杂的知识浅显化。在讲授数字7时,我出了一个数字游戏“一根拐杖天天用,一个星期用几天?”学生都在积极动脑筋。我把这句数字谜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并做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是数字7。我抓住机会,又告诉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我们上5天学,休息2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字7,也明白了一个星期共有7天这一知识。

三、运用游戏,补偿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

培智儿童由于大脑受损,使其运动神经受到限制,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相对同年龄的儿童较差。培智儿童腕骨和指骨正处在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动作精确性较差,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小肌肉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游戏教学则是补偿培智学生的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径。

在讲授得数是5的加法运算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份珠子,请学生从第一份中夹出1颗珠子,第二份中夹出4颗珠子,把夹出的珠子放在文具盒盖中,数一数文具盒中珠子的总数。依此类推,夹出2颗和3颗,3颗和2颗,4颗和1颗。在简单的夹珠游戏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得数是5的加法还锻炼了手部力量。

在学习数字1-5时,我编了一首数字儿歌,并教会学生手指游戏:1像毛毛虫---游游游、2像小白兔---跳跳跳、3像小花猫---喵喵喵、4像小乌龟---爬爬爬、5像蝴蝶---飞飞飞。学生在手指游戏中学会了数数,也学会用手指表演各种小动物了。

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许多学生分辨不清,我采用手指游戏来帮助学生认识辨别: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大于号“>”,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小于号“<”。教师提问:“大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右手剪一剪”;教师提问:“小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左手剪一剪”,并配上动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掌握后就不会再混淆。

四、运用游戏,增强培智学生的适应能力

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据培智学生数学教育的需要,设计情境游戏,在模拟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为培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自主,和谐的的环境,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畏惧,紧张害怕的情绪,建立自信,掌握知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培智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认识时钟时,先教会学生认识时针,知道整点。然后教会学生认识分针,知道几时几分,最后认识秒针,知道几时几分几秒。在学生学习了时针,分针,秒针的基础上,讲述一天中,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我的一天。我戴着红领巾,充当一名小学生,请另外一名辅教充当时钟。我讲述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7点起床,7点30吃早饭,8点到学校,11点放学回家,12点午休,1点20上学校,4点40放学,6点吃晚饭,8点睡觉。我一边讲述辅教一边显示时钟,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我的故事,也数着时钟上的时间。我表演完请学生讲故事,扮演钟的角色。学生虽然不能连贯的说出自己的一天,但能准确的把握起床,放学,睡觉的时间了。在此游戏中,学生知道每个时间有每个时间该做的事情,晚上再也不能贪玩,早早的睡觉了,早上起床后会主动要求上学,生活适应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认识钱币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一认,数一数,算一算,换一换钱币后,进行情境游戏。

模拟场景一:教师充当售票员,学生充当乘客,要求学生自己拿钱买票。

模拟场景二:教师充当营业员,学生充当顾客,要求学生拿钱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通过交换情景,穿插游戏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在愉快的场景环境中交流知识,增进感情,培养了良好的心境,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五、运用游戏,培养智障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合作交流,共享群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让每个培智学生挂上图形卡片,先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培智学生寻找和自己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握握手敬个礼站在一起。在游戏中培智学生情绪积极,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轻度培智学生会主动帮助中重度培智学生。这样将数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相结合,既提高了培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游戏是培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培智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培智学生寓教于乐,而且还能挖掘培智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游戏有效地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非.《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M].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57.[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0-22.[3]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M].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余文森.《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6-57.[5] 刘东刚.《现代特殊教育论丛》[M].江苏:简论教学游戏的教育功能,1999:87-89..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摘要:幼儿园

关键词:家长投诉;家园联系;有效沟通

案例背景:

随着国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有不少家长一旦觉得学校或者老师的做法不合她的意,就会“寻找”合适的维权途径,比如打电话“投诉”或者到学校找领导,以为有领导“撑腰”就可以摆平所有的事。殊不知,很多时候很多情况在家长看来觉得老师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侵害了孩子的权利,其实本来就没什么,只是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或者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说到底,老师和家长都爱孩子,只是老师和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不同而已。

案例描述:

一大早我刚走进幼儿园,大(2)班小朋友的奶奶就在门口拦着我,怒气冲冲地说:“你们幼儿园的老师什么素质,吃饭不让孩子喝汤,孩子怎么吃得下去?”我一听吃了一惊,这个班的老师虽然是刚接班的,可她们的教育保育经验都十分丰富,怎么可能不让幼儿喝汤呢?我一边安抚家长的情绪,一边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养成了吃汤泡饭的坏习惯。以前的跟班老师都根据家长的要求给孩子吃汤泡饭,到了大班换了新老师,而这位老师比较负责,坚持要求幼儿要么先吃饭,要么先喝汤,并给幼儿讲了吃汤泡饭的害处,不许幼儿吃汤泡饭。按理说家长应该感谢老师,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家长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大早就跑到学校来找我,要求处理这位老师。我把这位家长请进园长室,耐心地给她讲吃汤泡饭的害处,也给她介绍我们这位老师平时的工作成绩。经过沟通,老人告诉我,这个孩子刚断奶爸爸妈妈就出国打工,孩子7岁了,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没有7个月,一直跟着老人。也正是因为这个,老人生怕委屈了孩子,事事处处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她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从而养成了孩子骄横跋扈的脾气,只要一点不如意,就哭闹不已,经常用不吃饭威胁奶奶,奶奶对孙子也无可奈何。

案例评析:

在幼儿园,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存在很多分歧,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家长和老师都爱孩子,只不过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就拿吃饭来说,就家长而言,孩子吃的好、吃的多,身体棒棒的就好;而幼儿在幼儿园内就餐,作为幼儿园除了要考虑食品卫生、营养、食物的多样性等、以及幼儿该吃多少量合适,我们老师更要加强孩子就餐的习惯教育,如: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不挑食荤素搭配更有营养等„„

家长对学校的种种要求,有时是片面的,有时是不科学的。正确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满足,当家长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没有几个老师敢理直气壮地跟家长说“不”。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老师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反正不能得罪家长。得罪了家长,领导就会批评,甚至影响自己工作的考核。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坏的变成好的了,好的变成坏的。幼儿是一张白纸,他们信任老师家长,认为老师家长说的就是正确的。记得以前,我们总能听到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老师说的!”孩子们把老师的话扛在前面,来反抗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现在的孩子老师给他一点规矩,让他感觉稍有不如意,就会警告老师,“我回去告诉我**”于是就有了不分缘由闹到学校的家长,或者电话打到某个领导,要求处理老师„„搞得老师有问题不敢管、不愿意管,任其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家长和老师应有共同的目标:“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有效沟通呢?当我们老师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作为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告诉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作为家长要多向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育儿的思想;作为教师也应该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情。

总之,做对的事,坚持正确的做法。为此,可能受到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指责。我相信只要坚持了,时间久了家长会理解的。

思考与建议:

园长是办好幼儿园的中心人物,能否使幼儿园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使家长安心、放心,园长在家园纠纷面前要敢于承担责任,姿态要高,注重沟通,宽容、理解、重情。如果园长妥善处理好家园问题,园长的威信一定更高,定会得到教师的尊重、信赖和拥护。加强家园共育工作,我们不仅能从家长所拥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取帮助,而且也可以由此加深对教育、对社会的认识。我们如果能够与家长合作,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就能得到强化,并形成影响幼儿发展的合力,保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反之,就会使教育效果削弱甚至抵消。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家长工作的方式,注意通过多种途径,锲而不舍地做好家长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家长,转变不适宜的教养观念与方式,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结成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家园联手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老师都不喜欢被家长投诉,特别是经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却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时。但是老师们必须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来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告诫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闹情绪,因为在心平气和时你的大脑运作比你激动时要出色得多,有很多情况我们老师都没有做错,只是家长不了解情况,产生一些误会。这时我们千万不可以生气,我们要发挥才智,给家长一个最好的解释,把误会降到最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了解幼儿的一般心理,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捕捉幼儿心理的每一点变化。当发现幼儿有一些“坏毛病”时,既不能百依百顺地迁就,也不应该非常情绪化地简单批评了事。而应该尽快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搞清楚幼儿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幼儿的真实想法,以便于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却并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要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宠爱,不要溺爱

宠爱和溺爱往往只差一步。宠爱可以,毕竟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宝贵的礼物,应该哄(他)她开心,陪她玩耍,不能冻着,不能饿着。但是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为了哄他(她)开心,要什么你给买什么;为了陪他(她)玩耍,让爷爷奶奶当牛做马;非名牌不穿,你担心他(她)冻着,就不顾经济条件给他(她)买回来;挑食不吃饭,你担心他(她)饿着,顿顿让他去肯德基,这就成了溺爱。

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任性妄为,这叫不懂事的孩子,不过,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爱他可以,但是要有限度、有条件、有前提,这是宠爱。反之,没有限度、没有条件、没有前提就成了溺爱。宠爱是一种宽容,溺爱则是一种纵容。两者都是父母的一种态度,你以什么态度培养孩子,他就会给你相应的结果。

2.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一个都不能少

当今社会生活中,夫妻或因感情不和而分道扬镳,或因配偶死亡等原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

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无论是司法界人士还是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家,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由于家庭的不健全,大多数单亲孩子心理上和人格上容易出现缺陷,而这些缺陷又极易诱发一些孩子犯罪。犯罪率更是高达40%。

健全的家庭包括母亲、父亲和孩子,缺了那一个都不成。父亲爱如山,他给孩子崇高的感觉,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安全的象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父亲教会孩子怎么做事,以后在社会上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去生存,行为处事父亲是导师。

母爱如水,她的爱温柔细腻,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孩子的成长离不来母亲,母亲教会孩子怎么做人,品格的形成母亲是关键。只有在双亲健全的家庭孩子才有幸福的保障和健康的身心。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爱孩子吧!

参考文献:

1.刘波 《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100个对策》东方出版社 2006.3

2.周弘《爱孩子,更要懂孩子》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1日

3.孙京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1

4.唐渊 《换种方式爱孩子》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9年5月1日

5.李洪曾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6.李季湄、冯晓霞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03-01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论文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

吕维芬 [摘要]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以指导方式的观察、分析,摸索了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观察、发现、赞赏、肯定幼儿,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想象创造情感体验模仿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整体的推进,我园美术教育总体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美术教育在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艺术活动。表现对世界初步认识和表达真情实感的幼儿绘画以其纯朴、率真的特点也愈来愈受人们的关注,孩子在不能流利说话、顺畅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需要用另一种表现形式,而绘画就是一种好的表现形式,它可以让幼儿在绘画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幼儿园绘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中未能从孩子角度出发,重视绘画活动创造性环节。教师采用固定模式,提供的范例是只会模仿的样本,不需经过创造,只需模仿事例便可以直接地取得艺术成果。教师的示范只是展示了创作的动作过程,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样本来获得成果,使现有的指导方法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体系。当这种教育形式被摒弃时,大多数孩子只能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不能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教师未能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激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

2、美术活动中,缺乏对孩子交流的情感反应。教学中采用固定的模式,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着重于作品的完成,缺乏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幼儿作画动机出于游戏的愿望,看重画的过程,从中得到愉悦,并通过画面使幼儿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有一节中班绘画教学活动,绘画教师通过设置某种情境,出示一幅热带鱼的范画(热带鱼有三角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组成),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悄无声息地照着示范画开始作画,其画面的构图、热带鱼的造型与色彩均与教师的示范图雷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未能主动地参与,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式样,机械地模仿而已。

3、以成人的眼光、框框去评价幼儿的作品。不能读懂幼儿的画,对幼儿作品评价大而化之,不能激发再创造的欲望。只对少部分幼儿评介给予表扬的同时,挫伤了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因而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作品丧失信心。如幼儿绘画活动时,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作品进行讲评,一部分幼儿画意未尽,一部分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一部分烦躁不已。。。。有谁在看在听呢?长此以往只会使绘画兴趣被淹没,影响今后的发展。

二、教育对策

由于担心阻碍孩子的发展,老师们就不敢去示范,不敢运用范例,结果造成某些技能上的目标无法得到落实,幼儿的技能也就无法得到提高,也就影响了孩子的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以往的美术教学经验告诉我:科学有效的运用范例是幼儿园美术范例教学的重要前提。以下是我对幼儿美术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有价值的范例,可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范例可以是儿童的,也可以是成人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其选择的标准重在紧紧围绕活动目标,以帮助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为标准,能给幼儿更多想象力发展的空间才好。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

1、选择来源于幼儿生活,又高于幼儿生活的审美对象,能拓展幼儿作画的视角。

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我们选材时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例如中班孩子在体育活动时,我在旁边记录了幼儿活动画面,返回活

动室后我播放了他们体育活动片段的录像,孩子们的激情立刻被再次点燃,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寻找记录这次活动的方法,孩子们经过讨论最终选择了绘画的方法。接着出示典型的活动照片启发孩子们确立绘画的主题,引导他们观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等,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画法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内容。孩子们开心极了,因为范例的出现引发了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扩展了他们的认知广度,并帮助幼儿了解了表现的技能。

2、选择儿童作品能调动幼儿的绘画情绪。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相对较弱,所以一般选择成人作品较多。主要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能帮助幼儿很快学会操作,解决绘画重点。经验证明:恰到好处的运用儿童作品,教学效果更明显,更能调动孩子的作画情绪。因为孩子的心智是相同的,同伴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激励孩子去主动创作。例如:大班在美术活动中,我会在大班选取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幼儿的作品做范例,引导孩子学习各种不同的画面。此时的范例就来源于孩子,我们班的孩子看到大班小朋友的画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感。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范例呈现的时机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有效学习。适时适量的呈现范例,会起到画龙点睛、指点迷津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开阔视野:

1、把握范例呈现的有利时机。

有些范例呈现不适时,会影响、限制孩子的创作。如果出示过早,他们便会不知不觉得跟着模仿,出现“如出一辙 ”的局势。所以活动前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思考范例应该在何时呈现?呈现的范例能帮助老师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手印画”中,孩子能想一些东西但表现不充分,一开始直接出示范画肯定约束孩子的思维,得不偿失。放在孩子添画后较好,可之前又怎么解决孩子技能技巧的学习呢?考虑再三,我决定请孩子尝试添画后,又出示范画。此时选择的范画是老师的作品、是高于幼儿水平、提升其欣赏水平的作品,起到了提升孩子已有经验的效果。

2、把握范例呈现的数量。

幼儿美术活动中,范例对幼儿创作的作用毋庸置疑是巨大的,但是范例过多会干扰和影响幼儿使他们不着边际的盲目表现;范例过少则幼儿不能领悟重点造成表现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表现。那到底多少才适中呢?这要依据活动的目标、内容的不同斟酌而定,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尝试。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秋天的花》先用大屏幕给孩子呈现3~5种秋天里常见的花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后,再出示几幅儿童范画,引导孩子猜想说出绘画的方法后请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再现自己心中的《秋天的花》,课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幼儿作品。可见多动脑子把范例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是教师很重要的一课。

(三)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主题活动,根据建构式教材课程的特点,提供美术活动机会和丰富的材料,可通过主题活动,开展相应的美术教学。如主题活动“落叶飘飘”“有趣的石头”“小小蛋儿把门开”,可让孩子把玩树叶、石头、鸡蛋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绘画材料(棉签、颜料、油画棒)进行涂色,绘画图形、线条、图案,提高了孩子绘画技能,培养了学习兴趣,整个活动孩子身心轻松、愉快。

(四)提供线索,诱发幼儿思考、发现、塑造。

在教学中,寻找“桥”和“船”的关系,制造悬念,诱发幼儿想看、想知、想做的好奇心,去发现、思考、完善、改造、塑造丰富多彩的美术形象,随机向孩子提供作画的线索:可向幼儿而展示一完整事物的某一部分,引导想象其他部分;或向幼儿提供抽象的线条和图形,帮助幼儿把握经验现象与相似事物的作用,或向幼儿提供一群相互联系的事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标志,刺激幼儿想象与它相互联系的事物并表现出来;可根据主题创作,向幼儿提供语言符号的刺激,从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关联;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孩子创造的灵感,使孩子进入良好的创造状态。

(五)善于利用多种条件,培养幼儿想象力。

1、根据主题创设浓郁的美术欣赏氛围,形成良好的欣赏环境,发动家长收集相关的图片、实物,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随时摸、看、玩,加强美的视觉感受。

2、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避免形成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绘画“太阳”时,可提出“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太阳一直是圆的吗”让幼儿戴不同的墨镜观察太阳、感知颜色、形状变化,通过教师设问、肯定,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扩张。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可引导幼儿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他们天真的乐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六)调动各种感官增强幼儿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创造力。

罗恩菲尔德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让幼儿表现他们摸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事物,将模糊稍纵即逝的表象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象,而不能用教师的手来代替孩子把它说出来、想出来、画出来,引导孩子看事物,帮助他们观察、领悟同一类物象不同,让孩子了解到正是这些不同,才赋予各个物象的特色。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快活地、自由地表达感受,大胆地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促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发展,美术教育才会达到硕果累累。如表现绘画“鸡”的主题,让孩子看鸡、摸鸡、逗鸡、逐鸡,观察鸡活泼、欢快的神态、悦耳的叫声、优雅的舞姿、柔和的绒毛,孩子通过细致观察、思考、体验、创新绘画过程,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永恒的乐趣。

(七)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师幼互动,营造快乐教育的氛围。

在绘画教学中,借助于剪纸、实物、喷画、撕纸、布贴的表现手法,尝试各种方式绘画,增强幼儿绘画兴趣。如撕纸画可将画面的主要形象用纸撕出来,贴在背景图上,再用油画棒添画鸟、鸡、河,点缀装饰。在区域活动中,结合建构教材主题“香香的蔬菜”“落叶飘飘”,用树叶粘贴树林、房屋,用油画棒、颜料涂色天空、草地、添画人物、动物,藕、蔬菜拓印花卉等,将画面表现得清晰且富有表现力,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

总之,我将在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探索尝试,积累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注意发现幼儿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提供机会与它们分享、交流,去了解孩子,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快乐健康的成长。

下载幼儿园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教学论文摘要: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然而,在许多......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模板 引导语: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

    幼儿园教学论文[最终定稿]

    幼儿园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 记得一位社会学专家说,中国的青少年最缺乏挫折教育,不少人遇到挫折后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走向极端。的确,近年来各类中小学生或因考试成绩不......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园语言教学论文—— 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大一班林春英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要发展幼儿语言,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精心给幼儿创设丰富多......

    幼儿园教学论文(精选7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幼儿园教学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论文模板幼儿园教学论文模板一、幼儿园多媒体......

    幼儿园教学论文(热门9篇)

    篇1: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论文模板幼儿园教学论文模板一、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1.幼儿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认识不清、了解不多幼儿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要发展幼儿语言,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精心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最终定稿)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