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性 爱国主义 环保教育 社会公德
在从事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选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时,借助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学、会学、爱学,感受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达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健康高尚的情操、重塑完美形象。有感于此,就有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 结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具体的篇目教学中,我采取了选准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热情,像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等大量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我是这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运用多媒体展示他的成果图片),这些很好地展示了华夏文化魅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一些人总认为中国落后,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的建筑师而自豪。特别是课文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他说“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根是指生命之根、民族之根、是割舍不断的祖国亲情。只要我们想做敢做,中国的月亮一定比外国圆。然后拓展,教师讲解,怎样感受祖国的可爱?我们国家就目前来说,社会稳定,尽管遭遇了经济危机,但经济发展平稳,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足以说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
再如,在学习《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时,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主题,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出征的意义,为英雄奉命出征送行的场面等,尤其是杨利伟受命,是整个场面的高潮,文中写到:“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这一特写镜头很好地表达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年底,我带领学生参观肖特纪念碑,了解英雄前辈的事迹,弘扬先烈的精神,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查找资料,写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名篇名句赏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名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文章教会我们要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享受美好人生,一些课文中的名句,更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名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的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外祖母)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豁达开朗而年轻的心态及我对外祖母的爱。还有学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们明白人要虚心好学。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教学中我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时,我让同学们回忆当时新闻上播放的地震后的惨烈情景和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他们的捐赠关爱,使四川人民战胜了灾难,如今一年过去了,这里依然美丽,这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这让同学们从小就培养自己具有爱心。其实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铮铮誓言及谆谆教导,大量追求真理向往和憧憬未来、勉励人生的名句,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
在教学中,除自己给学生讲透、拓展面尽量宽、让学生仔细品味外,我还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摘抄名言,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坚持收集和抄录,并在同学中展览。在摘抄过程中吸收精神营养,受到教育熏陶。其次是对照名言,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写日记、写读后感之类,并对学生所写感受一类的文章,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启发、教育、提高水平的目的。第三是抒写人生絮语,在感悟实践别人的名言中,一个严肃地对待生活的人,会有自己对生活的新的体验,会冒出心灵的撞击的火花,把它写下来便是“人生絮语”。这也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过程。我们这样做,可以为学生一生打下基础,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他们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三.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人生观教育的渠道
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
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汤姆是个聪明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他有理想有抱负,这一形象塑造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持印象。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高尚的、有正直的、有卑劣的、有尚待觉醒的。教学中的这一环节,叫做“人物分析”,人物分析的过程会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品质、灵魂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不同人物的褒或贬,产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教学中要引导好学生。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推荐的名著阅读《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是第一号人物,他乐观、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他不怕天不怕地,火眼金睛能看透一切,他爱憎分明、除暴安良,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
读完小说让同学们思考在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性格特点呢?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培养自己正直、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热爱生活等高尚的人格。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给学生留下久远的思考。这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培养他们奋发进取精神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给大自然以人文关怀。我们应倡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人类的家园,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野生动物,不滥砍乱伐,不随意猎捕,保护好水资源,否则我们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正像一则公益广告上所说的:“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绿草地里广告牌上写着“我可以吻吻你吗?No!” 这些生动的语言提示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渗透。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排了很多这方面的课文,像《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文章不仅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特征,同时呼吁我们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唤起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持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因此在能力拓展方面,我着重要求学生从环保方面让学生讨论,并积极行动起来。如我让学生开展“保护家乡,保护淮河源”的活动,运用多媒体制作宣传画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使他们受到了教育,还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应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
当然,这里仅仅就语文课堂上具体篇目的教学及通过一些小的实践活动浅谈几点我的作法和拙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远不止这些,也不只限于课堂,更可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美德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全的人格,做一个优秀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天津市五十一中学 高中生物 郝 捷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经常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突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多媒体进行这方面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一、加大信息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都是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被访问的三位科学家——邹承鲁、杨焕明、孙儒泳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还能在世界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非常伟大的,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知识,更多讲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争先,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崇高志向。在序末都有一句科学家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对高中生来说,起到座右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课本中的描述,似乎不能打动少年们的心,利用媒体将这几位科学家事迹展现出来,不仅承载的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毕竟这是开篇第一讲,一定要吸引住学生。
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容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个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虽然有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采
取措施的话,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让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假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科学史的介绍,在有限的几个科学史的介绍中,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内容中,涉及到的科学家都是外国人。这在讲课中不用老师讲,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发现这个问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课本中提到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位中国人,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读书,为国争光!
在科学史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生物科学的进步,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是相互联系的,由此说明我国相关方面也是落后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有用的资源,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行列,为国争先!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从邹承鲁院士领导的“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到“育种工作者——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的介绍,都让学生知道全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
能轻易获得的,要靠一个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这在课本的学生实验中也能体现出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要探究三个环境因素,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做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进行分组,每组探究一个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组内同学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自行设计,然后再由老师指导交流、汇总,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
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得来的。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美国卡尔文用十年的时间研究,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为了表彰他,把这一过程定名为卡尔文循环。再如:遗传学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用了八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获得的结果。这些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认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不仅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上述那些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因困难而放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科技就不会进步到如此地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仅要在学习中不能半途而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有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目前科技进步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更加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植保员”、“主体农业”、“林业的工程师”、“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解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起到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然使我们每个人深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信息化发展与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是不相矛盾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这种教育在青少年中是很有必要的。
四、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发现,总会导致实践上的应用,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激素的发现也是如此。学习了“激素调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使学生发表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或接触激素类似物的利与弊的看法,了解科技成果应该怎样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同样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慎用心理药物的问题时,要向学生讲明,心理药物分为三类: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药物是治病的,药物服用都有量的要求,通过学习,要学生明白一定慎用心理药物。
通过学习免疫知识,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的知识,更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相关内容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无疑是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
物科学素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使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中学
王艳平
提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除了专门的思品、政治学科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实际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健康等教育。信息技术是正以其新颖、便捷、生动、容量大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接受。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方法、过程和原则,从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借签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目前,社会公众道德水平缺失,在校学生德育教育薄弱,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上网的情况,近年来社会非常关注。他们上网目的不明确,没有计划,不会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聊天,只有很少数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的。这样致使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网瘾、网恋居多,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近视率上升。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以网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手段,对于学生也有诸多的好处。信息量大,新颖,交流便捷,自由度强,学生在网上可以开阔视野。网络提供学生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学生的问题,只是在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课上课下统一,师生合力,家校一致,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我,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颖重要的形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能够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课堂渗透
1.老师讲授中渗透
老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借助于许多数字手段,例如,《岳阳楼记》可以利用播放配乐录音的方式,带动学生体味文章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通过声音创造一种情境,以此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的效果。而《画山秀水》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视觉角度增强审美能力,达到德育目的。这些都可以在班班通电子白板中完美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
2.学生展示中渗透
课下学生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和创作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智育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件只认钱不认亲的事,从本课当中,我们要学生体味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爱的感受,宣传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课下我们进行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在我班的公共博客上展出,同学们可以加入家庭照片、配乐等。同学们积极响应这次的征文活动,认真对待,写出了不少好文章,而且饶有兴趣的给文章配照片、音乐,自豪地在博客里展示自己地作品。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学会了关注家人,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学会了克服困难,认真、主动完成任务,感受到了劳动中的乐趣。在课堂上,我对这些发在博客上的文章进行了展示,并要求一些作者配乐朗读,很多同学深受感动,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课上的这些数字手段,丰富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从多个感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对于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数字手段也在德育渗透上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下渗透
课下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语文教学的形式更灵活,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也就更方便,嵌入形式也就更灵活。
1.指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合资料。在搜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感化。如《岳阳楼记》的预习作业包括上网搜集作者的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对于用上网的方法很感兴趣,而且网络上资源丰富、方便查询,学生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从范仲淹的身上学到了他热爱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同时,由于网上资料丰富,学生们还了解了范仲淹身上的其他高尚品质。有的同学查到范仲淹小时候刻苦学习的小故事,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2.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展示。现在,借助于数字手段,人们可以在电脑上实现许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诸如以前班级制作期刊杂志就很困难。现在利用数字手段,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制作期刊,方便经济,学生兴趣盎然。制作网络期刊,也渗透着德育。比如在学习完《成功》这一课后,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一期关于勤奋的专题期刊。学生们上网搜集了很多名人依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例子,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筛选,然后写序言、赏析、读后感,并排版、配画、配乐、设计封面。每个人在制作期刊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勤奋对于成功的作用,从前人的身上汲取了力量,并且从自身创作的过程中体味到了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3.以活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语文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的演讲比赛,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教师指导学生把作品上传到博客、空间等,班级学校学生都可以人人分享交流,进而使品行得以提高。又
如在寒假中,学生一起出去游玩,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影像资料,就是很好的方法。节假日文学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学生可以把摄影、写作、宣传、演讲等活动的资料汇总,制作一个个精美的影像、文字综合的MTV等。放到网络空间里,这些都是很生动的德育素材,可以长时间的教育学生。
4.德育渗透老师要从我做起。在课下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老师开博,制作网页。语文老师大多很长于文字,在网络上开出空间,宣传介绍语文学科的知识、经验,抒写工作生活心得,讨论社会热点,探索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德育渗透,重在互动
德育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缺少了对象的互动参与,渗透便无从谈起。利用数字手段,学生和老师可以达到多种形式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及时沟通。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在互动中德育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博、QQ聊天、论坛、贴吧、空间、邮箱等数字手段,和学生多方、多形式的交流,在完成对知识教育的同时,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例如,教授《小巷深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教育学生了解长辈、理解长辈、关心长辈、回报长辈;教《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
(二)面对现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面对现实,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三)机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机智渗透。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要见义智为。
(四)去糟取精
教材中的课文人物思想倾向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思想糟粕,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分辨。如《桃花源记》一文,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对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否定,是不正确的。
(五)结合时政
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时政热点,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德育教育。如教学《三峡》时,学生在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借助“钓鱼岛事件”,多媒体出示“钓鱼岛事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热爱祖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将以其无以伦比的优势,必将会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品德得以提高,素质得以提升。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是,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隋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讲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冷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着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一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大语文谱写出崭新的一页。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
程河镇小 杨华菊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德育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们活泼主动地发展德智体美的素养。以下是我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我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我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在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5、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