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20: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第一篇: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前 言

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以下简称西部经济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39个旗县市区。2009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1025.3万人,占全自治区的42.3%;国土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21%。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包昆纵轴的北端,是国家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域和呼包银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和城市基础较好,人口相对密集,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编制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这一区域重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规划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三化”进程,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2006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5%,2009年达到6785亿元,占全区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334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6%,达到461亿元,占全区的54.2%。

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势强劲,形成了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比例由8.6:46:45.4调整为4.8:51:44.2。

城镇化步伐加快。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57.3%,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功能趋于完善,一大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迅速崛起。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第二节 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该区域地跨华北、西北,距离市场较近,毗邻蒙古国,黄河过境830公里,京藏高速公路、京兰铁路贯穿其境,是京津冀的重要腹地,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

生态屏障。

资源优势明显。区域内能源(包括风、光)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稀土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保障程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较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31所高等院校,占全区的81.6%,拥有自治区90%的科技资源,科教综合实力较强。

工业基础良好。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大企业、知名品牌集中,部分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强。

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呼包鄂城市群初具规模,沿黄和沿交通干线城镇带已具雏形。第三节 发展机遇及挑战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今后10年是西部大开发深化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在继续搞好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政策支持,这必将为该区域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该区域能源、原材料供应接续支点作用进一步彰显,有利于优势特色产品拓展市场。

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东部沿海地区受国际市场萎缩、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约束,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迫切,产业转移加速。该区域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技术

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机遇。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该区域引导生产要素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开发利用。

当前,该区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尚待完善,地区错位发展、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有的还不够协调;二是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地区园区数量多、布局分散,有些园区定位不明确、规划不到位,入园项目布置相矛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三是产业和产品初级低端化明显,创新、延伸、多元发展不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四是产业、环保政策约束增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软硬支持条件尚需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地区分工协作,促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延伸、升级、多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重要生态屏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集约发展。从区域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规划,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处理好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关系,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开发,提升区域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支持先行先试,促进企业及要素向重点园区有序转移、集聚。

——技术创新,优化升级。把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技术创新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突出自主创新、产业延伸与多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区域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打响自身的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加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创造合作条件和基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合作共进,互利多赢。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要有水快流,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换,实现快速发展;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克服短期行为,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战略定位

——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和新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工业基地,稀土新材料、核原料、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自治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牧业重要基地。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内部及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探索区域城乡联动发展新机制,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城乡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发展先行区。构建创新型区域体系,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全社会创新活力,实现区域率先创新驱动、方式转变、产业升级。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引导生态地区和农牧业地区人口向二三产业、城镇有序转移,改善生态环境,形成重要生态屏障。

——西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保持长周期快增长势头,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成为带动自治区发展的强大引擎。第三节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优化。人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迅速兴起,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主体功能清晰、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群。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呼包鄂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60万人以上,乌海、临河、集宁次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70万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产业带和配套服务体系,自治区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占西部经济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比2009年提高2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产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1:46,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到2015年,煤炭、冶金和化工等产业的初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0%。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资源集约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目标控制在国家考核目标以内。资源产出水平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

2015年,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形成三次产业、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功能明确、布局优化的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依托沿黄河、沿交通干线较好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设施和城市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建设22个产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实现错位发展,构筑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为主要产业发展带,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布局。

呼包鄂核心圈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呼和浩特市突出首府经济特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做大做强以乳品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包头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冶金化工延伸加工、模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鄂尔多斯市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装备制造及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其他四盟市要主动接受呼包鄂的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市重点发展新能源、建材、化工等资源加工型产业,承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马铃薯、杂粮和蔬菜等农畜产品加

工业,打造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巴彦淖尔市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有色冶炼及延伸加工、进口原料落地加工,加强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对接协作。“小三角”区域要加强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乌海市率先实现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延伸加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统筹乌海周边六个工业园区,形成三大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盐碱化工、煤焦化、精细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及深加工产业。各盟市的中心城区要“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城市近郊重点发展加工度高的都市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重化工、冶金等资源加工型产业要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工业园区集中布局。

第二节 现代城镇体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域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为城镇提供发展动力,城镇为产业提供服务的互动发展格局。

强化呼包鄂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呼包鄂城市群。呼包鄂三市要完善中心城市规划,突出城市特色,明确城市扩展方向,加快市县一体化进程,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呼和浩特市要强化首府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合理功能分区,改善环境,提升形象,建设区域性服务经济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蒙元历史文化名城。包头市中心城区要保持和发扬联合国宜居城市的美誉,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向南拓展城市空间,与达拉特旗实现跨河共建。鄂尔多斯市要统筹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和伊旗阿勒腾席热镇城镇建设,加强一市

三区间的有机联系,集聚人气。到2015年,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

培育乌海、临河、集宁次中心城市,打造巴彦浩特特色小城市。乌海市要突出“小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与棋盘井、蒙西、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加快城市扩展与人口集聚,实现从工矿型城市向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打造生态绿洲山水园林城市。临河区要与陕坝镇统筹规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河套历史名城。集宁区要统筹新、旧区和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挥 “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枢纽作用。巴彦浩特要统筹建设东城区和西城区,打造宜居旅游城市。到2015年乌海、临河、集宁城区人口分别达到55万人左右,巴彦浩特人口达到15万人。

加强县域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推动靠近中心城市、条件较好的托克托等15个县域中心镇发展成为1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与中心城市共同打造形成城市集群。小城市要突出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达到宜居宜业。合理调整乡镇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三节 农牧业和生态空间

农业和农区畜牧业经济带主要布局在河套、土默川等沿黄灌区和阴山沿麓等低山丘陵地区;设施农业和园艺业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市周

围。

生态区域主要分布在草原、山地丘陵、沙地、沙漠等地区,包括生态封禁保护区和生态治理区两大区域。

第四章 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立足现有工业园区,统筹布局产业集中区和重点园区,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依托城镇布局,靠城不入城,园区不再建设新的生活区。

第一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

在盟市整合的基础上,自治区重点推动建设9个工业集中区和13个点状布局的重点工业园区。煤化工重点布局在大路工业园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独贵特拉工业园区、上海庙工业园区,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煤化工园区;盐碱化工重点布局在“小三角”工业集中区,打造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PVC)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稀土产业重点布局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研发和应用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重点布局在包头青山、东胜工业园区,打造西部地区知名的装备产业园区;有色、树脂延伸加工及模具制造业重点布局在包头铝业、九原、土右旗、金山(金川)工业园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有色、树脂深加工及模具产业园区;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在和林格尔盛乐工业园区、东胜轻纺工业园区、乌兰察布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国领先的乳、绒、薯、番茄加工园区。

西部经济区现有71个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28个。盟市整合后减少了18个。在此基础上,自治区重点推动建设22个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园区。

9个工业集中区:乌斯太—乌达工业集中区、西来峰—棋盘井工业集中区、千里山—蒙西工业集中区、如意新区—和林格尔盛乐工业集中区、土右—达旗工业集中区、金川—金山—裕隆工业集中区、大路—托克托—清水河工业集中区、包钢—包头特钢—乌拉特前旗黑柳沟工业集中区、东胜—康巴什—伊旗装备制造工业集中区。

13个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上海庙工业园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清科乐工业园区、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区、东胜轻纺工业园区、独贵特拉工业园区、包头青山装备制造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九原工业园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乌兰察布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丰镇工业园区、兴和县工业园区。

第二节 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促进园区规范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处理好园区与城镇、园区与园区、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实现有序发展。

促进园区特色化发展。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的集聚耦合,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促进园区集约化、循环化发展。制定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

度、产出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准入标准,完善退出机制,确定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工业“三废”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节 推动工业园区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工业园区。鼓励地理位置邻近,有利于产业和城市发展互相依托的盟市、旗县突破行政区划,采取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鼓励重点园区与沿海地区政府、战略投资者、中央直属企业、驻地大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园区。

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在现有工业园区内采取划出或出租部分土地等方式,建设园中园,按照统一规划,由开发方组织实施,具体运作;将工业园区整体委托,建设托管园区,由受托方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合作各方联合建设共管园,共同规划,联合开发。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合作各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协商合作方式,明确责任。共建的园区可进行合作管理,也可委托一方管理。合作各方对矿产资源、水、土地、环保指标等可以在自治区的指导下互相调剂,共建园区的发展成果由合作方共享。

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及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按照大型、高端、循环发展的方向,重点打造十八条循环产业链和一批产业集群,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升级、多元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能源产业

煤炭。加强煤炭地质勘探,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控制产能规

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综合利用和现代化水平。加快煤炭企业整合和煤矿现代化改造,继续关闭小煤矿,大力推进煤田(煤矿)火区治理和矿区环境治理,扎实推进煤炭洁净生产和利用示范工程。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6亿吨,平均矿井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井工矿平均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95%以上,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力。配合外送通道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支持盟市所在地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和旗县建设背压机组,以及为工业园区供热供汽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新建燃气调峰机组。到2015年,火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石油天然气。加快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和西部燃气管网建设,逐步满足城镇居民用气。

第二节 新型重化工产业

新型煤化工。加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尽早达产达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技术水平,稳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打造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支持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捕捉封存,减少碳排放。

盐碱化工。重点发展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A)等产品,加大延伸加工力度,培育塑料制品产业集群。

氟化工、有机硅化工。重点向下游产品延伸,打造工业硅—有机硅及下游系列产品、荧石—氢氟酸—氟化工系列产品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到2015年,甲醇、乙二醇、烯烃、聚氯乙烯(PVC)、有机硅、氟化工初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

汽车。依托北方重工业集团、北奔重汽、北方股份、华泰、奇瑞等重点企业,扩大载重汽车、非公路矿用车、铁路车辆生产规模,大力引进轿车整车生产线。

工程机械。依托北方重工业集团、一机集团等重点企业,支持矿山工程机械产业扩大规模,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泥浆泵等产品。

发供电设备。积极发展火电发电和供电设备。依托金风、华锐、维斯塔斯、歌美飒等落地知名企业,推动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尽快建立完整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产业链,重点发展2.5MW及以上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齿轮箱、发电机、液压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煤炭机械。依托中煤集团、包头北方重工业集团、鄂尔多斯重机能源有限公司、乌兰集团、天地煤机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刮板输送机、伸缩式输送机、电液自动控制的液压支架、井下煤矿巷道悬臂式掘进机等产品。

围绕汽车、机械、设备等整机生产,加快配套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培育整机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提高模具、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到2015年,汽车和风机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30%以上。

第四节 冶金建材产业

冶金。加快资源勘查和采选冶一体化进程,支持包钢与国内大型企业联合重组升级扩能,重点发展百米高速钢轨,高强度机械用钢、汽车用钢、建筑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档电力用钢、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高级无缝管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战略,支持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示范推广,积极发展境外有色金属资源的落地加工,大力发展铝、镁、铜、铅、锌等有色产品深加工,培育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有色初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加强冶金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打造冶金及其废弃物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循环产业链。

建材。重点发展电石渣、硅钙渣水泥,积极利用粉煤灰、火山灰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做好高岭土、膨润土、方解石等资源开发利用。组团式引进陶瓷先进生产,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培育陶瓷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

第五节 农畜产品加工业

立足乳、肉、绒、薯、菜、果、粮油等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依托伊利、蒙牛、鄂绒、鹿王、小肥羊、小尾羊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安全化、标准化。乳制品加工业要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肉制品加

工业要大力发展牛羊分割肉、低温保鲜肉和皮革、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羊绒制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毛绒、丝绒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打造国际品牌。玉米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用、化工用和医药用精深加工产品的同时,做好玉米茎、胚、芯的综合利用。小麦加工业要积极发展食品专用小麦粉、营养强化和功能性小麦粉。马铃薯加工业要大力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变性淀粉,鼓励发展膨化食品、薯条、薯蛋白、膳食纤维等产品。番茄加工业在稳步做大番茄酱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发展番茄红素等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打造乳、肉、绒、薯、番茄、玉米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积极承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轻纺产业集群。到2015年,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第六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能源。突出发展风、光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IGCC技术为代表的热电多联产清洁利用、以煤—气化—合成燃料—化学品为主线的煤洁净利用,着力提高煤炭清洁和综合利用水平。在落实风电电网消纳基础上,重点推进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推动太阳能热发电、光伏发电、风光互补、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大型牧场沼气发电,审慎发展生物质发电。依托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促进风、光与火电打捆外送,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国家绿色能源基地。到2015年,风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新材料。重点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新材料,推进稀土、硅、锗、铀、镁合金、石墨等新材料产业化。加强

稀土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的应用,突破一批尖端的稀土分离和精炼技术,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发光、抛光、储氢等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打造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支持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世界“稀土谷”。积极开发多晶硅切片及电池、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打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培育光伏产业集群。支持包头等地区实施核电燃料发展计划。

生物医药。充分利用动植物资源,推进蛋白胶等微生物培育基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加快农畜产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建设生化制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面向国际市场的生物制药企业,建设生物发酵产业基地。依托空间生物科研成果,以空间微生物诱变育种及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发酵液的生物处理、辅酶Q10产品后续开发和紫杉醇产业化示范工程。

生物育种。加强对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优良品种研究,推进优良品种产业化,并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的研究推广。重点研究开发推广胚胎移植、动物干细胞繁育、基因与克隆技术,加快形成牛羊良种繁育体系。

第七节 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加强物流园区、内陆港建设,突出建设乌兰察布大型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包头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强与天津、秦皇岛、黄

骅等港口的合作,积极与策克、甘其毛都、满都拉等口岸对接,形成联通环渤海、蒙古的物流枢纽。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和商业圈。加快建立煤炭、稀土、铁合金、PVC等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地方商业银行,扩大银行网络,培育呼和浩特金融中心。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热点旅游线路,创意旅游套餐,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壮大一批品牌文化企业,重点打造蒙元文化、西口文化、河套文化等三条特色文化产业带。

第八节 现代农牧业

种植业。在河套、土默川、黄河南岸灌区等沿黄农业优势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油产量,建设优质粮油、菜篮子、番茄、饲草料种植基地。围绕阴山南北麓优质马铃薯种植区,推进设施马铃薯种植规模,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基地。推动土地流转,转变经营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畜牧业。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北部草原牧区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发展方针,以提质、提效为主,推进大型节水喷灌为主的现代化家庭牧场和联户牧场建设;在黄灌区、阴山旱作区和鄂尔多斯东部农区突出发展规模养殖,搞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建设奶牛、肉羊、生猪养殖基地。加强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第六章 产业创新升级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升级。

第一节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推进重点产业创新。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一批重要支撑技术,推广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术,实施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建设呼和浩特生物产业、包头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等创新基地。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依托大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培育造就一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发展壮大若干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第二节 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业服务中心、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功能,改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面向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测试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构建技术转移

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加强区域内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支持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互参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围绕冶金、化工、稀土等优势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进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支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强自主创新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标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加强创新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以企业

主体、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的多层次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建立与区外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创新成果。

第七章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通道建设。重点构建一条连接京津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两个快速客运圈、四条口岸通道和五条对外货运大通道(包括两条下海

运煤通道)。加快连接矿区、工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以及大宗货物集运站场建设,形成覆盖蒙西地区的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到2015年,自治区西部铁路外运能力达到6亿吨以上。

公路通道建设。加快实施东胜-包头-集宁高速公路扩能改造项目,构建呼包鄂中心城区2小时公路圈、呼—包—临—乌—宁—鄂高速公路圈,加快蒙西地区通往相邻省区和蒙古国高速公路出区出境通道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实现高速公路无障碍通行。完善经济区域内公路网建设,盟市至旗县所在地以一级以上公路连通,高等级公路连接重点工业园区,形成覆盖西部经济区的高密度、高等级公路网。

航空通道建设。继续完善经济区内机场布局,建成巴彦淖尔支线机场,实施包头、鄂尔多斯、乌海机场扩建工程,推动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地区一批通勤通用机场建设,将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打造成地区性干线机场和向北开放的国际航空基地。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内客运枢纽站场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在铁路枢纽站场、机场、公路主枢纽附近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在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货物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铁路、公路客运站和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方便旅客的快进快出;加强火车站与机场之间的道路联系,尽量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目标。

管道建设。加快建设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至集宁至北京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长庆气田至准格尔至呼和浩特输气管道工程要扩大管网延

伸旗县、园区的范围。抓好呼和浩特炼油厂至包头至鄂尔多斯、宁夏炼油厂至乌海至临河至包头的成品油管道工程、长庆至呼和浩特炼油厂的原油输送管道工程建设,形成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规划建设煤制气、液体化工产品外送通道。

第二节 电力保障

以扩大区内外电力市场、提高接纳新能源能力为重点,以“发得出、并得上、落得下”为目标,加强区内500千伏主网架和220千伏骨干网架、110千伏配电网络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的供电设施,加快城网农网完善改造,推动包头经鄂尔多斯至长沙、乌兰察布至武汉至南昌大能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电网调峰能力建设,开展智能电网研究试验,提高电网经济运行、安全运行水平。

第三节 水资源保障

加强水资源供给。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坚持以供定需,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比重。以水权转换为抓手,重点实施沿黄大型农业灌区灌溉工程和滞洪区、退水利用工程,支撑工业发展。加强疏干水、再生水和劣质地下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到2020年,通过增加地表水供水、非传统水源利用和水权转换,新增工业用水10亿立方米左右。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先进的工业、农业用水消耗标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管理,建立完善水资源利用监测和管理体系,大幅度降低用水单耗。制定地表水、地下水保护实施方案,限制地下水开采,达到采补平衡。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区域内流域性防洪工程体系,重点实施呼和浩特城市防洪、包头城市防洪、海勃湾水利枢纽、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全面实施区域内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85%以上,盟市所在地城区平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

加快供热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区域大锅炉集中供热,加快热网改造和建设。到2012年,基本完成所有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到2015年,区域内城镇供热普及率达到75%左右。

加快城市道路、绿化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到2015年,区域内城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第五节 区域信息一体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以推进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快公共信息网建设,逐步实现核心网络智能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承载网络IP化、服务网络综合化。推进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快递网络、标准化邮政网点建设,以及手工网点和非联网网点改造,完善用邮设施。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信息

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为重点,抓好50户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生产装备和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面向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内蒙古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现与盟市旗县联通、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有效对接,加强“网上审批”和“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政务部门在网上开展业务。

第八章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包括城镇建设节地、工业建设节地、住宅建设节地、基础设施建设节地、农村牧区建设节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加强工业园区用地管理,合理规划园区用地规模,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禁止乱采滥挖,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加强共伴生资源的尾矿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以绿色环保回收中心站为基础的网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耗。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技术,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鼓励重点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合理规划园区产业耦合,构建循环产业链、循环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社会。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政策,落实区域、规划、项目环评,加强过程监督和验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强化污染防治。加快节能减排改造,推动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淘汰落后工艺,继续整合关闭小煤矿、小冶炼、小选厂、小硅铁、小电石、小水泥等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水排放标准,新建项目不准新增设排污口和增加排污量,做到“沿黄不入黄”。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重点工业园区都要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严明处罚,依法治污。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在生态治理保护区要重点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牧区水利、人工种草、舍饲养畜和生态移民等十大生态治理保护工程。加快乌梁素海治理和包头沿黄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进度,适度发展水产和休闲观光业,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示范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沉陷区治理和煤田灭火工作,严格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第九章 改进公共服务与管理

第一节 改进政府服务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府、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政务公开,落实首问负责制、办文办事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

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取消不必要的收费和评比事项,减轻企业负担。推广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完善法制环境,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司法行为,改革执法机构,扩大综合执法范围,实行公正、文明、严格执法,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第二节 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农村牧区为重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普及十二年制免费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依托重点企业的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建立与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园区、企业的合作办学,完善培训网络。大力开展“订单”式办学就业模式,培养特色和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事业。

加强就业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建设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系统,引导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鼓励各类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合格劳动力就业。加快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保证职工工资、合理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职工收入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不断增长。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民工转为市民为重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农民工子女就学等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落实城市职工、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保政策,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做好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园区、企业与政府合作建设保障性职工住房,安居乐业。

第三节 加快培育区域经济主体

继续实施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入园,以大项目为龙头,吸引中小企业成龙配套。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在融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和支持。积极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大企业密集、中小企业成群的企业结构。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鼓励各类人员创业。

第四节 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占有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对接,主动接受京津的辐射带动,融入大区域经济带之中,促进形成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集宁—丰镇—大同—张家口—兴和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将园区规划、产业规划、大项目配套、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细化承接产业转移方案。总结组

团式、链条式、集群式招商的成功经验,改进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政策和激励办法,充分运用煤炭资源配置、电力多边交易等特殊政策,扩大承接转移规模,带动产业集群成长。

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实现“大通关”的要求,加强口岸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口岸扩能改造工程,优化通关环境,简化进出境手续,改善口岸通关条件,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利用独资、合营等方式,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畜产品出口,扩大煤炭、有色金属、木材、石油等资源性产品进口,积极培育进口资源加工产业,提升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水平。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技术,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自治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业园区都要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专项规划,要明确资源消耗、水耗、废物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科技贡献、初级产品加工转化等目标。园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经自治区政府审批后实施。积极推动西部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

严格把关入园项目。制定重点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批准的规划及准入标准核准、备案项目,审批建设用地和环境评价。不符合规划、准入要求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不予批准建设

用地和环境评价。重点产业的重大项目布局由自治区统筹。理顺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梳理目前园区管理中名不符实、“一园多体”及跨区域合作共建问题,逐步理顺关系,属于盟市辖区内的自治区重点园区,由盟市研究整合方案,按照程序报批。属于跨盟市共建的集中区,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园区基础设施、产业规划、项目衔接、利益分享等重大问题。未列入本规划的园区,按本规划精神由盟市整合、规范。建立园区管理激励机制,调动管委会加快园区发展的积极性。

资源配置政策。对在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所需的矿产(含煤矿)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保指标由自治区政府统筹配置。加快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坚决扭转依靠资源占有和使用资源获取超额利润的现状,探索政府对资源资本化的有效方式。鼓励资源配置与转化项目打捆招商选择业主,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潜在市场价值。加大对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矿产资源勘探投入,自治区资源勘探资金适当给予倾斜。探索政府占有资源所有者权益股的风险探矿机制,扩大资源勘探程度。实施教育移民,有条件的盟市可将农村牧区中高、高考未入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转入职业学校免费进行职业教育。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尽快批复《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水权转换规划》,推进水权转换。

价格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电力多边交易试点政策,电力多边交易行业目录要与地区产业分工、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重点园区集中集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城区资源型项目退出等相结合,通过电价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施工业用水分类价格改革,适当提高工业用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具备主管网直接供气的大工业企业,实行直接供气价格。

投资政策。制定重点工业园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产品和技术准入标准,作为企业投资、政府各部门办理项目相关准入依据。对自治区重点园内创新、技改、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项目,优先安排争取国家专项和优先安排自治区专项。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支持。

财税政策。提高自治区财政对资源性财政收入的分成比例,增加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加大对生态地区、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清理对“两高一资”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切实落实高新技术、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优惠政策,对该入园而未入园的企业不能享受相应政策。对享受资源配置政策的矿产资源加工类企业项目不再享受自治区其他政策优惠。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够配煤条件的)、集群式和配套组团式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等企业,经自治区批准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未经国家、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不得收取。

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入园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支持园区内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矿产资源开

发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园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完善园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瓶颈。自治区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融资的,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奖励。

土地政策。根据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盟市、旗县在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与重点工业园区规划有效衔接,保证园区建设用地。依法清理各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和破产倒闭的厂房等建设用地,制定园区土地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和产出标准,节约集约用地。建立项目分期建设的空闲地处置机制,在签订出让合同时做出相关约定,为可能产生的土地处置纠纷提供依据。

环保政策。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根据环境容量制定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推进排污权制度改革,合理控制排污许可证的增发,制定合理的排污权有偿取得价格,积极实行规划区域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支持工业园区和新建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排污权。严格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

人才与就业政策。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效显著的园区,自治区给予奖励。对园区解决区内农牧民转移和新增劳动力就业成绩显著的给予社保收费等优惠。实施教育移民,有条件的盟市可将农村牧区中高、高考未入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转入职业学校免费进行职业教育。

第三节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内蒙古西部经济区重点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负责提出园区设立、整合、资源配置、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等方案,批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指导园区健康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

建立健全考评与监督机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的要求,建立健全园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制定园区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考核验收、奖惩等制度,考核结果在有关网站和报纸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并作为对盟市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西部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布局、重点和政策措施等,在全区形成广泛共识,吸引国内外投资企业。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

下载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