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学反思
水资源这一章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点之后的分述,水在人类的生活中很重要,但我们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它。所以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使用了大量关于水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对水认识,让学生先到水的世界里漫游一回。
第一:认识水世界,了解水的作用。学生在说出是的有利作用之后,引导学生认识水还有不利的作用,如海啸、洪水。
第二:了解水世界,了解地球上水的储存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来源。学生能对水世界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水资源在全球的有限的。水资源不仅有限,而且由于人类经济增长和浪费水、污染水的严重,使的有限的水资源也出现了水的危机。水危机的原因,需要我用图片、文字、多媒体加以解释,学生才能将水危机的原因有具体的了解。
第三站:走进中国站。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又如何呢? 首先:出示水资源在世界的位次以及人均所占的总量表。让学生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解决的方法,学生需要有些铺垫,才能更好的引出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
其次:空间分布:降水的南北差异导致了水资源空间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造成的原因,学生能说出季风气候的影响。但缓解的方法—跨流域调水,需要我将三条具体线路的路径加以具体化,这样他们才能有更深的印象。
最后:时间的分布。分布的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缓解的方法—兴建水库。干旱和洪涝的自然灾害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同的体现,我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而1998年洪水的实况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水资源夏秋多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同学们容易理解,但对于如何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同学们有的就会搞混淆,特别是南水北调图,还有些同学看不懂,所以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水是关键。出示一些缺水较严重的地区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同时联系我们的生活相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引出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水,同时播放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录象,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不节约用水的表现。最后提出节水的小窍门和国家、世界节水的措施,树立节水的意识。水污染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的污染,所以水质的变化,是水污染的结果,学生觉得需要保护水资源。
第五:结束语,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全球的水资源都短缺,我们只有好好节约、利用以及爱惜和保护,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美好。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1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
如何才能培养出习惯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发展性学习的学生?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学习者、有幸福感的学习者?作为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多民族的大家庭》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民族方面的知识是常识性的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各个民族的风情知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民族教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然而,教材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在课前准备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的介绍内容和图片。制作了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民族风情,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了学生查询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和总结地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收集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关心、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一上课就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大屏幕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歌曲的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舞蹈,并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民族学习的课堂。用听歌、看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风土民情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我国民族的概况之后,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部分知识专业化不强,内容涉猎广泛,非常适合分组、自主、协作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把学生分成了4组,即: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和其它地区。同时教师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出来,各小组把教师提供的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写成发言稿,全班交流。在四组学生选派的学生代表轮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配以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组长充当串讲衔接的角色,每组代表要面向全体,与大家沟通、交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
依据以上的教学设计,在我讲授完课后,同学们兴趣仍然很浓厚,课下也一直在追问我有关民族民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也呈现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更充实、更生动、信息交流更频繁的课堂。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习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20xx-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供各位老师参考,更多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请关注21世纪教育网教学反思栏目!
教师这个职业曾经让无数人敬仰、尊重,并给予了很多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这些称呼好像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远,也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心里很是矛盾和无耐。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现在依然在坚持着这一份梦想,哪怕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哪怕经常被他人误解,依然磨灭不掉我的这份追求。
记得我的导师曾经告诫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优秀”。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那你只能算做一个“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名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一点一滴的改正教学中走过的弯路,努力做到更好。
上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初二年级的中考冲刺,总结上学期的每周反思,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一、第一轮复习速度过快,基础不牢
在复习七年级内容的时候,每个班级都存在着缺书现象,最多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没有书,可能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中考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强调多次借书也没有成效,而七年级上册内容又比较复杂,特别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初中地理最抽象、最难理解的内容,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复习很难进行。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为了赶进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一样弄得好多学生没有收获,复习的效果不明显。对此,本人觉得在以后的中考第一轮复习中,抓基础、讲重点,放慢复习的速度,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所收获。特别是针对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多练、多讲。
二、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它即有自然学科的特点也有社会学科的特点,
因此它的学习方法也有别于其它学科。而学生一般听从家长和其它老师的建议,以为只要考试前背一背,地理就能考高分,这种思想严重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如何去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等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读图分析题的练习,通过典型图文拓展知识,“一图多解”等强调读图、析图、用图的重要性。在试题讲解过程中,加强答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会学”、“会用”、“会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模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地理中考一模”之后,通过试卷讲评课并与学生的交流得出存在以下问题:对潜能生的关注较少,成绩偏低学生较多,例如,考取个位数的同学需要及时关注;部分学生还是会背不会用,学习效果没有真正生成;答题技巧缺乏,答题态度不够端正,至少20%的学生综合题根本不看,更上谈不上做。因此,今年的复习过程中,提早做准备,首先要确定潜能生(有可能提高的学生)名单,每周抽取一定时间进行课外辅导,夯实基础,争取成绩有所突迫。其次,做练习的时候,指导学生运用答题技巧,如排除、比较、逆向检测等,平时就要提示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阅读每一道题目,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地理的综合题与数学等科目不一样,只要你认真去看,认真去做,就会有所收获,用此来逐步树立潜能生的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反思就不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的想办法改正,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认真的贯彻下去。希望在不断的反思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成长,努力朝自己的目标靠近。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4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的构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政策,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本部分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优点】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民族,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由于一堂课下来容量较大,学生当时大部分能接受,但到下次上课又忘得差不多了,今后多加注意。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5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6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7
还是在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听老教师讲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教师会用眼神说话.
学生在走神的时候,会用眼神把他的注意力勾回来;学生在说话或做小动作时,会用眼神制止;回答问题,会用眼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课了,会用眼神调来一个男生搬椅子······
好神奇呦!
工作了,我开始练习用眼神说话.
当学生违反纪律时,不露痕迹地送给他们责备、批评、警告的眼神,这种眼神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制止他们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既保证了课堂秩序,也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减轻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融洽了师生关系.
当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紧张时,投给他们一个坚定的、充满自信的、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感到有老师在,会精神振奋,鼓足勇气,信心百倍的回答好问题.
当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表情告诉你他听明白了.老师就不失时机的对他额首微笑,给他一个深情的、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一次我看自习课,一个学生把演算纸撕碎,随手扔了一地.我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做声.他不经意的抬起头来,目光正好与我相对,有点不自然,他又低下了头.当他再次抬起头来时,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上的碎纸,用眼神示意他将碎纸捡起来.他会意了,把纸捡了起来,送到垃圾桶里.其他学生仍然在安静地学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眼神的巧妙使用,可以发挥传情达意更好地组织教学的功能.它可以使师生的目光在无声中进行交流.学生能从教师的目光中洞悉教师情感地微妙变化,体会到眼神里蕴涵的内容.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作出相应反映,调节教学活动.
假如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的做着小动作,接受不到老师的眼神,老师可以边讲课边度到学生的跟前,提示一下.
尽量减少课堂上知识教学以外的语言,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给学生以尊严,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成绩好的一个因素.
老师的眼神用得要准确自然.它代表自己的人格、态度、和修养。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8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教过这一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更要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互学”,难点和疑点教师进行“导学”。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互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9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原因的思考。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能适时地指出学生中出现的偏激和反面情绪,增强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最后环节上由于时间还充裕,所以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计宣传计划生育的广告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组的同学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发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么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一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0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几方面了解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从而总结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学生负担。因此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辩论过程中,甲方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辩论过程中,甲方同学说出的观点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会发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样,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甲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的构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政策,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本部分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优点】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民族,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由于一堂课下来容量较大,学生当时大部分能接受,但到下次上课又忘得差不多了,今后多加注意。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几方面了解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从而总结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学生负担。因此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辩论过程中,甲方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辩论过程中,甲方同学说出的观点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会发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样,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甲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习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换个角度:今天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巍峨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荒凉贫穷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说,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由资源种类、总量大国变成了人均资源小国,由经济大国变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国,这怎不令人担忧呢?通过新鲜变化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效果确实比重复单调的语言来的快,来的好。这是对教师在语言上提出的要求,当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展露他们的个性和风采。比如我在讲台湾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概况,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森林岛”“旅游岛”,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近期听到的报刊、新闻报道,进行思考。台湾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1.台湾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应不应该回到祖国
3.从自身谈想法。通过讨论让他们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可能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承担了学校的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在教学中就可能考虑不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学中就犯过此种错误。由于长期处在毕业年级,对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摸得透,拿得稳。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忽略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不变,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讲,教学效果大大不一样。例如:讲解区域地理时,我在毕业年级用了对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速度是挺快的,但学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转到二年级时,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结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反映速度过快。就是因为毕业年级的学生现在基本上思维已经逐步摆脱了直观形象和直观途径的限制。但相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主要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准教育对象,作恰当合理的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6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7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资料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成,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研究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仅有这样教师才能构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资料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我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理解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我主角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一样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景的差异,分别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团体备课,发挥团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经过自我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8
时间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对于自我这段时间的教学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12)班6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简便,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一样,但最终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两个月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景,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协助师父黄金其教师开展高一级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新教师培训,虽然仅有6学时,但在教师的精辟解读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必须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备课认真,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师父,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师父的课,听曹教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外,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并适时适地进行德育教育。批改作业认真。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景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仅对自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景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师父评课,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理解学生反映情景,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善。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所以,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
一是,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对教材分析不透。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可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我补充进去,让资料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当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多听听师父和其他教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二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可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而比较有些老教师上课,新授课时把这节课必须要讲的.讲到,让学生理解,东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学生学起来容易,并且会用,那么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大,有些东西能够放到题目碰到时再进行讲解。
三是,对课堂的调控本事弱,课堂气氛较沉闷。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样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我师父对课堂把握很到位,他语言幽默风趣,常运用生活实例讲知识点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他则用炒菜来讲,简单易懂,学生又感兴趣。这些我都需要向师父学习的。
四是,教学语言不连贯,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现象。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资料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五是,容易出现紧张,当有教师或领导来听课就会紧张,不能把课上好。
六是,对课堂、课后练习较少,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景,以便到达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9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1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积极,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我工作中实际情景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景,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本事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景,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本事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本事,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我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本事,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资料。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本事相比较较薄弱,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提高。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必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可是应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教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教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职责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应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本事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教过这一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更要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互学”,难点和疑点教师进行“导学”。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互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3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相似处不同点英国日本位置中纬度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中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中地形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壳稳定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资源资源贫乏需要进口煤、铁、石油较丰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较丰富农业地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经济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近渔场,渔业发达,海运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农业不占重要地位,粮食需进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农业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给有余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国工业基地的对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造船、化工;特点: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基地:位置:辽宁中部、南部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棉、海盐等;有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近海运输;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可用淡水严重不足;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业部门: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点: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等。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三、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4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原因的思考。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能适时地指出学生中出现的偏激和反面情绪,增强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最后环节上由于时间还充裕,所以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计宣传计划生育的广告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组的同学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发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么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一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
教师这个职业曾经让无数人敬仰、尊重,并给予了很多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这些称呼好像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远,也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心里很是矛盾和无耐。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现在依然在坚持着这一份梦想,哪怕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哪怕经常被他人误解,依然磨灭不掉我的这份追求。
记得我的导师曾经告诫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优秀”。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那你只能算做一个“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名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一点一滴的改正教学中走过的弯路,努力做到更好。
上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初二年级的中考冲刺,总结上学期的每周反思,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一、第一轮复习速度过快,基础不牢
在复习七年级内容的时候,每个班级都存在着缺书现象,最多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没有书,可能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中考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强调多次借书也没有成效,而七年级上册内容又比较复杂,特别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初中地理最抽象、最难理解的内容,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复习很难进行。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为了赶进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一样弄得好多学生没有收获,复习的效果不明显。对此,本人觉得在以后的中考第一轮复习中,抓基础、讲重点,放慢复习的`速度,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所收获。特别是针对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多练、多讲。
二、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它即有自然学科的特点也有社会学科的特点,
因此它的学习方法也有别于其它学科。而学生一般听从家长和其它老师的建议,以为只要考试前背一背,地理就能考高分,这种思想严重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如何去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等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读图分析题的练习,通过典型图文拓展知识,“一图多解”等强调读图、析图、用图的重要性。在试题讲解过程中,加强答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会学”、“会用”、“会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模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地理中考一模”之后,通过试卷讲评课并与学生的交流得出存在以下问题:对潜能生的关注较少,成绩偏低学生较多,例如,考取个位数的同学需要及时关注;部分学生还是会背不会用,学习效果没有真正生成;答题技巧缺乏,答题态度不够端正,至少20%的学生综合题根本不看,更上谈不上做。因此,今年的复习过程中,提早做准备,首先要确定潜能生(有可能提高的学生)名单,每周抽取一定时间进行课外辅导,夯实基础,争取成绩有所突迫。其次,做练习的时候,指导学生运用答题技巧,如排除、比较、逆向检测等,平时就要提示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阅读每一道题目,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地理的综合题与数学等科目不一样,只要你认真去看,认真去做,就会有所收获,用此来逐步树立潜能生的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反思就不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的想办法改正,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认真的贯彻下去。希望在不断的反思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成长,努力朝自己的目标靠近。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
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换个角度:今天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巍峨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荒凉贫穷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说,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由资源种类、总量大国变成了人均资源小国,由经济大国变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国,这怎不令人担忧呢?通过新鲜变化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效果确实比重复单调的语言来的快,来的好。这是对教师在语言上提出的要求,当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展露他们的个性和风采。比如我在讲台湾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概况,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森林岛”“旅游岛”,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近期听到的报刊、新闻报道,进行思考。台湾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1.台湾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应不应该回到祖国
3.从自身谈想法。通过讨论让他们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可能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承担了学校的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在教学中就可能考虑不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学中就犯过此种错误。由于长期处在毕业年级,对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摸得透,拿得稳。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忽略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不变,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讲,教学效果大大不一样。例如:讲解区域地理时,我在毕业年级用了对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速度是挺快的,但学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转到二年级时,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结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反映速度过快。就是因为毕业年级的学生现在基本上思维已经逐步摆脱了直观形象和直观途径的限制。但相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主要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准教育对象,作恰当合理的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3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原因的思考。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能适时地指出学生中出现的偏激和反面情绪,增强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最后环节上由于时间还充裕,所以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计宣传计划生育的广告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组的同学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发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么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一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4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相似处不同点英国日本位置中纬度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中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中地形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壳稳定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资源资源贫乏需要进口煤、铁、石油较丰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较丰富农业地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经济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近渔场,渔业发达,海运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农业不占重要地位,粮食需进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农业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给有余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国工业基地的对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造船、化工;特点: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基地:位置:辽宁中部、南部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棉、海盐等;有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近海运输;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可用淡水严重不足;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业部门: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点: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等。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三、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5
教师这个职业曾经让无数人敬仰、尊重,并给予了很多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这些称呼好像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远,也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心里很是矛盾和无耐。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现在依然在坚持着这一份梦想,哪怕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哪怕经常被他人误解,依然磨灭不掉我的这份追求。
记得我的导师曾经告诫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优秀”。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那你只能算做一个“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名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一点一滴的改正教学中走过的弯路,努力做到更好。
上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初二年级的中考冲刺,总结上学期的每周反思,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一、第一轮复习速度过快,基础不牢
在复习七年级内容的时候,每个班级都存在着缺书现象,最多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没有书,可能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中考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强调多次借书也没有成效,而七年级上册内容又比较复杂,特别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初中地理最抽象、最难理解的内容,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复习很难进行。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为了赶进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一样弄得好多学生没有收获,复习的效果不明显。对此,本人觉得在以后的中考第一轮复习中,抓基础、讲重点,放慢复习的速度,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所收获。特别是针对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多练、多讲。
二、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它即有自然学科的特点也有社会学科的特点,
因此它的学习方法也有别于其它学科。而学生一般听从家长和其它老师的建议,以为只要考试前背一背,地理就能考高分,这种思想严重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如何去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等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读图分析题的练习,通过典型图文拓展知识,“一图多解”等强调读图、析图、用图的重要性。在试题讲解过程中,加强答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会学”、“会用”、“会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模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地理中考一模”之后,通过试卷讲评课并与学生的交流得出存在以下问题:对潜能生的关注较少,成绩偏低学生较多,例如,考取个位数的同学需要及时关注;部分学生还是会背不会用,学习效果没有真正生成;答题技巧缺乏,答题态度不够端正,至少20%的学生综合题根本不看,更上谈不上做。因此,今年的复习过程中,提早做准备,首先要确定潜能生(有可能提高的学生)名单,每周抽取一定时间进行课外辅导,夯实基础,争取成绩有所突迫。其次,做练习的时候,指导学生运用答题技巧,如排除、比较、逆向检测等,平时就要提示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阅读每一道题目,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地理的综合题与数学等科目不一样,只要你认真去看,认真去做,就会有所收获,用此来逐步树立潜能生的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反思就不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的想办法改正,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认真的贯彻下去。希望在不断的反思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成长,努力朝自己的目标靠近。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6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的构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政策,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本部分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优点】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民族,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由于一堂课下来容量较大,学生当时大部分能接受,但到下次上课又忘得差不多了,今后多加注意。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84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几方面了解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从而总结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学生负担。因此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辩论过程中,甲方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辩论过程中,甲方同学说出的观点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会发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样,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甲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8
如何才能培养出习惯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发展性学习的学生?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学习者、有幸福感的学习者?作为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多民族的大家庭》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民族方面的知识是常识性的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各个民族的风情知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民族教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然而,教材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在课前准备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的介绍内容和图片。制作了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民族风情,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了学生查询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和总结地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收集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关心、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一上课就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大屏幕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歌曲的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舞蹈,并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民族学习的课堂。用听歌、看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风土民情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我国民族的概况之后,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部分知识专业化不强,内容涉猎广泛,非常适合分组、自主、协作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把学生分成了4组,即: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和其它地区。同时教师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出来,各小组把教师提供的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写成发言稿,全班交流。在四组学生选派的学生代表轮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配以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组长充当串讲衔接的角色,每组代表要面向全体,与大家沟通、交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
依据以上的教学设计,在我讲授完课后,同学们兴趣仍然很浓厚,课下也一直在追问我有关民族民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也呈现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更充实、更生动、信息交流更频繁的课堂。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9
还是在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听老教师讲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教师会用眼神说话.
学生在走神的时候,会用眼神把他的注意力勾回来;学生在说话或做小动作时,会用眼神制止;回答问题,会用眼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课了,会用眼神调来一个男生搬椅子······
好神奇呦!
工作了,我开始练习用眼神说话.
当学生违反纪律时,不露痕迹地送给他们责备、批评、警告的眼神,这种眼神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制止他们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既保证了课堂秩序,也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减轻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融洽了师生关系.
当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紧张时,投给他们一个坚定的、充满自信的、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感到有老师在,会精神振奋,鼓足勇气,信心百倍的回答好问题.
当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表情告诉你他听明白了.老师就不失时机的对他额首微笑,给他一个深情的、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一次我看自习课,一个学生把演算纸撕碎,随手扔了一地.我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做声.他不经意的抬起头来,目光正好与我相对,有点不自然,他又低下了头.当他再次抬起头来时,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上的碎纸,用眼神示意他将碎纸捡起来.他会意了,把纸捡了起来,送到垃圾桶里.其他学生仍然在安静地学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眼神的巧妙使用,可以发挥传情达意更好地组织教学的功能.它可以使师生的目光在无声中进行交流.学生能从教师的目光中洞悉教师情感地微妙变化,体会到眼神里蕴涵的内容.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作出相应反映,调节教学活动.
假如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的做着小动作,接受不到老师的眼神,老师可以边讲课边度到学生的跟前,提示一下.
尽量减少课堂上知识教学以外的语言,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给学生以尊严,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成绩好的一个因素.
老师的眼神用得要准确自然.它代表自己的人格、态度、和修养。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0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教过这一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更要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互学”,难点和疑点教师进行“导学”。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互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1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习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3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