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潮》教案
神木县教育系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大讨论
神木县第六小学
张玉珊
党的十八大春风过后,学校又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风潮,通过认真学习县委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经过认真反思,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过好学习这一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首先必须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思想怎么来,只能通过学习来。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并用自己先进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业务。要勤于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要善于学习,注重方法,持之以恒,增强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既要学习相关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身边的典型,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觉悟。
二、教师必须守住师德这一关教师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爱生爱国,应该是所有教师基本的素质。教师应该以自己良好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以精神的导引,应该让学生通过濡染教师的言行获得人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完善人格。
三、教师必须捍卫学识这一关。“学高为师”,教师只有博学多识,才能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和学科教学的前沿。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沐浴在教师阳光的普照中,更要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让每一缕阳光照射进每一个学生的心房。既要让学生增长知识,更要让学生启迪心智,形成能力。
四、教师必须掌控情感这一关。师者,父母心也;良师,益友也。关爱学生,师生如子弟,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的情感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情感的有 1
个性的有情绪波动和不可预测性的人,教育的整过过程都需要教师倾注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对学生在生活、心理、情感等各方面关怀备至;要像朋友一样懂得他们的需求,并尊重他们的选择,要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获得人格和人生的完美。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技巧,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拉近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这十六字方针为新形势下的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大讨论为契机,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定地站在新课改的的潮头,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工作更进一层。
第二篇:观潮教案
1.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再找小组读一读。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②同桌交流。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近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第三篇:观潮教案
观潮
教学设计 第一课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师: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看奇特壮观大潮的事(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说明观潮的时间、地点?
1、默读课文第二段:潮来前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江面十分宁静美丽。师:是啊这时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① 江潮还没来,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师你能想一个词形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摩肩接踵。师:你真注意积累词语。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师: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全班齐读。4、师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观潮人期待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段。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书写指导: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薄雾,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那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品文赏潮
1、读文:自由读课文3、4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读后交流:
1)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哇,同学们都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 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教师激情: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四篇:《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
仪陇县双胜中学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学习按逻辑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3、重难点:了解浙江潮的特点。掌握文章为表现浙江潮运用的多种写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 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
作者简介:周密(公元1232年~1298年),字公谨(Jǐn),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作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二、诵读课文,学习字词句。
(一)词类活用。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用为动词,穷尽)2.皆披发文身。(文:本指花纹,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
(二)重点词语解释
天下之伟观(景象)也 自既望(农历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当„„时)其远出(发、起)海门 仅(仅仅)如银线 则玉城雪岭际天(连接着天)而来 吞天沃(用水淋洗)日 每岁(年)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穷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马)弄(舞动)旗 标(举)枪舞刀于水面者
如履(踩,走)平地 倏尔(忽然)黄烟四起 随波而逝(去)人物略不(一点儿也不)相睹 吴儿善泅(游泳)者数百
皆披发文(画花纹,动词)身 出没于鲸波(巨波)万仞中 珠翠罗绮溢(满)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高)常时
而僦赁(租用)看幕 虽席地不容(许,使)闲也
(三)课文翻译。
三、鉴赏评析。
(一)理清思路: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作者依主观视角定位,从远到近,从江中到江岸依次写了涨潮的壮观气势,演兵的出神入化,弄潮的惊心动魄和观潮的热闹非凡,层次分明,场景清楚,浑然一体,主旨突出。
潮来前~人山人海、风平浪静→闷雷滚动
潮来时~奔腾咆哮、雄伟壮观:形成一道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潮去时~恢复平静、余韵犹在
(二)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① 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②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③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④ 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 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四)延伸阅读: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比较这首词与课文的异同。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教师讲析: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说明] 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四、作业:
1、诵读全文。
2、完成联系册中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第五篇:观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陆陆续续有所接触。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是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的孩子整天跟大山打交道,虽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可那水,也只限于小溪、小河,大部分人从没见过大江、大海,也从没见过潮水,所以潮水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相信周密的《观潮》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解决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1 熟读课文。教师备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播放视频)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阻塞)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 2 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3、那么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
(二)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三)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四)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 3 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五、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好文言知识,又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充分突出互联网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观潮图片,并用滚动循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观潮人之多,场面之壮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疏通描写潮水的文字时,我又插入“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图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等场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最后,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如临其境。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所以,这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疏通、文章写法的理解等,都是学生讨论、探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3、巧妙地设置问题,以问促学。通过问题把整篇文章从字词疏通,句子翻译到内容理解,全部都串联起来。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