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

时间:2019-05-13 20: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

第一篇: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

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方案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医用辐射防护现状,科学实施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监督管理,依据《卫生部食品与监督局关于继续做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的通知》、《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标准,决定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以此提高放射诊疗防护的监管水平,有效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医用辐射防护工作作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履行职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

在监测医院建立辐射防护监测点,通过监测掌握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及患者防护情况、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管理情况等内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络奠定基础,保障医用辐射防护监管能够及时、科学和有效。

三、监测医院及工作内容

(一)监测医院

为满足监测的放射诊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要求,选定12个区县的45家医疗机构作为此次工作的监测医院,在监测医院中开展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和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1、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的动态基本情况。包括: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医学物理人员配备情况、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查情况、放射诊疗设备以及质控设备配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情况、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

情况等。

2、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对放射治疗设备(钴—60远距离治疗机、医用电子加速器、头部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核医学设备(PET/CT、SPECT)和放射诊断设备(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CR)的安全防护

与质量安全控制进行监测。

3、信息报送工作。监测信息实行网络直报,相关卫生监督机构和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处理网络终端,负责将监测结果录入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四、工作分工

市卫生局负责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市卫生监督所负责组织相关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参与此项工作的监督员进行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的动态基本情况调查的培训,相关区县卫生监督机构负责调查、收集录入监测医院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的信息。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的质量控制,并组织相关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一起完成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的检测信息填报工作。

相关卫生监督机构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监测及检测数据经审核后再上报。

五、时间安排

此次工作所采集的数据为监测医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等信息,工作分三阶段进行:

(一)制定我市工作方案并召开工作会议

2013年4月15日前完成我市工作方案的制定,将工作方案和选定的监测医院名单报送卫生部,并组织相关卫生监督部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同志一起召开工作会议。

(二)监测及检测信息填报

相关区县卫生监督机构于2013年5月15日前,完成监测医院及设备基本信息的调查及数据填报工作。

相关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于2013年7月1日前根据对应的监测医院名称填报放射诊疗设备具体监测信息。

(三)总结评估阶段

2013年8月31日前,完成我市工作总结,报送卫生部。

附件:

1、监测医院名单

2、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方案

3、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方案

联系人:天津市卫生监督所 彭超 022-23337578 ***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牛振 022-24333551 *** 2013年3月18日

附件 1 医序院级号

三1 级 和平区

监测医院名单所属区县

和平区 天津市胸科医院

名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河西区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河西区

医院 河东区 6 红桥区 7 南开区 8 南开区 9 河北区 10 河北区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天津市人民医院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三医院 宝坻区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蓟 县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

1二3 级

和平区

1和平4 区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 河西区 天津市河西区骨科医院

1河西区 天津市河西区柳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 1河北区 天津市河北区妇产科医院 18 南开区 19 红桥区 20 津南区 21 东丽区 天津市南开区王顶堤医院

天津市红桥医院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

2汉沽2 区 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

2一3 级 河西区

2河西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街社区4 区 卫生服务中心

2和平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5 区 卫生服务中心

2河东6 区 天津市河东区丽苑医院

2河东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社区 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8 河东区 天津河东钟山医院 河北天津市河北区建昌道街社

区 区卫生服务中心 南开区 天津市南开区华苑医院

红桥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社区

区 卫生服务中心

津南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卫

区 生院

津南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卫

区 生院

津南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卫生

区 院

东丽区 中国民航大学医院

东丽天津市东丽区小东庄社区

区 卫生服务中心

东丽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社区

区 卫生服务中心

3塘沽区 天津市塘沽区安定医院 39 塘沽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杭州

区 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塘沽天津市塘沽区胡家园街社

区 区卫生服务中心

汉沽区 天津市汉沽区妇幼保健所

宝坻天津市宝坻区杨家口卫生

区 院

宝坻天津市宝坻区马家店卫生

区 院

天津市蓟县东二营镇卫生蓟 县

天津市蓟县罗庄子镇卫生蓟 县

附件 2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

(一)机构和人员情况。

1、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医疗机构是否取得了《放射诊疗许可证》以及放射诊疗许可内容。

2、放射工作人员持证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是否建有健康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4、放射诊疗医学物理人员配备情况。医疗机构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人数和医学物理人员数。

(二)设备和防护设施情况。

1、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查情况。新建、改建、扩建放射诊疗项目是否开展放射防护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

2、放射诊疗设备型号及数量。医疗机构放射治疗设备(医用电子加速器、钴—60远距离治疗机、头部伽玛刀、体部X刀、适形调强、后装治疗机等)、核医学设备(PET/CT、SPECT等)和放射诊断设备(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CR等)相关信息及数量。

3、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情况。上述设备中属于大型医用设备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情况。

4、配套设备配置情况。放疗剂量仪、放疗剂量扫描装置、TPS、模拟定位机、活度计、校准水膜、表面污染测量仪、X射线影像设备质控设备等的配置情况。

5、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情况。医疗机构是否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

(三)设备使用频率。

医疗机构年度放射诊疗设备诊断或治疗患者数量。

(四)患者防护情况。

患者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五)放射事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医疗机构是否发生过放射事故,是否按照要求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监测部门

试点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信息数据的调查和填报工作。

附件 3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

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

(一放射治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全省监测放射治疗设备共计18台。其中医用电子加速器10台、钴-60远距离治疗机3台、头部伽玛刀1台、后装治疗机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医用电子加速器依据《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5213-94)。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依据《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 161-2004)。

(3)头部伽玛刀依据《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8-2005)。

(4)后装治疗机依据《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262-2006)、《后装γ源远距离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4-1996)。

3.监测指标。

(1)医用电子加速器(监测指标共13项,其中X射线7项,电子线6项。

X射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与光野的重合、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电子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监测指标共7项。准直器旋转中心、灯光野与照射野的重合性、半影区宽度、辐射野对称性、输出剂量的重复性、输出剂量的线性、治疗计划的吸收剂量偏差。

(3)头部伽玛刀(监测指标共7项。焦点剂量率、焦点计划剂量与实测剂量的相对偏差、机械中心与辐射野中心之间的距离、辐射野半影宽度、辐射野尺寸(FWHM与标称值最大偏差、透过准直体的泄漏辐射、非治疗状态下杂散辐射。

(4)后装治疗机(监测指标5项。治疗源活度测量、源传输到位精度、测量点吸收剂量重复性、距离贮源器表面5cm处的任何位置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距离贮源器表面100cm处任一点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二)核医学设备安全防护与治疗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全市监测核医学设备5台,其中PET/CT2台、SPECT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PET/CT。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与试验规则第1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GB/T 18988.1-200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性能测试》(NEMA NU2-200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像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 17589-1998)。

(2)SPECT。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实验规则 第2部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GB/T 18988.2-2003)、《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实验规则 伽马照相机》(GB/T 18989-2003)。

3.监测指标。

(1)PET/CT(检测项目共10项。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测量、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测量、CTDI、CT均匀性、CT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值、床走位精度。

(2)SPECT(检测项目共7项。固有空间均匀性、固有空间线性、固有空间分辨率、最大计数率、系统平面灵敏度、系统空间分辨率、系统空间分辨率。

(三)放射诊断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全省监测放射诊断设备50台,其中X射线摄影机20台、X射线透视机9台(包括荧光屏透视机和带影像增强器透视机)、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机(CT)10台、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5台、计算机X射线摄影机(CR)5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X射线摄像机。依据《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2011)。

(2)X射线透视机。依据《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2011)。

(3)CT。依据《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 17589-1998)。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依据《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6-2007)。

(5)CR。依据《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7-2007)。

3.监测指标。

(1)X射线摄影机(共监测指标9项。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的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

(2)X射线透视机。

荧光屏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透视荧光屏灵敏度、空间分辨力、照射野与影像接受器中心偏差。

影像增强器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

值、空间分辨力、影像增强器前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影像增强器系统自动亮度控制。

(3)CT(共监测指标9项。定位光精度、层厚偏差、CT值、噪声、均匀性、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诊断床定位精度。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共监测指标13项。标准照片密度、胸壁侧的射野准直、胸壁侧射野与台边的准直、光野/照射野的一致性、自动曝光控制、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辐射输出量的重复性、乳腺平均剂量、高对比分辨率、辐射输出量率、特定辐射输出量、半值层(HVL、曝光时间指示偏离。

(5)CR(共监测指标19项。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IP暗噪声、IP响应均匀性及一致性、IP响应线性、激光束功能、空间分辨力与分辨力重复性、低对比度细节探测、空间距离准确性、IP擦除完全性、滤线栅效应(混叠、IP通过量。

二、监测部门

市疾控中心和相关放射防护技术机构一起负责全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检测及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

第二篇:医用辐射监测网试点工作方案-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件:

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方案

医用辐射安全不仅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患者和受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面了解医用辐射防护现状,科学实施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监督管理,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相关标准,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络和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放射诊疗防护监管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医用辐射防护工作作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履行职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

在试点地区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通过监测掌握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及患者防护情况、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管理情况等内容,探索搭建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络框架,试行监测数据网络直报,初步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优化监测功能与数据管理,积累经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络奠定基础,实现医用辐射防护监管的及时、科学和有效。

三、试点范围及工作内容

(一)试点范围。

选择北京、内蒙古、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等9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试点地区。试点地区选择3个设区市(北京市选择3个区)开展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工作。在3个设区市选择15家医院开展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工作、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其中三级医院5家(包括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二级医院5家(包括2家县人民医院)、一级医院5家(包括2家乡镇卫生院)。

(二)试点工作内容。

试点内容包括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信息收集和分析、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运行等。

1.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的动态基本情况。包括:医院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医学物理人员配备情况、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查情况、放射诊疗设备以及质控设备配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情况、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情况等(见附件1)。

2.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对放射治疗设备(钴-60远距离治疗机、医用电子加速器、头部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核医学设备(PET/CT、SPECT)和放射诊断设备(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CR)的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进行监测(见附件2)。

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并以卫生部个人剂量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信息报送工作。监测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卫生监督和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处理网络终端,将监测结果录入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四、工作分工

卫生部负责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的领导,并提供一定工作经费。试点地区卫生厅局卫生监督、医疗服务监管部门共同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并积极争取相应的配套实施经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负责试点工作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负责研究、开发、管理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管理系统;承担试点地区因技术原因不能完成的监测工作。各试点地区放射防护技术机构负责开展医院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结果的录入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负责调查、收集录入试点地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监测数据经审核后再上报。

五、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开发和试运行工作,同时各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选定监测医院,开展监测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1年5月底,试点地区根据各自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6月~7月底,各试点地区总结经验,报送总结报告。卫生部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方案,部署下一步工作。

附件1.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方案

2.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方案 附件1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方案

一、监测范围

每个试点地区选择3个设区市(北京市选择3个区)开展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情况监测。

二、监测内容

(一)机构和人员情况。

1.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取得了《放射诊疗许可证》以及放射诊疗许可内容。

2.放射工作人员持证情况。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是否建有健康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4.放射诊疗医学物理人员配备情况。了解医疗机构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人数和医学物理人员数。

(二)设备和防护设施情况。

1.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查情况。了解新建、改建、扩建 放射诊疗项目是否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

2.放射诊疗设备型号及数量。了解医疗机构放射治疗设备(医用电子加速器、钴-60远距离治疗机、头部伽玛刀、体部X刀、适形调强、后装治疗机等)、核医学设备(PET/CT、SPECT等)和放射诊断设备(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CR等)相关信息及数量。

3.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情况。了解上述设备中属于大型医用设备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情况。

4.配套设备配置情况。了解放疗剂量仪、放疗剂量扫描装置、TPS、模拟定位机、活度计、校准水模、表面污染测量仪、X射线影像设备质控设备等的配置情况。

5.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情况。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

(三)设备使用频率。了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诊断或治疗患者数量。

(四)患者防护情况。了解患者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五)放射事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发生过放射事故,是否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三、监测部门

试点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基本信息数据的调查和填报工作

附件2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

质量安全控制监测方案

一、监测范围

每个试点地区选择15家医院开展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工作。其中三级医院5家(包括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二级医院5家(包括2家县人民医院)、一级医院5家(包括2家乡镇卫生院)。监测医院应在试点城市中选择,如监测设备数量达不到要求,可适当扩大监测医院范围。

二、监测内容

(一)放射治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1.监测数量。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放射治疗设备18台。其中医用电子加速器10台,钴-60远距离治疗机3台,头部伽玛刀2台,后装治疗机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医用电子加速器依据《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5213-94)。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依据《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 161-2004)。

(3)头部伽玛刀依据《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8-2005)。

(4)后装治疗机依据《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262-2006)、《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4-1996)。

3.监测指标。

(1)医用电子加速器(监测指标共13项,其中X射线7项,电子线6项)。

X射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与光野的重合、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电子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监测指标共7项)。准直器旋转中心,灯光野与照射野的重合性,半影区宽度,辐射野对称性,输出剂量的重复性,输出剂量的线性,治疗计划的吸收剂量偏差。

(3)头部伽玛刀(监测指标共7项)。焦点剂量率,焦点计划剂量与实测剂量的相对偏差,机械中心与辐射野中心之间的距离,辐射野半影宽度,辐射野尺寸(FWHM)与标称值最大偏差,透过准直体的泄漏辐射,非治疗状态下杂散辐射。(4)后装治疗机(监测指标5项)。治疗源活度测量, 源传输到位精度,测量点吸收剂量重复性,距离贮源器表面5cm处的任何位置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距离贮源器表面100cm处任一点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二)核医学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1.监测数量。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核医学设备5台,其中PET/CT 2台、SPECT 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PET/CT。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与实验规则 第1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GB/T 18988.1-200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性能测试》(NEMA NU2-200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17589-1998)。

(2)SPECT。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试验规则 第2部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GB/T 18988.2-2003)、《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试验规则 伽玛照相机》(GB/T 18989-2003)。

3.监测指标。

(1)PET/CT(检测项目共10项)。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测量、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测量、CTDI、CT均匀性、CT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值、床走位精度。(2)SPECT(检测项目共7项)。固有空间均匀性、固有空间线性、固有空间分辨率、最大计数率、系统平面灵敏度、系统空间分辨率、系统空间分辨率。

(三)放射诊断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1.监测数量。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放射诊断设备50台,其中X射线摄影机20台、X射线透视机10台(包括荧光屏透视机和带影像增强器透视机)、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机(CT)10台、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5台、计算机X射线摄影机(CR)5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X射线摄影机。依据《医用Χ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 189-1999)。

(2)X射线透视机。依据《医用Χ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 189-1999)。

(3)CT。依据《Χ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 17589-1998)。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依据《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6-2007)。

(5)CR。依据《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7-2007)。

3.监测指标。

(1)X射线摄影机(共监测指标9项)。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的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

(2)X射线透视机。

荧光屏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透视荧光屏灵敏度、空间分辨力、照射野与影像接受器中心偏差。

影像增强器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空间分辨力、影像增强器前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影像增强器系统自动亮度控制。

(3)CT(共监测指标9项)。定位光精度、层厚偏差、CT值、噪声、均匀性、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诊断床定位精度。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共监测指标13项)。标准照片密度、胸壁侧的射野准直、胸壁侧射野与台边的准直、光野/照射野的一致性、自动曝光控制、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辐射输出量的重复性、乳腺平均剂量、高对比分辨率、辐射输出量率、特定辐射输出量、半值层(HVL)、曝光时间指示偏离。

(5)CR(共监测指标19项)。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IP暗噪声、IP响应均匀性及一致性、IP响应线性、激光束功能、空间分辨力与分辨力重复性、低对比度细节探测、空间距离准确性、IP擦除完全性、滤线栅效应(混叠)、IP通过量。

(四)质量控制。

放射防护技术机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检测工作程序,保证检测质量。检测方法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检测原始记录要规范并存档;检测用的仪器设备要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对于检测超标数据,要认真审核,做到数据真实可靠。

三、监测部门

试点地区放射防护技术机构负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检测及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目前暂不具备检测能力的设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协助检测。相关数据经网络上报后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汇总分析。

第三篇:辐射防护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 浙大发设〔2007〕2 号
编辑:admin 日期:2009-06-03 14:02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保障师

生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主 席令第 6 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 449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 第 31 号令)以及《浙江大学危险化学品(放射源)管理办法》(浙大发 保〔2006〕6 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浙江大学校内所有涉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的人员和教学、实验、科研场所以及相关活动的安全监督与管理,包括购 买、运输、存贮、使用、生产、销毁等过程的管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许可登记

第三条 “浙江大学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是学校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 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 下简称实验室处),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第四条 第五条 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实行辐射工作许可登记制度。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农学院核农

所、浙江大学校医院分别以主体身份向政府环境辐射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证,其中核农所和校医院两个主体为浙江大学授权管理,浙江大学主体负 责其它各相关学院(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医学院附属各医院为独立法人,各自管理及履行相关职责。第六条 各涉源单位需取得“许可登记”方能开展相关工作,其制度建

设、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各单位根据所属实验室的 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 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岗位职责、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辐射安全责任书(需盖学院公章)等,报实验室处备案,作为许可申请和环保部门检查的

依据。第七条 涉源单位购买、处置放射性同位素(新购源、同位素试剂)和射

线装置时,首先向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 后方可进入后续工作程序。

第三章 第八条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

射照射的人员。第九条 根据卫生部第 55 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

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申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 条件: 1.学校正式聘任职工、年满 18 周岁,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 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2.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

依据。

第七条涉源单位购买、处置放射性同位素(新购源、同位素试剂)和射线装置时,首先向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入后续工作程序。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第九条根据卫生部第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申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学校正式聘任职工、年满18 周岁,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2.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3.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有资质单位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考核合格;

4.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培训合格证、个人计量检测数据、健康体检结果参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定期审查。

第十条对放射工作人员具体管理要求:

1.新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须填写《放射工作人员登记表》,在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登记备案,统一安排到卫生部门指定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职业病科体检。

2.体检合格后,参加地方环境主管部门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能上岗工作。同时须每两年参加一次复训。

3.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计,定期接受个人剂量监测(3 个月一次)。

4.放射工作人员须到指定医疗单位(目前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定期检查(每两年一次)。

5.放射工作人员退休或调离学校时,必须到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办理手续,交回《放射工作人员证》及个人剂量监测计。

6.学校不提倡学生从事此类性质实验室工作,如果确实科研需要,其导师或课题组必须要按照学校规定,将其纳入统一管理。

第四章辐射工作场所管理

第十一条凡涉及新建、改建、扩建、退役辐射工作场所的项目或实验室内放射性装置退役、转让、调拨等项目的相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交项目的辐射防护设施资料,以便对项目进行论证、审核、备案。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辐射防护设施设计方案及相关文件,必须报上级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类别有提升的情况下,须经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环评审批。

竣工后须经环保、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后方可启用。

第十三条放射性工作必须在辐射工作场所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在非辐射工作场所开展放射性工作。

第十四条辐射工作场所必须安装防盗、防火、防泄漏设施,保证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安全。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射线装置、辐射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必须放置辐射警示标志和工作信号,防止无关人员接近。工作人员进出辐射工作场所须登记。

第十五条对现有的放射性实验室,按工作场所级别严格控制核素使用种类和操作量,确保辐射安全。

第十六条 当辐射工作场所改变工作性质不再用于放射性工作时,必须申请退役;退役辐射工作场所必须经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污染检测,经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在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备案后方可装修、拆迁或改作它用。

第五章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采购与使用管理

第十七条各相关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管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并明确岗位职责。

第十八条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类装置的采购实行归口管理。订购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类装置的具体程序如下:

1.使用单位必须认真填写《同位素(射线类装置)使用申请表》(包括使用人、使用场所、用途、用量、简单操作步骤和废物处理等),由学院(单位)安全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后报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许可审核、报保卫处备案同意后,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办理“准购证”。

2.使用单位持手续齐全的申请表、“准购证”等到采购部门进入采购程序。

3.采购部门根据物品采购到校后情况,及时报保卫处和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确认备案。

第十九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转移和运输,必须妥善包装,由专用运输工具转移、运输;不得将其随身携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十条 各涉源单位须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需要,编写《实验室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或《实验室射线装置安全操作规程》,并在辐射工作场所醒目地方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实验过程必须小心谨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涉源单位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各实验室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相关实验室应经常性检查辐射表面污染状况,并做好记录。

检测记录要妥善保存,接受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二十二条 各涉源单位要建立健全放射性同位素保管、领用和消耗的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必须单独建帐,内容包括:编号、核素名称、生产厂家(产地)、购进日期、所属部门、用途、使用情况、检查情况记录等。

第二十三条应当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专人保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等安全防护

措施。

第二十四条各涉源单位每年年底向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交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报告,内容包括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增加、使用、排污、销毁和监测记录等。

第六章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处理

第二十五条放射性废物处理需报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实验室处牵头,保卫处、后勤管理处、采购中心、后勤集团技术物资服务中心配合,提出处置方案,由后勤管理处联系专业机构(单位)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涉源单位产生放射性废源废物要及时送贮(一般要在3个月内送有资质单位收贮),送贮前要存放在本单位原贮存地或学校放射性废源(物)暂存库中,经公安、环保等有关部门同意后,采取严密措施,统一处置。同时须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二十七条对同位素实验等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包括同位素包装容器),不得作为普通垃圾由使用单位擅自处理。各单位应按照规范要求将放射性废物集中进行一定的处置,或转移到学校放射废源(物)暂存库储存,然后请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处置。

第二十八条 含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报废,须经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没有取出放射源的情况下,不得对废放射源以及含放射性同位素装置进行任何处理。

第二十九条各涉源单位须按照国家标准做好废物分类和记录,内容包括: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核素名称、数量、活度、购置日期、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物理和化学性质(可燃性、不可燃性)等。

第三十条放射性废源、废物的处置费用,原则上应由产生单位负责,对于历史遗留等特殊情况,学校予以个案处理。对于今后新购放射性物质需要足够的废弃处置准备费,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第七章辐射事故处理

第三十一条学校制定“浙江大学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各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

第三十二条发生辐射事故(放射源被盗、丢失,放射源污染和超剂量照射,射线伤害事故等),事故单位必须根据情况启动“浙江大学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同时向当地公安、环保、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事故的发生经过和处理情况应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案。

第三十四条对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辐射安全管理涉及到的工作经费由校、院(或有关单位)两级分别负责,学校层面的工作经费由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提出计划,纳入实验室处预算经费上报学校审批。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学校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二○○七年七月一日起实施。

第四篇:辐射防护制度

辐射防护制度

1、各室机房设置位置要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周围墙壁、门窗均应达到防护标准。

2、各类X线机透视及照片的最高照射条件应在安全使用范围之内,对转让或修复的旧机器,必须要求达到防护标准才能使用。

3、在每次检修时,更换与防护有关的零部件后,应请有关防护监测机构再次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4、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线照射,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儿童、孕妇及妇女月经期间尤应重视,必须接受检查时,应尽量减少下腹部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剂量。除重危患者外,检查室内应减少陪人或尽量缩短陪伴时间。

5、必须配备受检防护用品,如腰系防护巾、防护三角等。

6、放射科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一般不得在机房内候诊。

7、在摄片时,必须要有封顶的防护铅垒,不宜用铅屏风代替。

8、对刚开始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到有关防护机构进行体格检查及防护知识培训,两者合格后,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书,方能参加放射专业工作。凡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9、医护人员接触X线时,必须戴铅眼镜、铅手套、铅帽及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并佩带个人辐射线剂量计。

10、医、技、护人员按国家规定享受保健假和营养津贴。休假期间严格避免再接受X线照射。

1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在妊娠的最初4个月,应避免直接接触放射线工作。

第五篇: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的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或者说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俗称为辐射防护的三大方法,其原理如下:

(1)时间防护.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射的时间)。

(2)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在源辐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剂量率或照射量与离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剂量率或照射量,或者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工作,使人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就能保证人身安全。从而达到防护目的。距离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增大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

(3)屏蔽防护.屏蔽防护的原理是:射线包括穿透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一定厚度的屏蔽物质能减弱射线的强度,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厚的屏蔽物(屏蔽材料),便可降低辐射水平,使人们在工作所受到的剂量降低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

关于辐射防护原则小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拉。明天的咨询会更精彩哦!请大家不要错过哦!本材料由龙口三益医疗器械提供,http://

下载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2013年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计划.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辐射防护设计方案

    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一、 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辐射防护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我公司对加速器辐照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和防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保障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期内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山东梁邹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用放射源为安装于碎矿、选车间的三台137Cs核子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如皋市磨头医院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管......

    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

    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 一、 全体员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现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有关辐射防护法律、法规,接受、配合各级各级......

    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

    克山县中医院 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 一、 全体工作人员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现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有关辐射防护法律、法规,......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1 20xx年护理部密切围绕医院工作中心“真诚、奉献、严谨、规范”开展工作,力求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实践,循序渐进,把握规律性,富于......

    放射源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源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保证我公司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确保放射源安全,特制定此制度。 一、单位领导和防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学习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